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饮食文化(中职)
定价:15.00元
作者:贺正柏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56371787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消费实践中所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了解我国悠久的饮食历史、民俗和饮食美学,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是成为一名旅游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书既可作为中职旅游学校旅游专业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作为烹饪专业的教学用书,其主要特点是知识准确、通俗易懂,便于读者掌握和学习。
本书抓住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初、中级专门人才”这一根本,在内容上既不“偏高”,也不“偏杂”,组织构架恰当。本书能紧扣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特点,清晰地阐述知识体系中的重点、难点和盲点,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很好地抓重点、突难点、解盲点。本书在教学从实践中来,通过教与学再到实践中去这一方面,结合较为完美,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目录
第1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课前导读
学习目标
节 中国饮食文化的萌芽时期
第二节 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时期
第三节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时期
第四节 中国饮食文化的成熟时期
第五节现代中国饮食文化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2章 中国饮食的风味流派
课前导读
学习目标
节 中国饮食的风味流派
第二节 中国饮食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中国饮食的菜系组成
第四节 中国饮食的地方风味菜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3章 中国饮食原料与技术文化
课前导读
学习目标
节 中国饮食原料文化
第二节 中国饮食技术文化
第三节 中国饮食命名文化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4章 中国茶酒文化
课前导读
学习目标
节 中国茶文化
第二节 中文化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5章 中国饮食筵宴文化
课前导读
学习目标
节 中国筵宴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 中国筵宴艺术与技术
第三节 中国筵宴的菜肴组成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6章 中国饮食审美文化
课前导读
学习目标
节 中国饮食审美的原则
第二节 中国饮食审美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7章 中国饮食的民俗礼仪
课前导读
学习目标
节 中国日常食俗
第二节 中国节日食俗
第三节 中国人生礼俗
第四节 中国社交礼俗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8章 中国饮食名人趣事及科学思想
课前导读
学习目标
节 中国饮食人物
第二节 中国饮食的科学思想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美食世界的大门,内容详实到让人惊叹。我本来以为只是一些简单的菜谱介绍,没想到它深入挖掘了中国不同地域的饮食习惯和背后的文化逻辑。比如,书中对不同节令的食材运用分析得极其透彻,让人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菜只在特定时间出现才最有味道。而且,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读起来完全没有枯燥感,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饕娓娓道来他的美食探险故事。从街边小吃到宫廷御膳,每一个细节都被捕捉得栩栩如生,仿佛食物的香气都能透过纸页飘散出来。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食疗”观念的阐述,将养生与口腹之欲完美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药食同源”的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吃什么,更是关于如何看待“吃”这件事,它教会了我品味食物背后的历史沉淀和人文关怀。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饮食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纸张的质感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对于这种内容厚重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内容的组织逻辑清晰流畅,虽然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庞杂,从烹饪技法到食材的地理分布,再到礼仪习俗,但作者似乎总能找到一个巧妙的过渡点,将看似不相关的元素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宏大而完整的体系。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某些经典菜肴时,会附带一些相关的历史轶事或文学典故,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知识的深度。它绝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普及读物,而是能让人沉下心来,细细咂摸其中精髓的学术性与实践性兼具的佳作。每次翻阅,总能有新的发现,感觉自己的味蕾和知识库都在同步得到滋养和拓展。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厚度和信息密度一度让我望而却步,心想这大概又是那种读起来会非常晦涩难懂的“大部头”。然而,上手之后才发现,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有效地化解了这种阅读压力。他似乎非常擅长用一种平易近人但又不失专业性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文化现象。即便是涉及到一些专业的食材处理或历史考据,也能用生动的比喻或现代的语境来解释,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其精髓所在。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社会变迁的独特视角——通过餐桌上的变化,我们看到了社会结构的调整、对外交流的影响以及时代审美的迭代。读完之后,再去参加任何一场宴席,都会带着一种全新的、更加深刻的理解去看待眼前的一切,那种“看透”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我对这类文化类书籍通常抱有较高的期待,但常常会失望于其内容的浮泛和空洞。然而,这部作品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没有停留在对“色香味”的简单描述上,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为什么南方人偏爱清淡,北方人偏爱浓烈?这种差异背后的气候、物产和民族性格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书中对这些深层原因的探讨,极富洞察力。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穿梭于各个省份,体验了从雪域高原到江南水乡的饮食变迁。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和地方志记载,使得论证过程严谨而有力,绝非主观臆断。它成功地将一门日常的生存技能——“吃饭”,提升到了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文化研究层面,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的饮食选择。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一绝,它没有按照传统的“按菜系分”或者“按朝代分”的刻板模式来组织内容,而是采用了更加动态和灵活的视角。有时候它会围绕某一种核心食材(比如稻米或小麦)来展开它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中的演变轨迹,有时候又会聚焦于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对餐饮格局的颠覆性影响。这种跳跃式的、多维度的分析,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思维边界。我尤其欣赏它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尊重和细致描摹,没有采用“主流”的眼光去审视和评判,而是力求还原其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但又完全没有百科全书的冷漠感,它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敬意。每次合上书本,都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走进厨房,亲手实践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古老的烹饪哲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