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上海风味素点
定价:25.00元
作者:樊定宣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436858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素食也营养:上海风味素点》以新鲜蔬果代替荤腥食材,为北方点心灌注全新的生命。主要内容包括:冷水面、烫面、发面、水晶面、油皮油酥(酥皮)、凉拌土豆丝、豉椒爆豆干、芝麻牛蒡丝、三杯海龙根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上海风味素点》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场心灵的“断舍离”。我发现自己过去对点心的理解过于片面和功利,总想着如何用最快的速度做出“看起来像”的东西。而这本书引导我重新审视“慢工出细活”的价值。作者在描述制作“酒酿小圆子”时,用了大量篇幅来强调发酵过程的不可催促性,以及对“酒酿”本身风味的纯粹追求,这让我开始反思生活中的许多急躁之处。书中的叙事节奏舒缓而富有韵律感,仿佛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确的时间和耐心去等待。它不是教你如何“速成”,而是教你如何“慢品”。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介绍制作“糖年糕”时,那种对湿度和温度的精准拿捏,以及对“糖化”过程的诗意描绘。读完后,我不仅学会了制作几种新的点心,更重要的是,我的心境也沉静了下来,开始注重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变化。这本书成功地将烹饪行为从单纯的“制作食物”升华为一种对生活节奏和传统美学的致敬仪式。
评分这本《上海风味素点》的装帧设计简直太讨喜了,那种带着淡淡的复古气息,封面上的手绘插画,线条流畅又不失烟火气,一看就知道作者对这座城市的情感是多么深厚。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内容呈现上的那种细腻和讲究。不同于市面上很多大而全的美食书,这本书仿佛是一位老上海人带着你穿梭于石库门弄堂之间,去探访那些隐藏在街角巷尾、早已被快节奏生活遗忘的传统素点铺子。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制作方法,更深入地挖掘了每一种点心背后的故事和人文背景。比如,讲到“素菜包”的演变,它会追溯到早年间寺庙斋堂的规矩,再到后来融入市民日常的变迁,这种叙事手法让食物活了起来,不再是冰冷的配方集合。阅读的过程就像在品尝一块精心制作的糕点,先被外形吸引,然后细细咀嚼其中的层次感和回味。作者对食材的选择和处理,特别是对时令蔬果的运用,体现出一种对自然和节气的尊重,这在今天的烘焙界已经不多见了。对于一个热爱上海文化,又对素食烹饪抱有好奇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提供了一种更慢、更有人情味的饮食哲学。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上海风味素点》,我立刻被它那种近乎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所吸引。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教你做”的食谱,更像是一部关于上海素食点心发展史的编年史。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对于一些历史名词和制作工艺的描述,引经据典,考据细致入微。比如,书中对于“水磨年糕”不同时期磨粉工具的演变,以及不同区县在制作“五香豆”时微妙的香料配比差异,都有详尽的对比分析。这对于我这种追求极致还原传统风味的“老饕”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制作步骤时,那种近乎苛刻的精确度,比如对和面时“手感”的描述,不是简单地“揉到光滑”,而是用“如同抚摸丝绸般细腻的阻力感”来比喻,这种感官上的引导非常到位。看完之后,我仿佛完成了一次系统的理论学习,对上海素点这门传统技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味道的传承,更是技艺、历史和生活态度的集合体,这本书成功地将这些复杂的元素编织成了一幅清晰的知识图谱。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素点”这个主题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少了点荤油的“冲劲”,难成大器。然而,《上海风味素点》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用近乎魔术般的手法,把寻常的豆类、菌菇和时令蔬菜,转化成了令人惊叹的美味。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一些创新性的搭配思路深深折服。比如,作者如何利用“糟卤”的清爽来提升“马兰头糕”的鲜度,而不是依赖传统的咸味;再比如,如何通过烘烤而非油炸来处理“芋艿饼”,使其口感外部酥松、内部绵密,且完全不腻口。每一个方子都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谜题,解答后的成果总是让人惊喜。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那种对食物“色香味形意”的描摹,让你在纸上就能闻到蒸汽腾起的热气和点心散发的甜香。我甚至能想象出,在那个制作“松糕”的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案板上的情景。这本书,成功地将“素食”提升到了“精膳”的层次,真正体现了“清淡亦有大滋味”的境界。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很有趣,它似乎有意将“旧”与“新”进行对话。那些老照片和手绘图的穿插使用,为冰冷的文字注入了温度,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食谱,而是在翻阅一本私人的美食日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每一款点心时,会附带一个“地域风情小贴士”,比如提到“开洋葱油拌面”的素点版本时,会解释这种做法在哪个码头工人聚集区更为流行,体现了点心与特定社会阶层的紧密联系。这种社会学和美食学的结合,让这本书的厚度远超一般的烹饪指南。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像是邻家阿姨在灶台上和你分享经验,没有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全是实用到骨子里的技巧。比如,如何用最简单的工具在家中做出近似于专业蒸汽箱的效果,这种“生活智慧”的分享,才是真正能让读者拿起锅铲的原因。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可抵达”的美食体验,它鼓励读者去实践,去感受上海点心背后的那份熨帖人心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