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饮食文化与城市风情 饮食
定价:29.00元
作者:陈云度,杨晓霭
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311047443
字数:
页码:16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饮食文化与城市风情 饮食》从中华饮食的历史出发,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发生、发展与演变,接下来将饮食文化重要的闪光点,如主食、菜肴、汤羹、调味、小吃、茶酒、市井饮食文化的变迁、饮食礼仪、节俗与饮食、饮食与养生、名人与美食、少数民族饮食、哲学、文学、宗教与美食以及东西方饮食的交流与碰撞一一阐述,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辅以准确简洁、通俗易懂的文字叙述。
目录
总序
前言
麦香阵阵话面食
一、小麦青青大麦黄
二、“汤饼一杯银线乱”
三、中华面食在山西
四、“引箸举汤饼,祝词天麒麟”
稻花香里说丰年
一、“稻米流脂粟米白”
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三、少数民族钟爱的米食
四、从精米到糙米的健康之路
珍馐美味谈菜肴
一、炒菜的发明
二、炒菜的分类及特点
三、炒菜的命名
四、炒菜发明的意义
五、各具特色的八大菜系
六、五味调和百味鲜
七、市井小吃的南甜北咸
八、名人往事中的菜品
九、西风东渐“番菜馆”
养生健康与羹汤
一、“洗手做羹汤”
二、从“腊八粥”说起
三、古人养生爱汤羹
四、“老火靓汤”在广东
南方嘉木中国茶
一、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
二、茶圣陆羽与《茶经》
三、无比精致的“茗食”
四、“无茶不成仪”
五、“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
六、茶馆茶楼的前生今世
七、“茶者,养生之仙药也”
八、茶歌、茶舞和茶戏
觥筹交错饮美酒
一、“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二、“葡萄美酒夜光杯”
三、“无酒不成席”
四、“劝君更尽一杯酒”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饮食文化与城市风情》的书名,光是“饮食文化”这四个字,就足够把我深深吸引住了。我一直对食物背后蕴含的历史、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抱有浓厚的兴趣。想象一下,不同的城市如何通过其独特的食材、烹饪技艺和餐桌礼仪,勾勒出鲜活的社会图景。比如,提到某个沿海城市的菜系,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海风的咸湿和渔民生活的艰辛与富足;而一提到内陆的某个古城,那厚重的酱香和慢炖的火候,仿佛就带着历史的尘埃和岁月的沉淀。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些隐藏在锅碗瓢盆之下的社会变迁,那些代代相传的家族秘方,以及它们如何与城市的发展脉络相互交织、共同演进。我尤其关注那些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进程而逐渐消逝的传统技艺和地方风味,希望作者能用细腻的笔触,将这些“活着的文物”记录下来,让我们这些后来的食客,不仅能品尝到美味,更能理解那份来之不易的文化传承。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有趣的轶闻趣事,比如某个经典菜肴的诞生背景,那就更完美了,那样阅读体验会变得生动有趣,而不是枯燥的学术论述。
评分坦白说,我有点担心这本书的深度。市面上关于饮食的书籍浩如烟海,很多都停留在对菜肴名字和食材的堆砌上,缺乏真正的文化人类学或社会学视角。我希望《饮食文化与城市风情》能超越简单的“美食旅游攻略”范畴,真正去挖掘那些看不见的文化代码。比如,不同阶层的人在城市里如何选择他们的饮食场所?他们的“口味”是否也是一种身份的区隔或表达?我特别关注不同历史时期,城市规划和交通发展如何重塑了市民的饮食地理。一个区域的衰落或崛起,往往可以从其餐饮业态的变迁中找到线索。如果作者能引入一些档案资料或者老照片,哪怕只是寥寥数语,也能极大地增强文本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让我能用更系统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吃喝拉撒”,而不是仅仅把它当成一种生理需求或娱乐消遣。
评分我对那些探讨“城市风情”与饮食关联的作品总是抱有一种近乎挑剔的审视态度,因为很多时候,它们要么过于侧重美食的感官描述,流于肤浅的“打卡指南”,要么就是陷入空泛的理论探讨,缺乏扎根于土地的烟火气。我真正想要探寻的是那种深层次的文化共鸣——城市的气质是如何被餐桌定义的?是节奏的快慢,还是人际关系的亲疏?例如,一个快节奏的都市,其饮食文化是否更偏向效率和便捷,而一个保留着传统市井生活的区域,其小吃摊位是否反而是社区情感联络的中心?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犀利的洞察,帮助我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结构和心理动因。我设想,通过对不同城市餐饮空间(从豪华酒楼到街边夜市)的观察,我们或许能更好地把握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读这类书,我追求的不是简单的信息量,而是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那种能够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活动——吃饭——的视角转变。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结构给我一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预感。一方面是扎实的“饮食文化”的沉淀,另一方面又是更具动态和开放性的“城市风情”。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平衡这种张力。所谓的“城市风情”,必然包含着移民文化、外来影响以及当代潮流的冲击。一座城市吸收了外来人口,其饮食版图自然会被重新绘制。我很好奇,面对这些冲击,本土的传统风味是如何进行自我保护、融合创新,甚至是被边缘化的。书中是否探讨了“地方感”的危机?在高度同质化的今天,我们还能在哪里找到真正属于“这座城市”的味道?我更倾向于那些不避讳讨论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论述,因为历史从来都不是线性的,文化交流往往充满了张力与火花。如果能看到对新兴消费群体——比如年轻的白领、归国的学子——如何塑造新的饮食潮流的分析,那将极大地提升这本书的现实意义。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出发,阅读体验的流畅度是至关重要的。即使内容再深刻,如果行文晦涩难懂,也会劝退很多非专业读者。我非常希望这本书的叙事能够兼具学者的严谨和散文家的细腻。我喜欢那种能将复杂的文化现象用生动的场景描绘出来的笔法。想象一下,作者带我们穿梭于一条老街,从早晨的豆浆油条摊位开始,一直聊到深夜的大排档,每一种食物背后都有一个关于这座城市的故事。这种叙事方式能极大地降低阅读的门槛,让深奥的文化议题变得触手可及。我期待作者在引用学术观点时,能巧妙地将其融入故事脉络中,而不是生硬地抛出概念。如果能有对不同城市中不同人群——比如工匠、商贾、士大夫——饮食习惯的对比描述,那将使得“城市风情”的描绘更加立体丰满,展现出社会阶层在餐桌上的微妙体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