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山海经(白话全译插图版)
定价:42.80元
售价:27.8元,便宜15.0元,折扣64
作者:傅硕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2100876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山海经》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奇书,其中光怪陆离的传说,极富趣味性;
2.本书为白话全译,附带大量插图,可以无障碍畅读。
内容提要
《山海经》是我国流传久远的一部经典古籍。它囊括了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多方面的内容。《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本版《山海经》选配大量插图,对《山海经》进行详尽注释,并作白话翻译。原典、注释、译文与插图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毫无障碍地畅游《山海经》的神妙世界。
目录
卷一 南山经 1
南山经 3
南次二经 11
南次三经 22
卷二 西山经 29
西山经 31
西次二经 46
西次三经 55
西次四经 73
卷三 北山经 85
北山经 87
北次二经 105
北次三经 114
卷四 东山经 139
东山经 141
东次二经 148
东次三经 157
东次四经 163
卷五 中山经 171
中山经 173
中次二经 179
中次三经 184
中次四经 188
中次五经 193
中次六经 199
中次七经 209
中次八经 222
中次九经 234
中次十经 245
中次十一经 250
中次十二经 273
卷六 海外南经 285
卷七 海外西经 295
卷八 海外北经 307
卷九 海外东经 319
卷十 海内南经 329
卷十一 海内西经 337
卷十二 海内北经 347
卷十三 海内东经 359
卷十四 大荒东经 371
卷十五 大荒南经 387
卷十六 大荒西经 401
卷十七 大荒北经 419
卷十八 海内经 433
作者介绍
文摘
卷一南山经
《南山经》是《山经》部分的开始。《山经》部分的内容写实较多,所记述的山川河流、物产、动植物,虽然有很多我们至今不知其详,但是相当一部分现在仍有,或从其他文献中可以找到依据和线索。
《南山经》主要包括三大山系,重点记述这三大山系的地貌矿藏和珍禽怪兽以及各大山系的山神祭祀等情况。三大山系共有大小四十座山脉,蜿蜒一万六千三百八十里。
在山系中,鹊山上有神草祝余,人吃了它不会感到饥饿;杻阳山上有怪兽鹿蜀,它会吟唱;柢山上有神鱼鱼,它长着翅膀,人吃了它可以预防疾病;青丘山上有神鸟叫灌灌,人们佩戴它就不会受。
在第二山系中,长右山上有形似猿猴却长着四只耳朵的野兽长右,它的出现预示这个地方会发生大水灾;尧光山中有形状像人却长有猪那样的鬣毛的野兽猾褢,哪个地方出现猾褢,哪里就会有繁重的徭役。
在第三山系中,丹山上有凤凰,它是吉祥的象征,它的出现意味着天下将会太平安定;仑者山上有神树白,人吃了不会感到饥饿,还可以消除疲劳。
从上面所述神奇的动植物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远古的先民们开始利用大自然,利用这些动植物,更好地生活。
南山经
南山经之首,曰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注释】
(què)山,即古鹊字。鹊山,据清吕调阳《五藏山经传》卷一:“即达穆楚克山,雅鲁藏布所源也。雅鲁藏布即赤水,其源有池斜锐,水自东北流出,会池北一源,象仰地张喙之形,故山得名焉。”金玉,金,古代泛指五金或金属矿石;玉,有光泽的美玉。类似的很多词在古今都很常用,但往往所指的东西并不一样。华,同“花”。榖(gǔ),桑科植物,又可以称为构或楮,古代用其树皮造纸。禺(yú),兽名,形似猕猴,赤目长尾,后人常猜测为猿类动物。《五藏山经传》卷一:“禺,狒狒也。一名蒙颂,一名枭阳。”狌(shēng)狌,一种人面兽,也有的说就是猩猩。丽(jǐ)之水,古水名。《五藏山经传》卷一:“有色梅河二源西北流而合,即丽旨之水。”育沛,水中生长的一种植物的名称。瘕(jiǎ)疾:指蛔虫、蛲虫等肠道寄生虫病,古代说法不一,大都指腹中结块。
【译文】
《南山经》所描述的南部山系的组山叫鹊山。鹊山组的座山叫招摇山,这座山高高耸立在西海岸边,山上盛产桂树,还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上长有一种草,样子很像韭菜,开着青色的花朵,这种草的名字叫祝余,人们如果吃了这种草就不会感到饥饿。山中长有一种树木,它的形状像构树,有黑色的纹理,能开出光彩四射的花,这种树的名字叫迷穀,人们将这种树开的花佩带在身上就不会迷路。山中还有一种野兽,长得很像猿猴却有着一对白色的耳朵,它有时伏地爬行,有时像人一样站立行走,这种野兽的名字叫狌狌,人们如果吃了它的肉就可以走得飞快。从这座山流出一条河,这条河叫丽,丽水向西注入大海,水中有种叫作育沛的东西,人们如果佩带这种东西在身上就不会生寄生虫病。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注释】
堂庭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一:“在今姜白穆庙之南,有隆列河自西来受,北偏西一水东迳庙南平流百五十里,屈而北少东,注赤水,象堂庭也。”棪(yǎn),木名,一说是乔木,果实像海棠果,熟了可以吃;一说就是现在的苹果。
蝮虫,古代的一种毒蛇,也叫反鼻虫。郭璞注:“蝮虫,色如绶纹,鼻上有针,大者百余斤,一名反鼻。”
【译文】
从招摇山再往东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堂庭山。山上有很多棪树,还有很多白色的猿猴,盛产水晶,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物。
从堂庭山再往东三百八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猨翼山,这座山上有许多怪兽,水中有很多罕见怪异的鱼,这里盛产白玉,水中有很多蝮虫和怪异的蛇,山上有很多奇怪的树木,这座山险峻不可以随便上。
……
序言
坦白说,我一直觉得传统的古籍阅读门槛有点高,那些文言文和生僻的词汇常常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版本的处理方式,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爱好者量身定制的。它在保留了原著精髓的同时,通过现代的语言进行流畅的转译,使得那些晦涩难懂的部分迎刃而解。这种‘信、达、雅’兼顾的翻译策略,使得阅读过程几乎没有阻碍感,我可以完全沉浸在故事的氛围中,而不是总被语言困住。对我这种希望轻松进入古代世界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敲门砖,它成功地拉近了经典与现代读者的距离。
评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也非常高,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版本来引导大众。虽然它走的是普及路线,但在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上并没有马虎。通过对比我阅读过的其他零散资料,我发现这个版本在考证和引用的严谨性上做得相当出色,即便是通俗易懂的译文背后,也透露着扎实的研究功底。它不仅适合初学者入门,对于希望进行更深入研究的人来说,也是一个极佳的参照点,可以作为进一步探究更专业文献的跳板。总而言之,它成功地架设起了一座连接大众与传统文化的坚实桥梁。
评分这本书的插图部分,绝对是点睛之笔,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我原本以为插图可能只是简单的配角,但实际上,它们的设计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古典的韵味,又带着一种现代的解读,很多神兽的形象都超出了我原本的想象。这些图画不仅仅是起到美化作用,更像是对文字描述的一种视觉确认和再创造,有些细节在文字中难以描摹的,通过插图一下子就清晰起来了。特别是那些山川河流的描绘,让人感觉仿佛真的走进了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上古世界,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纯文字阅读难以比拟的。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对我理解古代神话和地理概念的巨大帮助。很多过去我只是模糊听闻的奇珍异兽和山川地理,通过这本书的梳理,变得具体而生动起来。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堆砌,更像是一张古代中国世界的地图和博物志,让我得以窥见古人是如何构建他们的宇宙观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现代的地理知识去想象,那种古今交错的思维过程,非常有趣味性。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拓展,让我对古代先民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充满了敬佩之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又不失典雅的感觉,一拿到手里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纸张的质感非常棒,摸起来很舒服,而且油墨的印刷也清晰细腻,即便是那些比较复杂的图画,细节也丝毫没有含糊。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章节的划分,还有一些古代术语的注释,都做得非常到位,看得出来编者在整理和校对上花了很多心思。对于一个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实体书简直是享受,捧在手里就不想放下。而且,这种精心制作的版本,也让阅读的过程多了一份仪式感,不像有些快餐式的读物,拿在手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