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 古代疾病名侯疏义[民国]余云岫/编著 学苑出版社

正版现货 古代疾病名侯疏义[民国]余云岫/编著 学苑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云岫 著,余云岫 编
图书标签:
  • 古代医学
  • 疾病史
  • 医学史
  • 民国医学
  • 余云岫
  • 学苑出版社
  • 中医
  • 古籍
  • 病名学
  • 医学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希尔麦医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40288
商品编码:1002821542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无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2-11-01
页数:474
字数:350

具体描述


古代疾病名侯疏义
定价 38.00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版次 B1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开本 32
作者 余云岫
装帧 平装
页数 474
字数 350
ISBN编码 9787507740288

内容介绍

《古代疾病名候疏义》一书是作者余云岫为编写中国医学史所做的基础性研究的一项成果。作者认为医业中相当重要而又最为难写的便是疾病史,应当率先着手。他搜集材料的工作是从古代经籍的解说开端的。从1937年起,作者把汉代的《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和稍后的《广雅》等训诂书以及《十三经》中关於疾病的条文搜集起来,一部一部地加以解释,至1947年终告完成,1953年合并刊行。余氏解释古书中疾病名候,主要是广集医书和非医学典籍中的语证,贯穿以清代乾嘉学者的训诂之法,再据现代医学之理确定相应的疾病术语。其考据之功深厚,结论大多确实。在医理分析上,则凭当时医学认识为说。以今天的视角观之,《古代疾病名候疏义》在疾病名候文献材料上和文字解释上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介绍

余云岫(1879-1954),名岩,号百之,浙江镇海人。余云岫早年曾学过中医。六岁入乡塾读书,在青年时入浔溪学堂(当时的校长是杜亚泉和蔡元培)。余云岫毕业后,于1905年公费赴日留学。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先是读于东经物理学校,三年后转入大阪医科大学预科。开始了医学的学习。1911年新亥革命时候回国参加救护工作,1913年再度赴日习医,1916年毕回国。《灵素商兑》。其中的《灵素商兑》是1914年开始写,1917年出版的。这本书是余云岫批判中医的奠基之作,它的指向性很明显,即用现代的医学知识来“发《灵枢》、《素问》之谬误也。”


目录

自序1 
凡例7 
爾雅病疏 8 
方言病疏34 
說文解字病疏(上)51 
艸部卷一下51 
八部卷二上51 
口部卷二上51 
止部卷二上63 
走部卷二下64 
齒部卷二下64 
牙部卷二下2 
足部卷二下72 
言部卷三上77 
寸部卷三下79 
皮部卷三下81 
目部卷四上83 
鼻部卷四上101 
苜部卷四上101 
羊部卷四上102 



《古病溯源:古代疑难杂症辨析与治疗》 一、 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医学对疾病认识的深度与广度 在中国璀璨的文明长河中,医学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人对疾病的认识,并非止于表象的描摹,而是深入肌理,追根溯源。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寻中国古代医学家们如何以其非凡的智慧和精湛的医术,解读千百年来的疑难杂症。 从《黄帝内经》奠定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理论,到《伤寒杂病论》构建的辨证论治体系,再到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的丰富经验,中国古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病名归类。它关注的是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是外在环境的致病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复杂病理变化。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古代医书中的病名,而是着力于梳理古代医家在面对疑难杂症时的思维方式和诊疗策略。我们将深入探究,当面对一些现代医学难以快速确诊或治疗的病症时,古代医家是如何通过细致的望、闻、问、切,结合其独特的辨证体系,层层剥茧,探寻病因,并据此制定出独到的治疗方案。 二、 拨开迷雾:古代疑难杂症的辨析之道 在古代,许多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复杂,症状表现隐匿,且缺乏现代化的检测手段,这使得辨识和确诊变得尤为困难。本书将精选一批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具有代表性的疑难杂症,对其进行深入的辨析。 例如,我们可能会回顾关于“蛊毒”的论述。在古代,许多不明原因的消瘦、腹胀、发热等症状,常被归结于“蛊毒”。本书将探究,古代医家是如何区分不同的“蛊毒”,如何从其症状、病程、病灶等方面进行辨析,以及古人对“蛊毒”的形成原因(如饮食不洁、毒虫侵蚀等)的理解。 又如,关于“尸注”。这种被描述为传染迅速、病情凶险的疾病,在古代文献中屡有提及。本书将深入分析“尸注”的临床表现,以及古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的推测,例如其是否与某种寄生虫或微生物感染有关,古人对此的认知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 本书还将关注一些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痹症”。“痹”在中国古代医学中泛指由于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人体,导致经络阻滞、气血不畅而引起的肢体疼痛、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等一系列病症。然而,古代医家对不同类型的“痹症”有着精细的划分,如行痹、痛痹、着痹等,并根据其症状特点、发病季节、疼痛性质等进行辨证。本书将重点探讨,在古代,医者是如何在缺乏影像学等现代诊断工具的情况下,通过对患者的病史、症状的细致观察,准确判断“痹症”的类型,并施以相应的治疗。 我们还将涉猎“鬼疰”、“心悸”、“不寐”等古代常见的,但如今可能被归入不同现代医学范畴的病症。通过对这些病症在古代文献中的记载进行梳理,我们将展现古代医家在理解和治疗这些“难症”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本书旨在还原古代医家对这些疑难杂症的辨析过程,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医学智慧。 三、 妙手回春:古代治疗疑难杂症的独特方略 面对复杂的疾病,古代医家并非束手无策,而是发展出了一系列独具匠心、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本书将重点介绍古代医家在治疗疑难杂症时所采用的独特方略,这些方略往往基于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界药物特性的精准把握。 1. 方剂的智慧:经典名方与创新应用 中医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精妙的方剂组合。对于疑难杂症,古代医家往往能根据辨证结果,灵活化裁古方,或根据病症的特殊性,创制新方。本书将选取一些在治疗古代疑难杂症中卓有成效的经典名方,例如针对“血证”的各种止血、化瘀方剂,以及针对“咳喘”的清肺、温肺、补肺等不同治法的方剂。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古代医家如何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对现有方剂进行加减变化。例如,在治疗同一类疾病时,针对不同体质、不同病程的患者,医者可能会在原有的方剂基础上,加入温阳、益气、养血、散寒等药物,以达到“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的精准治疗。 2. 针灸的奥秘:精准取穴与独特手法 针灸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治疗手段,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也展现出了其独特之处。本书将介绍古代医家在处理疑难杂症时,如何精准选择穴位,如何运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如补法、泻法、提插捻转等)来激发人体的自愈能力。 例如,对于一些顽固性的疼痛、瘫痪等症,古代医家如何通过针灸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达到缓解症状、恢复功能的目的。我们将深入探究古代医家对经络循行、穴位主治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理论巧妙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3. 药物的功用:精选药材与炮制之道 中药的博大精深,在于其对自然界药材的深入认识和巧妙运用。本书将重点介绍古代医家在治疗疑难杂症时,是如何精选药材,如何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特性,进行配伍,以发挥最大的疗效。 除了药物本身的功用,炮制也是影响药效的关键环节。本书将触及一些古代的炮制技法,例如“九蒸九晒”、“炮炙”、“煨”、“炒”等,以及这些炮制方法如何改变药物的药性,使其更适合治疗特定的疑难杂症。 4. 兼顾身心:整体调理与情志疏导 古代医学强调“天人合一”,将人的身心健康置于整体观念之下。在治疗疑难杂症时,古代医家不仅关注身体的病灶,也重视情志的疏导。本书将探讨,古代医家如何通过调整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习惯,以及运用针灸、药膳等多种手段,来达到整体调理的目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情志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书将分析古代医家如何认识到“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他们在治疗疑难杂症时,如何通过开导、劝慰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心态,从而促进康复。 四、 历史的回响:古代医学智慧的当代价值 尽管现代医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一些古老而复杂的疾病,依然是医学界面临的挑战。本书并非将古代医学作为一种怀旧的传统,而是致力于发掘其在当代依然具有的深远价值。 通过对古代疑难杂症辨析与治疗的研究,我们可以重新审视某些被现代医学忽视的疾病表现,获得新的诊疗思路。古代医家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的精髓,以及他们精湛的临床技艺,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古代医学世界,让读者能够领略中国古代医学在面对疾病时的智慧与风采,感受古人对生命健康的敬畏与探索。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能够引发读者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发。 本书特色: 深入溯源: 追溯古代医学对疾病认识的哲学思想和理论基础。 案例精选: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疑难杂症,进行详细的辨析。 理论与实践结合: 详细介绍古代医家在治疗方面的独特方略,包括方剂、针灸、药物等。 强调整体观: 展现古代医学在调理身心、疏导情志方面的独到之处。 启迪当代: 挖掘古代医学智慧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 本书适合对中国古代医学、历史文化、传统疗法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也为中医药研究者、临床医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和丰富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本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购入这本《古代疾病名侯疏义》,因为我对古代医学史确实知之甚少,而“名侯疏义”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气息,有些望而却步。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余云岫先生的笔触,虽然严谨,却并不失温情。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名词,而是通过大量的文献引用和细致的推理,为每一个古代的疾病名称找到了其背后真实的病理学依据,并且还常常会联系到当时的治疗方法,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生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模糊不清的病名进行的辨析,例如书中对某个常被误解的病名,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朝代的记载,以及结合当时流行的生活方式,最终得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这种抽丝剥茧式的论证过程,就像是在观看一场精彩的侦探推理秀,让人欲罢不能。这本书的出版,对于研究古代医学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厚礼;而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它则是一扇窗户,让我们能够窥见那个充满智慧和挑战的古代医疗世界。学苑出版社的装帧设计也相当雅致,翻阅起来很有质感。

评分

我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入手了这本《古代疾病名侯疏义》,着实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充斥着令人生畏的古文和术语,但没想到,余云岫先生的文字风格相当亲切,他将复杂的古代疾病名称,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解读,让我这个医学门外汉也能大致理解。书中对于每一个病名的考证,都引用了大量古籍文献,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仿佛是在带领读者一起探索古代医学的奥秘。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疑难杂症”的辨析,作者总是能从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通过对词语的演变、社会习俗的变迁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最终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古代疾病的知识,更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人民在与疾病抗争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坚韧。学苑出版社的印刷质量也相当不错,纸张厚实,阅读体验极佳。

评分

这本《古代疾病名侯疏义》让我彻底颠覆了对古代医学文献的刻板印象。一直以来,我对古籍的认识多停留在晦涩难懂、术语繁多,似乎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窥其堂奥。然而,余云岫先生的这本著作,凭借学苑出版社精良的排版和编校,将原本可能枯燥的研究,呈现得如此清晰明了,宛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娓娓道来。书中对于那些古籍中零散记载的疾病名称,一一梳理,并深入考证其指代的确切病症,这其中的考据功夫,绝对是功德无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疑难病名时,并非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生活习惯、甚至哲学观念之下,层层剥茧,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人对于疾病认识的演变过程。读罢,我深深体会到,医学史并非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承载着先辈们与病魔斗争的智慧和勇气,是中华文明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古代医学的好奇,更激发了我对历史和文化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传统文化、医学史,乃至中华文明有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最近我沉浸在这本《古代疾病名侯疏义》之中,它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体悟。余云岫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对古代医籍中那些曾经让人困惑不解的疾病名称,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刻的阐释。我从未想过,那些曾经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的病名,竟然承载着如此丰富的信息,揭示着古代社会生活、医疗实践乃至于人们对生命认识的方方面面。作者在考证过程中,逻辑严谨,旁征博引,对于每一个病名的来源、演变,以及其所指代的具体病症,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仿佛为我们还原了一个个生动的历史画面。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够听到古人对病痛的呻吟,感受到他们面对疾病时的无助与勇敢,以及他们不断探索、求索的智慧之光。学苑出版社这次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医学发展脉络的绝佳窗口,我强烈推荐所有对历史、文化、医学感兴趣的朋友们,不要错过这本书。

评分

自从拿到这本《古代疾病名侯疏义》后,我仿佛开启了一段穿越时空的医学之旅。余云岫先生的学识渊博,令人钦佩。他对于古代医书中出现的各种疾病名称,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其考证之细致,论证之严谨,在古代医学文献研究领域是极为难得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现在看来比较陌生的病名,通过对其字面含义、典籍出处、以及相关病症的症状描述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推导出其可能对应的现代医学病名。这种工作不仅是对古代知识的传承,更是对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梳理和发扬。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为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文化瑰宝,它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苑出版社的出品,质量一如既往地令人放心,细节之处都体现了专业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