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培文·电影:电影学》是一本国内电影学教育的开创性教材和参考读物。可以肯定的是,尽管电影学的学科构建既是一项极其庞大浩繁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持续不断地完善的动态历史过程,但是,这项工作现在必须开始了。《电影学》正是一向开始性的工作。
海报:
内容简介
《培文·电影:电影学》把电影从艺术门类的层面上解放出来,将其看作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信息载体,一种结合了画面和声音的双频媒介。并以人文科学的方法和观念对待电影学,系统地阐述电影学诞生以来的学科演进,从电影学的新概念、新分类及新表述体系的建构出发,对电影现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化的表述。
作者简介
王志敏,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特聘教授。曾任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所长、电影学系主任、《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等。主要著述有《电影美学分析原理》《现代电影美学基础》《现代电影美学体系》《电影语言学》《电影形态学》,译著《想象的能指》等。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电影学科
第一节 电影学浮出历史地表
第二节 电影学的级次之两分
第三节 电影学的理论性特质
第二章 电影系统
第一节 电影重构系统:叙述
第二节 电影媒介系统:影像
第三节 电影媒介系统:声音
第三章 电影单元
第一节 蒙太奇镜头
第二节 长镜头
第三节 意识流镜头
第四节 合成镜头
第五节 电影表述方式
第四章 电影形态
第一节 广义电影界定与形态
第二节 广义电影的主要形态
第五章 电影艺术
第一节 电影的创作与方法
第二节 电影的类型及理论
第六章 电影运作
第一节 电影生产与再生产
第二节 电影的传播与评价
第三节 电影作为教育手段
第七章 电影文化
第一节 关于文化界定
第二节 关于文化研究
第三节 电影文化研究
结语
前言/序言
导论
按照艺术学升为门类之前的我国学科分类标准,电影学是艺术学的下属学科。这一分类的合理性在于,把电影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所以,“电影学”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就成了艺术学的二级学科。艺术学升为门类以后,虽然电影被包含在更广泛的影视与戏剧艺术的名义之下,电影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
一般来说,学科分类有两个特征,一方面,要试图遵循从理论到应用,从一般到个别,从通用到专用,从宏观到微观的原则;另一方面却必须处理艺术学的分类名目和地位的不均衡现象。由于学科发展的不平衡,学科的划分实际上并不是按照纯粹理性原则进行的。
无论怎样,在人文科学之内,与五花八门的新兴学科相比,电影学仍可算作稳健的学科,关于电影的理论知识已经积累了一百余年。在标举差异性和中层理论(Middlerangetheory)的后现代思潮的裹挟下,知识爆炸已成气候。这一态势主要以两种方式呈现,一种是跨越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姻式新知识不断出现,主要是计算机技术介入后,在电影、影像、媒介、传播等领域生长出的交叉性、应用型的知识,如计算机影像理论、流媒体技术理论、视频分析技术、仿生运动捕捉技术、医疗或军事应用影像理论等,因此,这是一种跨学科的外爆。另一种,则可以称之为内爆,即在电影基本概念拓展的前提下,在电影理论的构架、分类标准、阐释视角等涉及知识的场域及关联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调整、更新,甚至重构。
理论知识的演进有着非常复杂的“生长”过程,促使它前进有着不可遏止的内在动力,进而催生新视角和新观念,但是,这种动力同时也是一种强有力的破坏力,它不断冲击着旧的知识结构和学科框架。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对电影学进行更具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表述变得越来越迫切,但是,我们仍然处在一种对于电影学的知识进行任何组织化的整合都不容乐观的氛围之中。
在2001出版的《新世纪电影学论丛》系列中,《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一书曾尝试对电影学的学科对象、学科内涵、学科外延以及学科构架等基本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思考,是电影学学科在初步构想阶段的产物,这一阶段的理论任务只限于对电影学已有知识进行宏观梳理,确立了包括电影哲学、电影美学、电影艺术学、电影心理学、电影经济学、电影社会学在内的众多下属学科,为学科理论的整合和提升做了一些初步的准备工作。
十余年之后,本书试图在已经获得大幅度发展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按照更能适应目前乃至未来电影学研究的需要,对电影知识进行更系统的概括和描述,为电影学学科的更为完备的发展提供一个基本的更具可持续性的思路和架构。
这本由多位电影研究者参与编写的著作的首要目的是,试图凸显几个对电影学学科发展至关重要的观念。
首先,是对电影这一概念的拓展性表述。即,把电影从艺术门类的层面上解放出来,将其看作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信息载体,一种结合了画面和声音的双频媒介。在这一观念的主导下,可以使电影学的学科体系更具包容性,特别是可以对目前逐渐分化成型的各种“电影形态”进行更为深入的观察。电影将不再仅仅包括影院电影和电视电影,手机电影、网络电影、广告电影(广告片)、虚拟电影(虚拟片)等不容忽视的新媒体形态将在其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微电影”这一概念的横空出世,再次确认了这一发展态势。从而对以往的电影类型理论、视觉艺术理论、观影理论、文本理论、叙事理论、传播理论等都将产生极大影响,并催生新理论和新思维的空间。
其次,在广义电影观的基础上,本书特别强调了“电影单元”的概念。电影单元是所有电影的基本表意单位。这是一个关系电影以何种方式或究竟如何呈现意义的基础性话题。这一话题应当成为一切电影研究的起点,成为纵贯整个电影理论进程的历史性命题,乃至横贯电影众多次级学科,包括各种现存的电影知识的理论性命题。
从历史角度看,从爱因汉姆(RudolfArnheim)对电影虚构艺术的历史体认、早期德国表现主义的电影理论、苏联蒙太奇理论,到安德烈?巴赞(AndréBazin)的纪实理论,再到由电影语言学催生的各种现代电影理论,电影单元的问题都纵贯其中。从当下角度看,电影单元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塑造着电影的本体、电影的风格、电影的类型、电影的形态和电影的生产,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与此相关的各种理论及知识系统。例如,作为一种基本单元的蒙太奇,本质上是一种类似于语言的连接式意义表达方式,与长镜头、意识流和合成镜头构成了电影的四种基本的(意义)单元,它一方面关联了虚构理论、纪实理论、类型理论、叙事理论、修辞理论、形态理论等;另一方面还关联了各种关于电影的心理学理论(包括精神分析理论及相关观影理论)、传播理论、观众理论和产业理论(如消费理论);同时,作为一种基于电影的现实表象和意识表象的记录与合成双重属性的理论,它还为电影的表述功能和神话功能提供理论解释,而这两个功能又直接关联了有关电影文化研究的核心与要旨。
再次,本书尝试按照人文科学的观念和方法对待电影学。一方面,如果电影学不是对电影次级学科内的知识进行简单相加,而是要整合出组织化的“关于电影的整体性知识”,那么电影学必须进行全新的哲学概括性工作。从而,正确对待“电影和数字”不同于语言和文字的基本特征,即从“文字语言”的使得可见的和可想的以抽象符号形式交互传输的特征转换为“数字电影”的使得可见的和可想的以见和想的形式交互传输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和把握多元电影理论的知识谱系,逐步完善“关于电影的系统性理论”。
由此,可以肯定的是,尽管电影学的学科构建既是一项极其庞大浩繁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持续不断地完善的动态历史过程,但是,这项工作现在必须开始了。本书正是一项开始性的工作。
全书除了导言和结语两部分,共有七章。第一章讨论电影学科,从电影的学科内涵、外延等方面概述电影学。第二章讨论电影系统,将电影文本当成一个整体,从想象系统和媒介系统两个方面描述电影文本的构成及基本特征。第三章讨论电影单元,即蒙太奇、长镜头、意识流镜头与合成镜头四种基本单元,并将它们与语言学、现象学等若干种关于基础性意义表述方式的观点进行理论关联。第四章讨论电影形态,考虑到广义电影概念及广义电影发展的现实,对各种电影文本进行形态学意义上的分类和描述。第五章讨论电影艺术,即在广义电影概念中,抽出了“作为艺术而存在的电影作品”这一核心部分,对作为艺术作品的电影和作为文化产品的电影进行了分别描述,考虑到有关知识的发展状况和理论书写的要求,只对创作(过程)理论和类型理论进行了集中关注。第六章讨论电影运作,从电影的生产与再生产、电影的传播与评价两个方面勾勒电影机器的部分特征,这种电影的外部描述,受益于产业研究和传播学理论,为第八章的电影文化研究提供了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学参照。第七章讨论电影文化,借助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和对文化研究(学派)的历史描述,勾勒出电影文化研究的理论谱系,在人文科学的底层理论构架(生物学、经济学和语言学)的参照下,对电影文化研究(理论和批评)中的象征机制(路线)进行了剖析,并参照了时下影响深远的电影后现代理论,对电影文化研究的现状、目标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理论梳理。结语部分,本书尝试对电影超出艺术的重大意义进行阐发,参照德里达(JacquesDerrida)的把电影视为一种广义“文字”的观点,简要描述电影和电影学在人类文化和文明进程中的重要贡献。
就目前电影理论知识的发展状况来说,电影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仍处于相当不成熟的阶段,理论与知识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全书的逻辑构架和布局上有所体现,有些章节内容较为充实,有些章节则显得较为薄弱,都是在所难免的。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不是一种缺陷,它甚至直接向我们指示了知识的分布状况和发展态势,甚至为未来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性研究指明了方向。
王志敏,北京电影学院,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培文·电影:电影学》的图书简介,内容旨在详细阐述该书未涵盖的主题,同时保持自然、深入的风格: --- 《培文·电影:电影学》未涉及主题深度概述 《培文·电影:电影学》作为一部探讨电影理论与实践基础的专著,其核心聚焦于电影本体论、经典叙事结构分析以及特定时期(如好莱坞黄金时代或欧洲艺术电影的早期探索)的风格剖析。然而,对于现代电影研究领域中诸多前沿、跨学科或特定细分领域,该书的论述往往点到为止或未曾触及。以下将详细阐述《培文·电影:电影学》避开或尚未深入探究的几个关键维度,这些维度构成了当代电影研究广阔图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数字化、新技术与媒介转型 《培文·电影:电影学》的理论框架,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胶片电影时代原理的深刻理解之上。因此,它对以下议题的探讨相对薄弱: 1. 后胶片时代的视觉技术与美学变革: 该书对数字摄影、高帧率(HFR)技术在叙事张力构建上的作用,以及与传统胶片颗粒感和运动模糊的差异性美学价值,鲜有专门分析。例如,在讨论“运动的诗学”时,焦点仍停留在早期电影中的动态捕捉与蒙太奇运动,对于数字时代 CGI(计算机生成图像)对空间真实感和物理定律的颠覆性重塑,缺乏系统梳理。数字合成技术如何改变了导演对“什么是可见的”和“什么是可信的”的界限设定,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而《培文》的理论工具箱对此着墨不多。 2. 沉浸式叙事与跨媒介体验: 随着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以及互动电影(Interactive Cinema)的兴起,电影的概念正在被重新定义。当代电影学需要分析“观众在场性”如何从被动观看转变为主动参与。这涉及到空间设计、用户界面(UI)对叙事流的干预,以及叙事分支点的逻辑构建。这些关于“后线性叙事”和“体验设计”的讨论,在强调传统叙事闭合性的《培文》中,几乎是空白地带。 3. 电影的档案学与修复学: 尽管该书涉及电影史,但其主要关切在于风格的演变和理论思想的传承。对于电影作为物质载体的脆弱性、数字化修复技术(如 4K/8K 重建)对原初文本的介入与改写,以及电影档案的保存伦理,几乎没有涉及。现代电影学必须面对:我们今天观看的“经典”,是否还是卢米埃尔或爱森斯坦所设想的那个“文本”?物质性与数字化的冲突,是本书未触及的深层问题。 二、 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电影与文化研究的深化 《培文·电影:电影学》的理论基础,无可避免地倾向于欧美电影史的主流叙事线索,特别是对法国理论和美国学院派经典文本的依赖。这使得它在处理全球南方电影和特定文化语境时,显得视野受限: 1. 非西方电影的“地方性”与全球资本: 该书对非西方电影的讨论,通常是通过引入其对西方电影的“回应”或“模仿”的角度来阐述,例如在讨论亚洲电影时,多聚焦于其对好莱坞叙事手法的借鉴。然而,它缺乏对那些根植于独特社会结构、后殖民叙事策略或特定民族美学传统的电影的深入分析。例如,拉美“新电影运动”中的政治隐喻、非洲电影中口述传统如何转化为视觉语言,以及印度电影工业(宝莱坞及区域电影)的独特运作模式与美学特征,这些都是需要从更精细的文化批评角度切入,而非单纯的风格分类学所能涵盖的。 2. 电影与身份政治的当代交织: 在当代社会,“身份政治”已成为电影研究的核心议题。该书在讨论性别、种族或阶级议题时,往往采用较为宏观的历史分期。它未能充分探讨:当代少数族裔导演如何运用非主流的视觉语言(如“黑人美学”中的节奏感、酷儿电影中的反规范空间构建)来对抗主流凝视(the dominant gaze)。探讨身份的流变性、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如何重塑叙事主体的构建,是远比该书时代更迫切的议题。 三、 跨学科理论视角的引入与拓展 《培文·电影:电影学》的理论构建主要围绕电影文本自身展开。但现代电影学已大量借用外部学科的工具箱,以拓宽分析的维度: 1. 电影与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 现代研究开始关注电影如何直接作用于观众的大脑。例如,快速剪辑如何触发杏仁核的反应,长镜头如何影响皮层处理空间信息的方式,以及“移情”(Empathy)在视觉叙事中基于神经镜像系统的运作机制。这些基于实证科学的分析,是《培文》的现象学和符号学分析方法所无法触及的层面。 2. 电影与大数据/算法文化: 流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得电影的生产、推荐乃至消费都高度依赖算法。当代电影学需要分析推荐系统如何塑造观众的“品味地图”,如何通过“相关性”逻辑固化观影模式,以及“数据化”的观众反馈如何反过来影响制片决策。研究电影在“推荐算法的景观”中的生存状态,是该书时代无法预见的挑战。 3. 电影的物质性回归(Materiality of Cinema): 虽然该书涉及形式,但通常是抽象意义上的“形式”。现代研究则重新关注电影的物质性——从胶片化学反应的随机性,到放映设备(投影仪、银幕)的物理空间互动,再到电影院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剧场空间如何影响观影经验。这种对“物”的重新聚焦,与该书侧重于文本解读的倾向形成了鲜明对比。 总而言之,《培文·电影:电影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帮助读者理解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和工业的经典逻辑。然而,当代电影研究已经随着媒介的深刻转型和全球文化的复杂化,拓展到了数字本体论、跨文化身份政治以及认知科学的交叉地带。这些前沿的、高度跨学科的领域,构成了该书未深入挖掘的广阔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