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泰山刻石/历代碑帖法书选

秦泰山刻石/历代碑帖法书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碑帖
  • 篆刻
  • 秦代
  • 汉代
  • 石刻
  • 法书
  • 历史
  • 艺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文物
ISBN:9787501011995
商品编码:1029726206
开本:16
出版时间:2000-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秦泰山刻石/历代碑帖法书选
  • 作者: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
  • 定价:15
  • 出版社:文物
  • ISBN号:9787501011995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00-03-01
  • 印刷时间:2010-12-01
  • 版次:1
  • 印次:3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80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书籍简介,不涉及《秦泰山刻石/历代碑帖法书选》的内容。 --- 《汉唐盛世的经济脉络:丝绸之路的兴衰与区域贸易》 作者: 王建平、李明德 出版社: 华夏文史出版社 页数: 680页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宏大而精微的著作,深入剖析了汉唐时期中国经济史的核心驱动力——丝绸之路的构建、繁荣及其内在的经济逻辑。作者团队历经十余年田野考察与档案梳理,将宏观的贸易格局与微观的商业活动相结合,力图重构那个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庞大贸易网络。 第一部分:汉代丝路的开辟与早期整合 本书伊始,聚焦于汉武帝时期张骞凿空西域的历史背景。不同于传统史学仅关注军事和政治意义,本书着重探讨了丝绸之路在早期如何从军事战略工具逐步演变为成熟的贸易通道。我们详细考察了河西走廊沿线的绿洲城邦的经济结构,分析了匈奴、休屠王等游牧民族在贸易中的中间商角色,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控制关键节点,对汉朝的丝绸和西域的马匹、珍宝进行定价和转运。 书中对“丝绸”本身进行了深入的材料学和经济学分析。通过对出土丝织品残片的分析,结合《史记》《汉书》中的赋税记录,我们量化了丝绸在汉代经济体系中的价值倍数,并揭示了国家对这一“硬通货”的垄断与释放策略如何影响了区域物价和货币流通。我们特别关注了玉石贸易,指出和田玉的稀缺性如何塑造了西域各国与长安朝廷之间的复杂供需关系。 第二部分:唐代中期的经济高潮与多元化贸易体系 唐代,特别是贞观至开元盛世,标志着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阐述了唐代贸易的“立体化”特征。 首先,海路贸易的崛起。不同于以往侧重陆路的叙述,本书投入大量篇幅研究广州、泉州等地的海外贸易港口。通过分析《唐六典》中关于蕃舶和市舶司的记载,我们勾勒出波斯湾、印度洋航线上的主要商品流向:中国的瓷器、茶叶(少量)如何取代丝绸,成为主要出口品;而香料、珠宝、药材如何通过水路更有效地进入内地。我们甚至重建了一个唐代广州“蕃坊”内一位粟特商人家庭的年度收支模型,揭示了跨国贸易的实际利润率和风险评估。 其次,长安与西域的金融互动。唐朝的“飞钱”制度,是早期信用货币和汇兑体系的雏形。本书考证了胡商在长安金融活动中的作用,分析了他们如何利用不同地区金银比价的差异进行套利,以及这种金融创新对长安物资调配的深远影响。我们认为,唐朝经济的韧性,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国际资本和商业人才的吸纳能力。 第三部分:区域经济的辐射与内部影响 丝绸之路并非一条孤立的线,而是一个辐射网络。本书第三部分探讨了外部贸易对中国内地经济的渗透和重塑。 我们重点研究了河西走廊的屯田经济与军需供应体系。为了保障陆路运输的安全与顺畅,唐朝在沿线设立的大型屯田区,不仅提供了粮食和军马,更催生了特色的区域手工业(如毛纺织业)。书中提供了大量关于敦煌、高昌等地出土的文书数据,分析了这些边疆据点在物资调配中的成本核算和效率评估。 此外,本书深入分析了技术与作物的传播对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结构性影响。比如,胡麻(芝麻)、苜蓿等作物的引进,如何改变了关中地区的种植结构;而西域冶金术和玻璃制造技术的传入,如何在唐代的物质文化中留下深刻烙印。 第四部分:衰落与转型的经济动力学 本书的最后部分处理了丝绸之路在安史之乱后的衰落与转型。我们认为,衰落并非一蹴而就的政治事件,而是多重经济因素叠加的结果:吐蕃的崛起切断了中段陆路的关键节点、唐末藩镇割据导致国内运输成本激增、以及海路贸易因技术进步变得更具吸引力。 我们详细对比了唐代中晚期与宋代初期,区域经济重心南移和海洋贸易主导地位的确立。通过对宋代对外贸易政策的分析,本书得出结论:古代中国经济的成功,不在于对单一贸易路线的依赖,而在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地理、技术和市场变化的灵活适应能力。 学术价值: 本书结合了历史地理学、经济史学和考古学的最新成果,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旨在提供一个更具层次感和动态性的汉唐经济全景图。它不仅是研究丝绸之路的权威参考,更是理解古代中国作为一个全球性经济参与者的重要学术范本。 ---

用户评价

评分

书中对不同书家风格流变的研究,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唐代楷书高峰期几位代表人物笔法转折的细致剖析。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罗列字帖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特定历史背景下,书家心境与笔墨之间的微妙关联。比如,对于某一阶段“颜体”雄浑与“柳体”瘦劲的对比分析,不仅仅是指出形态上的差异,更是结合当时的政治气候和个人际遇,阐释了为何“法度”会在不同时期被赋予截然不同的情感重量。这种由表及里、由技入道的阐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书法艺术的理解维度。它不再是一堆僵硬的笔画符号,而是一部部活生生的时代编年史,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光辉。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眼光,体现出一种超越常规的广博与独到。它并没有将全部篇幅集中在那些人尽皆知的“爆款”碑刻上,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相对小众,但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例如,对某地一块宋代民间题刻的收录与解读,那种未经雕琢的率真和朴拙之美,与那些皇家敕刻的端庄大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整部作品的层次感瞬间丰富起来。这种“雅俗共赏”的选材策略,让读者在领略主流经典的宏大气势之余,也能体味到书法艺术在民间土壤中生根发芽的旺盛生命力。这种平衡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总能在不经意间发现新的审美焦点。

评分

我喜欢它叙事上那种娓娓道来的节奏感。读这本书,不像是在进行一次急促的知识灌输,而更像是一场与历史前辈的深度对谈。作者的文笔非常醇厚、富有韵味,不炫技,但处处透着学养。在介绍某些重要碑刻的发现历史和流传过程时,作者经常会引用一些古典文献的只言片语,并进行细致的考证和梳理,使得那些冰冷的石头和墨迹背后,一下子拥有了鲜活的背景故事。阅读体验极其沉浸,让人能够轻易地跳脱出现代生活的纷扰,全身心地沉浸在那个特定时代的审美语境之中。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心绪平静而满足。

评分

如果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我曾尝试临摹过不少碑帖,但往往因为缺乏高质量的参照和精确的指导而陷入瓶颈。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清晰的图像,更关键的是那些附带的“临习要点”解析。这些解析并非泛泛而谈,而是精准地指出了每一个关键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锋的力度变化,甚至连“提”与“按”之间的节奏控制都用文字语言进行了形象化的描述。我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了自己的执笔方式和运腕力度后,明显感觉到笔下的线条更具力量感和控制力。对于想要精进书艺的同道中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能够直接带来“质变”的工具书。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首先吸引了我的目光。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粗砺感的纸张,配合着沉稳的墨绿色调,一下子就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光洁却不反光,即便是长时间注视那些精细的拓片线条,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布局上的用心,文字与图像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传达的清晰度,又避免了视觉上的拥挤感。每一页的排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编排的视觉对话,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仿佛能触摸到时光的纹理。装订线处理得非常平整,即便是翻到书页的中轴线,那些精妙的细节也依然能够完整地呈现出来,这对于研究碑刻艺术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可以说,光是捧着它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对传统工艺美学的致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