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食话实说2-川菜论
定价:32.00元
作者:老波头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535080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些菜用料之精良,工艺之繁复,不逊其他任何菜系,是真正的川菜灵魂。
内容提要
走进任意一家川菜馆,翻开菜单,差不多有百分之九十的菜式是雷同的,招牌菜部分千篇一律地写着水煮鱼和馋嘴蛙。但是辣椒菜,在过去的四川饮食文化中,只占相当小的一部分。川菜老菜谱上,大约有三分之二的菜式一点辣椒也不下,这些菜用料之精良,工艺之繁复,不逊其他任何菜系,是真正的川菜灵魂。本书从老菜谱中精选较具代表性的川菜,请正宗的川菜传人一一再现。从凉菜、热菜到点心,共四十余道菜式,用文字记录下来源、做法,正本清源。
目录
序
川菜论
引
川菜基本术语
禁忌之味
干烧玉脊翅和红烧熊掌
冷菜
九色攒盒
热菜·肉类
回锅肉
鱼香肉丝及其他
火爆肚头
桃之腰腰
竹荪肝膏汤和清汤腰方
菠饺三道汤
咸烧白和甜烧白
攒丝杂烩及素烩
软炸扳指
粉蒸肉
热菜·水产
川式蒸鱼
干煸鳝丝及其他
糖醋脆皮鱼
烤鱼(包烧鱼)
红烧甲鱼
金钱海参
绣球干贝
各种烧鱼法
翡翠虾仁和软炸虾包
肝油海参和家常海参
热菜·禽类
宫保鸡丁
其他鸡丁(辣子、碎米、醋熘)
吃鸡不见鸡(雪花鸡淖、芙蓉鸡片)
锅贴鸡片
吃鸡不见鸡(金钱鸡塔、桃酥鸡糕)
鸡豆花
的道理(红烧鸭卷等)
神仙鸭子和豆渣鸭子.
八宝酿鸭和蛋酥鸭子
枕头鸭子和虫草鸭子
热菜·其他
四川火锅
麻婆豆腐和水煮牛肉
口袋豆腐
开水白菜的神话
酸辣汤
点心
粘糖羊尾
玫瑰锅炸
雪花桃泥和雪塌桃脯
八宝锅蒸
跋
邓师傅小传
作者介绍
老波头,水瓶座,世居上海,虽爱猪油,却心似朗星;虽为“80后”,却信而好古,以美食书《不素心》《一味一世界》以及《食话实说》为各种传统食物,述而作,鼓与呼。是多家新旧媒体的美食专栏作家,饮食写作的沪江健笔。
文摘
序言
这本《食话实说2-川菜论 老波头》真叫人爱不释手,光是冲着这名字里的“老波头”三个字,就透着一股子地道的川渝市井气,让人仿佛已经闻到了热气腾腾的火锅底料混合着花椒和辣椒的复合香气。我本来就对川菜情有独钟,从麻婆豆腐到宫保鸡丁,从水煮肉片到回锅肉,每一样都能牵动我最深处的味蕾记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用了那种略显粗粝的复古印刷质感,配上浓墨重彩的红黄对比,简直就是对川菜“麻辣鲜香”的视觉化诠释。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食话实说”这个系列延续下来的,尤其是在“川菜论”这个细分领域,这可不是随便能写得好的,它需要深厚的历史沉淀和对地方食材的精准把控。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郫县豆瓣酱酿造工艺的深度挖掘,或者对传统“老三样”(鱼香、怪味、家常)的现代改良进行一次犀利的剖析。我希望作者能放下那种高高在上的美食评论家姿态,而是像一个在街边摊上跟老板称兄道弟的食客那样,去讲述那些隐藏在烟火气背后的味道哲学。如果能穿插一些四川本地人关于“正宗”的争论,那就更妙了,那才是真正的“食话实说”。这本书的厚度,拿在手上就已经能感受到内容的扎实,绝非那种泛泛而谈的菜谱汇编,而是一部真正想把川菜的魂给扒拉出来的力作。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扉页,一股强烈的学者气息扑面而来,它给我的感觉完全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下饭读物,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只不过它的研究对象是辣椒和花椒的宇宙。我注意到作者似乎对“味型”的分类有着近乎偏执的钻研,这种将复杂的味觉体验系统化、符号化的尝试,本身就极具挑战性。我猜测,书中一定有大量篇幅探讨“一菜一格,百菜百味”这句箴言背后的数学模型和化学配比。这种深入到分子层面的探讨,对于那些想真正理解川菜为何如此迷人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如何界定那些模糊不清的味型边界的,比如“荔枝味”和“糊辣味”的相互转化与区别,这需要极高的文字功底和对味觉的敏感度。如果作者能引用一些古典的烹饪文献,再结合现代食品科学的视角进行交叉论证,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美食评论层面,而是上升到了一种地方文化符号的解析。这本书的排版非常清爽,大量的留白似乎在暗示着对每一个菜肴背后故事的尊重,避免了信息过载带来的阅读疲劳。我完全相信,读完此书,我对下一口担担面的理解都会变得更加深刻和复杂。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不仅仅是在谈论“吃什么”或者“怎么做”,而是在探讨“为什么”——为什么川菜会以这种方式发展出来,为什么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会催生出对麻辣的狂热。这已经上升到了社会学和地理学的层面。作者很可能花了不少篇幅去论述气候对食材选择和调味方式的决定性影响,比如潮湿的环境如何需要重油重辣来祛湿排寒,这是一种深植于地域文化的选择。我猜想,书中可能穿插了一些关于明清时期移民迁徙与口味融合的历史脉络分析,将川菜的演变放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审视。这种“大历史观”的介入,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非常厚重和耐人寻味。它不是一本“速食”的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文化百科全书”。我尤其欣赏那种不带批判性,而是充满理解和尊重的笔调,去描绘川菜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迁与坚守。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都有了更深一层的共情。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想把川菜当成一门学问来研究的深度食客准备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我感受到的却是扑面而来的江湖气和草根智慧,简直就像听一位饱经风霜的川剧武生在讲述他走南闯北的餐饮见闻。它的文字里仿佛带着油烟的微粒,充满了生动的口语化表达,一点也不矫揉造作。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某个小馆子时所用的那些极富画面感的词汇,比如“锅气冲天”、“筷子交错如林”这类描写,一下子就把读者拉到了那个喧嚣的市井之中。这本书似乎侧重于“人”的故事,而不是单纯的菜品本身。我猜想,里面一定记载了不少关于那些隐居幕后的烹饪大师的轶事,他们是如何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用最朴素的食材创造出惊世骇俗的味道的。这种聚焦于“匠人精神”的叙述方式,比干巴巴的食谱更有感染力。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记录这些故事时,可能是冒着被“老江湖”们误解的风险,去探寻那些不愿轻易示人的秘诀。这种近乎于田野调查的写作姿态,让这本书的权威性建立在鲜活的实践之上,而非故纸堆里。读起来一点都不累,反而像是在听一个有趣的长辈在厨房里拉家常,让人忍不住想立刻起身,找家苍蝇馆子,验证一下书中所言的真伪。
评分从装帧和设计上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非常现代、极简主义的倾向,这与我先前对川菜“浓烈”的固有印象形成了有趣的张力。我看到的似乎是一种对“解构”的追求,仿佛作者想剥离掉川菜那些外在的、夸张的符号,直达其核心的烹饪逻辑。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运用现代的图表和流程图来阐释那些复杂的复合调味过程的。例如,如何用曲线图来展示醋酸和糖分在“糖醋”味型中的最佳平衡点,或者用维恩图来展示不同辣椒品种在“复合麻辣”中的风味交叠。这种理性的、结构化的分析方法,无疑是为川菜爱好者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认知工具。它不再是单纯的“靠感觉”,而是“有章可循”。这种对“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跨越,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所在。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这种学术的严谨与美食的感性享受的,毕竟,再理性的分析,最终还是要落到满足人类口腹之欲的本质需求上。这本书的字体选择也很有讲究,清晰、现代,非常适合在阅读复杂流程时保持专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