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主持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中国青铜器(修订本)》从青铜器的历史渊源开始说起,然后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它的类别、纹饰、铭文、断代、分期、冶炼、铸造、鉴定等内容,在书的最后,还以附录的形式,展现了中国青铜器的出著录编年。认识中国青铜器,从本书开始。
《国家文物局主持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中国青铜器(修订本)》由著名学者、青铜器研究的专家、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先生主编,初版于1988年出版,是国家文物局主持编写的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之 一。该书初版受到了文博专业人员和广大业余爱好者的广泛好评,先后多次重印。这次修订,补充了近年的一些重大发现和新研究成果,同时更正了多处错误,并对插图作了较大调整。修订本比之初版本叙述更清楚,讲解更明白,配图更美观。《国家文物局主持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中国青铜器(修订本)》对于青铜器研究者、学习者和爱好者而言,可谓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构建,我会选择“立体化”。它不像传统的工具书那样,仅仅停留在器物形制和年代的区分上。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框架。例如,在讲解青铜礼器等级制度时,它不仅展示了不同等级的器物组合,还穿插了当时掌握冶铸技术的工匠群体的社会地位变迁,甚至触及到了矿产资源的地理分布和国家对冶炼技术的垄断策略。这种宏观的历史地理学、社会学视角与微观的器物断代学、纹饰美学的完美融合,让整个青铜文明的图景变得无比丰满和真实。我尤其欣赏它在比较不同地区(比如三星堆与中原)青铜文化异同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开放性思维。它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呈现了多种可能的解释路径,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答案。这种鼓励探索的精神,对于任何级别的学习者来说,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从实用性角度出发,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资料检索系统也值得称赞。虽然内容厚重,但纸张的选择保证了翻阅时的舒适度,而且装订结实,经得起反复查阅的考验,这对于经常需要查阅细节的学生或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更不用说它的附录部分,简直是精华所在。详细的器型图解、关键术语表以及参考文献目录的编排,都体现了极高的工具书水准。尤其是那套精细的图表索引,它不是简单的图片罗列,而是按照纹饰主题、器物类型、年代序列进行了多角度的交叉索引,使得读者在寻找特定信息时,能够高效地定位目标。这套教材的编写目标显然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它更像是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高效地进入中国青铜器研究领域的“方法论”和“工具箱”。它的存在,极大地降低了学术研究的门槛,同时又不牺牲其专业深度,这在同类出版物中是少有的成就。
评分我通常阅读历史类书籍,最怕的就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术语堆砌,读起来像在啃石头。然而,这套教材的叙述语言却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惊喜的“温度感”。它并没有完全摒弃严谨的学术规范,但却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生动比喻和形象化的描述来解释复杂的冶金工艺和礼制功能。我记得有一段描述商代兽面纹的段落,作者没有用冷冰冰的“饕餮纹”标签来概括,而是细致入微地分析了其眼睛、角、身体结构如何服务于当时社会对神权和威慑力的构建,这种解读方式,让原本遥远的图腾,瞬间变得可以理解、可以共情。这种叙述的艺术性,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青铜器领域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上节奏,不会感到有任何知识壁ட்ட。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探讨不同器型(如鼎、簋、尊)的功能差异时,总是能结合当时的礼仪场景进行推演,仿佛我们正身处于周公制礼的那一刻,这无疑是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想象空间,让青铜器不再是冰冷的金属,而是承载着国家意志和家族荣耀的“活化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就给人一种庄重、肃穆之感。那种厚重的质感,仿佛已经预示了内里内容的深刻与丰富。我拿到手后,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排版的风格。字体选择上,兼顾了易读性和历史感,既没有过于花哨,也没有显得陈旧过时。每一章的标题和导语,都像是精心雕琢的引子,让人还没进入正文,就已经对即将呈现的青铜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敬畏之心。比如,它对不同历史时期青铜器风格演变的介绍,那种梳理脉络的清晰度,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文物图片,而是将器物置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去审视,这种“语境化”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尤其是对于那些铭文的研究部分,作者似乎倾注了大量心血,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通过现代考古学的解读,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听见三千年前的低语。这本书的配图选择也十分考究,高清的器物照片,细节清晰到可以分辨出铸造过程中的细微瑕疵,这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巨大的福音,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触摸历史的温度。
评分这本书的修订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可以看出编者是在认真倾听和回应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我对比了早前的一些相关书籍,新版在对一些存有争议的断代问题上,明显采纳了最新的碳十四测年数据和对出土遗址的新解释,这使得全书的学术前沿性得到了极大的保障。特别是在对一些新发现的青铜器铭文的解读上,内容的时效性几乎是同步的,这对于希望了解当代青铜器研究动态的读者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价值体现。此外,编排上对“考古发现”与“文献考证”的结合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再将二者割裂开来,而是展示了考古实例如何印证或修正古代文献的记载,这种相互印证的阅读体验,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可信度和趣味性。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份不断自我更新的学术指南,让人感到手中的这份知识是鲜活且充满生命力的。
评分书还没看,就是书太脏了,新书怎么有不少黑手印,不知道京东是怎么操作的
评分书应该是五星的,印刷质量只能打一星
评分很好的书,好评!
评分书价虚高,打着文博教材的幌子,内容不如想象的好,印刷质量奇差
评分买了4本书 其中一本没有塑封 角已经皱巴了,不管是表皮还是内页都是被翻看过得痕迹,这是第二次出现这种情况,真心过分!!!
评分经典教材,就是图太简陋,要是有拼音注释一些生僻字就好了
评分俞艳庭,男,山东滕州人。200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济南大学文学院讲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经学,重点是两汉经学史。
评分6.18真便宜啊,400-330,最后折算5.3一本
评分书收到,内容还可以,只是没有彩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