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咖啡咖啡处处开
:58.00元
作者:英】杰里米·托茨 史蒂文·马卡东尼亚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39997612
字数:
页码:25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咖啡入门必读经典:不止有冲泡!从基础知识到产业格局,从产地到消费者,系统全面,不不装范儿的咖啡百科全书。★ 产地知识:了解了产地差异,才能真正理解咖啡风味的差异;详述全球28个经典咖啡产区特色。★ 文化贸易:解读咖啡流行文化史,剖析三次咖啡浪潮带来的历史变革,以及正在席卷全球的咖啡道德贸易运动。★ 制作方法:从一粒种子到杯中神秘饮品的历程,逐步剖析咖啡选豆、烘焙、研磨、冲泡方法,让你在家轻松手作一杯完美咖啡。★ 风味品鉴:从杯测到风味轮,学会品尝咖啡的不同层次,丰富咖啡词汇量,不再只会说“浓、淡、顺滑、苦”。★ 背景:作者为英国首屈一指的咖啡师,多次获得欧洲*烘焙师金奖。作者创办的联盟手工烘豆公司是精品咖啡浪潮和道德贸易运动的主要推动者。★ 全彩印刷,兼具收藏与实用功能。随书附赠风味轮拉页和咖啡杯测表,让品鉴咖啡成为一件简单而有趣的事。
内容提要
《咖啡咖啡处处开》是由屡次获得欧洲*烘焙师金奖、英国*美味奖的专业咖啡师所著的咖啡入门指南。作者结合多年从业经验对咖啡文化进行深入的全景式解读,遍寻产地、探索风味、科学制作,剖析咖啡背后的文化浪潮和贸易之旅,为咖啡爱好者提供专业、系统、易操作的指导。
作者详尽介绍咖啡产地特色、种植风格、处理方法,从源头认识咖啡风味的差异;逐步讲解咖啡选豆、烘焙、研磨、冲泡等简单科学、可复制的方法,只要具备几个简单工具就能在家冲泡一杯好喝的咖啡;评判咖啡风味特色,让你找到未必贵,但自己喜欢的咖啡;剖析三次咖啡浪潮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从人文角度理解咖啡怎样融入我们的生活。读完本书,让你从咖啡爱好者进阶咖啡达人,在任何情况都能优雅、有范儿又有品地品味咖啡之美。
目录
作者介绍
杰里米·托茨(Jeremy Torz)
史蒂文·马卡东尼亚(Steven Macatonia)
两人均为英国咖啡界领军人物,在精品咖啡浪潮中坚持以公平为原则,积极推动咖啡道德贸易运动,深入走访世界各地的咖啡产区,与种植户建立直接联系,致力于让更多的咖啡爱好者品尝到深藏于世界各地的美味。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们创立英国家微烘焙精品咖啡店,并在英国首批高品质咖啡产业链下创立了联盟手工烘豆公司。近几年,他们发展了一个行业平台,保证咖啡原料的高品质,受到无数咖啡爱好者追捧。
获奖经历
欧洲阿莱格拉咖啡大赛金奖(Allegra European Coffee Awards)
2014年欧洲*咖啡烘焙师金奖(Best European Coffee Roaster)
2015年欧洲*咖啡烘焙技师大奖(Best Artisan Coffee Roaster,Europe)
2015年*道德感咖啡公司(Most Ethical Coffee Company)
2015年咖啡产业杰出贡献奖(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coffeeindustry)
2013~2015年,获得22座美味奖(Great Taste Awards)文摘
序言
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翻开这本书的,起初对它的期待并没有那么高,毕竟市面上同类型的作品实在太多了。然而,读了几章之后,我立刻被它独特的叙事腔调所吸引。它的文字风格带着一种近乎疏离的冷静,却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人性深处的洞察。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明确的道德判断,而是将复杂的事件和人物摆在读者面前,任由我们去揣摩、去评判。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思考,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层次。故事的架构非常精妙,线索看似分散,但最终总能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汇合,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阅读过程中最令人愉悦的部分。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反复琢磨某几个关键的对话,它们往往信息量巨大,承载着人物关系的微妙变化和潜台词。对于追求阅读深度和智力挑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一试的上乘之作。
评分这部小说读起来,仿佛被卷入了一场错综复杂的情感迷宫,角色的内心挣扎刻画得入木三分。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极其细腻,每一个选择、每一次犹豫,都像是被放大了无数倍,让人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在现实与理想、责任与自由之间徘徊的痛苦。特别是主角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时,那种从最初的茫然到后来的坚韧,整个转变过程处理得非常自然,没有丝毫的刻意痕迹。叙事节奏的把握也相当老道,时而如涓涓细流,缓缓铺陈背景和人物关系,时而又像骤雨倾盆,将关键情节推向高潮,让人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我个人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环境描写的功力,那些细微的感官信息——光线的变化、空气中弥漫的气味,都精准地烘托了当时人物的心境,使得整个故事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场沉浸式的体验。读完后,那种久久不能散去的回味,或许就是优秀作品的标志吧。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开篇略显平淡,我差点就把它束之高阁了。但坚持下去的理由,完全来自于对情节复杂性的好奇。随着故事的深入,我发现作者构建了一个极其庞大且逻辑严密的体系,无论是社会背景的设定还是人物之间的利益纠葛,都展现出惊人的严谨性。它不是那种为了煽情而煽情的故事,每一个冲突的爆发点似乎都有着深远的铺垫,是历史、环境和个人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我非常欣赏作者对于“必然性”的探讨,它让我们思考,在既定的框架下,个体究竟有多少自由意志可言?特别是那些配角的命运,他们或许不是故事的中心,但他们的选择无形中推动了主线的走向,这种群像的刻画非常到位。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需要不断地回顾前面的章节,才能完全理解眼前的推导过程。这种智力上的投入感,是很多快餐式阅读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非常强烈的“时代感”。作者似乎对特定历史时期(虽然书中并未明确点出,但通过服饰、用语和当时的社会氛围可以窥见一二)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情感。文字中流淌着一股浓厚的怀旧气息,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感伤,而是一种对逝去美好或遗憾的沉静追忆。阅读时,我仿佛能闻到老照片上特有的微尘味道,感受到那种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无力和挣扎。情节推进得比较缓慢,更侧重于氛围的营造和心理层面的挖掘,它不太适合寻求刺激的读者。但如果你是那种喜欢慢慢品味,沉浸在特定场景氛围中的人,这本书会给你极大的满足感。尤其是那些描绘家庭内部复杂关系和代际传承的段落,处理得极为细腻和感人,让人不禁反思自己的家庭和成长轨迹。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鲜明,甚至可以说有些“晦涩”,但恰恰是这种独特的文风,让它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作者似乎在追求一种诗意的表达,句子结构常常出乎意料,充满了隐喻和象征。初读时,我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查阅一些不常见的词汇,或者重新梳理一下句子的主谓宾结构。但这番努力是值得的,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就会发现它所带来的美感是无与伦比的。它要求读者付出精力去“解码”文字背后的深意,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故事本身似乎并不太重要,更像是承载作者哲学思考的一个载体。读到最后,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精美的散文集,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它探讨的主题宏大而深刻,关于时间、记忆、存在的意义,非常适合夜深人静时,独自一人慢慢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