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凤龙深山找好茶
定价:49.9元
作者:徐凤龙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38485387
字数:2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徐凤龙先生,1964年12月生,吉林榆树人。工商硕士研究生,国家茶艺师高级考评员,吉林省茶文化研究会会
长,北京联合大学特约研究员,其求学期间,长于国画,喜寄情于山水。改革开放后,凤龙先生个人创办的公司屡创佳绩,但其却难忘怀自己的文化情节,于1999年创建了吉林省家以古典传统风格为主调的雅贤楼茶艺馆,开始了对茶的探讨和研究,2006年以后,开始注重于茶文化的研究,多次以步当尺,原始山林,古马茶道,均留下了凤龙先生的足迹。
文摘
江城再访古老街
2014 / 03 / 18 天微阴
勐烈镇位于江城县城内,这里有一条近200年历史的老街,风貌古朴,曾经是江城的茶市。
2014年3月18日下午,来到老街考察,已是我第二次到访了。老街的路比去年来时平整了许多,抬头望去,一排排错落有致的老楼屋里仍然活跃着人们忙碌的身影,斑驳的泥墙显得岁月沧桑,黑灰色的老青砖承载着几代人的梦想,黛青且残破的屋瓦还在努力地为人们遮着风挡着雨,黝黑的雕刻垂花柱下那些散发着古木气息的老木门,还在迎来送往远近的访客。
刚刚走进老街,就碰到了我去年采访过的朱天祥老人,老人看到我非常高兴,还热情地邀我有时间去他家里坐坐。
再往前走,一座老屋的门前传来叮叮的敲击声,去年就看到过这位铁匠铺的手艺老人,只是没有深入接触。与老人家打过招呼后,得知他名字叫朱添禄,75岁了,汉族人。小时候就从景东一带搬过来了,做了一辈子铁匠,舍不下了,老了也闲不住,就当锻炼身体,还能有些收入添补家用,日子过得也不错。
我向老人家询问在他小的时候,这条老街上有没有做茶叶生意的。
朱添禄老人说当年这条街非常繁华,是江城有人气的地方,街两旁都是商铺,南来北往的客商多得数不过来,每天马帮牛帮一队接一队,听说有时连吃的草都不好买。在他的印象中,这条街上大的茶叶商铺是敬昌号,老板叫李发相。他们把宁洱、墨江等地的茶叶用马帮驮过来,再从这里驮到曲水的坝溜渡口,在那儿装船运到东南亚的一些国家。
告别老人再往前走,就是敬昌号原址了,只是这里早已没有了敬昌号往日的味道。
在敬昌号原址对面,有一扇低矮的木门,走进木门,里面黑洞洞阴森森的感觉,紧走几步穿过窄窄的过道,来到一个略显局促的院子,男主人疑惑地看着我们这群陌生人。
当地的陪同人员向主人说明了来意,主人善意地请我坐下。通过攀谈得知,男主人叫吴应,60岁,汉族人,爷爷在清朝时是当地的团总,所以积攒了一些家底,才买了现在这个院子。他听爷爷说,当初整条街都是草苫的房子,后来,有些人经营茶叶赚到了钱,各家有了积蓄,才逐渐盖成了瓦房。这个院子在爸爸那辈儿就已经买下来了,听说这个房子当时也是敬昌号的房产。小时候院子里还有一些压茶叶用的老石模,后来,被他爸爸以每个两块钱卖掉了。现在还剩下两个,眼前一个,还有一个在后院猪圈旁当垫脚石。
吴应特意领我到后院猪圈旁查看了一下那块老石模,从状态上看,确实有些岁月。
从阴暗潮湿的老院子里走出来,人仿佛一下子穿越了时空,心情也阳光了很多。来到对面的敬昌号原址,吴应说,早先这里是县供销社,当时这条街是江城繁华的商业中心。供销社在三十多年前,把老房子拆掉盖成了这个小楼。要说街上的这些老邻居们,也都知道这是文物,是江城历史的见证,可这些老房子阴暗潮湿,老鼠又多,没办法家家都得多养几只猫。
从那里走后的几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古街上的每个细节都仿佛在诉说古老茶市的故事,吴应家的那两块老石模会不会因为不重视而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丢弃?
于是3月22日晚些时候,我又一次来到那条散发着古老气息的老街,走进那个散发着霉味的老屋。在院子里和吴应拉着家常,当我提出想收藏那两块老石模时,吴应一脸真诚地说:“对不起了徐老师,我想把祖宗留下的这些老东西传给子女,也许将来他们也能喜欢茶文化,况且现在日子也过得下去,可能让你失望了。”
听着吴应真诚的解释,我非常欣慰,真心祝福吴应一家在这个老屋子里生活得悠闲自在,这些老物件能在老人的子孙当中一辈一辈传承下去,这里的历史就能传承下来。
序言
我得承认,《山水入盏典》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实在是太抓人眼球了!它的重点似乎完全放在了视觉呈现上。每一页都配有极其精美、几乎可以媲美专业摄影作品的茶园风光和茶器特写。文字部分虽然篇幅相对较少,但措辞精炼,充满了艺术感和哲思。它没有长篇大论地解释技术,而是用诗意的语言捕捉了茶从生长到入盏的每一个美学瞬间。比如描述茶叶在热水中舒展的姿态,作者用“沉睡的翠玉在温润中苏醒”来形容,极富想象力。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收藏级的画册,它教会我们如何去“看”茶,如何欣赏茶之形、水之色、器之韵。如果你对视觉美学有较高的要求,并且希望用一种轻松、赏心悦目的方式接触茶的世界,那么这本书绝对是首选,它让品茶变成了一场视觉盛宴。
评分翻开《山野寻芳记》,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野趣吸引住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活泼跳脱,完全没有传统茶书的刻板说教感。作者像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穿梭于那些人迹罕至的山谷密林之间,去寻找那些鲜为人知的“野茶”。他的语言充满了画面感和动态感,比如描述如何攀爬陡峭的山路,如何辨认混杂在灌木丛中的茶树苗,都写得惊心动魄却又充满乐趣。尤其是一些关于采摘高难度地区茶叶的小插曲,读起来让人不禁为作者捏一把汗,但最终收获的喜悦又是如此纯粹。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真实”和“冒险精神”,它挑战了人们对精致茶道的刻板印象,展现了茶文化中粗犷、原始、充满生命力的一面。看完后,我立刻就动了想背上行囊,亲自去体验一下那种“寻宝”的乐趣。
评分说实话,我对《茗韵流光》这本书的期待值原本不高,以为又是老生常谈。没想到,这本书的独特视角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聚焦于产地或工艺,而是深入挖掘了“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意义和文化符号的变迁。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引经据典的功力深厚,将茶与诗词歌赋、宫廷礼仪乃至民间习俗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张宏大而精密的文化网络。阅读过程中,我需要时不时停下来查阅一些典故,但这种思考的乐趣是无可替代的。特别是对宋代点茶法与现代冲泡方式的对比分析,极其深刻,让人对我们习以为常的饮茶方式产生了全新的敬畏之心。这本书的学术性很强,但行文流畅,绝不晦涩,对于想探究茶文化深层底蕴的读者来说,绝对是宝藏级别的读物。
评分这本《茶山探幽录》简直是茶文化爱好者的福音!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那股清新的茶香。书中对不同地域茶园的描绘,简直是身临其境。我最喜欢的是他描述采摘过程的那一段,那种遵循古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态度,让人对一杯茶的来之不易有了更深的理解。书里不仅讲了茶的制作工艺,还穿插了不少关于茶与文人雅士的故事,读来既长知识又赏心悦目。特别是关于不同季节采摘的茶叶在口感上的微妙差异,作者的观察入微让人拍案叫绝。那种对工艺近乎偏执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敬意,都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宁静而深刻的力量。读完这本书,我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对“慢生活”的理解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茶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生活哲学的散文诗。
评分这部《翠竹清泉录》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喝了一杯极其清冽的白茶,初尝平淡,回味无穷。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特别,它采用了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在某一年中,跟随一位隐居制茶老匠人学习的全部过程。没有宏大的理论,只有琐碎的日常: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如何影响茶叶的发酵,雨后山风带来的湿度对萎凋的重要性,甚至是如何与老匠人就一个泡茶手法争论不休。这些细节的堆砌,构建出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在记录中所流露出的谦逊与耐心,那是对“道”的极致尊重。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技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自然对话的结果。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治愈,让人感受到一种朴素的、踏实的幸福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