|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1890-1920-马克斯.韦伯与德国政治 | 作者 | 沃尔夫冈·J. 蒙森 |
| 定价 | 85.00元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ISBN | 9787508664484 | 出版日期 | 2016-10-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19世纪末的德国,经济崛起却政治保守; “一战”后的德国,民族复兴的焦虑掩盖了魏玛宪制的脆弱…… 马克斯?韦伯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政治密切相关:他激烈批评俾斯麦和德皇保守的社会政策,却更失望于资产阶级的政治软弱;他在“一战”中出于德国利益稳步推动“体面和平”的实现,却被自私的政治葬送;他在魏玛制宪中期盼卡理斯玛重振大国荣耀,却未料到会是主义的兴起…… 本书是德国历史学界的重要著作。作者蒙森向读者揭示了韦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热忱的自由主义者,却也是一个坚定不移的德国民族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厘清了韦伯这两个看似矛盾、相悖的立场之间的重要联系。 |
| 作者简介 | |
| 沃尔夫冈?J. 蒙森,20世纪闻名世界的德国历史学家,先后任教于科隆大学、杜塞尔多夫大学,并担任伦敦的德国历史研究所主任。在英国史和德国史研究领域名声斐然,在韦伯思想研究方面更是首屈一指。蒙森生于史学世家,其曾祖父特奥多尔?蒙森1902年因写作《罗马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父威廉?蒙森也是的历史学家。 本书是蒙森的代表作,其著作另有《官僚制度的年代:论马克斯?韦伯的政治社会学》《帝国主义的理论》《帝国主义德国1867—1918》等。 译者阎克文,山东大学教授,1984—2000年先后就职于山东省总工会和新华社,2000年辞职,专事马克斯?韦伯著作的译介,译作另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君主论》《贡斯当政治论文选》《公众舆论》(合译)《民主新论》(合译)等。目前已有的韦伯著作中译本,半数以上出自阎克文的译笔。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1、本书作者沃尔夫冈?蒙森是20世纪闻名于世界的德国历史学家,在英国史和德国史研究领域名声斐然,在韦伯思想研究方面更是首屈一指。蒙森生于史学世家,其曾祖父特奥多尔?蒙森1902年因写作《罗马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父威廉?蒙森也是的历史学家。 2、本书德文版甫一出版便在学界掀起巨澜,蒙森对韦伯极具争议性的解读,令这本书先是遭到尖锐抨击,之后逐渐获得普遍好评。许多学者赞誉蒙森“重新发现了许多重要事实”。 3、本书是*详实韦伯传记,是了解韦伯生平及其思想的必读书。本书不同于大多数韦伯传记的“造神”倾向,其目标是根据对原始资料的谨慎分析刻画韦伯的政治人格,不是一种片面的意识形态解释,而是力求描绘出韦伯的复杂性,包括他的内在矛盾与模棱两可。在这本的韦伯传记中,读者将发现一个全新的在帝国主义、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中徘徊的韦伯。 4、这是一本韦伯传记,同时也是一本史料详实、论述有力的德国政治史。其从经济崛起却政治保守的19世纪末德国讲起,一直叙述到民族复兴焦虑掩盖了魏玛宪制脆弱的“一战”后的德国,几十年间诸多重要的德国政治家如俾斯麦、威廉二世、胡戈?普罗伊斯等轮番上场。 5、本书译者阎克文是马克斯?韦伯著作中文本译介的专家,从事相关译介工作近二十年,目前市面上已有的韦伯著作中译本,半数以上出自阎克文的译笔。阎克文为本书撰写一篇译者序,详细阐释了本书的历史价值以及韦伯的政治使命。 6、特邀学者、韦伯研究专家钱永祥为中文版撰写导读。导读将韦伯所处的历史与政治环境及其思想对中国目前处境的借鉴意义一一详述,可谓情理兼备、发人深省。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的视角和切入点,让传统的人物传记焕发了新的活力。它没有将马克斯·韦伯仅仅视为一个遥远的学术符号,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充满具体政治角力和文化焦虑的时代背景之中。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活生生的、在时代十字路口做出艰难抉择的行动者。尤其是在描述他与当时德国政治精英阶层的互动时,那种微妙的权力关系、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被描绘得入木三分。它不仅仅是在梳理“他说了什么”,更是在探究“他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为什么会那样说,以及他的言论如何被不同的政治力量所挪用和误读”。这种对思想与权力之间动态关系的深刻揭示,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学术回顾,更像是一部关于知识分子在现代国家机器中能动性的精彩案例研究。
评分这部作品的文字功底简直是一绝,作者在叙事上的把控力令人叹服。仿佛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沉重与躁动,那种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思考,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探讨那些宏大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时,作者并没有陷入枯燥的学术罗列,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到生动的历史场景之中,让你在阅读时,不仅是在理解一个思想家的理论,更是在体验他所处的那个充满矛盾与变革的年代。我尤其欣赏其中对细节的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往往是理解人物复杂内心世界的关键钥匙。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亲身参与了一场跨越百年的思想对话,深切体会到理论的生命力并非在于其静态的完美,而在于它如何在现实的泥泞中被塑造、被质疑,并最终获得其独特的历史地位。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多层次的,它既能满足对思想史深度探究的渴望,又能为普通读者提供极具吸引力的叙事张力。
评分从装帧设计到排版细节,这本书的呈现质量也令人印象深刻,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纸张的质感,字体的选择,以及行距的舒适度,都为长时间的深度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物理基础。通常,一本内容厚重的学术性作品,如果物理体验不佳,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但这部作品的制作水准,让人愿意将它捧在手中,细细品味。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关键德文术语的处理方式,既保留了其原有的学术精确性,又通过巧妙的脚注或内文解释,降低了非德语读者的理解门槛,这种细致入微的编辑工作,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度和信息的获取效率。可见,这部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经过精心打磨的精品,是一次愉悦且充实的阅读旅程的保证。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可以说是匠心独运,逻辑推进得既严密又富有弹性。它没有采用传统传记那种简单的时间线叙事,而是采用了主题式、碎片化的回溯与并置手法,这使得读者在面对一个复杂思想家庞大的知识体系时,不会感到迷失方向。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切换的节奏感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深入剖析某一核心概念的源头,时而又跳跃到该概念对后世产生的实际影响。这种跳跃感,恰恰模拟了我们大脑在进行深度思考时那种非线性的联想过程。我尤其喜欢那些穿插其中的对比论证,作者似乎总能找到一个看似不相关的历史侧面或哲学流派,来反衬出韦伯思想的独特价值和局限性。这种对比不是为了贬低或抬高,而是为了更立体地还原其思想的全貌,让读者能够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结论。整体读下来,结构上的复杂性最终导向的是清晰性的提升,这在处理如此宏大的题材时,实属不易。
评分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我曾翻阅过一些同类主题的著作,往往要么是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要么就是过于简化而失真的普及读物。然而,这部作品却像是为那些渴望深入了解,但又不想被纯粹的文献堆砌所困扰的读者量身定做的。作者对原始材料的掌握毋庸置疑,大量的引证和注释显示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但这些学术的骨架被包裹在流畅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外衣之下。更重要的是,作者没有回避那些争议性极强、容易引起误解的部分,而是以一种极其克制和审慎的态度去梳理和解释,力求还原事件和观点的原貌。这种对读者智识的尊重,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每一次深入的研读,都能带来新的理解和体悟,绝非一目了然的肤浅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