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宗教與曆史(第九輯)
定價:79.00元
作者:陶飛亞 郭紅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2011585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無
內容提要
《宗教與曆史(第九輯)》集中於明清以來基督宗教的漢語文獻研究。本輯收錄的文章來自2016年11月上海大學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舉辦的第二屆“漢語文獻與基督教中國化研究”學術研討會,從史學、哲學、文學、區域傳播等諸多角度對各種類型的漢語基督教文獻進行瞭整理與分析,並介紹瞭歐洲漢學傢對現代中國基督教文學的探討。本輯意在通過不同層麵與視域的討論,凸顯基督宗教漢語文獻的學術價值與研究意義。
目錄
《聖朝破邪集》的文獻及思想史意義【王喜亮】
清中葉甘肅地區天主教傳播
——以麥傳世與《默想神工略說》為例【郭 婷 〔英〕瀋艾娣】
華籍神父與晚清天主教神學本地化
——以黃伯祿《聖教理證》改稿為中心的探討【李 強】
慕維廉漢語宗教福音類著述研究【郭 紅 賈鳳英】
《教務雜誌》中的近代佛耶關係【楊雄威 武文匯】
基督教傳教士梅益盛在中國穆斯林中的文字傳教活動【劉欽花】
文字創製與群體認同變遷
——基督教的本土適應與景頗族基督徒的群體認同建構【蔡江帆】
《靈歌》的藝術手法及基督教信仰內涵初探【徐淑萍】
新中國成立初期《田傢》停刊風波的曆史考察【陳 鈴】
韓國現存漢語基督教文獻狀況概述【舒 健 管榮偉】
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收藏的中文基督教文獻探析【喬洋敏】
對中國三本《》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論著的評論
【〔斯洛伐剋〕馬立安·高利剋 著 尹 捷 譯 劉 燕 校】
Abstracts
《宗教與曆史》約稿啓事
編後記
作者介紹
陶飛亞,男,1951年9月生,山東益都人。現任上海大學文學院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曆史係中國史學科帶頭人,上海大學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學術總監、中國義和團研究會副理事長、上海市曆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宗教學會副會長等學術。山東大學曆史學學士、碩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山東大學曆史係教授,上海大學文學院曆史係教授,上海大學文學院執行院長,上海大學博物館(籌)館長。多年從事中國現代史、基督教與中西文化、義和團運動及西方在華傳教運動與中國社會等領域的研究,先後在美國紐約大學市立學院、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舊金山大學利瑪竇中西曆史文化研究所、颱灣大學等校擔任過訪問學者。
文摘
無
序言
無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風格也相當講究,散發著一種內斂而厚重的學術氣息。但我真正想稱贊的是它在處理復雜概念時的清晰度。很多關於神學本體論與世俗政治哲學的交織探討,在外行人看來可能晦澀難懂,但這裏的作者群似乎深諳如何將高深的理論用一種循序漸進、邏輯嚴密的方式呈現齣來。舉例來說,在闡述某個曆史時期特定神學教義對賦稅製度改革的微妙影響時,行文流暢自然,每一步推理都環環相扣,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被引導到作者設定的邏輯軌道上來。這種功力,實在令人敬佩。它要求讀者必須集中注意力,但給予的迴報也是巨大的——一種對曆史復雜性更深層次的體認。這本書絕不是可以隨便翻閱的休閑讀物,它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你進入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智力競技場。
評分拿到這本第九輯,我的第一感覺是它的視野極其開闊,簡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漫遊。我特彆欣賞其中幾篇關於非主流教派在特定地域文化中如何紮根並形成獨特社會團體的分析。那些論述突破瞭傳統“大教派史觀”的窠臼,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常常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的角落。作者們似乎有著一種近乎偏執的探究欲,他們不僅僅滿足於描述“發生瞭什麼”,更深入地挖掘瞭“為什麼會這樣發生”以及“它對當時普通人的生活産生瞭哪些不易察覺的影響”。比如,其中一篇關於早期基督教在某個特定地中海港口城市如何與本土信仰産生融閤與衝突的章節,通過對齣土文物的側麵解讀,還原瞭一幅生動且充滿張力的社會生活畫捲。這不僅僅是曆史研究,簡直是社會學和人類學的深度交叉融閤。讀完後,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變得更加立體和復雜,不再是教科書上那種扁平化的描述。
評分讀完這本《宗教與曆史(第九輯)》,我真是被深深地震撼瞭。這本書的作者們顯然在文本的梳理和觀點的提煉上下瞭極大的功夫。尤其是在探討不同宗教信仰體係如何滲透並重塑瞭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政治權力分配時,那種抽絲剝繭的分析視角,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我印象特彆深的是關於某個古代文明祭祀儀式的演變如何直接反映瞭王權閤法性的轉移,那種細緻入微的考據,絕非泛泛之談可以涵蓋。它不僅僅是在羅列史實,更是在構建一個多維度的曆史圖景,讓你看到信仰的力量是如何從精神層麵滲透到現實操作層麵的。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查閱相關的輔助資料,因為作者拋齣的每一個論點都建立在堅實的文獻基礎之上,稍有不慎就會錯失其深層含義。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毋庸置疑,但它的敘事張力又極其齣色,完全沒有一般學術專著的枯燥感。對於任何對人類文明演進中精神信仰扮演角色的研究者或愛好者來說,這本書都提供瞭一個極具價值的參照係。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愉悅的,是一種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産生“聯覺”的體驗。作者們在描述那些古老儀式或神諭場景時,那種文字的感染力幾乎能讓人“聽”到頌歌的迴響,仿佛“看見”瞭燭光搖曳下的壁畫紋路。特彆是那些關於民間信仰與宮廷禮儀之間張力平衡的論述,文字的節奏感極強。它不滿足於提供一個冰冷的學術結論,而是力圖重現當時人們在信仰和現實壓力下的那種復雜心境。讀到某個特定段落時,我感覺自己仿佛化身為一個當時的見證者,理解瞭他們行為背後的深層驅動力,那種曆史代入感是極其強烈的。這種敘事技巧的運用,讓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史料匯編,成為瞭一部引人入勝的、充滿人文關懷的曆史敘事作品。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還有點擔心,這種係列叢書的質量難免會參差不齊。但《宗教與曆史(第九輯)》這次的錶現堪稱驚喜。整體的學術水準保持瞭高度的一緻性,而且選題非常具有前瞻性。我尤其喜歡其中探討全球化背景下,古代宗教文本在新媒體傳播中的“意義漂移”現象的那幾篇文章。這簡直是把數韆年的曆史沉澱,瞬間拉迴到我們今天正在經曆的數字時代,探討瞭曆史的“活態性”。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對“曆史研究”邊界的想象。它不再是封閉在故紙堆裏的考古工作,而是與當下息息相關的文化診斷學。作者們對當代語境的敏感度,與他們深厚的古典學功底結閤得相當完美,讓這本書充滿瞭蓬勃的生命力,一點也不像是在研究“陳舊”的過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