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齿颊生香:饮食文化与成语
定价:32.00元
作者:徐大晨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01
ISBN:97878106491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饮食文化的每一步前进,都能在成语中找到印迹。
【茹毛饮血】“昔者……术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茹毛饮血”反映的正是人类还不会使用火时的饮食状况,发展至今,这条成语仍用来称谓蒙昧野蛮的牛活状态。
【不食人间烟火】而当我们的祖先掌握了火以后,“烟火食”立时进入汉语。“不食人间烟火”本指那些被称为“不食火者”的“夷”、“蛮”等落后民族的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演进,这条成语却与道家神仙联系起柬,形容情趣高雅的人与超凡脱俗的生活方式。
【烹龙炮凤】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烹饪方法更加多样,菜肴更加美味。
唐朝李贺的“烹龙炮凤玉脂泣”,正是极言珍稀名贵美味菜肴的诗句,“烹龙炮凤”从此留在中国人的记忆中。
【成龙配套】明清时代,我国的饮食文化已经高度成熟,各种“全席” 脱颖而出,全羊席、全牛席、全鱼席、仝鸭席等,多达几十种。筵宴的设置讲究套路,诸如“四盘六碗”、“三蒸九扪”之类,洒品冷碟、热炒大菜、饭点茶果具备。清末民初,没落的八旗子弟,穷困潦倒,吃窝窝头尚且难乎为继,请客时却仍讲究几个盘子几个碗,成语“战龙配套”应运而生。
目录
总论引食文化与成语
一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从生食到熟食
1.蒙昧时期的自然饮食状态
2.火的使用
二 雨过天青云,这般颜色作将来——炊具与餐具
1.炊具
2.餐具
3.厨用器具
三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丰富的食物原料
1.粮食类
2.肉类
3.蔬菜类
4.果品类
5.蛋类
6.调味品
四 鲈肥菰脆调羹美,麦熟油新作饼香——丰富的食物原料
1.面食
2.粥饭
3.菜肴
五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筵宴
六 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饮食卫生
七 盖聚物之天美,以养吾之老饕——名人与饮食
八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闭(she)黎饭后钟——宗教与饮食
1.佛教
2.道教
3.伊斯兰教
4.基督教
九 世间万事不挂口,齿颊尽日留甘香——茶
索引
作者介绍
徐大晨,编辑,1995年毕业于旨都师范大学中文系。70年代初,徐大晨生于北京一个有着浓厚传统文化背景的知识分子家庭。长辈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了作者对艺文传媒行业的喜爱与敏感,大学尚未毕业之时就初露头角,担任了《中国策划大百科》的编委,并担纲《中国策划大
文摘
序言
我向来对那些追根溯源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齿颊生香:饮食文化与成语》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提供的视角是如此独特——用味觉记忆来串联语言演变。很多成语的形成,其实与古代的粮食作物、烹饪技术、甚至餐具的发展都有直接关系,这本书把这些隐性的线索都挖掘出来了。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一些关于“素食”和“肉食”成语的探讨,这不仅关乎宗教信仰,更体现了古代农耕文明中对资源分配的重视。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停下来,拿起手机去查阅一些书里提到的古代食材,那种探索的乐趣让人欲罢不能。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用更立体、更感性的方式去理解语言。成语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带着热气、带着油烟、带着人情味的鲜活存在。它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案头书,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就像品尝一道经过时间沉淀的佳肴,回味无穷。
评分这本《齿颊生香:饮食文化与成语》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成语就是书本上那些板着脸孔的教条,没想到,竟然和咱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吃喝拉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个美食家兼语言学家,他把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比如“食不果腹”、“脍炙人口”或者“垂涎三尺”,拆开来,层层剥开背后的历史典故和饮食风俗。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听一位老饕在娓娓道来他周游列国的美食见闻,顺便还能学到点古代的礼仪和食材知识。特别是关于一些地方性成语的考证,简直是下了苦功,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钻研精神。我发现,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说法,背后竟然隐藏着古代的生存智慧和对味道的极致追求。这本书让我对“吃”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而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的载体。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忍不住想去厨房试试书里提到的某种古法烹饪,或者在日常交流中特意用上那个新学的带着食物背景的成语,感觉自己瞬间高雅了不少。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更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品茗聊天。它不像那种堆砌资料的工具书,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作者在讲述成语典故时,总能精准地切入到与之相关的食物制作或宴饮场景中,使得抽象的语言符号变得具体可感。例如,描述“狼吞虎咽”时,不光解释了“咽”的含义,还详细描绘了古代行军打仗或长途跋涉中,食物是多么珍贵,以至于吃饭的速度和方式都与生存状态紧密相关。这种代入感极强,我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饭菜的香气,甚至感受到饥饿的滋味。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即便是不太了解传统文化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并从中获益。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书斋里的文字和民间百姓的餐桌,让人在欢笑和惊奇中,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温习与再认识。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时,我其实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饮食文化”和“成语”看似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个不小的挑战。但读了几页之后,我彻底被这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吸引住了。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词源解释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成语背后的社会生活图景。比如,他解析“箪食壶浆”时,描绘了古代民众对仁义君主的拥戴之情,那份朴素的感激之情仿佛透过文字扑面而来,让人动容。更绝妙的是,书中对一些食材演变的考察,从古至今的称谓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和贸易路线的变迁。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微观的历史读物,通过舌尖上的变化,折射出宏大的时代变迁。我特别喜欢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原来我们每天挂在嘴边的词汇,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重量和烟火气。这本书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多了一层敬畏。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知识的密度和阅读的愉悦度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平衡点。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没有将文化视为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将其还原到了最基础、最实在的“吃”这个动作之上。作者显然是一位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烟火气的赞美。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跨地域成语时的考证方法,他对比了南北方在饮食习惯上的差异如何影响了成语的流行和变异,这让整个论述显得扎实而可信。举例来说,关于“吃”的某些动词用法,在不同朝代的文献中表现出的细微差别,都被他一一罗列,辅以当时的市场价格和物资记录作为佐证,严谨中又不失趣味。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对成语的认知,更激发了我对传统食材和烹饪技艺的兴趣,它是一本能让人“动口、动手、动脑”的优秀读物,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文化探索和美食学有兴趣的朋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