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齒頰生香:飲食文化與成語
定價:32.00元
作者:徐大晨
齣版社:首都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12-01
ISBN:978781064917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飲食文化的每一步前進,都能在成語中找到印跡。
【茹毛飲血】“昔者……術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茹毛飲血”反映的正是人類還不會使用火時的飲食狀況,發展至今,這條成語仍用來稱謂濛昧野蠻的牛活狀態。
【不食人間煙火】而當我們的祖先掌握瞭火以後,“煙火食”立時進入漢語。“不食人間煙火”本指那些被稱為“不食火者”的“夷”、“蠻”等落後民族的生活方式,隨著時代的演進,這條成語卻與道傢神仙聯係起柬,形容情趣高雅的人與超凡脫俗的生活方式。
【烹龍炮鳳】文明的進一步發展,烹飪方法更加多樣,菜肴更加美味。
唐朝李賀的“烹龍炮鳳玉脂泣”,正是極言珍稀名貴美味菜肴的詩句,“烹龍炮鳳”從此留在中國人的記憶中。
【成龍配套】明清時代,我國的飲食文化已經高度成熟,各種“全席” 脫穎而齣,全羊席、全牛席、全魚席、仝鴨席等,多達幾十種。筵宴的設置講究套路,諸如“四盤六碗”、“三蒸九捫”之類,灑品冷碟、熱炒大菜、飯點茶果具備。清末民初,沒落的八旗子弟,窮睏潦倒,吃窩窩頭尚且難乎為繼,請客時卻仍講究幾個盤子幾個碗,成語“戰龍配套”應運而生。
目錄
總論引食文化與成語
一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從生食到熟食
1.濛昧時期的自然飲食狀態
2.火的使用
二 雨過天青雲,這般顔色作將來——炊具與餐具
1.炊具
2.餐具
3.廚用器具
三 五榖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豐富的食物原料
1.糧食類
2.肉類
3.蔬菜類
4.果品類
5.蛋類
6.調味品
四 鱸肥菰脆調羹美,麥熟油新作餅香——豐富的食物原料
1.麵食
2.粥飯
3.菜肴
五 烹龍炮鳳玉脂泣,羅幃綉幕圍香風——筵宴
六 養生之道,莫先於飲食——飲食衛生
七 蓋聚物之天美,以養吾之老饕——名人與飲食
八 上堂已瞭各西東,慚愧閉(she)黎飯後鍾——宗教與飲食
1.佛教
2.道教
3.伊斯蘭教
4.基督教
九 世間萬事不掛口,齒頰盡日留甘香——茶
索引
作者介紹
徐大晨,編輯,1995年畢業於旨都師範大學中文係。70年代初,徐大晨生於北京一個有著濃厚傳統文化背景的知識分子傢庭。長輩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瞭作者對藝文傳媒行業的喜愛與敏感,大學尚未畢業之時就初露頭角,擔任瞭《中國策劃大百科》的編委,並擔綱《中國策劃大
文摘
序言
這本《齒頰生香:飲食文化與成語》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成語就是書本上那些闆著臉孔的教條,沒想到,竟然和咱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吃喝拉撒之間,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是個美食傢兼語言學傢,他把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比如“食不果腹”、“膾炙人口”或者“垂涎三尺”,拆開來,層層剝開背後的曆史典故和飲食風俗。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像聽一位老饕在娓娓道來他周遊列國的美食見聞,順便還能學到點古代的禮儀和食材知識。特彆是關於一些地方性成語的考證,簡直是下瞭苦功,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鑽研精神。我發現,很多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說法,背後竟然隱藏著古代的生存智慧和對味道的極緻追求。這本書讓我對“吃”這件事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僅僅是滿足生理需求,而是一種文化傳承和情感的載體。每讀完一個章節,我都忍不住想去廚房試試書裏提到的某種古法烹飪,或者在日常交流中特意用上那個新學的帶著食物背景的成語,感覺自己瞬間高雅瞭不少。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勁,更像是跟隨一位博學的長者在品茗聊天。它不像那種堆砌資料的工具書,而是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作者在講述成語典故時,總能精準地切入到與之相關的食物製作或宴飲場景中,使得抽象的語言符號變得具體可感。例如,描述“狼吞虎咽”時,不光解釋瞭“咽”的含義,還詳細描繪瞭古代行軍打仗或長途跋涉中,食物是多麼珍貴,以至於吃飯的速度和方式都與生存狀態緊密相關。這種代入感極強,我仿佛能聞到那個年代飯菜的香氣,甚至感受到飢餓的滋味。而且,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沒有太多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即便是不太瞭解傳統文化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並從中獲益。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連接瞭書齋裏的文字和民間百姓的餐桌,讓人在歡笑和驚奇中,完成瞭對傳統文化的溫習與再認識。
評分我嚮來對那些追根溯源的書籍情有獨鍾,而這本《齒頰生香:飲食文化與成語》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提供的視角是如此獨特——用味覺記憶來串聯語言演變。很多成語的形成,其實與古代的糧食作物、烹飪技術、甚至餐具的發展都有直接關係,這本書把這些隱性的綫索都挖掘齣來瞭。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對一些關於“素食”和“肉食”成語的探討,這不僅關乎宗教信仰,更體現瞭古代農耕文明中對資源分配的重視。閱讀過程中,我頻繁地停下來,拿起手機去查閱一些書裏提到的古代食材,那種探索的樂趣讓人欲罷不能。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教會我們如何用更立體、更感性的方式去理解語言。成語不再是冷冰冰的符號,而是帶著熱氣、帶著油煙、帶著人情味的鮮活存在。它是一本值得反復翻閱的案頭書,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就像品嘗一道經過時間沉澱的佳肴,迴味無窮。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是:知識的密度和閱讀的愉悅度達到瞭一個極高的平衡點。它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沒有將文化視為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將其還原到瞭最基礎、最實在的“吃”這個動作之上。作者顯然是一位對生活充滿熱愛的人,他的文字中充滿瞭對煙火氣的贊美。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跨地域成語時的考證方法,他對比瞭南北方在飲食習慣上的差異如何影響瞭成語的流行和變異,這讓整個論述顯得紮實而可信。舉例來說,關於“吃”的某些動詞用法,在不同朝代的文獻中錶現齣的細微差彆,都被他一一羅列,輔以當時的市場價格和物資記錄作為佐證,嚴謹中又不失趣味。這本書不僅拓寬瞭我對成語的認知,更激發瞭我對傳統食材和烹飪技藝的興趣,它是一本能讓人“動口、動手、動腦”的優秀讀物,強烈推薦給所有對文化探索和美食學有興趣的朋友。
評分初拿到這本書時,我其實是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畢竟“飲食文化”和“成語”看似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如何將它們有機地結閤起來,是個不小的挑戰。但讀瞭幾頁之後,我徹底被這種奇妙的化學反應吸引住瞭。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沒有停留在簡單的詞源解釋上,而是深入挖掘瞭成語背後的社會生活圖景。比如,他解析“簞食壺漿”時,描繪瞭古代民眾對仁義君主的擁戴之情,那份樸素的感激之情仿佛透過文字撲麵而來,讓人動容。更絕妙的是,書中對一些食材演變的考察,從古至今的稱謂變化,反映瞭社會經濟和貿易路綫的變遷。這本書更像是一部微觀的曆史讀物,通過舌尖上的變化,摺射齣宏大的時代變遷。我特彆喜歡那種“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感,原來我們每天掛在嘴邊的詞匯,都承載著沉甸甸的曆史重量和煙火氣。這本書讓我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多瞭一層敬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