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京津有味-那些年我们吃过的京津美食
定价:35.00元
作者:潘潘猫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50198961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简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从悉尼的甜品、韩国的斑鳐,到孟爷爷推荐的以色列美食,《非常了得》意外之旅,美食博主人气爆棚;
从跨越四大洲美食之旅到京、津特色餐厅探店,BTV《美食地图》热力推荐,吃货带来“京津有味”!
*实用的京津美食地图,
*诱人的市井胡同小吃,
*经济的美味饕餮之旅,
*推荐的人气餐厅汇总,
点击过两千万的美食博主潘潘猫带你品尝记忆深处的幸福味道。
内容提要
点击过两千万的美食博主潘潘猫蛰伏两年,穿梭于北京和天津的大小街道、胡同,遍尝上百种特色餐馆和各色美食,终把“实用、生活的京津美食地图”与“好吃、经济的市井胡同小吃”,连同那些年陪伴我们成长的美食记忆一同奉献给大家。
《京津有味》是一本美食文化书。书中以轻松活泼的文字介绍了北京、天津两地地道、实惠和*特色的各色美食和市井小吃。这里不仅有北京、天津两地别具特色的美食文化和好吃不贵的私房小馆,更有大量精美、诱人的美食图片和活色生香的美食记忆。让您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品尝记忆深处幸福的味道。
目录
一、 北京胡同儿里的好吃的
胡同儿里的童年
南锣鼓巷
鼓楼东、西大街
烟袋斜街
什刹海
五道营胡同儿
国子监街
方家胡同儿
交道口、北新桥
美术馆
西单
二、 天津洋楼里的美食
五大道
★马场道
★睦南道
★大理道
★常德道
★重庆道
★成都道
五大道周边的其他道
解放北路
意式风情区
三、 爱北京小吃
从小吃到大的北京小吃
护国寺街
前门
牛街
隆福寺街
四、 惹人馋的天津市井味儿
天津特色市井味儿
南市食品街
古文化街
天津早点
市井小馆
推荐特色餐厅汇总
后记
作者介绍
作者大名潘晓晔,朋友们喜欢叫她潘潘猫,因为爱猫养猫,也爱吃会吃,更多的网友因为美食认识和熟悉了这只潘潘猫。
潘潘猫有着B型血的积极乐观和活泼开朗,也有双鱼座的多愁善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她的美食文章曾发表在《贝太厨房》、《健康之友》、《食品与生活》等多家报刊、杂志上,也经常在《美食人生》、《食全食美》、《美食地图》等电视节目上和大家分享美食制作过程。她更加喜欢在自己的微博和上分享亲手制作的平民美食,把幸福的味道带给同样热爱美食、热爱生活的大家。
潘潘猫的地址:>blog.sina../panxiaoye222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读起来让人有一种在老友家做客的轻松感。作者的文风幽默又不失深度,他将那些看似寻常的街边小吃,描述得如同艺术品一般。比如,他描写驴打滚的细节,那种糯米的软糯、豆面的香甜,以及制作过程中师傅手法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熟练,看得我口水直流。更妙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食物本身,而是将这些食物与特定的季节、特定的节日联系起来。比如,他对春天里糖葫芦的描绘,那种酸甜适中、冰糖晶莹剔透的景象,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童年记忆里的春节庙会场景。这种将味觉、视觉、嗅觉,甚至听觉(比如炸串时的滋啦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体验。它不是一本枯燥的菜谱,而是一本充满生活气息的散文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美食有偏爱,但又不是专业饕客的人来说,这本书的门槛很低,读起来毫无压力,但回味无穷。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日常饮食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细节。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带着淡淡怀旧感的色调,加上精致的插画,让人一下子就想翻开看看。我一直对京津地区的风土人情和饮食文化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老字号的味道,总觉得藏着一个时代的记忆。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在介绍菜肴,更像是在讲述一个个发生在那片土地上的故事。比如,书中对某家老字号炸酱面的传承人的访谈,那种几代人坚持做一件事的匠人精神,读来让人动容。我尤其喜欢作者穿插描述的那些老街巷的景象,比如早起去胡同口买早点的热闹劲儿,和邻里间那份特有的亲近感,这些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我正身临其境,闻着热腾腾的豆汁儿味儿。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美食指南,上升到了一种文化记忆的层面。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吃的很多食物,背后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情感。这本书无疑是送给所有热爱生活、热爱京津文化的朋友的一份珍贵礼物。我期待未来能有机会亲自去探访书里提到的那些老店,亲口尝尝那份被文字赋予了温度的味道。
评分坦白讲,我读过不少地方美食的书籍,但像《京津有味》这样,能够做到将人文关怀与美食描写结合得如此恰到好处的,实属少见。作者的笔触中没有过度的煽情,却有一种不动声色的深情。他写的是美食,最终描绘的是“人”与“地域”之间微妙的关系。比如,他提到在天津某个小馆子里,一位老太太坚持用老办法做丸子,即便成本更高,效率更低,只为对得起光顾她店面的老主顾。这种对诚信和传统的坚守,才是这本书最动人心魄的部分。它教会我们,美食的最高境界,是心意。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人性化,既有对宏大历史背景的铺陈,也有对微小味觉体验的精准捕捉,两者交织,使得整本书既有厚度又有广度。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味蕾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更重要的是,我的心也被那份真挚的地域情感所温暖。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并时常翻阅的佳作。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在资料的考据和细节的打磨上,下了非常大的功夫。随便翻开任何一页,都能感受到作者对京津美食文化的敬畏之心。它不像有些美食书籍那样,为了追求新奇而胡乱拼凑,而是扎扎实实地追溯了许多传统菜肴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戗锅”这种烹饪技法的专门章节,作者用非常专业的词汇,但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为什么这种看似简单的技术,却是决定一道菜成败的关键。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背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原来我习以为常的那些味道,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复杂的工艺和历史沉淀。这本书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京津饮食文化精髓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它不仅教会你怎么“吃”,更教会你怎么去“品味”和“理解”这些食物背后的文化脉络。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立体”。如果说文字构建了味道的骨架,那么作者在行文间巧妙安插的那些老照片和手绘图,则为这个骨架添上了血肉。我喜欢那些黑白的老照片,它们真实地记录了上世纪中叶,那些老店门口排队等候的食客们的神态,那种朴素而热切的眼神,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和现场感。不同于现在很多追求光鲜亮丽的“网红”美食,这本书专注于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老味道”。它的价值在于“留存”——留存那些可能正在消失的制作工艺,留存那些承载着几代人集体记忆的街景。读完后,我甚至产生了自己动手尝试制作某些传统点心的冲动,因为作者的文字,已经把那种传统工艺的魅力,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美味之旅,作者的功力可见一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