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全鉴 (清)纪昀著 东篱子解译

阅微草堂笔记全鉴 (清)纪昀著 东篱子解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纪昀著 东篱子解译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笔记小说
  • 纪昀
  • 阅微草堂笔记
  • 东篱子
  • 文化史
  • 风俗研究
  • 文学
  • 古典文学
  • 笔记文学
  • 社会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22380
商品编码:2983423980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阅微草堂笔记全鉴

定价:38.00元

售价:24.7元,便宜13.3元,折扣65

作者:(清)纪昀著 东篱子解译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180223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代学者纪昀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志怪小说。全书包括《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主要记述当代前后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谭,以及作者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清代驳杂的社会生活、人情风貌,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衷心希望《阅微草堂笔记全鉴》能成为您全方位感受和理解《阅微草堂笔记》这部传世名作的良师益友!

目录


◎ 卷一滦阳消夏录一 / 1



◎ 卷二滦阳消夏录二 / 17



◎ 卷三滦阳消夏录三 / 33



◎ 卷四滦阳消夏录四 / 47



◎ 卷五滦阳消夏录五 / 63



◎ 卷六滦阳消夏录六 / 79



◎ 卷七如是我闻一 / 91



◎ 卷八如是我闻二 / 107



◎ 卷九如是我闻三 / 121





◎ 卷十如是我闻四 / 135





◎ 卷十一槐西杂志一 / 149





◎ 卷十二槐西杂志二 / 165



◎ 卷十三槐西杂志三 / 177



◎ 卷十四槐西杂志四 / 189



◎ 卷十五姑妄听之一 / 201



◎ 卷十六姑妄听之二 / 217



◎ 卷十七姑妄听之三 / 229



◎ 卷十八姑妄听之四 / 237





◎ 卷十九滦阳续录一 / 247



◎ 卷二十滦阳续录二 / 253



◎ 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 / 265



◎ 卷二十二滦阳续录四 / 275



◎ 卷二十三滦阳续录五 / 281



◎ 卷二十四滦阳续录六 / 295



◎ 附录:纪汝佶六则 / 301







◎ 参考文献 / 309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微草堂笔记全鉴》:一部蕴含千年智慧的中国古籍解读 《阅微草堂笔记全鉴》并非一本孤立的文学作品,而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纪昀所著《阅微草堂笔记》进行深度解读与注释的集大成之作。该书由东篱子倾心编撰,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深入理解这部充满奇幻色彩与人生哲理的经典。它不仅是对原著的复述,更是一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全景式梳理与阐释,为现代读者提供了一扇窥探古人思想世界、社会风貌与精神追求的窗口。 一、 凿穿古今,重拾经典:为何重读《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成书于清朝,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异军突起之作。作者纪昀,官至大学士,学富五车,但其笔记中所述,多为民间流传的鬼神志怪、奇闻异事,以及他对世事人情的观察与感悟。这部笔记以其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文笔精炼而著称,历代以来,虽为许多文人雅士所珍视,但其古朴的语言、典故的晦涩,以及其中蕴含的复杂思想,对普通读者而言,往往构成了一定的阅读门槛。 《阅微草堂笔记全鉴》的诞生,正是为了跨越这一鸿沟。它肩负着“全鉴”之责,意味着不仅仅是简单的注释,而是对原著精髓的全面挖掘、梳理和呈现。东篱子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与严谨的治学态度,对《阅微草堂笔记》进行了“考古”般的钻研,力图还原其最真实的面貌,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二、 洞悉精微,草堂一隅:原著《阅微草堂笔记》的价值所在 要理解《阅微草堂笔记全鉴》的意义,必先了解其所解读的原著《阅微草堂笔记》。这部笔记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志怪小说的巅峰之一:《阅微草堂笔记》继承了中国志怪小说的传统,但又超越了前人。它所描绘的鬼神世界,并非纯粹的虚构,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其中的鬼魂、精怪,往往具有鲜明的人性,它们的遭遇、情感,折射出的是人间的喜怒哀乐、善恶美丑。这种“神不神,鬼不鬼,人似人”的描写,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小说的表现力。 折射清代社会风貌: 纪昀身处清朝鼎盛时期,他的笔记中不乏对当时社会制度、官场腐败、民生疾苦的隐晦批判。虽然以志怪的笔触呈现,但字里行间,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压抑与无奈,也能看到底层人民的挣扎与希望。 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 纪昀本人是儒家学者,其思想深受宋明理学影响。《阅微草堂笔记》中,他对因果报应、宿命论、人性善恶等问题多有探讨。他并非简单地宣扬鬼神之说,而是借鬼神之事,来阐述自己的道德观、人生观,试图在混沌的世象中寻找秩序与意义。 语言艺术的典范: 纪昀以其“笔力雄健,善于写景,长于刻画人物”著称。他的文字简练、隽永,既有文言的典雅,又不失生动活泼。这种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使得《阅微草堂笔记》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 东篱子之功:一部“全鉴”的诞生 《阅微草堂笔记全鉴》作为一部“全鉴”,其核心价值在于东篱子对原著的深入、全面、细致的解读。这并非一项简单的翻译或注释工作,而是一次知识的再创造与文化的传承。 严谨的校勘与考证: 面对数量庞大的原著,东篱子必经过反复的校勘,搜集不同版本的《阅微草堂笔记》,辨别其异同,力求呈现最可靠的文本。同时,对于原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地名、典故,东篱子进行了细致的考证,还原其历史语境,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精细的注解与阐释: 这是“全鉴”最核心的部分。东篱子对原著中的生僻字词、文言句式、典故出处都进行了详尽的解释,确保读者能够无障碍地阅读。更重要的是,他对每一个故事、每一个段落背后的深层含义进行了深刻的阐释。例如,当笔记中描述某人因贪婪而招致祸患时,东篱子会引申到儒家“戒贪”的道德观念;当讲述冤鬼复仇时,则会联系当时的法律制度与社会矛盾。 脉络梳理与主题挖掘: 《阅微草堂笔记》虽为分卷笔记,但其中并非杂乱无章。东篱子通过对全书的梳理,可能会揭示出隐藏在众多故事背后的主题,例如人性的弱点、命运的无常、善恶的轮回、官场的黑暗等等。这种宏观的视角,帮助读者构建对整部作品的整体认知。 文化背景的再现: 东篱子深知,理解一部古籍,离不开对其所处文化背景的了解。因此,在解读中,他会适时地介绍清代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民间传说、哲学思想等,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能对当时的社会文化有一个立体的认识。 语言风格的传承与创新: 东篱子在注释和阐释的过程中,力求保持对原著语言风格的尊重,但同时又会采用现代读者易于理解的语言。这种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使得《阅微草堂笔记全鉴》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亲和力。 四、 开启智慧之门:阅读《阅微草堂笔记全鉴》的收获 阅读《阅微草堂笔记全鉴》,将为读者带来多方面的收获: 提升古典文学素养: 通过对原著的深入学习,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欣赏精炼优美的文言文,领略中国传统叙事的魅力。 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笔记中的故事、人物、思想,都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阅微草堂笔记全鉴》将帮助读者理解儒家、道家、佛教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认识中国的神话传说、民间信仰,以及古人对宇宙、人生、道德的思考。 获得丰富的人生智慧: 许多故事虽然带有奇幻色彩,但其背后蕴含的人生哲理却是永恒的。《阅微草堂笔记全鉴》对这些哲理的阐释,将为读者在面对生活中的困惑、挑战时,提供启示与借鉴,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培养批判性思维: 纪昀在笔记中并非简单地罗列怪谈,他常常借故事来反思现实,表达自己的观点。东篱子的解读,将引导读者去审视故事背后的逻辑,理解作者的意图,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感受文学的乐趣: 即使是严谨的学术解读,《阅微草堂笔记全鉴》也力求避免枯燥。东篱子会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将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重新呈现,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五、 结语 《阅微草堂笔记全鉴》是一部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深刻智慧的著作。它不仅仅是对一部古代经典的梳理,更是一次对中华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与现代诠释。东篱子以其非凡的学识与敬业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开启《阅微草堂笔记》宝库的金钥匙。通过这部“全鉴”,我们得以穿越时空的藩篱,聆听来自千年前的智慧之声,感悟人生的真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它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细细揣摩的宝典,为每一个渴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寻求人生智慧的读者,铺设了一条通往经典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中透着典雅的气韵,仿佛能让人一下子穿越回那个遥远的年代。纸张的选择很考究,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这是用心制作的精品。尤其是封面上的字体和图案,既有传统文人的风骨,又融入了一些现代的审美趣味,让人爱不释手。我常常在书房里把玩,光是看着它摆在那里,就觉得整个空间都多了一份书卷气。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内容,但仅凭这外在的打磨,就足以感受到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对读者的诚意。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人对内部的文字内容也充满了期待,相信这绝不是一本简单的普及读物,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

每次拿起这本书,我总能被那种沉静而又充满思辨的氛围所感染。它不像某些流行的快餐读物那样追求刺激和快速的感官满足,而是需要你慢下来,去品味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淡泊名利、洞察世事的哲学意味。阅读它,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断舍离”,将现代生活的喧嚣暂时隔绝在外。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定力,是现代生活所稀缺的。它提供了一种与古人对话的独特途径,让人在琐碎的日常中,寻找到一丝清醒和超脱,是非常值得反复摩挲的佳作。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中关于某些奇闻异事的考证部分,展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它没有止步于“记录”和“翻译”,而是深入到对材料来源的交叉比对和对事件真实性的审慎探讨。这种近乎于现代史学研究的态度,让原本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也带上了一层厚重的历史质感。它不再是单纯的志怪小说集,而成了研究清代社会心态、民间信仰乃至士大夫阶层日常谈资的一手资料。这种深挖的能力,让整本书的价值得到了质的飞跃,它不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连接着一个时代的切片。

评分

我注意到,这部作品的排版处理得非常人性化。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拉得很开,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绝妙的是,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平衡“原文”与“解译”的视觉关系。重要的注释和解说部分,采用了略有区别的字体或排版方式,使得读者在对照阅读时,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哪个是原著的精髓,哪个是现代解读的引导,两者之间界限分明,互不干扰。这种精心的编排,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学习和欣赏的过程变得轻松愉悦,而不是一种负担。可见,编纂者在设计阅读路径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对读者的阅读习惯有着深刻的洞察。

评分

读完导读部分,我立刻被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所折服。他不仅仅是简单地注解原文,更是巧妙地将当时的社会背景、文人间的交往以及那些扑朔迷离的志怪故事背后的逻辑联系了起来。那种行文的流畅和逻辑的严谨,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丝毫没有枯燥感,反而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尤其是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典故,他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和解释,让我这个对古代文化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精髓,茅塞顿开。这哪里是单纯的“解译”,简直就是一部精妙的导读手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清代文人精神世界的侧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