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疾病名侯疏义 | ||
| 定价 | 38.00 | |
| 出版社 | 学苑出版社 | |
| 版次 | B1 | |
| 出版时间 | 2012年11月 | |
| 开本 | 32 | |
| 作者 | 余云岫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474 | |
| 字数 | 350 | |
| ISBN编码 | 9787507740288 | |
《古代疾病名候疏义》一书是作者余云岫为编写中国医学史所做的基础性研究的一项成果。作者认为医业中相当重要而又最为难写的便是疾病史,应当率先着手。他搜集材料的工作是从古代经籍的解说开端的。从1937年起,作者把汉代的《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和稍后的《广雅》等训诂书以及《十三经》中关於疾病的条文搜集起来,一部一部地加以解释,至1947年终告完成,1953年合并刊行。余氏解释古书中疾病名候,主要是广集医书和非医学典籍中的语证,贯穿以清代乾嘉学者的训诂之法,再据现代医学之理确定相应的疾病术语。其考据之功深厚,结论大多确实。在医理分析上,则凭当时医学认识为说。以今天的视角观之,《古代疾病名候疏义》在疾病名候文献材料上和文字解释上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余云岫(1879-1954),名岩,号百之,浙江镇海人。余云岫早年曾学过中医。六岁入乡塾读书,在青年时入浔溪学堂(当时的校长是杜亚泉和蔡元培)。余云岫毕业后,于1905年公费赴日留学。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先是读于东经物理学校,三年后转入大阪医科大学预科。开始了医学的学习。1911年新亥革命时候回国参加救护工作,1913年再度赴日习医,1916年毕回国。《灵素商兑》。其中的《灵素商兑》是1914年开始写,1917年出版的。这本书是余云岫批判中医的奠基之作,它的指向性很明显,即用现代的医学知识来“发《灵枢》、《素问》之谬误也。”
自序1
凡例7
爾雅病疏 8
方言病疏34
說文解字病疏(上)51
艸部卷一下51
八部卷二上51
口部卷二上51
止部卷二上63
走部卷二下64
齒部卷二下64
牙部卷二下2
足部卷二下72
言部卷三上77
寸部卷三下79
皮部卷三下81
目部卷四上83
鼻部卷四上101
苜部卷四上101
羊部卷四上102
我本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购入这本《古代疾病名侯疏义》,因为我对古代医学史确实知之甚少,而“名侯疏义”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气息,有些望而却步。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余云岫先生的笔触,虽然严谨,却并不失温情。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名词,而是通过大量的文献引用和细致的推理,为每一个古代的疾病名称找到了其背后真实的病理学依据,并且还常常会联系到当时的治疗方法,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生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模糊不清的病名进行的辨析,例如书中对某个常被误解的病名,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朝代的记载,以及结合当时流行的生活方式,最终得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这种抽丝剥茧式的论证过程,就像是在观看一场精彩的侦探推理秀,让人欲罢不能。这本书的出版,对于研究古代医学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厚礼;而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它则是一扇窗户,让我们能够窥见那个充满智慧和挑战的古代医疗世界。学苑出版社的装帧设计也相当雅致,翻阅起来很有质感。
评分我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入手了这本《古代疾病名侯疏义》,着实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充斥着令人生畏的古文和术语,但没想到,余云岫先生的文字风格相当亲切,他将复杂的古代疾病名称,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解读,让我这个医学门外汉也能大致理解。书中对于每一个病名的考证,都引用了大量古籍文献,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仿佛是在带领读者一起探索古代医学的奥秘。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疑难杂症”的辨析,作者总是能从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通过对词语的演变、社会习俗的变迁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最终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古代疾病的知识,更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人民在与疾病抗争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坚韧。学苑出版社的印刷质量也相当不错,纸张厚实,阅读体验极佳。
评分这本《古代疾病名侯疏义》让我彻底颠覆了对古代医学文献的刻板印象。一直以来,我对古籍的认识多停留在晦涩难懂、术语繁多,似乎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窥其堂奥。然而,余云岫先生的这本著作,凭借学苑出版社精良的排版和编校,将原本可能枯燥的研究,呈现得如此清晰明了,宛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娓娓道来。书中对于那些古籍中零散记载的疾病名称,一一梳理,并深入考证其指代的确切病症,这其中的考据功夫,绝对是功德无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疑难病名时,并非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生活习惯、甚至哲学观念之下,层层剥茧,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人对于疾病认识的演变过程。读罢,我深深体会到,医学史并非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承载着先辈们与病魔斗争的智慧和勇气,是中华文明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古代医学的好奇,更激发了我对历史和文化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传统文化、医学史,乃至中华文明有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最近我沉浸在这本《古代疾病名侯疏义》之中,它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体悟。余云岫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对古代医籍中那些曾经让人困惑不解的疾病名称,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刻的阐释。我从未想过,那些曾经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的病名,竟然承载着如此丰富的信息,揭示着古代社会生活、医疗实践乃至于人们对生命认识的方方面面。作者在考证过程中,逻辑严谨,旁征博引,对于每一个病名的来源、演变,以及其所指代的具体病症,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仿佛为我们还原了一个个生动的历史画面。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够听到古人对病痛的呻吟,感受到他们面对疾病时的无助与勇敢,以及他们不断探索、求索的智慧之光。学苑出版社这次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医学发展脉络的绝佳窗口,我强烈推荐所有对历史、文化、医学感兴趣的朋友们,不要错过这本书。
评分自从拿到这本《古代疾病名侯疏义》后,我仿佛开启了一段穿越时空的医学之旅。余云岫先生的学识渊博,令人钦佩。他对于古代医书中出现的各种疾病名称,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其考证之细致,论证之严谨,在古代医学文献研究领域是极为难得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现在看来比较陌生的病名,通过对其字面含义、典籍出处、以及相关病症的症状描述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推导出其可能对应的现代医学病名。这种工作不仅是对古代知识的传承,更是对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梳理和发扬。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为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文化瑰宝,它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苑出版社的出品,质量一如既往地令人放心,细节之处都体现了专业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