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1840中國飲食生活:日常生活的飲食

1368-1840中國飲食生活:日常生活的飲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伊永文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飲食
  • 飲食文化
  • 生活史
  • 明清
  • 社會生活
  • 飲食習慣
  • 烹飪
  • 食物
  • 曆史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363330
版次:1
商品編碼:11600691
品牌:清華大學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5
字數:29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1368—1840中國飲食生活:日常生活的飲食》輕鬆、生動,將276年的明代與267年的清代,共長達543年的曆史組成一個長時段的“空間”,從日常生活角度全麵係統地探討明清飲食和生活相關的方方麵麵的成就和發展,從生活史視角研究飲食史,這既為飲食史開闢一新境,又對曆史民俗等學科新的構建作齣嘗試。《1368—1840中國飲食生活:日常生活的飲食》為兩部,由《日常生活的飲食》和《成熟佳肴的文明》兩部組成。《成熟佳肴的文明》主要講明清的飲食文化和生活方式。

目錄

自然章一、稻麥 玉米 番薯二、野菜 蔬菜 水果三、傢畜 傢禽 野生動物 食物四、水産食品
種釀章一、茶二、酒三、煙烹調章一、烹調技術二、食品製作三、調味品

食治章一、養生二、食療三、保藏參考文獻圖片目錄跋

精彩書摘

  曆史常有相似之處。“耕桑之地,變為草莽”,“田土荒蕪,財賦日絀”。明清兩代開國之初,均麵臨著由於戰亂而呈現齣來的一片版籍殘亡、民眾睏乏的凋敝景象。休養生息,勸課農桑……順理成章地提到瞭曆史日程上來。  明清時期政府為進一步調動人民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積極性,頒布瞭一係列蠲免租稅、奬勵耕種的優惠政策。這些措施體現瞭明清統治者欲使民生樂業的考慮,確實激發起瞭勞動人民專心於農事的熱情。  據《明實錄》、《大清會典》等文獻披露的數字:從明洪武元年(1368)到洪武十六年(1383)間,各地墾田畝數除個彆年份稍有迴落,基本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如洪武元年全國州縣墾田數纔77000畝,到洪武四年(1371)就達到瞭10662242畝。從清順治十八年(1661)至清嘉慶十七年(1812)這一百五十年間,耕地麵積從549357640畝,上升為79l525146畝。此數字尚不包括許多無法詳盡統計的屯田、番地等。明清墾殖土地的趨勢,好像跨上瞭一匹在長長山路上不斷疾馳的健馬,奔嚮瞭曆代王朝中的最高峰巒。  明清農業高度發展的主要結果是:稻、麥在人民的飲食結構中已占主導地位。其源蓋齣於明清統治者大力推廣小麥嚮南移植,南方水稻在康熙皇帝及林則徐、李彥章等有識之士倡導下在北方播收成功,這必然使糧食産量有所增加。  明代後期從美洲經東南亞、西亞引進瞭玉米和番薯。公元1511年至1718年問,玉米已在南北20個省廣為種植。從明末到有清一代,番薯已遍及18個省份。玉米和番薯均為高産糧食作物,其廣泛種植進一步增加瞭已經不低的全國糧食總量,對人口增長起著很大的、近乎決定性的作用。明代人口從開國到中期一直在五韆多萬徘徊,至末期人口纔達到一億左右。而到瞭清道光二十年(1840),人口已超過瞭四億。  農業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生,使商業性農業成為普遍現象。大、中城市的郊區齣現瞭蔬菜專業産地,某些地區變成瞭水果種植專業區域,相當多的農村齣現瞭副食品作物的種植和加工業,特彆是原屬於農村傢庭副業的魚類、傢畜、傢禽的飼養,從農業生産體係中分離齣來,轉嚮瞭專業性的商品戶,從而使明清肉食水平邁上一個新的颱階。  總之,鳥瞰明清廣袤的大地,水塘星羅,果林綿延,蔬菜茂密,豬鴨成群……舉凡農業的所有方麵,都有著突破舊有傳統的錶現,或可稱為無異於歐洲在工業革命之前所進行的“農業革命”的氣派。  有專傢根據明清農業方麵的史料、著作,對當時農業的主要內容——糧食進行瞭估算:明代的常年畝産量,稻為三石左右,麥粟為一石左右,摺閤今日市製,稻畝産三石,閤488市斤。旱地麥粟畝産一石,閤157.3市斤。如全國平均計算,每畝産糧當在一二石之間,即一般畝産為297.6市斤左右。在一般情況下,清代的畝、石與明代相差無幾,個彆地區略高於明代。這樣的産量,在整個封建時代的糧食生産中是頗為壯觀的。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為您構思的一本與您提供的圖書主題相關,但內容截然不同的圖書簡介。 --- 《煙火與詩意:中世紀歐洲日常生活的飲食變遷》 導言:餐桌上的曆史 曆史不僅由帝王將相的法令書寫,更深刻地鎸刻在人們的日常餐桌上。食物,作為人類生存的必需,其選擇、獲取、烹飪和共享的方式,是觀察一個時代社會結構、經濟基礎、宗教信仰乃至文化心理的最直觀窗口。《煙火與詩意:中世紀歐洲日常生活的飲食變遷》旨在深入剖析公元5世紀至15世紀,即中世紀歐洲這漫長的一韆年間,從修道院的簡樸到貴族城堡的奢華,再到平民農捨的粗糲,飲食習慣是如何形成、演變並深刻影響社會肌理的。 本書將避免宏大的戰爭敘事或純粹的政治史梳理,而是聚焦於那些構成日常生活的基本要素:麵包、啤酒、肉類、蔬菜以及香料的流通。我們探討的不是法蘭剋國王的宴會菜單,而是西塞羅修道院修士的齋戒規定;不是維京人的航海配給,而是英格蘭佃農一年中餐食的盈缺更替。通過對考古發現、手抄本插圖、莊園記錄和早期食譜的細緻解讀,我們試圖重構一個有血有肉、充滿煙火氣息的中世紀飲食世界。 第一部分:階層固化的餐盤——社會等級與食物分配 中世紀的飲食結構是社會等級製度的直接映射。本書的開篇將詳細闡述這種森嚴的“食物等級製度”。 1. 貴族與騎士的盛宴:肉食的符號意義 對於封建領主和騎士階層而言,肉類不僅僅是營養來源,更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我們將分析不同種類的狩獵活動(如野豬、鹿)如何成為貴族特權的體現。書中將詳細考察“宴會”(Feast)的儀式化過程,探討香料——如鬍椒、肉桂、丁香——在中世紀晚期如何從奢侈品轉變為權力的炫耀品。通過分析中世紀留存的宴會指南,如《巴黎廚師》(Le Viandier),我們將揭示其烹飪哲學是如何服務於階級區分的。這些食物往往被過度調味,旨在展示主人擁有購買昂貴進口原料的能力,並以此區隔於依賴榖物的平民。 2. 教士與修道士的節製:宗教律法對飲食的塑造 教會是中世紀歐洲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和知識保存者,其對飲食的規定對社會産生瞭深遠影響。本章將重點研究“齋戒日”(Fasting Days)的設置,分析天主教曆法如何強製性地限製瞭魚類之外的肉食攝入,尤其是在四旬期等重要宗教時期。我們將對比不同修會(如本篤會、熙篤會)在食物自給自足方麵的實踐差異,並分析修道院廚房在農作物改良和釀酒技術傳承中的核心作用。修道院的日常膳食往往簡單樸素,如豆類、燕麥粥和少量的奶製品,這與世俗貴族形成瞭鮮明對比。 3. 農奴與自由民的掙紮:榖物的統治地位 本書的核心篇章之一,將聚焦於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階層。他們的飲食幾乎完全圍繞著榖物展開——黑麥、大麥、燕麥,以及在較富饒地區種植的少許小麥。我們將詳細描述製作“黑麵包”(Rye Bread)和“薄粥”(Pottage)的過程,分析這些食物如何滿足瞭他們的基本熱量需求,以及在歉收年份,飢荒如何迅速成為現實威脅。此外,書中還將探討農民對林地資源的依賴(采摘漿果、采集橡子或放牧),以及這些“共享資源”的爭奪如何引發社會衝突。 第二部分:從田間到餐桌——農業實踐與食物供應網絡 中世紀的飲食生活受製於落後的耕作技術和不完善的交通係統。本部分將探討食物的生産和流通如何界定瞭當地的餐桌文化。 1. 榖物、豆類與“三圃製”的限製 我們將深入分析中世紀農業革命的基石——“三圃製”的推廣對食物結構的影響。通過輪作製度,豆類(如豌豆、蠶豆)的種植比例增加,這顯著改善瞭農奴的蛋白質攝入,但也意味著他們在飲食上對豆類産生瞭極大的依賴性。書中將展示豆子粉如何被用來製作粗劣的“豆湯”,以及這些食物在特定時期(如聖誕節前夕)如何取代肉食。 2. 飲料革命:啤酒與葡萄酒的社會角色 在自來水不可靠的時代,低度發酵的啤酒(Ale)和葡萄酒是歐洲最主要的飲品,甚至常常是兒童的首選。本書將比較北歐和地中海地區飲品選擇的地理差異。我們將探討啤酒釀造在修道院和城鎮中的工業化進程,以及葡萄酒的生産、儲存和貿易(如波爾多葡萄酒對英格蘭的影響)。酒精含量較低的飲品不僅提供瞭水分,還充當瞭食物的“安全載體”。 3. 市場的邊界:季節性與食物保鮮的挑戰 中世紀的食品供應鏈極為脆弱。本章著重探討季節性對飲食的決定性影響。春季的稀缺、夏季的豐收與鞦季的醃製(醃肉、鹽漬魚)構成瞭年度的循環。我們將分析鹽業(尤其是用於保存肉類和魚類的鹽)在貿易中的戰略地位,以及煙熏、乾燥和發酵技術在彌閤季節性空缺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文化交織與觀念重塑——飲食中的信仰、健康與禁忌 飲食不僅是物質需求,也是文化和精神的載體。 1. 身體的四種體液:中世紀醫學的“飲食療法” 中世紀的健康觀深受希波剋拉底的“四體液學說”影響。本書將詳細闡述這種理論如何指導日常食物的選擇——食物被劃分為“熱”、“冷”、“乾”、“濕”四種屬性。例如,在鼕季或體質偏“冷”的人群,醫生會建議攝入“熱”性食物如薑或牛肉。我們將揭示這種理論如何在宮廷營養師和鄉村草藥師的實踐中發揮作用。 2. 異教遺風與宗教規範的拉鋸 盡管基督教占據主導地位,但許多與食物相關的民間習俗仍然保留著前基督教時代的影子,尤其是在鄉村地區。本書將考察特定節日(如仲夏節、萬聖節)的食物傳統,並分析教會如何試圖“基督教化”這些異教的飲食慶典,例如,將異教的豐收祭祀轉化為基督教的聖徒日宴會。 3. 異域之味與身份構建:香料與糖的社會心理學 隨著十字軍東徵和貿易路綫的開闢,來自東方的新奇食材開始少量進入歐洲上層社會。我們不僅關注香料的經濟價值,更關注它們在建構歐洲精英身份中的心理作用。糖(在此時仍是一種昂貴的新奇品)的使用,不再僅僅是為瞭甜味,而是作為一種超越日常、彰顯品味的標誌。 結語:逝去的餐桌迴響 《煙火與詩意》最終將目光投嚮中世紀晚期,探究黑死病對勞動力結構和隨後的飲食結構帶來的衝擊,以及早期文藝復興曙光下,飲食理念如何開始從純粹的等級區分轉嚮對食材本身的關注。通過對中世紀歐洲餐桌的細緻梳理,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充滿限製、依賴季節,卻又在宗教與階層規範下發展齣獨特美學的社會生活全景。這是一部關於歐洲底層人民的生存智慧,也是一部關於權力如何通過餐盤被分配和展示的深刻曆史。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1368-1840中國飲食生活:日常生活的飲食》真的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對曆史上的生活細節很感興趣,而飲食絕對是其中最能觸及人心的部分。拿到這本書,我首先被它厚實的質感和精心設計的封麵所吸引,仿佛預示著一次深入的探險。翻開書頁,我被帶入瞭一個鮮活的世界。從明朝的傢常便飯,到清朝官宦的宴席,再到普通百姓的粗茶淡飯,作者通過翔實的史料和生動的筆觸,為我們描繪瞭一幅幅關於食物與人、食物與社會、食物與文化的宏大畫捲。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不同地區、不同階層飲食習慣的對比分析,比如北方人的麵食情結,南方人的魚米之鄉,以及不同節令、不同節慶的特色飲食,都描繪得繪聲繪色,仿佛我能聞到廚房裏飄齣的陣陣香氣,聽到傢人圍坐在一起的歡聲笑語。書中的圖文並茂也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那些古老的食譜、器皿插畫,以及描繪市井生活的版畫,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飲食生活有瞭更直觀的認識。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在閱讀曆史,更像是在與古人共進一頓飯,感受他們最真實的生活脈搏。

評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對《1368-1840中國飲食生活:日常生活的飲食》抱有一定的懷疑態度,因為“飲食生活”這個主題似乎有些過於寬泛,擔心會流於錶麵。然而,事實證明我的顧慮是多餘的。這本書的作者在史料搜集和考證方麵做得極其齣色,不僅僅是羅列食物名稱和烹飪方法,而是將飲食置於廣闊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下進行深入探討。我被書中關於食材來源、生産方式、貿易流通的分析深深吸引。例如,書中詳細介紹瞭不同時期玉米、土豆等新作物如何傳入中國,又如何逐漸改變瞭人們的餐桌,甚至影響瞭人口增長和社會結構。這種從宏觀到微觀,再從微觀迴到宏觀的視角,讓我對中國曆史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它不再是枯燥的政治軍事事件堆砌,而是充滿瞭充滿煙火氣的真實生活。書中對於不同時期飲食禁忌、餐桌禮儀的描寫也十分有趣,從中可以看到社會等級、道德觀念的微妙變化。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更像是一場充滿驚喜的知識探索之旅,每一頁都可能揭示一個我從未想過的曆史側麵。

評分

我是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好奇的海外華人,一直希望能更深入地瞭解祖輩的生活方式。《1368-1840中國飲食生活:日常生活的飲食》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的這份渴望。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故弄玄虛的理論,而是以一種樸實而深刻的方式,展現瞭明清時期中國普通百姓最真實的生存狀態。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日常”二字的強調,因為它觸及的是最根本的生活需求和情感寄托。書中關於不同地域的米、麵、蔬菜、肉類的消費習慣,以及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創造齣豐富多樣的菜肴,都讓我感同身受。特彆是那些關於如何在飢荒時期維持生計,以及在豐收年節如何慶祝的描寫,充滿瞭人性的光輝和頑強的生命力。這本書也讓我反思瞭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以及我們是否在追求便利的同時,也丟失瞭一些寶貴的東西。它讓我更加珍惜現在的食物,也更加理解瞭“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義。讀完這本書,我仿佛迴到瞭久違的故鄉,感受到瞭那份樸實而溫暖的傢的味道。

評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對中國古代史研究略有涉獵的學者來說,《1368-1840中國飲食生活:日常生活的飲食》這本書提供瞭非常寶貴的研究資料和視角。作者在史料的運用上非常嚴謹,不僅引用瞭大量的官方文獻、地方誌,還深入挖掘瞭筆記小說、戲麯、詩歌等非主流史料,從中提煉齣關於飲食生活的豐富細節。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其“日常”的切入點,它跳齣瞭以往側重於宮廷禦膳、官府宴席的敘事框架,而是將視角投嚮瞭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普通民眾。通過對這些日常飲食的細緻描繪,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社會經濟發展、技術進步、文化交流對普通人生活産生的真實影響。書中關於食物的生産、加工、儲存、消費等環節的詳細描述,為我們理解當時的農業經濟、手工業發展、市場經濟提供瞭生動的案例。此外,書中對於食物與健康、食物與社會交往、食物與宗教信仰的探討,也為我們提供瞭多維度分析古代社會生活的新思路。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和深入研究的學術著作。

評分

我一直認為,要瞭解一個時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看看那個時代的人們吃的是什麼,怎麼吃的。《1368-1840中國飲食生活:日常生活的飲食》這本書,可以說完美地做到瞭這一點。它就像一本穿越時空的美味指南,帶我走進明清兩代的廚房,感受他們的煙火氣。我被書中對於各種食材的介紹深深吸引,無論是稀鬆平常的豆類,還是當時剛剛傳入的異域蔬果,都充滿瞭生命力。書中關於不同節令的飲食習俗,比如春節的餃子,端午的粽子,中鞦的月餅,這些我們今天仍然熟悉的傳統,在書中被賦予瞭更深厚的曆史內涵。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就地取材”和“物盡其用”的描寫,這體現瞭古人智慧的生活態度和對自然的敬畏。即使在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人們依然能通過巧妙的烹飪和搭配,創造齣屬於自己的美味。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食物,更是關於生活,關於傢庭,關於那份在食物中傳遞的溫暖和情感。它讓我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有瞭更深的理解和熱愛。

評分

價格有點貴,雖然質量很好,可是覺得有點劃不來

評分

我對這個商品就非常滿意!京東不錯!

評分

《1368—1840中國飲食生活:日常生活的飲食》輕鬆、生動,將276年的明代與267年的清代,共長達543年的曆史組成一個長時段的“空間”,從日常生活角度全麵係統地探討明清飲食和生活相關的方方麵麵的成就和發展,從生活史視角研究飲食史,這既為飲食史開闢一新境,又對曆史民俗等學科新的構建作齣嘗試。《1368—1840中國飲食生活:日常生活的飲食》為兩部,由《日常生活的飲食》和《成熟佳肴的文明》兩部組成。《成熟佳肴的文明》主要講明清的飲食文化和生活方式。

評分

值得購買。作者考據認真,資料詳實,印刷精美。

評分

飲食生活,資料眾多,雅俗共賞

評分

搞活動的時候買的,非常劃算

評分

飲食生活,資料眾多,雅俗共賞

評分

古人確實是三餐製。用餐規格中,包含禮的成分。禮不是生存必須,確是漢文化中前現代文明社會的基石。統治者通過適度的逾禮,來施展恩惠。飲食是早已超越食物範疇,獲得瞭更充分的象徵含義。商賈巨富,仰賴諸多物質享受上的便利,超越社會分工的意識局限,至少是想象層麵的超越。

評分

《1368—1840中國飲食生活:日常生活的飲食》輕鬆、生動,將276年的明代與267年的清代,共長達543年的曆史組成一個長時段的“空間”,從日常生活角度全麵係統地探討明清飲食和生活相關的方方麵麵的成就和發展,從生活史視角研究飲食史,這既為飲食史開闢一新境,又對曆史民俗等學科新的構建作齣嘗試。《1368—1840中國飲食生活:日常生活的飲食》為兩部,由《日常生活的飲食》和《成熟佳肴的文明》兩部組成。《成熟佳肴的文明》主要講明清的飲食文化和生活方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