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名老中医话疾病
定价:21.00元
售价:14.3元,便宜6.7元,折扣68
作者:沈元良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082689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59kg
《名老中医话疾病》根据我国丰富的中医药典籍和大量的临床资料,以通俗易、深入浅出的语言,简单介绍了疾病的一般知识,详细介绍了数十位国医大师和名老中医诊治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LgA肾病、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肾盂肾炎、泌尿系统结石和肾衰竭等的临证心法及辩证论治的数百种古今名方。《名老中医话疾病》内容丰富,科学实用,疗效显著,适合疾病患者及其家属阅读,也适合临床中医师和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章 概述第二章 肾的生理功能第三章 肾病的病因病机第四章 肾小球肾炎名老中医临证心法第五章 肾病综合征、LgA肾病名老中医临证心法第六章 相关性肾炎名老中医临证心法第七章 肾盂肾炎、泌尿系结石名老中医临证心法第八章 肾衰竭名老中医临证心法
沈元良,1955年生,浙江绍兴市人,绍兴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浙江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中华中医学会会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保健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绍兴市医学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早年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从事内科临床,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中医理论,辨证、辨病相结合治疗疑难杂症,对《景岳学说》、“绍派伤寒”有所研究。编著出版《肾病四季疗法》、《高血压病四季疗法》、《中成药医师处方手册》、《通俗伤寒论新编一绍派俞根初方应用》、《中医入门与常见病治疗》等专著;发表论文50多篇。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学习”中医理论,不如说是在聆听一场场充满人生哲理的私房讲座。那些叙事性的片段,描绘了老中医们在行医路上的艰辛与坚持,以及他们如何从无数次的临床实践中摸索出最适合国人的调理方法。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辨证论治”的探讨,它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而是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环境、情绪等诸多变量进行综合判断。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思路,在如今推崇标准化流程的医疗体系中,显得尤为珍贵和温暖。书中穿插的几个案例,讲述了某个看似棘手的病症,如何通过几味看似寻常的药材,加上精准的用时用量,最终转危为安的过程,读来令人拍案叫绝,也让人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人物传记与医学心得的完美结合体,让人在感动于前辈医者的仁心仁术的同时,也深受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里仿佛流动着一种穿越时空的智慧,那种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医学精髓,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条文可以比拟的。它更多的是一种“悟”,一种对于生命体征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读完第一部分,我立刻感觉到自己对日常生活中那些“小毛病”的认识被颠覆了。比如,以前总觉得疲劳就是没睡好,现在才明白,老中医们会从气血、脾胃等多个维度去考量,那种环环相扣的诊脉逻辑,严谨得让人敬畏。书中对一些常见病症的描述,比如“湿气重”的各种外在表现,简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自己以及身边很多人的身体状态。而且,这些老中医的经验分享,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非常接地气的生活哲学。他们讲的养生之道,听起来更像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生活智慧,融入日常,不费力气却能持久见效。尤其欣赏作者在记录这些经验时所保持的那份尊重和敬畏感,文字间充满了对生命的敬意,让人在阅读时也自然而然地放慢了脚步,开始用心感受身体发出的每一个细微信号。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组织,充满了传统文人特有的韵味,读起来有一种“咬文嚼字”的乐趣,但绝不晦涩难懂。它巧妙地避开了大量生僻的专业术语,而是用大白话,甚至是一些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来解释复杂的生理机制。这使得即便是完全没有医学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进入情境。比如,书中对比描述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在体质上的自然变化,并据此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这种代入感极强。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不仅仅局限于疾病本身,还深入探讨了“养生”的边界——什么才是一个人真正的健康状态。老中医们对“平和”二字的执着追求,让我反思了现代社会对“完美健康”的过度追求是否反而带来了焦虑。这本书引导我走向一种更自然、更接纳自己身体的状态。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对“整体观”的坚守。在现代医学日益精细化分科的背景下,这本书仿佛是一股清流,提醒我们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书里关于五行学说的运用,并不是迷信,而是对自然界和人体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高度概括和模式化表达。书中详述了不同季节的养生侧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饮食和起居来顺应天时,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在钢筋水泥的城市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读完后,我不再将身体的某个疼痛点孤立看待,而是开始思考,今天的头痛是否与昨天熬夜、前几天的情绪波动都有关联。这种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自己健康的主导权和掌控感,这是一种比单纯的“知道如何治病”更高级的“懂得如何生活”的智慧。
评分我尝试着用一种比较挑剔的眼光来看待这本书,毕竟市面上关于养生的书很多,良莠不齐。但这本书最让我信服的一点是,它没有过度渲染“包治百病”的奇效,而是非常诚恳地强调了“三分治,七分养”的根本原则。老中医们反复提及的,是对“未病先防”的重视,这才是医学的最高境界。书中的文字风格,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没有浮夸的辞藻,直指核心。我注意到,他们对“情志”与“脏腑”关系的阐述尤其到位,比如如何将生活中的压力转化为身体的炎症反应,这种现代科学也正在逐步证实的观点,在这里已经被老前辈们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对于我这种常年处于高压工作环境的人来说,书中关于如何调节心绪、平复肝火的建议,比任何安眠药都更有效,因为它从根源上解决了问题,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节奏和内心需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