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全食美(赠DVD光盘) 9787801427311

食全食美(赠DVD光盘) 97878014273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倪小康 著
图书标签:
  • 美食
  • 烹饪
  • 食谱
  • 家常菜
  • 健康饮食
  • 营养
  • 菜谱
  • DVD
  • 中华美食
  • 烹饪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末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艺出版社
ISBN:9787801427311
商品编码:3009858037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食全食美(赠DVD光盘)

定价:30.00元

作者:倪小康

出版社:华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3-01

ISBN:97878014273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继《快乐生活一点通》之后重磅推出
★北京电视台电视栏目
★开播四年精华内容
★享誉的私房菜秘笈
私家菜: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锅碗瓢盆奏鸣曲、柴米油盐大杂烩的厨房生活,必然炼就出一本私家烹调秘笈。众多民间高手纷纷登台亮相,秀出拿手绝活,让您的餐桌集百家之长,助您成为众人羡煞的巧手大厨!
五分钟食谱:现活节奏快捷而紧张,每日下班后,筋疲力尽的您是否还在为做出一桌既美味又营养的饭菜而头疼呢?五分钟食谱,虽然操作过程不都是5分钟,却能让您的厨房劳作变得轻松而简单。五分钟食谱,健康、营养、美食以及DIY的体验,一样都不能少,让做饭成为一种时尚的休闲。
一招鲜:厨房里时不时冒出的棘手小麻烦,经常让我们措手不及;雄心勃勃烹制的美食,却总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让人眼花缭乱的菜色搭配,怎样吃*有营养?其实奥妙往往就在简单的一招——“一招鲜”教给您,美味尽掌握。

内容提要


《食全食美》是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一档电视栏目,开播四年来,收视率持续飆升,成为京城百姓家喻户晓、每日生活之组成部分。每晚6点20分,东子和英子以及一位私家菜主准时在《食全食美》等着您,陪您在厨房度过一估“看电视,做美食”的快乐时光。
由于电视节目不易记录和保存,应广大观众的要求,出品方将栏目的精华内容结集出版,以方便更多的观众和读者,使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精美菜肴为您的美食生活添姿精彩!

目录


私家菜
鱼盅
香辣排骨炖莲藕
泡姜酸魔芋
艾窝窝
番茄焖酥鱼
法式鸡肝酱
虎头鸡
多维饼
灌肠
素炸羊尾
(清真特色小吃)
豆茬糕
棒子鱼
蒜蓉扇贝
虾酱豆腐
津味炒面
椒排骨河粉
蛋孵虾
河南菜馍
米熏鸡
锅巴菜
糖醋夹沙
鸡饱豆腐
驴打滚
黄蒸鲅鱼排
双干牛肉
蔬菜肉松卷
巴哈加重
香煎萝卜卷
自家带鱼
菠萝排骨
炸素肠
豆花鱼
五分钟食谱
泡椒牛肉丝
翡翠虾仁
五花茶树菇
金包饭
蚝油蘑菇(赛鲍鱼)
京味青椒酱
鸡里蹦(清真特色菜)
红三剁
黑白相间
果脯干炒苦瓜
麻辣豆腐
怪味鸡丝
……
一招鲜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天工开物 一部洞察古代中华大地生存智慧的百科全书 作者:[明] 宋应星 ISBN:9787532732526 (某一版本,仅供参考) 字数:约 30 万字(不同版本略有差异) --- 内容简介:穿越时空的匠心独运与民生百态 《天工开物》,这部诞生于明代末年的鸿篇巨制,绝非寻常的史籍或文学作品可比拟。它是一部系统记录和阐述中国古代十七世纪前后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作者宋应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对民间疾苦的切身体察,以一种罕有的、近乎科学的严谨态度,将散落在民间的各类生产技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记录与分析,为后世留下了无可替代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技术蓝图。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察伪”与“实录”的精神。宋应星深知,前代典籍多为“纸上谈兵”,未能真正深入生产一线。因此,他摒弃了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坚持“格物致知”,深入田间地头、工坊作坊,亲眼观察、亲手探究,力求记录每一个生产环节的真实细节、所用工具、所需材料以及背后的原理。 全书内容宏大,包罗万象,涵盖了当时社会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领域: 一、 农业立本:五谷丰登的智慧(上卷) 《天工开物》以农业开篇,深谙“民以食为天”的道理。作者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从播种到收获的完整流程,但其深度远超一般的农书。 耕种之术的精微: 不仅记载了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耕作方法,更深入探讨了土壤的分类、肥料的制作与应用。书中详细介绍了草木灰、粪肥、绿肥等天然肥料的配制技巧,以及如何通过轮作、休耕等方式维持地力,体现了古代朴素的生态平衡思想。 谷物与特产的培养: 对水稻、小麦、黍稷等主要粮食作物的选种、育秧、移栽、灌溉等技术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桑蚕养殖、麻类种植、蔬菜园艺、果树嫁接等非粮食作物的技术也有着极为详尽的图文对照解说,反映了古代农业的多样性。 水利工程的运用: 描述了汲水、排涝、灌溉工具的构造和使用,如龙骨车、筒车等,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能力。 二、 制造业的奇迹:材质与转化的艺术(中卷) 中卷是全书最光彩夺目的一部分,集中展示了古代手工业的精湛技艺,涉及矿冶、化工、纺织、陶瓷等多个核心产业。 矿冶与金属加工: 详细记载了铁、铜、铅、锡等常见金属的开采、冶炼、提纯工艺。例如,在炼铁部分,对鼓风设备(如水排、风箱)的结构、燃料的选择(木炭与焦炭的对比)以及不同等级生铁的特性都有清晰的阐述,揭示了古代冶金学的高超水平。 陶瓷与琉璃之美: 对制瓷业的描述尤为精妙。从高岭土的选取、淘洗,到釉料的配制(包括铅、铜、铁等金属氧化物的应用),再到窑炉的烧制温度控制,无不体现了对化学反应的深刻认知。书中对各种色彩釉的配方探究,堪称古代材料科学的典范。 纺织与印染: 记录了从蚕茧缫丝、麻纤维提取到纺线、织布的全过程。特别是对棉花的引入和推广,以及复杂织机(如提花机)的操作原理,清晰地展现了古代纺织工艺的复杂性和精细度。印染部分,则罗列了从蓼蓝中提取靛青、利用茜草获取红色等多种天然染料的提取和固色方法。 三、 日用与器物:民生百需的精细化(下卷) 下卷着眼于与日常息息相关的各种制造门类,体现了技术对改善生活质量的直接作用。 造纸与印刷: 详细记录了麻、竹、树皮等原料如何转化为纸张的过程,包括浸泡、蒸煮、打浆、抄纸的步骤。对于印刷术的介绍,则侧重于雕版印刷的制版与套印技术,体现了知识传播的物质载体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制盐与制糖: 制盐部分记录了海盐、池盐、井盐的开采与蒸发技术。制糖部分则描绘了甘蔗榨汁、熬煮、结晶的全过程,揭示了古代食品加工的化学转化。 建筑与工具制造: 对木工工具的制作、砖瓦的烧制、房屋的结构等也有涉猎,强调了工具的制造水平是衡量一个时代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独特的叙事风格与历史价值 《天工开物》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什么”,更在于“如何记录”。 图文并茂的实证主义: 本书最大的特色是配有大量精美的、写实的木刻插图。这些插图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关键工序和复杂机械的直观展示,许多工具的构造细节,即使在没有文字说明的情况下,也能让读者大致了解其功能。这种图文互证的编纂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技术的易懂性和可操作性。 “不立一法,但求有用”的务实精神: 宋应星在序言中明确指出,本书旨在纠正士大夫“不亲耕事”的弊端,强调技术必须来源于实践。他以近乎平等的态度对待农夫、工匠,倾听他们的经验,这种对劳动人民智慧的尊重,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极为可贵的。 科技史的里程碑: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最早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全面系统总结的著作之一。它不仅是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技术史的第一手资料,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在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所达到的高度。它所记载的许多技术,即使在西方工业革命初期,仍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被誉为“中国的工业革命前奏”。 本书如同一个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巨大宝库,每一次开启,都能从中发现前人留下的、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将物质转化为财富的古老而深刻的智慧。阅读《天工开物》,不仅是回顾历史,更是对人类创造力的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家常便饭”这一块做得相当出色,它成功地找到了“美味”和“省时省力”之间的黄金平衡点。很多食谱的准备时间标注得非常精准,而且食材采购难度极低,都是能在任何一个社区菜市场找到的常见物品。这对于我这种每天下班后只有一小时准备晚餐的上班族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尝试了其中一个“十分钟快手汤”,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味道层次丰富,完全不像赶工出来的成品。作者在处理调味料比例上也非常接地气,没有使用那些需要精确到毫克的克数,而是多采用“适量”、“少许”等更符合日常经验的描述,反而更容易上手。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也许是多增加一些针对冰箱常备菜的快速组合方案,但这本已经是目前我书架上最常被翻阅的烹饪书了,它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我的日常“吃什么”的难题,非常实用且不虚张声势。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食材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挖掘,这一点远远超出了我一本普通食谱的预期。作者似乎不仅仅是在教我们做菜,更是在讲述每道菜背后的故事和地域风情。比如,有一章专门讲了某种地方小吃的起源,从最初的街边摊贩到如今登上大雅之堂的演变过程,读起来津津有味,让人在品尝食物时多了一层文化上的尊重和理解。这种深入的文化渗透,使得简单的烹饪过程有了一种仪式感。此外,书中对于一些传统烹饪工具的使用也有详细的讲解,比如不同材质的锅具对口感的影响,这在现代快节奏的食谱书中是很少见到的细节。虽然有些地方的讲解略显繁琐,但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态度,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食”的敬畏之心。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美食散文集,夹杂着实用的烹饪指导,非常适合在放松的下午慢慢品读。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清洁度和维护性感到非常失望。作为一本烹饪书籍,它注定要经常和油污、水渍打交道,我期待的是那种可以平铺在料理台上、耐脏耐擦的纸张和装订方式。然而,这本书的装订感觉比较松散,而且纸张过于光滑细腻,一旦沾上少许油渍,清理起来非常困难,留下的痕迹很明显,大大影响了后续的查阅心情。更要命的是,很多菜谱的配图,虽然清晰度尚可,但裁剪和留白的处理显得有些局促,使得在实际操作中,我需要反复翻页对照,而不是将关键步骤的图片固定在视野内。如果能采用更加坚固的线圈装订,或者至少在关键的步骤页使用覆膜工艺,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会大大提升。现在看来,我可能需要立刻给它套上一个防水的书套,才能安心地把它带进厨房,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使用场景。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灾难性的,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它的逻辑结构。说实话,我更期待的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精美画册,但拿到手发现,虽然有图片,但图片和步骤说明之间的关联性有时候非常弱。有些关键的步骤,比如火候的把握,文字描述得过于笼统,对于我这种需要精确指导的人来说,完全不够用。而且,我注意到部分食材的替代建议写得非常不友好,很多所谓的“替代品”在普通超市根本找不到,这无疑增加了普通读者实践的难度。我本来是冲着它的专业性来的,但感觉它的目标读者定位有些模糊,既没有给新手足够的耐心指导,也没有给资深厨师提供足够深入的见解。书中的一些“小窍门”,虽然作者自诩独到,但我在其他更专业的美食论坛上看到过类似的说法,原创性并不高,这让人对整本书的价值产生了疑虑。整体来说,阅读体验不算顺畅,需要自己进行大量的“二次加工”和信息整合,才能真正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色彩搭配既有食欲又显得高雅,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里面的内容。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种食物的质感,看起来就让人垂涎欲滴。光盘的附赠也让人感到物超所值,作为一个烹饪初学者,我非常期待能在视频中学习到更直观的操作技巧。初翻目录,感觉内容编排得非常合理,从基础的食材处理到复杂的宴客菜肴,循序渐进,不像有些食谱书那样让人眼花缭乱。我看到了一些平时自己不太敢尝试的菜式,但作者的介绍似乎让它们变得触手可及。比如,里面提到了好几种不同地域的特色酱料制作方法,这对我这个喜欢尝试新口味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藏。而且,书中的文字描述非常生动,仿佛能闻到食物的香气,这比单纯的文字说明要强太多了,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烹饪的乐趣,而不是把它当成一项任务。我希望它能真正地帮我提升我的家庭烹饪水平,让我的餐桌不再单调乏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