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宋笔记7(第5编)

全宋笔记7(第5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宋代史料
  • 笔记文献
  • 历史研究
  • 文化史
  • 宋史
  • 地方志
  • 社会生活
  • 风俗习惯
  • 人物传记
  • 文献索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70098
版次:1
商品编码:10954507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象史料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1
字数:1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揽辔录》,一卷,范成大撰。作为《石湖纪行三录》之一而久享盛名。范成大(一二一六-一一九三),字至能,一字幼元,尝自号此山居士,晚又号石湖居士。平江府昊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历知处州、静江府,曾任四川制置使等,官至参知政事。范成大在历宦州郡、出帅方面的生涯中,展现了他关心民瘼,兴利除弊,直言极谏的胆略及出色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宋史》卷三八六有传。
《揽辔录》。是乾道六年(一一七〇)范成大使金期间的实录。不仅如实记载了渡淮后的行程,各地间的里程,沿途的风土人情、物产及各地的古迹、典故等。尤详金国的官制、年号、历法、币制、礼仪、宫阙,及其百官的任命、宦历,选举制度等,与《金史》的记载颇有异同。因此,是书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今传各本已均非完帙。仅残存约二千三百字左右。

目录

揽辔录
鰺鸾录
吴船录
桂海虞衡志

精彩书摘

甲辰,发下坝。百里至叙州宣化县,百二十里至叙州,才亭午。叙,古戎州也。山谷谪居在小寺中,号大死庵,后人就作祠堂并哀墨迹刻其中。方山谷谪居时,屡有《锁江亭》诗人「江上旧基,别作新亭,颇如法。锁江者,旧戎州在对江平坡之上,与夷蛮杂处,马湖江自夷中出,合大江,夷自马湖舟行,必过旧州下,故联锁于江口,以防其出没。今徙州治于南岸,而锁江之名犹存,犹置锁中流,但拦税而已。旧州有《韦阜纪功碑》,归然在荒榛中。对江诸夷皆重屋,林木蔚然,盛暑犹荷毡。以观客舟之过江。两岸多荔子林。郡酝旧名「重碧」,取杜子美《戎州》诗「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之句。余谓「重」字不宜名酒,为更名「春碧」。印本「拈」或作「酷」,郡有碑本,乃作「粘」字。
乙巳,发叙州。十五里,有南广江来合大江。通百二十里,至南溪县。四十五里【一】,至泸州江安县。道中有滩,号张旗三滩。谓湍势犇急,张旗之顷,已过三滩也。百二十里至泸州。方申时,大雨中不暇登眺。泸虽近年以为帅府,井邑草草,不成都会,亦以密迩夷蛮故也。然在汉已为江阳县矣。蜀中惟泸、叙之城皆以屋盖之,极类广西。叙多颓圮,泸独全好,然犹不及桂林之壮。泸、叙对江即夷界。
……
好的,以下是一份详细的图书简介,内容与《全宋笔记7(第5编)》无关: --- 《盛唐气象:诗歌、艺术与社会风貌探微》 本书导言: 唐代,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光芒万丈的时代,以其恢宏的气度、博大的胸襟和璀璨的文化成就,构筑了中华文明的又一高峰。特别是盛唐时期(约公元712年至755年),在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下,国家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空前繁盛,呈现出一种昂扬向上、自信开放的时代精神。本书《盛唐气象:诗歌、艺术与社会风貌探微》,旨在深入剖析这一黄金时代的内在精神内核、外在表现形式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不着眼于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聚焦于文化脉络的梳理与精神风貌的重构,力求再现“气象万千”的盛唐图景。 第一编:诗歌的黄金时代——盛唐气象的文学载体 盛唐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难以逾越的巅峰。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巨匠群星闪耀,他们的作品不仅是个人才情的展现,更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 李白的浪漫与豪迈: 本编首先聚焦于“诗仙”李白。他的诗歌洋溢着对自由的极度向往、对宇宙的无限探索和对个体生命力的自信张扬。我们将探讨其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如夸张、比喻、拟人等,如何成功地将道家思想与游侠精神熔铸一炉,塑造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盛唐士人形象。分析其名篇如《将进酒》《蜀道难》,重点阐释其语言的浑然天成与气势磅礴。 杜甫的沉郁与关怀: 紧接着,我们深入研究“诗圣”杜甫。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疾苦,体现了儒家“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本部分将侧重分析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探讨“三吏”“三别”等作品中对底层民众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其格律的精湛锤炼,展现了盛唐由盛转衰之际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担当。 山水田园诗的意境营造: 王维和孟浩然代表了盛唐诗歌的另一面——清幽与禅思。本部分将探讨山水田园诗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摹,融合佛道思想,营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空灵意境。重点解析王维“诗中有画”的绘画笔法,以及孟浩然的“悠然自得”的田园情趣,揭示盛唐文人在喧嚣盛世中对精神净土的追寻。 第二编:艺术的革新与融合——开放格局下的审美变迁 盛唐不仅是文学的盛世,更是艺术百花齐放的时期。得益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与对域外文化的兼收并蓄,唐代的艺术风格呈现出雄浑、饱满、创新的特征。 书法:颜筋柳骨的奠基: 本章考察唐代书法的变革,特别是楷书的发展。我们将重点分析颜真卿和柳公权两位大家。颜真卿的“颜体”,以其雄强、博大、端正的风格,体现了盛唐气象中的“气”与“骨”,对后世影响至深远。柳公权的“柳骨”则在险劲中求稳健,代表了对法度更为严谨的追求。研究他们的书风如何与时代精神相互映照。 绘画:吴带当风与唐代人物画: 唐代绘画在人物、山水、花鸟等诸领域均取得了辉煌成就。本节详述吴道子在绘画技法上的革命性贡献,尤其是他“吴带当风”的线条表现力,如何赋予人物形象以生命力和动感。同时,探讨唐代人物画中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如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展现的丰腴、华丽与自信,是盛唐社会风尚的直观体现。 雕塑与陶瓷的质感突破: 敦煌壁画和石窟造像,是盛唐宗教艺术的集中体现。本部分分析此时期造像风格的成熟——人物面部圆润、体态健硕、衣纹流畅,摆脱了早期略显拘谨的样式,充满了世俗化的健康美。此外,对唐三彩的色彩运用和造型艺术进行剖析,理解其斑斓的色彩如何象征着大唐的富庶与开放。 第三编:社会风貌与制度支撑——盛唐气象的物质基础 文化艺术的繁荣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与高效的行政体系。本编将从社会结构和制度建设层面,探究盛唐气象得以维持的深层原因。 开明的政治与选官制度: 盛唐的开放性体现在对人才选拔的态度上。虽然科举制度在唐代逐步确立,但更重要的是,对少数民族首领和域外人士的接纳程度。分析唐太宗“择善而从”的君主风范,以及武周时期对寒门士人的提拔,都为社会注入了活力。 经济的繁荣与都市生活: 长安,作为世界级的国际大都会,是盛唐气象的缩影。本章描述长安城的恢弘规划、坊市制度的运行及其商业的繁盛。通过对西市的描写,展示胡商云集、万邦来朝的盛况,以及由此带来的饮食、服饰、音乐等方面的文化交融。 乐舞的革新与“胡风”的盛行: 盛唐的音乐舞蹈受到西域文化,特别是龟兹乐舞的深刻影响。本节研究“燕乐”的形成,以及霓裳羽衣曲等代表性乐舞的特点,分析其如何将外来艺术元素本土化,创造出既具异域风情又符合大唐审美趣味的全新艺术形式。 结语: 《盛唐气象》试图在诗歌、艺术、社会三个维度上构建一个立体的盛唐形象。它不是一个静止的断代史,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不断吸收与创新的动态过程。理解盛唐气象,即是理解中华文明在特定历史节点上所展现出的恢弘自信、开放包容的精神力量,这对我们反思当代文化自信的构建,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对宋代的社会风貌特别感兴趣,尤其是他们处理人际关系和官场潜规则的方式。手头上的这几卷《全宋笔记》,虽然不是我最想找的那一部,但其中关于士大夫日常交际的记录,简直是一本活生生的“情商教科书”。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宴饮、送礼和请托的记载,它们揭示了在等级森严的体制下,知识分子如何保持体面又能在夹缝中生存的智慧。比如,我读到一篇关于王安石门生的一篇回忆录片段,里面细致描述了如何通过写一篇措辞精准的贺信来巩固师生情谊,既不失礼数又不显得谄媚,这种微妙的平衡感,在今天的职场中依然有极强的借鉴意义。而且,这些笔记常常伴随着大量对于时局的评论,有时候是辛辣的讽刺,有时候是深沉的忧虑,这让我看到了宋代士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书生,而是真正关心国家命运的一群人。那些关于边患、关于漕运、关于地方治理的记录,远比那些官方奏折来得更加生动和真实,因为它包含了作者最直接的感受和未经润饰的判断。总的来说,阅读这些笔记的过程,就是一次对宋代精英阶层心理侧写的深入体验,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评分

对于我这种喜欢沉浸式阅读的人来说,笔记体的魅力在于它的“即时性”和“偶然性”。它不像编纂类的书籍,有着清晰的章节结构和明确的论点指向,它更像是一串串被时间打捞上来的思绪碎片。读这些笔记,就像是在一个堆满旧物的老阁楼里翻找,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现一块泛黄的旧照片,还是一封未寄出的信。我手上的这几卷里,就有一段记录了一个文人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而打乱了出游计划,转而埋头读书的场景。那种由环境变化引发的心情转折,是如此真实可感,让人立刻把自己代入其中。而且,这些笔记里常常夹杂着作者对自然界的敏感捕捉,比如对某一季节风向、云彩形状的细微描述,体现了宋代文人与自然之间那种和谐共生的关系。这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读完后会有一种久违的宁静感。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和目标的同时,也要学会停下来,去留意那些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美好和思绪的流转。我期待那本我正在寻找的《全宋笔记7(第5编)》能够带来更多这样触动心灵的瞬间。

评分

说实话,我对宋代的文学批评和学术争鸣的部分特别着迷。我手里这几册笔记里,有不少篇幅是针对当时诗文的优劣高下进行的尖锐辩论,甚至还有一些关于词牌和音律的考据。这种纯粹的学术探讨,让人感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是何等浓厚和自由。我记得有一位作者详细论述了某一首词的用典是否恰当,他从出处、本意、到在词中的表达效果,层层剖析,逻辑严密得像是在做法医学检验。这让我意识到,宋人的学问不是空谈,而是根植于细致的文本考证和深刻的审美体验之上的。更别提那些关于书法和绘画的评价了,简简单单几句,却能精准地勾勒出一幅作品的精神气质,比如形容某幅山水画的“气韵生动”或“笔墨淋漓”,背后蕴含着一套成熟的美学体系。这些文字,对于我这样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宋代艺术殿堂的侧门。比起宏大的叙事,我更偏爱这些聚焦于具体审美判断的记录,它们提供了理解宋代文人如何看待“美”的钥匙。如果能找到那本特定的《第5编》,我猜里面一定会有更多关于这方面的精彩论述,让我对那个黄金时代的文化深度有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这套《全宋笔记》系列,我是冲着宋代士人的精神世界去的,特别是那些关于心学、理学或者纯粹的生活琐事和诗词感悟的片段。翻开手头这本,虽然没看到那本特定的《全宋笔记7(第5编)》,但其他卷目给我的感觉是极其丰富的。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几篇关于苏轼晚年谪居时的日记体札记,那种笔触下的豁达与无奈交织,让人读了之后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重量。笔记的形式本身就有一种亲切感,它不像正统史书那样板着脸孔,而是充满了鲜活的、未经修饰的个人思考。比如我记得有一篇记录了朱熹与友人论道时关于“格物致知”的反复揣摩,每一个字都透着一股钻研的劲儿,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即便隔着千年,依然能打动我。而且,笔记里常常穿插着一些小故事或者轶闻,比如某位官员如何巧妙地避开党争的锋芒,或者某个寺庙的建筑特色,这些细节的堆砌,构建起了一个完整而立体的大宋文化景观。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我期待着在那些看似零散的文字中,捕捉到历史的脉搏和那些伟大心灵的呼吸。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古韵,纸张的质感和字体排布都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让人爱不释手,很适合静下心来慢慢品味。

评分

我购买这套笔记系列,其实主要目的是想了解宋代民间生活和风俗的侧面描写,因为正史对市井百态的记录总是寥寥无几。手边的这几册中,确实有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片段。比如有记录某一年的春节祭祀仪式,从食物的准备到祭拜的程序,写得事无巨细,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还有一些关于市集上商贩的叫卖声、不同地域口音的描述,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足以让人在脑海中构建出喧闹的宋代商业场景。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医案的记录,虽然有些记载的医学原理现在看来可能已经过时,但从中可以看出宋代医学界对病症的细致观察和对病患的关怀。比如一篇关于疟疾的治疗记录,详细描述了病人的体征变化和用药的反应,显示出古人朴素而科学的求索精神。这些“非主流”的内容,往往是历史最真实的面貌。它们证明了宋代不仅有高雅的宫廷文化和学术思辨,更有烟火气十足的市井生活。我一直相信,读懂了底层的生活细节,才能真正理解一个时代的重量。希望我找的那本特定的卷册里,能有更多关于风俗人情的挖掘。

评分

教子弟無他術,使耳所聞者善言,目所見者善行。善根于心,則動容周旋無非善。譬如胡越交居,再世則語音變。幼則視父兄,長則視朋友,雖然善惡有種,視先世如何耳。

评分

作品呈现在我面前。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

评分

第一印象中,就可以你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

评分

从第一编到第三编,一般出一编就会买一编,内容非常庞杂,也十分有趣,既适合闲着读着玩,需要查阅资料时也非常有用,是部十分值得收藏的书!

评分

事亲有隐而无犯,事君有犯而无隐,事师无犯无隐,圣人不易之论也。古之所谓犯者,以己所见而陈之于君,不以犯上马犯也;后世所谓犯者,处卑位而言非其职,徒以沽名之心,务行其说,直前诋讦,无益于世。愚以谓若能以事师之道事君,无隐则不敢逢君之恶,无犯则不忍暴君之失。谏可行言可听,膏泽可下于民,不亦美欤?

评分

从第一编到第三编,一般出一编就会买一编,内容非常庞杂,也十分有趣,既适合闲着读着玩,需要查阅资料时也非常有用,是部十分值得收藏的书!

评分

有遇能悔者,不失為君子;知過遂非者,其小人耳!

评分

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你的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方法。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

评分

欲去病,则正本,本固则病可攻,药石可以効;欲齐家,则正身,身端则家可理,号令可以行。固其本,端其身,非一朝一夕之事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