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全食美(贈DVD光盤) 9787801427311

食全食美(贈DVD光盤) 978780142731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倪小康 著
圖書標籤:
  • 美食
  • 烹飪
  • 食譜
  • 傢常菜
  • 健康飲食
  • 營養
  • 菜譜
  • DVD
  • 中華美食
  • 烹飪技巧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末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華藝齣版社
ISBN:9787801427311
商品編碼:30098580377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7-03-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食全食美(贈DVD光盤)

定價:30.00元

作者:倪小康

齣版社:華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3-01

ISBN:978780142731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558kg

編輯推薦


★繼《快樂生活一點通》之後重磅推齣
★北京電視颱電視欄目
★開播四年精華內容
★享譽的私房菜秘笈
私傢菜:俗話說,傢傢有本難念的經,每個傢庭經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鍋碗瓢盆奏鳴麯、柴米油鹽大雜燴的廚房生活,必然煉就齣一本私傢烹調秘笈。眾多民間高手紛紛登颱亮相,秀齣拿手絕活,讓您的餐桌集百傢之長,助您成為眾人羨煞的巧手大廚!
五分鍾食譜:現活節奏快捷而緊張,每日下班後,筋疲力盡的您是否還在為做齣一桌既美味又營養的飯菜而頭疼呢?五分鍾食譜,雖然操作過程不都是5分鍾,卻能讓您的廚房勞作變得輕鬆而簡單。五分鍾食譜,健康、營養、美食以及DIY的體驗,一樣都不能少,讓做飯成為一種時尚的休閑。
一招鮮:廚房裏時不時冒齣的棘手小麻煩,經常讓我們措手不及;雄心勃勃烹製的美食,卻總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讓人眼花繚亂的菜色搭配,怎樣吃*有營養?其實奧妙往往就在簡單的一招——“一招鮮”教給您,美味盡掌握。

內容提要


《食全食美》是北京電視颱生活頻道的一檔電視欄目,開播四年來,收視率持續飆升,成為京城百姓傢喻戶曉、每日生活之組成部分。每晚6點20分,東子和英子以及一位私傢菜主準時在《食全食美》等著您,陪您在廚房度過一估“看電視,做美食”的快樂時光。
由於電視節目不易記錄和保存,應廣大觀眾的要求,齣品方將欄目的精華內容結集齣版,以方便更多的觀眾和讀者,使這些來源於生活的精美菜肴為您的美食生活添姿精彩!

目錄


私傢菜
魚盅
香辣排骨燉蓮藕
泡薑酸魔芋
艾窩窩
番茄燜酥魚
法式雞肝醬
虎頭雞
多維餅
灌腸
素炸羊尾
(清真特色小吃)
豆茬糕
棒子魚
蒜蓉扇貝
蝦醬豆腐
津味炒麵
椒排骨河粉
蛋孵蝦
河南菜饃
米熏雞
鍋巴菜
糖醋夾沙
雞飽豆腐
驢打滾
黃蒸鮁魚排
雙乾牛肉
蔬菜肉鬆捲
巴哈加重
香煎蘿蔔捲
自傢帶魚
菠蘿排骨
炸素腸
豆花魚
五分鍾食譜
泡椒牛肉絲
翡翠蝦仁
五花茶樹菇
金包飯
蠔油蘑菇(賽鮑魚)
京味青椒醬
雞裏蹦(清真特色菜)
紅三剁
黑白相間
果脯乾炒苦瓜
麻辣豆腐
怪味雞絲
……
一招鮮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天工開物 一部洞察古代中華大地生存智慧的百科全書 作者:[明] 宋應星 ISBN:9787532732526 (某一版本,僅供參考) 字數:約 30 萬字(不同版本略有差異) --- 內容簡介:穿越時空的匠心獨運與民生百態 《天工開物》,這部誕生於明代末年的鴻篇巨製,絕非尋常的史籍或文學作品可比擬。它是一部係統記錄和闡述中國古代十七世紀前後農業、手工業生産技術和經驗的百科全書式著作。作者宋應星以其深厚的學養和對民間疾苦的切身體察,以一種罕有的、近乎科學的嚴謹態度,將散落在民間的各類生産技藝進行瞭係統的梳理、記錄與分析,為後世留下瞭無可替代的物質文化遺産和技術藍圖。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其“察僞”與“實錄”的精神。宋應星深知,前代典籍多為“紙上談兵”,未能真正深入生産一綫。因此,他摒棄瞭空泛的理論說教,而是堅持“格物緻知”,深入田間地頭、工坊作坊,親眼觀察、親手探究,力求記錄每一個生産環節的真實細節、所用工具、所需材料以及背後的原理。 全書內容宏大,包羅萬象,涵蓋瞭當時社會生産活動的方方麵麵,大緻可劃分為以下幾個主要領域: 一、 農業立本:五榖豐登的智慧(上捲) 《天工開物》以農業開篇,深諳“民以食為天”的道理。作者細緻入微地描繪瞭從播種到收獲的完整流程,但其深度遠超一般的農書。 耕種之術的精微: 不僅記載瞭不同地域、不同季節的耕作方法,更深入探討瞭土壤的分類、肥料的製作與應用。書中詳細介紹瞭草木灰、糞肥、綠肥等天然肥料的配製技巧,以及如何通過輪作、休耕等方式維持地力,體現瞭古代樸素的生態平衡思想。 榖物與特産的培養: 對水稻、小麥、黍稷等主要糧食作物的選種、育秧、移栽、灌溉等技術進行瞭詳盡的描述。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書中對桑蠶養殖、麻類種植、蔬菜園藝、果樹嫁接等非糧食作物的技術也有著極為詳盡的圖文對照解說,反映瞭古代農業的多樣性。 水利工程的運用: 描述瞭汲水、排澇、灌溉工具的構造和使用,如龍骨車、筒車等,展現瞭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能力。 二、 製造業的奇跡:材質與轉化的藝術(中捲) 中捲是全書最光彩奪目的一部分,集中展示瞭古代手工業的精湛技藝,涉及礦冶、化工、紡織、陶瓷等多個核心産業。 礦冶與金屬加工: 詳細記載瞭鐵、銅、鉛、锡等常見金屬的開采、冶煉、提純工藝。例如,在煉鐵部分,對鼓風設備(如水排、風箱)的結構、燃料的選擇(木炭與焦炭的對比)以及不同等級生鐵的特性都有清晰的闡述,揭示瞭古代冶金學的高超水平。 陶瓷與琉璃之美: 對製瓷業的描述尤為精妙。從高嶺土的選取、淘洗,到釉料的配製(包括鉛、銅、鐵等金屬氧化物的應用),再到窯爐的燒製溫度控製,無不體現瞭對化學反應的深刻認知。書中對各種色彩釉的配方探究,堪稱古代材料科學的典範。 紡織與印染: 記錄瞭從蠶繭繅絲、麻縴維提取到紡綫、織布的全過程。特彆是對棉花的引入和推廣,以及復雜織機(如提花機)的操作原理,清晰地展現瞭古代紡織工藝的復雜性和精細度。印染部分,則羅列瞭從蓼藍中提取靛青、利用茜草獲取紅色等多種天然染料的提取和固色方法。 三、 日用與器物:民生百需的精細化(下捲) 下捲著眼於與日常息息相關的各種製造門類,體現瞭技術對改善生活質量的直接作用。 造紙與印刷: 詳細記錄瞭麻、竹、樹皮等原料如何轉化為紙張的過程,包括浸泡、蒸煮、打漿、抄紙的步驟。對於印刷術的介紹,則側重於雕版印刷的製版與套印技術,體現瞭知識傳播的物質載體是如何被製造齣來的。 製鹽與製糖: 製鹽部分記錄瞭海鹽、池鹽、井鹽的開采與蒸發技術。製糖部分則描繪瞭甘蔗榨汁、熬煮、結晶的全過程,揭示瞭古代食品加工的化學轉化。 建築與工具製造: 對木工工具的製作、磚瓦的燒製、房屋的結構等也有涉獵,強調瞭工具的製造水平是衡量一個時代生産力的重要標誌。 獨特的敘事風格與曆史價值 《天工開物》的價值不僅在於“記錄瞭什麼”,更在於“如何記錄”。 圖文並茂的實證主義: 本書最大的特色是配有大量精美的、寫實的木刻插圖。這些插圖並非簡單的裝飾,而是關鍵工序和復雜機械的直觀展示,許多工具的構造細節,即使在沒有文字說明的情況下,也能讓讀者大緻瞭解其功能。這種圖文互證的編纂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技術的易懂性和可操作性。 “不立一法,但求有用”的務實精神: 宋應星在序言中明確指齣,本書旨在糾正士大夫“不親耕事”的弊端,強調技術必須來源於實踐。他以近乎平等的態度對待農夫、工匠,傾聽他們的經驗,這種對勞動人民智慧的尊重,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是極為可貴的。 科技史的裏程碑: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最早對農業和手工業進行全麵係統總結的著作之一。它不僅是研究明清社會經濟史、技術史的第一手資料,更嚮世界展示瞭中國古代在應用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所達到的高度。它所記載的許多技術,即使在西方工業革命初期,仍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被譽為“中國的工業革命前奏”。 本書如同一個沉睡在曆史長河中的巨大寶庫,每一次開啓,都能從中發現前人留下的、關於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將物質轉化為財富的古老而深刻的智慧。閱讀《天工開物》,不僅是迴顧曆史,更是對人類創造力的緻敬。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簡直是災難性的,我花瞭很長時間纔適應它的邏輯結構。說實話,我更期待的是一本圖文並茂的精美畫冊,但拿到手發現,雖然有圖片,但圖片和步驟說明之間的關聯性有時候非常弱。有些關鍵的步驟,比如火候的把握,文字描述得過於籠統,對於我這種需要精確指導的人來說,完全不夠用。而且,我注意到部分食材的替代建議寫得非常不友好,很多所謂的“替代品”在普通超市根本找不到,這無疑增加瞭普通讀者實踐的難度。我本來是衝著它的專業性來的,但感覺它的目標讀者定位有些模糊,既沒有給新手足夠的耐心指導,也沒有給資深廚師提供足夠深入的見解。書中的一些“小竅門”,雖然作者自詡獨到,但我在其他更專業的美食論壇上看到過類似的說法,原創性並不高,這讓人對整本書的價值産生瞭疑慮。整體來說,閱讀體驗不算順暢,需要自己進行大量的“二次加工”和信息整閤,纔能真正應用到實際操作中去。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在“傢常便飯”這一塊做得相當齣色,它成功地找到瞭“美味”和“省時省力”之間的黃金平衡點。很多食譜的準備時間標注得非常精準,而且食材采購難度極低,都是能在任何一個社區菜市場找到的常見物品。這對於我這種每天下班後隻有一小時準備晚餐的上班族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我嘗試瞭其中一個“十分鍾快手湯”,效果齣乎意料地好,味道層次豐富,完全不像趕工齣來的成品。作者在處理調味料比例上也非常接地氣,沒有使用那些需要精確到毫剋的剋數,而是多采用“適量”、“少許”等更符閤日常經驗的描述,反而更容易上手。如果說有什麼可以改進的,也許是多增加一些針對冰箱常備菜的快速組閤方案,但這本已經是目前我書架上最常被翻閱的烹飪書瞭,它實實在在地解決瞭我的日常“吃什麼”的難題,非常實用且不虛張聲勢。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清潔度和維護性感到非常失望。作為一本烹飪書籍,它注定要經常和油汙、水漬打交道,我期待的是那種可以平鋪在料理颱上、耐髒耐擦的紙張和裝訂方式。然而,這本書的裝訂感覺比較鬆散,而且紙張過於光滑細膩,一旦沾上少許油漬,清理起來非常睏難,留下的痕跡很明顯,大大影響瞭後續的查閱心情。更要命的是,很多菜譜的配圖,雖然清晰度尚可,但裁剪和留白的處理顯得有些局促,使得在實際操作中,我需要反復翻頁對照,而不是將關鍵步驟的圖片固定在視野內。如果能采用更加堅固的綫圈裝訂,或者至少在關鍵的步驟頁使用覆膜工藝,這本書的實用價值會大大提升。現在看來,我可能需要立刻給它套上一個防水的書套,纔能安心地把它帶進廚房,這本身就說明瞭它的設計沒有充分考慮到使用場景。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食材曆史和文化背景的挖掘,這一點遠遠超齣瞭我一本普通食譜的預期。作者似乎不僅僅是在教我們做菜,更是在講述每道菜背後的故事和地域風情。比如,有一章專門講瞭某種地方小吃的起源,從最初的街邊攤販到如今登上大雅之堂的演變過程,讀起來津津有味,讓人在品嘗食物時多瞭一層文化上的尊重和理解。這種深入的文化滲透,使得簡單的烹飪過程有瞭一種儀式感。此外,書中對於一些傳統烹飪工具的使用也有詳細的講解,比如不同材質的鍋具對口感的影響,這在現代快節奏的食譜書中是很少見到的細節。雖然有些地方的講解略顯繁瑣,但正是這種細緻入微的態度,讓我感受到瞭作者對“食”的敬畏之心。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美食散文集,夾雜著實用的烹飪指導,非常適閤在放鬆的下午慢慢品讀。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吸引人,色彩搭配既有食欲又顯得高雅,讓人忍不住想翻開看看裏麵的內容。我尤其喜歡封麵上那種食物的質感,看起來就讓人垂涎欲滴。光盤的附贈也讓人感到物超所值,作為一個烹飪初學者,我非常期待能在視頻中學習到更直觀的操作技巧。初翻目錄,感覺內容編排得非常閤理,從基礎的食材處理到復雜的宴客菜肴,循序漸進,不像有些食譜書那樣讓人眼花繚亂。我看到瞭一些平時自己不太敢嘗試的菜式,但作者的介紹似乎讓它們變得觸手可及。比如,裏麵提到瞭好幾種不同地域的特色醬料製作方法,這對我這個喜歡嘗試新口味的人來說,簡直是寶藏。而且,書中的文字描述非常生動,仿佛能聞到食物的香氣,這比單純的文字說明要強太多瞭,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就能感受到烹飪的樂趣,而不是把它當成一項任務。我希望它能真正地幫我提升我的傢庭烹飪水平,讓我的餐桌不再單調乏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