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颊生香:饮食文化与成语 9787810649179

齿颊生香:饮食文化与成语 978781064917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大晨 著
图书标签:
  • 饮食文化
  • 成语
  • 语言文字
  • 文化史
  • 民俗
  • 传统文化
  • 美食
  • 科普
  • 趣味学习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末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649179
商品编码:3006900113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齿颊生香:饮食文化与成语

定价:32.00元

作者:徐大晨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01

ISBN:97878106491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饮食文化的每一步前进,都能在成语中找到印迹。
【茹毛饮血】“昔者……术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茹毛饮血”反映的正是人类还不会使用火时的饮食状况,发展至今,这条成语仍用来称谓蒙昧野蛮的牛活状态。
【不食人间烟火】而当我们的祖先掌握了火以后,“烟火食”立时进入汉语。“不食人间烟火”本指那些被称为“不食火者”的“夷”、“蛮”等落后民族的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演进,这条成语却与道家神仙联系起柬,形容情趣高雅的人与超凡脱俗的生活方式。
【烹龙炮凤】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烹饪方法更加多样,菜肴更加美味。
唐朝李贺的“烹龙炮凤玉脂泣”,正是极言珍稀名贵美味菜肴的诗句,“烹龙炮凤”从此留在中国人的记忆中。
【成龙配套】明清时代,我国的饮食文化已经高度成熟,各种“全席” 脱颖而出,全羊席、全牛席、全鱼席、仝鸭席等,多达几十种。筵宴的设置讲究套路,诸如“四盘六碗”、“三蒸九扪”之类,洒品冷碟、热炒大菜、饭点茶果具备。清末民初,没落的八旗子弟,穷困潦倒,吃窝窝头尚且难乎为继,请客时却仍讲究几个盘子几个碗,成语“战龙配套”应运而生。

目录


总论引食文化与成语
一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从生食到熟食
1.蒙昧时期的自然饮食状态
2.火的使用
二 雨过天青云,这般颜色作将来——炊具与餐具
1.炊具
2.餐具
3.厨用器具
三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丰富的食物原料
1.粮食类
2.肉类
3.蔬菜类
4.果品类
5.蛋类
6.调味品
四 鲈肥菰脆调羹美,麦熟油新作饼香——丰富的食物原料
1.面食
2.粥饭
3.菜肴
五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筵宴
六 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饮食卫生
七 盖聚物之天美,以养吾之老饕——名人与饮食
八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闭(she)黎饭后钟——宗教与饮食
1.佛教
2.道教
3.伊斯兰教
4.基督教
九 世间万事不挂口,齿颊尽日留甘香——茶
索引


作者介绍


徐大晨,编辑,1995年毕业于旨都师范大学中文系。70年代初,徐大晨生于北京一个有着浓厚传统文化背景的知识分子家庭。长辈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了作者对艺文传媒行业的喜爱与敏感,大学尚未毕业之时就初露头角,担任了《中国策划大百科》的编委,并担纲《中国策划大

文摘



序言



书名:舌尖上的千年风雅:中华饮食的流变与人文 作者:[此处填写虚构作者名] ISBN:[此处填写另一组虚构ISBN] --- 内容提要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和细腻的文化触角,深入探讨了中华饮食文化数千年的演变轨迹及其所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全书不拘泥于具体的食谱或菜肴制作技艺,而是聚焦于“吃”这一人类基本行为如何在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哲学思想与审美情趣的交织下,发展成为一门复杂的、具有高度文明性的“道”。 本书共分为五个主要篇章,层层递进,带领读者穿越古今,体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脉络与外在表现。 第一章:土与火的哲学——史前至先秦的饮食源流 本章追溯中华饮食的“原点”,从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明起源谈起,探讨了粟、稻、麦等主要作物的驯化过程如何塑造了早期的地域性饮食格局。重点分析了“燔”与“烹”两种基本烹饪方式的哲学意义——“土”代表了对自然的敬畏与依附,“火”则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转化。 早期礼制与饮食秩序: 详述了周代“礼”对饮食的规范作用,贵族与平民的食谱差异,以及“饮酒”在祭祀、盟誓中的核心地位,揭示了饮食如何从生存需求上升为政治伦理的载体。 “五味调和”的雏形: 探讨了先秦时期对酸、甘、苦、辛、咸的初步认知,以及早期医学家对食物药性相生相克理论的萌芽。 第二章:丝绸之路上的风味碰撞——秦汉至唐宋的交融与定型 秦汉的统一与隋唐的开放,为中华饮食文化注入了空前的活力。本章着重描绘了不同地域文化与外来物种、技艺的碰撞与融合。 北方的胡风与南方的雅致: 分析了“胡饼”、“面食”在北方战乱与民族融合中的推广,以及南方水稻种植的精细化带来的烹饪革新。 唐代的“食单”与“宴饮”: 考察了唐代成熟的餐饮业态,从“食医”的著作到宫廷宴席的奢华,展示了饮食文化在盛世下达到的精致化水平。特别是对于唐宋时期茶饮的兴起,进行了深入的文化剖析,论述了茶如何从药用到饮品,并最终成为文人雅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媒介。 宋代的“精微”之学: 聚焦宋代士大夫阶层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分析了宋代点心、汤羹的创新,以及“馐馔”理念如何从贵族走向市民阶层。 第三章:士人的餐桌与文人的笔端——宋元明清的审美化 本章探讨了饮食文化如何与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审美情趣紧密结合,实现从“果腹”到“养性”的升华。 “食”与“道”的结合: 深入探讨了以苏轼、袁枚等为代表的文人对饮食哲学的构建。他们不仅仅记录菜肴,更通过文字表达对食材本味的尊重、对烹饪过程的体悟,以及对生活态度的宣示。 地域菜系的成熟与分化: 梳理了“八大菜系”的初步形成脉络,强调了不同地理环境对食材选择和口味偏好的决定性影响,而非简单的地域归属。例如,川菜的“麻辣”是如何在特定气候下被发展为一种“祛湿”与“热烈”的文化表达。 食具的演变与仪式感: 分析了瓷器、漆器等餐饮用具的审美发展,探讨了餐桌礼仪如何固化社会等级和家庭伦理,增强了“食”的仪式感和文化厚度。 第四章:全球化浪潮下的饮食重塑——近代至当代的挑战与创新 面对西方的冲击和近代的社会变革,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剧烈的调整与重构。 “新食物”的引入与消化: 探讨了西方引入的玉米、番茄、辣椒等作物如何被中华烹饪体系快速吸收,并最终融入主流饮食结构。分析了“西餐中做”与“中餐西化”的现象,以及现代营养学观念对传统饮食观的冲击。 “舌尖上的乡愁”: 考察了近代人口流动背景下,地方菜系如何随移民扩散,形成新的“移民美食”,以及现代大众传媒对地方小吃文化的推介与重塑。 当代消费主义与饮食回归: 讨论了现代社会对“健康”、“有机”、“原产地”的追求,如何反过来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饮食的精髓,并引发新一轮的烹饪创新热潮。 第五章:超越风味的文化密码——饮食中的社会、伦理与符号 本书的最后部分,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对中华饮食文化进行提炼与总结。 亲缘关系的构建: 论证了“团圆饭”、“家宴”等概念在中国社会中,是如何超越了生理需求,成为维系家庭结构、传承家族记忆的核心载体。 食物的“符号价值”: 分析了特定食物(如寿宴上的面条、婚宴上的鱼)在社会交往中扮演的隐喻角色,它们是祝福、祈愿、社会地位的无声表达。 “食疗”与“养生”的千年智慧: 总结了传统中医理论如何渗透到日常饮食结构中,构建了一套以“平衡”为核心的身体与环境和谐共存的饮食观,并阐述其在当代社会重建“慢生活”理念中的价值。 结语:永不落幕的“食”代剧场 本书旨在揭示,中华饮食文化并非仅是技巧的堆砌,而是一部活着的历史教科书,是中华民族审美、哲学、伦理在餐桌上的具象化展现。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每一次咀嚼与品尝,都连接着我们与祖先的对话。 --- 目标读者: 对历史、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美食爱好者、文化研究者,以及所有希望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求知者。 本书特点: 1. 视角宏大: 侧重宏观历史变迁而非微观食谱。 2. 论证严谨: 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发现与社会学观察进行分析。 3. 语言雅致: 叙事流畅,富有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化的感染力,力求展现文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追根溯源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齿颊生香:饮食文化与成语》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提供的视角是如此独特——用味觉记忆来串联语言演变。很多成语的形成,其实与古代的粮食作物、烹饪技术、甚至餐具的发展都有直接关系,这本书把这些隐性的线索都挖掘出来了。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一些关于“素食”和“肉食”成语的探讨,这不仅关乎宗教信仰,更体现了古代农耕文明中对资源分配的重视。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停下来,拿起手机去查阅一些书里提到的古代食材,那种探索的乐趣让人欲罢不能。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用更立体、更感性的方式去理解语言。成语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带着热气、带着油烟、带着人情味的鲜活存在。它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案头书,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就像品尝一道经过时间沉淀的佳肴,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齿颊生香:饮食文化与成语》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成语就是书本上那些板着脸孔的教条,没想到,竟然和咱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吃喝拉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个美食家兼语言学家,他把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比如“食不果腹”、“脍炙人口”或者“垂涎三尺”,拆开来,层层剥开背后的历史典故和饮食风俗。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听一位老饕在娓娓道来他周游列国的美食见闻,顺便还能学到点古代的礼仪和食材知识。特别是关于一些地方性成语的考证,简直是下了苦功,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钻研精神。我发现,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说法,背后竟然隐藏着古代的生存智慧和对味道的极致追求。这本书让我对“吃”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而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的载体。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忍不住想去厨房试试书里提到的某种古法烹饪,或者在日常交流中特意用上那个新学的带着食物背景的成语,感觉自己瞬间高雅了不少。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更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品茗聊天。它不像那种堆砌资料的工具书,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作者在讲述成语典故时,总能精准地切入到与之相关的食物制作或宴饮场景中,使得抽象的语言符号变得具体可感。例如,描述“狼吞虎咽”时,不光解释了“咽”的含义,还详细描绘了古代行军打仗或长途跋涉中,食物是多么珍贵,以至于吃饭的速度和方式都与生存状态紧密相关。这种代入感极强,我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饭菜的香气,甚至感受到饥饿的滋味。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即便是不太了解传统文化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并从中获益。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书斋里的文字和民间百姓的餐桌,让人在欢笑和惊奇中,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温习与再认识。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时,我其实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饮食文化”和“成语”看似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个不小的挑战。但读了几页之后,我彻底被这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吸引住了。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词源解释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成语背后的社会生活图景。比如,他解析“箪食壶浆”时,描绘了古代民众对仁义君主的拥戴之情,那份朴素的感激之情仿佛透过文字扑面而来,让人动容。更绝妙的是,书中对一些食材演变的考察,从古至今的称谓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和贸易路线的变迁。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微观的历史读物,通过舌尖上的变化,折射出宏大的时代变迁。我特别喜欢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原来我们每天挂在嘴边的词汇,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重量和烟火气。这本书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多了一层敬畏。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知识的密度和阅读的愉悦度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平衡点。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没有将文化视为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将其还原到了最基础、最实在的“吃”这个动作之上。作者显然是一位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烟火气的赞美。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跨地域成语时的考证方法,他对比了南北方在饮食习惯上的差异如何影响了成语的流行和变异,这让整个论述显得扎实而可信。举例来说,关于“吃”的某些动词用法,在不同朝代的文献中表现出的细微差别,都被他一一罗列,辅以当时的市场价格和物资记录作为佐证,严谨中又不失趣味。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对成语的认知,更激发了我对传统食材和烹饪技艺的兴趣,它是一本能让人“动口、动手、动脑”的优秀读物,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文化探索和美食学有兴趣的朋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