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饮食谭屑(下午茶)
定价:28.80元
作者:兰楚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3023248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苏老夫子有言:“花样繁多风味足,民间小吃韵悠长。”没有一种事物能如民间美食这样贯穿每个人的一生记忆,让人如此回味无穷,它简直是一种笃定的信念,能伴人度过清贫、富有、繁盛、落寞、热闹、孤独等等生命的各个时分。
目录
章 原汁原味的家乡味道
锅出溜
香到骨头里的油炸糕
东北油炸花
冷面不冷
东北鱼生
小根蒜食趣
山菜刺嫩芽
美味的榆钱儿
山芹菜的清香
蒲公英,清苦中的美味
软枣子
关东绿豆芽
大东北小咸菜
东北大锅菜
老关东民间年俗食趣
东北烧烤记事
东北大菇娘
东北大馅水饺
老长春鸡汤豆腐串
老吉林煎粉
毛嗑儿
萝卜的故事
无葱不欢
东北大米的故事
大块豆腐
朝族特色美食“米肠”
诱人的“辣椒焖子”
东北人的辣椒生活
第二章 粗犷淳朴的满族食风
糯软甘香的苏叶饽饽
豆面卷子
筋筋道道的黏豆包
香掉牙的大黄米饭
酸汤子、馇条以及合烙
老关东饭包儿
老关东油茶面
满族食俗中的白煮肉
外婆的酱汁肉
第三章 醉里乾坤的杯酒趣话
关东山葡萄酒
黄米酒话
来点小酒
我的酒故事
酒味人生
第四章 烟火人间的饮食琐记
川菜麻辣飘香到东北
中秋节闲话月饼
肉夹馍
老洛阳米线
孜然炒面
寒风起时,齐鲁风味正当时
吃螃蟹
麻辣串
糖葫芦情思
秋天的味道
食不厌粗
二人转中的食趣
《老狼请客》中的馋人影像
作者介绍
王艳杰,笔名兰楚,女。馋虫、“连迷”、书痴,专栏作家,出版有《书的故事》。
文摘
序言
我入手这本书,是冲着“下午茶”这个副标题去的,本来期望能读到一些关于英式下午茶的礼仪、不同茶具的搭配,或者精致甜点的制作秘诀。我幻想的是那种优雅的、充满仪式感的文字。然而,书里对下午茶的提及,仅仅是作为引入其他话题的一个引子,而且这个引子本身就处理得很草率。例如,它提到“一杯红茶,其色如琥珀,象征着逝去的时光”,紧接着,笔锋一转,就跑去探讨19世纪英国殖民地扩张对全球茶叶贸易路线的影响,用了大量的经济学模型来分析供需关系。甜点部分更是如此,提到马卡龙,没有描述它的酥脆或内馅的细腻,反而开始分析法式甜点制作中对空气动力学的要求。感觉作者手里拿着一个主题,却总是不停地想往更宏大、更技术性的领域里钻,完全忽略了副标题所承诺的,那种贴近生活的、小小的享受。这让我感觉自己被书名“欺骗”了,它承诺的是一碗清茶,给我的却是一堆复杂的金融报告。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混乱得令人发指,完全没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可循。我试着从头读到尾,又试着跳着随便翻阅,结果都一样——找不到任何逻辑上的连接点。今天读到一篇关于古代巴比伦人如何储存谷物的考古发现,明天翻开又是一段关于现代食品工业化生产线上的自动化流程描述。不同章节之间的跳跃性太大,而且作者似乎从来不认为需要一个过渡句或者一个总结来完成思想的转移。这就导致阅读体验就像在看一个没有剪辑的素材库,各种零碎的信息碎片互相撞击,却无法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画面。我非常看重书籍的内在逻辑和作者构建的世界观,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彻底的失败了。它更像是一个人随手记录的待办事项清单,只不过这些事项碰巧都跟“吃”有关,但彼此间缺乏必要的组织和串联,让人读完后除了茫然,什么也记不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挑战读者的耐心极限。我一直认为好的“谭屑”应该是轻盈灵动的,像一阵微风拂过,不着痕迹地留下些许思考的痕迹。但这本书里,作者似乎沉迷于极其冗长和繁复的描述,每一道菜品的介绍都要牵扯出至少三个不相关的历史典故,然后又跳跃到对某个哲学流派的阐释。比如,在谈到一道家常蒸蛋时,作者花了足足三页纸去探讨“时间在凝固过程中对生命体的意义”,读到后面,我完全忘记了那道蒸蛋原本是什么味道。语言风格极其晦涩,充满了大量的书面语和生僻词汇,读起来每句话都需要我停下来查字典,这极大地破坏了阅读的流畅性。我更像是在啃一本生硬的学术论文集,而不是一本旨在与读者进行轻松对话的读物。那种“谈笑风生”的感觉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满脑子的“这是什么意思?”的困惑,非常不推荐给喜欢轻松阅读的读者。
评分从作者的遣词造句中,我完全没有感受到对食物本身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敬意。这本书读起来极其“冷漠”。它不是在“品味”食物,而是在“解构”食物。作者似乎将所有的感官体验都量化、数据化了,剥离了食物与情感、文化以及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描述一道家常菜时,作者会详细列出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比例,计算出卡路里和蛋白质的精确克数,但就是绝口不提这道菜背后可能承载的家庭记忆,或者它在特定节日中的文化意义。这种缺乏“人情味”的写作方式,使得这本书读起来干巴巴的,像是在阅读一份营养成分表,而不是一本充满温度的“饮食谈话录”。我购买这类书籍,是希望在文字中找到一种慰藉和共鸣,而这本书提供给我的,只有冰冷的数据和不近人情的分析,实在让人感到索然无味,无法产生任何情感上的连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心思,那种老上海茶馆的调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以为这是一本讲老上海风情或者历史变迁的“谭屑”集,期待着能读到一些娓娓道来的市井故事,或者关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侧写。然而,打开内页才发现,内容完全偏离了我的预期。书里塞满了各种关于现代烹饪技术和营养学的前沿分析,大量的篇幅被用来讨论分子料理的实验过程,以及如何用最新的科学仪器来测量食物的口感和气味分子构成。我甚至看到了一整章专门分析咖啡豆烘焙过程中美拉德反应的精确温度曲线,配图全是复杂的图表和公式。这简直就像一本硬核的食品科学教科书,而不是一本名字听起来那么闲适、充满生活气息的“饮食谭屑”。如果我想要了解这些,我可能会去图书馆找专业书籍,而不是期待从一本标题暗示着闲谈与趣味的书中获得。这种信息量的错位感,让我阅读的体验非常割裂,读起来与其说是享受,不如说是一种知识的冲击,实在不符合我当初翻开它时的心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