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不如求己 终极典藏版(上、下)中里巴人老师亲自出镜示范经络穴位养生方法 养生书籍

求医不如求己 终极典藏版(上、下)中里巴人老师亲自出镜示范经络穴位养生方法 养生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里巴人 著
图书标签:
  • 养生
  • 经络
  • 穴位
  • 中医
  • 健康
  • 自我疗愈
  • 中里巴人
  • 养生书籍
  • 终极典藏版
  • 经络穴位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世纪慧泉旗舰店
出版社: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9056883
商品编码:1123782954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1-01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功法的使用更科学:针对不同的读者需求,中里巴人老师调整家传功法锻炼顺序,由浅入深地分享,特别简单、特别有效、特别安全。

  ★闭上眼睛都能找穴:简单有效的身体经络穴位使用方法,不看标准经络穴位图就能掌握,既能体检身体,还能防病调理。

  ★全新多媒体健康书:拿出手机扫一扫书中的二维码,即可收藏中里巴人老师亲自示范的经络穴位养生视频,当面为您传道解惑,演示生命强壮的奥秘。

  ★惠众甚广:本书自出版以来,已让超过1000万的读者省下了不菲的医药费,找到让身心进入强大的通途,重要的是,获得了生活的自信。

  ★贴心赠送:标准经穴部位图和标准足部反射区全彩拉页,让您快速了解体内体外的气象变化,掌握保持身体健康的钥匙。


内容简介

  这是一套读后马上想去做,做后就能对自己的身体充满自信,还可以帮助家人摆脱痛苦的健康经典读本。

  历经10年的身体力行,作者中里巴人先生对10年前的心血之著《求医不如求己(1、2、3、4)》内容大道至简地删减组合,浓缩精华,使其更有针对性、更简单、更有效,其目的就是要让人人都能使自己的身心变得强大起来……

  本典藏版上册里的家传养生功法,从易到难,您可自由选择。有针对防病的,如推腹法、取嚏法、壁虎爬行法;有着重强壮身体的,如跪膝法、震动尾闾法;还有防止衰老、延年益寿的,如金鸡独立、坠足法、叩首法。此外,着重美容的梳头法,着重减肥的敲带脉法,着重睡眠的转脚腕法,都可以自由选用。法无高下,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

  生命是自己的,把时间花在健康上是划算的投资。拥有了健康,您才能真正拥有一切。

  本典藏版下册专论经络养生之道,里面方法很多,不用每种都做,只做自己喜欢的,愿意坚持的。喜欢和坚持,就是养生的秘诀。

  经络养生,学习起来并不难。没上学的小孩子都可以学会,不识字的老人也能掌握。因为经络穴位都在自己身上,您随时随地都可以自己学习,自己感觉,自己摸索,自己创新。

  所有方法,虽然简单,但也要花点儿功夫,坚持一段时间,才会效果明显。只有健康才能真正地自信,才是全家人的幸福。


作者简介

  中里巴人

  1968年生人,长于北京胡同,土生土长的北京人。

  祖辈为医,父辈习武,医武相参,广有心得。十年前开始出版《求医不如求己》系列,开创了中国养生文化的新时代。

  “中里巴人”一名,源于春秋战国时的两首古曲《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愿将中国养生文化传遍千家万户。一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求人,终不牢靠,得了病后求人,气血已弱,就更低三下四,别人再不给好脸色,活着都不堪;求己,就要有章法路数,就要在没病时先学习。

  唤醒人类的自救与自养,发掘人类固有的自愈本能,是生命本性的回归和未来人类医学的研究方向。

   ——著名中医文化学者 曲黎敏每个人的身体都潜藏着专属于自己的秘密和智慧,所有与身体的对抗,z终结果一定是失败。中里巴人将几十年如一日研究和探索出的人体奥秘,总结在《求医不如求己》一书中,教给我们如何了解自己的身体,与身体和谐相处。这可以说是每个人都需要拥有的书。

  ——著名心理创伤治疗与压力管理专家 海蓝博士

  老师的文字有很强的能量。

   ——潇洒养生之道

  如果神农氏在,如果华佗在,如果孙思邈在,如果李时珍在,中华瑰宝何以令人如此堪忧?先人的离去让中医文化流失掉多少,谁又说得清楚?而今天,先生如上天派来的一位使者,为我们传播着先人的中医思想,传承着前人的中医理念,唤醒人们以往被动的求医观念。在这个充满压力与竞争的时代,因为有中里先生在,所以我们都是幸运的。有了这一份幸运,我们就更应该好好领悟先生传授的“求医不如求已”的真谛,用我们自身的能量来拯救自己。 ——jmce6159

  曾经以为自己肚里能乘船,推腹后才知道所有的忍耐、担心、害怕都变成了有形的气体,天枢中脘的硬块就像马蜂窝,一推它就回忆以前不愉快的事情,两眼啪啪地掉眼泪。当年真的悲伤是哭不出的,现在推腹才得以释怀。推腹是很好的,简单的事情只需坚持。

  ——顺其自然莫强求2015


精彩书摘

  1 如果连生命都不能自己做主,活着还有什么自由可言

  "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老话。细想起来,后半句似乎很容易解决,只要自己勤奋努力,钱是不愁挣不来的。但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疾病恐怕是防不胜防。人们因此去健身,去吃各种营养食品和药物,可得病的概率依然没有降低。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并懂得如何去完善它,只是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老天赋予我们的这种能力,而更多地去依赖专家的判定,去相信机器的数据而不相信自己的感觉。我们都会嘲笑"郑人买履"中的主人公,但是我们又比他强多少呢?我可以肯定地告诉您,相信医生,更要相信自己,只要您改变固有的观念,您完全可以轻装上阵,不必再为身体的问题烦忧不止。

  得了病,通常我们会去听听周围众多人的意见,有人说看西医好,有人说吃中药好。看西医时我们担心有副作用,喝中药时我们又怀疑其疗效。似乎人一旦得病,就成了受人摆布的玩偶,就像是赌桌上的骰子,只有听天由命的份了。此时什么尊严、什么智慧、什么成就,一切都将在疾病面前俯首称臣、不堪一击,此时我们就是有劲儿也使不出来。还有的人怕家里人知道自己有病而担心,怕单位知道自己有病而通知下岗,怕上司知道而影响升迁,怕女友知道而分手,于是强力去掩饰、隐瞒,z后养为大患。

  疾病其实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道必须解答的难题,如果您解答不出或想避而不答,那您也就别想快乐地往前走了,因为疾病就是人生必经的桥。

  疾病真的那么可怕吗?当然,如果它是猝不及防的雪崩、地震、海啸,那真是令人恐怖,但疾病其实是可以预知的,是可以观察的,是可以被我们拒之门外的。它往往是不速之客,身份很特殊,您不可生硬地去推搡它,那样它必会和您顶起牛来。

  面对疾病,您可以搂着它的肩膀一起出门,在门口您还可以对它的到来说声谢谢。因为它是上天给您派来的陪练,通过和它的切磋,您的拳技大长,身心会更加健康,更加充满力量。

  2 不能管理好疾病,那就一定会被疾病管理

  人是生活在观念当中的,头脑中有什么样的固有观念,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而日常生活中的举手投足、待人接物、立场观点,都会基于这种观念而发展与强化。但如果您的固有观念与自然相悖,那么您的整个人生都将是逆风行船,步履维艰,费力而无功的。

  那我们如何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呢?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您没有一个明确的生活目标,那么您将随时都会被突然出现的问题所困扰,总是疲于应对,总是被动招架,这样的人生必然会拆东补西,这样的身体肯定要修残补漏,这样的人生毫无疑问是被人驱使的人生,没有丁点儿的主动权。

  我上学时的一位老师总说一句话:"你不能管理自己,那就会被人管理。" 对于疾病的态度也是一样,您不能管理好身体上的疾病,那反过来一定会被疾病管理。

  如何看待疾病,是我们能否真正消除疾病的关键。人人都不喜欢生病,大家都在说:"有什么别有病。"碰到生病的人,我们便会鼓励他说:"您一定要战胜疾病。"于是,"战胜疾病"成了大众共有的观念。

  既然受观念的驱使,那么,只要有能够战胜疾病的方法和武器,我们就要积极地去应用它,义无反顾地去与疾病拼搏,即使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因为我们认为这是唯yi的选择。

  但疾病真是我们的敌人吗?我们真的能够战胜疾病吗?

  如果疾病是由细菌引起的,那么我们想办法杀死细菌就可以了。可我们的周围随时随地都有细菌出没,好像是杀不光的,但我们却一直认为,杀不光细菌是因为我们所用的武器威力还不够,还要加大它的威力才行。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细菌也在成长,它增强了装备,越来越不怕所谓的抗生素了。

  其实,细菌通常只是疾病的结果,而不是疾病的原因(传染病另当别论)。真正的原因,是我们为细菌创造了生存的环境,细菌才得以入侵,就像自己忘记了锁门,小偷就会溜进去一样。其实,只要您锁好"防盗门",小偷是不会"光顾"您家的。若是某天来了强盗(如各种烈性传染病),非要破门而入,您也不用怕,只要学会及时地躲避,别与他们硬拼,他们伤害不了您。

  《黄帝内经》中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是告诉我们要善于躲避病邪,而不是与它斗争,因为斗争是永远没有结局的。您在电脑上打游戏,目的是为了闯关,可每一关都有无数的坏蛋在纠缠您,如果您停下来,和它们打斗而不抓紧前进的话,它们会杀了一批又来一批,您一天也别想通关,但如果您忽略它们,避开它们,快速地向前走,那么您通关的目的就会很容易达到。所以您要知道,什么是自己的z终目的,而不要把精力耗费在半路上。

  有些病症和细菌更是一点关系也没有,西医把这些病症叫作无菌性炎症或者自身免疫疾病,是自家人在"窝里斗",免疫细胞把正常细胞当作了敌人,在自相残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疯狂的局面呢?是人的情绪造成的。

  一种不良情绪就会对应一种症状。生气了,就会两肋胀痛;恐惧了,就会眼睛酸涩;性格刚强常会膝盖受损;忧虑悲伤z易哮喘咳嗽。此外,还有头痛、胃溃疡、类风湿、红斑狼疮、牛皮癣等,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情绪根源。

  难道您要把这种本来只要放松心情就可以慢慢化解的情绪当作敌人来奋力拼杀吗?您的攻势越猛,对自身的伤害就越大。因为您把墙上的影子当作了敌人,然后挥拳猛击,您打影子的时候,因为身体挡住了光源,所以影子似乎暂时被您打倒,但是当您直起身来想歇歇,影子却又在那里晃来晃去,您再去打,永无宁日。

  重新认识疾病,您会发现,其实本来没有什么敌人,如果您要和它斗争,它就会变成敌人,与您决战到底。我们还是别把眼光总盯在它们身上吧,轻轻松松地过我们的日子。

  3 "跪膝法",补肾补肝,强壮膝关节

  人为什么会膝盖痛?膝盖为什么会磨损?积液和水肿是怎么来的?平白无故怎么会出现这些东西?

  膝盖是一个关节,如果我们老做下蹲折叠的动作,膝盖就跟轴承一样会产生磨损。而老年人气血没那么多,供给膝盖的气血也就少了,膝盖又总是磨损,所以特别需要气血这种润滑油,润滑油充足就没事,润滑油一少就会干磨,就会出现磨损的问题了。这时寒气再进来,在缺血的情况下再去练蹲起、爬山、走远路,膝盖只能更磨损了。这就是很多中老年人在锻炼后膝盖越来越疼的原因。

  很多人说锻炼有好处,那得看是在什么情况下锻炼。如果是在膝盖已经磨损的情况下去锻炼,那只能是雪上加霜,越练越坏。膝阳关穴虽然可以很好地缓解疼痛,但怎么让它不疼痛才是z根本的。所以,治本的方法就是让它一开始就不磨损,一开始就让新鲜血液润泽过来。而让血液过来的z好方法就是跪膝法,跪着走。

  这么一跪您就会发现气血轻而易举地跑到膝盖上来了,而且在跪着走时,会发觉腰也在扭动,肾也跟着补了。跪着走两三周后,您还会突然发现原来老掉头发的现象消失了。

  另一方面,中医称膝为筋之府,膝就是筋的房子。而肝又主筋,所以跪膝法又是大补肝脏的方法,相当于每天喝几支杞菊地黄口服液,不花一分钱,这种方法更不分什么体质,效果还很好,何乐而不为呢?

  有人说:"我跪不了,我去拍片子了,医生说我这里有好多骨刺,这一跪骨刺肯定会扎着我,给我扎破了怎么办?扎一个窟窿就麻烦了。"这是大家对骨刺的一种误解。骨刺是人体的一种自然现象,每个人到一定年龄都会有骨刺。骨刺本身不会让人产生疼痛,疼痛是因为骨刺旁边的瘀血压迫神经造成的。把瘀血驱散,膝盖自然就不疼了。但去拍片子,却发现骨刺一根没少,还都在那儿立着呢。

  有人说:"我膝盖已经有点儿积水了,破损比较严重,这个时候怎么办?"这个时候您要先推腿下边的脾经,先除湿,再揉膝阳关穴,往下疏导,然后再跪膝,把气血引过来,这样做就没问题了。

  有人说:"我这一跪还是有点儿痛,我有些担心。"那您就把沙发靠垫或别的软东西垫在膝下,先跪着别走,等跪两三天适应了,把垫拿走,再跪在床上,然后过两天再跪行。这个方法我曾给一个80 多岁的邻居老先生试过,他本来不能下蹲、不能正常上厕所,但照我所说的两周以后就没问题了。现在他都快90 岁了,膝盖一直没有毛病。如果平时稍微有点儿痛,他马上就到床上去跪膝,这个方法非常简单有效。

  练跪膝法的目的就是把您体内的新鲜血液引到膝盖上,再引到腿上,让您身体里的气血能进行一个大循环。为什么人会衰老,就是因为身体内的气血不足,无力完成大循环,只能完成小循环之故。

  还有,为什么说人老是先老脚?这是因为体内新鲜血液不足了,下不到腿上,回流少了,所以腿上就形成静脉曲张、水肿,走路无力之症。

  练跪膝法除了能减肥和防治膝盖痛、膝盖积水、膝盖骨刺、腰疼、脱发外,还能让您有很多额外的收获。

  我的一个同事,他练了两周跪膝法,有时候就跪10 分钟,不久他去换眼镜的时候度数下降了50 度。他都30 多岁了,为什么还有这样的效果?因为练跪膝法养了肝,肝主筋,而膝盖是筋之会,肝开窍于目,通着眼睛,所以会有这样的意外收获。

  学习防病的方法,一定要跟很多东西联系起来,不能认为跪膝法只是治膝盖、头上的穴位就只是治头,要举一反三,学一达百。这样我们学习起来就快了。

  心火无烟日日烧,足下清静方为道-品味脚上的肝经大药

  (1)艾灸大敦穴,治崩漏、月经过多等出血症

  大敦穴是肝经的第yi个穴位,它在大脚趾内侧的趾甲缝旁边。"敦"是厚的意思,"大敦"就是特别厚。大敦穴又是一个井穴,"井"是源头的意思。中医讲肝藏血,所以肝经上的大敦穴能治疗出血症,且主要是下焦出血,像崩漏、月经过多等。处理大敦穴时,经常使用的方法是艾灸。

  大敦穴旁边有个隐白穴,属于脾经,也是止血的要穴,它们俩通常配合使用,止血的效果z好。火气比较旺的人,可多灸灸大敦穴;身体比较虚寒的人,可多灸灸隐白穴。灸的时候,先拿指节或指甲掐一下,哪个穴特别敏感就先灸哪个,如果两个都比较敏感就一块灸。

  (2)揉行间穴,调理牙痛、腮帮子肿、口腔溃疡、鼻出血、舌尖长泡等心火旺的症状

  行间穴在大脚趾和二脚趾缝上。它是一个火穴,肝属木,木生火,如果有人肝火太旺,就泻其心火,这叫"实则泻其子"。行间穴就是一个泻心火的穴位。

  如果您经常两肋胀痛、嘴苦,那是肝火旺。而像牙痛、腮帮子肿、口腔溃疡、鼻出血,尤其是舌尖长泡,就是心火盛,这时火已经不在肝上,多揉行间穴就可以消火。

  憋在里面的火,由肝经管;已经发出来的火,则归心经管。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

  有的人一上火就鼻出血,等于是把火从鼻子里发出去了。但鼻出血也挺吓人的,虽然通过流鼻血保护了身体其他重要的脏器免受损害,但这不是一个正常的通口。这时候就要多揉行间穴,把心火从这里散出去。

  (3)太冲穴,人体消气大穴

  太冲穴堪称人体第yi大要穴。很多人都认为足三里穴重要,其实它是一个保健补养的大穴。您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补呢?得先把体内的浊气、脏东西排出去以后,才能把好东西补进来,如果上来就补是补不进去的。

  哪个是排除体内浊物的z大穴?就是太冲穴。它为什么有此功能?因为肝是人体的解毒工厂,要把体内的毒排干净,想要血清洁,就得把这个解毒工厂建设好,而肝的原穴是太冲穴,是能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的。

  中医讲百病从气生,气从哪儿生呢?从肝那儿。气大伤肝,所以您平时一定要少生气,一生气,病就挡不住了。

  有时候您不能光解决这个表面的生理症状,真正的病根还在心里结着呢!百病从心生,要想去掉心病,就得去掉肝火,就得增强肝的解毒功能。肝的解毒功能一旦增强了,血液就清洁了,您就不会得高血脂等病了。

  好多慢性病都出在肝上,只有把肝这个解毒工厂建设好、经营好,人才不会得病。

  有的人经常头晕,有气无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到医院一查,说是心脏供血不足,但做心电图也没什么事。这其实是肝的功能弱了,肝给心脏补充的气血不足了。

  中医讲木生火,而肝属木,心属火,木不足火也就不足。当您要补肝,而肝又不受补,一补它就上火时,则说明肝需要调理,调理就是补。

  肝应该怎么调理呢?别生气就行了。但现实生活中谁能保证不生气?既然生气避免不了,就要想办法消气,气刚一生出来,赶紧找个通道消出去。

  这时,就该找自身的消气大穴-太冲穴。当您晚上看电视的时候,把脚抱在怀里,就可以揉太冲穴,一揉气就化于无形之中了。本来有个烦心事,要是以前早跟家人嚷嚷起来了,可是您一揉太冲穴后,突然发现自己的脾气怎么这么好了?甚至有的时候别人存心气您,您都一笑了之。

  久揉太冲穴后,您会发现自己的心态变得十分平和,看问题和解决问题都跟以前大不相同了。

  好多人不会揉太冲穴,有的人皮都掐破了,一掐破气更大,把气都撒自己身上了。这就是您的方法不对,您拿指甲掐、搓,肯定会弄破皮。

  正确的方法是首先把指甲剪平,然后掐进去,仔细找一找z痛的点,把它转移到行间上去,因为行间是散心火的,一旦火散到行间就基本上发出去了。需要注意的是,揉的时候要从太冲穴揉到行间,可千万别揉反了。

  我们一定要抛开一个传统的观念,就是有人总是说:"这个穴位治的什么病?是不是治头痛?是不是治高血压?如果治高血压我才揉,不治不揉,跟我没关系。"

  那么我要告诉您,您要是老这么学,一辈子都学不会,而且越学越多、越学越糊涂。要治病,您得知道病源是什么,既然百病从气生,也肯定从气消。您把气消了,什么头痛、胃痛、高血压也就全都消了。


探索身体的智慧,解锁健康的密码——《养生智慧:身心和谐的古老秘传》 在浩瀚的养生领域,我们常常被各种新奇的理论和繁杂的方法所淹没,仿佛要抵达健康的彼岸,必须经历一场艰难的跋涉。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倾听身体深处的呢喃,便会发现,健康并非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蕴藏在我们自身之中,等待被唤醒的古老智慧。 《养生智慧:身心和谐的古老秘传》并非一本简单的健康指南,它更像是一场深入人心的对话,引领读者一同走进身体的内在世界,探索那些被历史长河所沉淀,却又历久弥新的养生哲学与实践。这本书籍,凝聚了多位对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深刻理解与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的心血,他们以朴实而深刻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那些关于生命、健康与和谐的古老奥秘。 重拾失传的智慧,照见身心健康的本源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关于健康的信息层出不穷,但真正能够触及身心本质、回归自然和谐的方法,却似乎越来越被忽视。从祖辈流传下来的生活习惯,到古籍中记载的养生方略,那些蕴含着东方哲学智慧的养生之道,究竟还有多少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和传承? 《养生智慧:身心和谐的古老秘传》正是怀揣着这样的使命,它不拘泥于单一的养生流派,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汲取养分,将那些被实践证明有效,且符合自然规律的养生理念,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将带领你穿越时空的维度,去领略古人在顺应四时、调和阴阳、平衡五行等方面的独到见解,理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如何体现在个体生命的养护之中。 从宏观到微观,全方位解读生命密码 本书的编写,力求做到宏观与微观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不仅仅停留于理论的阐述,更着力于将深奥的养生理念,转化为易于理解和实践的方法。 在宏观层面,本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中国传统医学关于“整体观”的精髓。你将了解到,身体并非孤立的器官集合,而是与情绪、环境、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相互关联的动态系统。本书将从“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入手,阐释它们在人体内的运行规律,以及如何通过日常的调养,维持其平衡。同时,它还会探讨“五行学说”与人体脏腑的对应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调养五行来达到身体的和谐。 在微观层面,本书将带领读者认识身体内部那些神奇而重要的通道——经络。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抵御外邪的通路,它们如同身体的“高速公路”,保障着生命活动的顺畅进行。你将了解到,身体上众多的穴位,不仅是经络上的节点,更是与特定脏腑和功能紧密相连的“能量开关”。本书将详细介绍身体各主要经络的走向、主要穴位的定位及其在养生保健中的实际应用。 实践出真知,让健康触手可及 养生的意义在于实践,而实践的有效性,则离不开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指导。《养生智慧:身心和谐的古老秘传》深知这一点,因此,本书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了实践的可操作性。 书中将提供一系列经过验证的养生方法,这些方法或许简单易学,但却蕴含着深厚的智慧: 经络疏通与穴位调养: 你将学习如何通过简单易行的手法,如按摩、按压、敲打等,来疏通堵塞的经络,激发身体的自愈能力。本书将重点介绍一些具有普遍保健作用的穴位,例如促进消化、改善睡眠、缓解疲劳、增强免疫力等,并详细讲解其准确的定位和操作技巧。这些方法不依赖于昂贵的设备或特殊的场所,无论在家中还是办公室,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四时养生与顺应自然: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体的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节律。本书将详细阐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原则,以及如何在不同的季节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以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例如,如何在春季养肝,夏季健脾,秋季润肺,冬季补肾。 情志养生与心灵和谐: 情绪对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中医认为“情志致病”。本书将探讨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并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调适方法,帮助读者管理情绪,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你将了解到,如何通过一些简单的心理调适技巧,来缓解压力,改善睡眠,提升幸福感。 饮食调养与药食同源: 食物是生命的能量来源,也是重要的养生手段。本书将引导读者认识食物的性味归经,理解不同食物对身体的影响,并提供一些根据体质和季节进行饮食调养的建议。你会发现,许多日常食材本身就具有非凡的养生功效,例如,红枣的补气血,生姜的驱寒暖胃,枸杞的明目滋补等。 起居作息与健康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健康的基石。本书将从睡眠、运动、呼吸等方面,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帮助读者建立健康的作息规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你将了解到,如何通过调整睡眠时间和质量来提升精力,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来强身健体,以及如何通过正确的呼吸方法来平静身心。 不止于健康,更在于智慧的传承 《养生智慧:身心和谐的古老秘传》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提供一套具体的养生方法,它更在于传递一种深刻的生活智慧,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倾听身体的声音,理解生命的律动,从而与自然和谐共处,与自我和谐共处。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建立一个全新的健康观:健康并非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一种积极、主动、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是一种身体、心灵与精神的全面和谐。通过学习书中的内容,你将不仅仅是掌握了一些养生技巧,更能从中获得一种看待生命、应对挑战的智慧,拥抱一个更健康、更充实、更幸福的人生。 无论你是养生领域的初学者,还是希望深入探索传统养生智慧的有心人,本书都将是你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它将为你开启一扇通往内在健康的大门,让你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活出生命的本真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这套《求医不如求己 终极典藏版(上、下)》时,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吸引了。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透着一股沉静的养生智慧。翻开第一页,纸张的触感非常舒适,印刷清晰,排版也很合理,没有那种拥挤压抑的感觉,光是这份细致,就觉得物有所值。我一直对中医养生很感兴趣,但总觉得理论性的东西比较枯燥,难以实践。这本书的宣传说是“中里巴人老师亲自出镜示范经络穴位养生方法”,这让我充满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能有直观的视觉引导,让我在学习过程中不至于迷失方向。特别是穴位按摩,光看图和文字描述,常常会因为找不到准确的触点而效果打折,如果能有老师亲自演示,那简直是福音。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的示范会不会非常细致?会不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体型的人身上演示,确保读者都能找到正确的穴位?我设想,也许视频还会讲解每个穴位的按压手法、力度以及注意事项,这些细节对于新手来说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外在品质和宣传内容都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第一印象,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索那些古老的养生智慧,并希望它能真正地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中医养生。

评分

我一直坚信“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近年来,由于生活习惯的不规律,加上工作压力,我的身体状况真的越来越差。经常是早上起来眼皮沉重,白天精神萎靡,晚上又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各种小毛病层出不穷,让我深感焦虑。我尝试过很多方法,但总觉得效果不尽人意,直到我看到了《求医不如求己 终极典藏版(上、下)》这本书。让我最为心动的是“中里巴人老师亲自出镜示范经络穴位养生方法”这一点。我觉得,对于中医养生,尤其是穴位按摩,最重要的就是“精准”。如果看文字和图片,很容易因为对穴位位置的判断偏差而导致效果不佳,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而有老师亲自示范,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就像是拥有了一位私人养生教练,可以直观地学习到每一个穴位的具体位置、最佳的按压手法、以及力度和时机。我非常期待这本书的示范能够细致到每一个细节,比如如何辨别穴位的“得气感”,如何根据不同人群的身体特点进行调整。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保健方法,能够真正地解决我目前所面临的各种健康困扰,让自己重新焕发活力,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评分

最近因为工作压力大,经常感觉身体吃不消,失眠、疲劳、腰酸背痛成了常态,让我开始认真思考养生的问题。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入手了这套《求医不如求己 终极典藏版(上、下)》。我一直对“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养生理念很认同,尤其相信通过经络穴位来调理身体的有效性。我个人比较注重实用性,对于那些过于玄乎的理论不太感兴趣,更希望看到一些立竿见影、操作简便的方法。这本书的卖点在于“中里巴人老师亲自出镜示范”,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吸引力。我希望通过观看老师的示范,能够准确地找到那些关键的穴位,并且掌握正确的按摩手法,比如按压的深度、频率、以及持续的时间等等。我非常期待能够学会如何通过简单的自我按摩,来缓解身体的不适,比如肩颈僵硬、头痛、消化不良等等,这些都是我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案,让我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方法进行调理,最终达到改善体质、提升生活质量的目的。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正是我需要的那个“点石成金”的钥匙,让我对改善自身健康状态充满了信心。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养生这个概念一直有些模糊,总觉得离我很遥远,直到身边的亲友一个个开始出现各种健康问题,我才意识到未雨绸缪的重要性。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求医不如求己 终极典藏版(上、下)》这本书的介绍,特别是“中里巴人老师亲自出镜示范经络穴位养生方法”这一点,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觉得,很多养生方法虽然好,但如果理论性太强,或者操作太复杂,就很难坚持下去。而经络穴位按摩,听起来就非常“接地气”,似乎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尝试的养生方式。我特别看重“亲自出镜示范”,因为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可操作性会非常强。我希望能看到老师详细地讲解如何寻找每一个穴位,比如周围的标志性结构是什么,按压时应该有什么样的感觉,以及力度应该如何掌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图”,让我能够一步步地学习,并且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它带来的好处。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技能的培养,让我能够真正地学会如何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关爱和呵护自己的身体,从而拥有更健康、更充实的生活。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比较“懒”的人,对运动提不起兴趣,也对复杂的中医理论望而却步,但身体状况却越来越让我担忧,每天被各种小毛病困扰,让我不得不开始正视养生这件事。当我看到《求医不如求己 终极典藏版(上、下)》的介绍,特别是“中里巴人老师亲自出镜示范经络穴位养生方法”这个亮点时,我眼前一亮。这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种,既不需要太大的运动量,也不需要深奥的知识背景,而是通过简单易行的手法就能达到养生效果的书。我尤其看重“示范”这一点,因为我之前尝试过一些养生文章,但总是因为找不到准确的穴位而感到沮丧。我希望这本书的示范能够非常清晰,就像老师在身边手把手教我一样,让我能够轻松地学会如何找到那些“神奇”的穴位,并且知道如何去按压它们,才能真正地起到调理作用。我设想,这本书的示范视频可能会有特写镜头,放大穴位的位置,并且会有详细的语音讲解,告诉我按压的感受,以及可能出现的反应。如果它还能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身体不适,提供针对性的穴位组合建议,那就太完美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这个“养生小白”也能轻松入门,并且真正地享受到自己动手调理身体的乐趣和效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