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喜欢艾灸、崇尚自然疗法的人,特别适合上班族和中老年人 寒湿是毒,“寒湿一去百病消”。颈肩腰痛、浑身不清爽、容易感冒、痛经……当身体出现这些不舒服的症状时,很可能是身体因为寒湿的侵袭发出的信号。祛除寒湿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让身体温暖起来。
艾灸能温暖脏腑经络,疏通体内凝滞的气血。对特定穴位施以艾灸,可去除多种小毛病、缓解大疾病、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从而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本书介绍的艾灸方法操作简单,易学好用,坚持施灸,可助你点滴积累强健的体魄。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艾灸除去人体的寒湿毒,介绍了常见小毛病、慢性病、女性病和男性病等百余种疾病的艾灸疗法,以及一年四季不同艾灸重点可保四季健康。各类人群都可以依照此书找到适用于自己病情的方法,简单方便。对应的穴位图和真人操作演示图让读者更快地找准穴位,更轻松地学会操作方法,每天15分钟,让老百姓的身体更健康。
作者简介
吴中朝,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
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主持或参加过十余项部省级中医养生保健课题研究。在长斯临床诊治经验基础上,对家庭中医保健领域有独到建树。近20年来,先后发表专业论文论著80余篇,专著5部,并多次获不同级别的科技进步奖。曾十多次应邀或由国家外派赴国外进行医疗和讲学,并长期负责国内外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的临床与理沦课程的教学,主持多项国家继续教育项目。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寒湿伤身有警示,读懂体内寒湿信号
寒湿是毒,体有寒湿生百病
寒湿伤阳,阳气不足,疾病趁虚而入
寒湿困脾,引发高血脂
寒湿内结易生癌
寒湿最伤关节,诱发各种关节痛
十女九寒,女性疾病大都由寒湿引起
寒湿让人虚火不断
体内寒湿的十个信号
寒湿是怎么产生的
外邪侵体,寒湿生于经络
饮食失调,寒湿起于脾胃
第二章
艾灸是最好的除寒湿方式
艾为纯阳之品,可祛寒湿、温经络、除疾病
艾灸能增强身体免疫力,癌症患者宜常灸
健康之人常艾灸,远离寒湿少生病
腰和脚是寒湿入侵的前沿,宜常灸
轻松掌握在家艾灸的方法和技巧
找准穴位艾灸才有效
不同灸法,祛寒除湿功效大不同
方便实用的各种辅助器具
自己动手做艾条、艾炷
让艾灸事半功倍的4个方法
艾灸的注意事项
祛寒湿最宜艾灸的十大穴位
大椎穴
祛除寒湿,提一身之阳气
命门穴
助元阳补虚损,让你冬天不怕冷
气海穴
温阳益气,培元补虚,治痛经
神阙穴
温肾健脾,改善各种腹部症状
关元穴
益气补阳,适用于一切寒证
丰隆穴
除湿排痰,祛脂降压效果好
百会穴
提升阳气,调血压祛头痛
足三里穴
温胃经,治疗各种胃肠病
涌泉穴
温肾通络,缓解四肢冰冷
阴陵泉穴
健脾除湿,消除各种水肿
艾灸是最好的除寒湿方式
艾为纯阳之品,可祛寒湿、温经络、除疾病
艾灸能增强身体免疫力,癌症患者宜常灸
健康之人常艾灸,远离寒湿少生病
腰和脚是寒湿入侵的前沿,宜常灸
轻松掌握在家艾灸的方法和技巧
找准穴位艾灸才有效
不同灸法,祛寒除湿功效大不同
方便实用的各种辅助器具
自己动手做艾条、艾炷
让艾灸事半功倍的4个方法
艾灸的注意事项
祛寒湿最宜艾灸的十大穴位
大椎穴
祛除寒湿,提一身之阳气
命门穴
助元阳补虚损,让你冬天不怕冷
气海穴
温阳益气,培元补虚,治痛经
神阙穴
温肾健脾,改善各种腹部症状
关元穴
益气补阳,适用于一切寒证
丰隆穴
除湿排痰,祛脂降压效果好
百会穴
提升阳气,调血压祛头痛
足三里穴
温胃经,治疗各种胃肠病
涌泉穴
温肾通络,缓解四肢冰冷
阴陵泉穴
健脾除湿,消除各种水肿
第三章
常见小毛病艾灸方
感冒
咳嗽
鼻炎
头痛
耳鸣、耳聋
眩晕
失眠
手脚冰冷
下肢酸痛
食欲不振
呕吐
呃逆
腹泻
痢疾
便秘
肥胖
湿疹
第四章
艾灸祛除颈肩腰腿痛有奇效
颈椎病
落枕
肩周炎
肘关节痛
手腕痛
背脊痛
强直性脊柱炎
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
坐骨神经痛
膝关节痛
踝关节痛
足跟痛
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
第五章
艾灸祛除中老年慢性病
延年益寿艾灸调理方
慢性支气管炎
肺心病
哮喘
糖尿病
高血压病
心律失常
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
中风
胃下垂
慢性胃炎
慢性肠炎
胃、十二指肠溃疡
慢性肾炎
腰肌劳损
小便不利
老年痴呆症
第六章
艾灸赶走女人虚寒
宫寒
月经不调
痛经
闭经
白带异常
子宫脱垂
经期头痛
不孕症
产后腹痛
产后缺乳
更年期综合征
第七章
艾灸补足男人阳气
益肾温阳艾灸调理方
慢性前列腺炎
阳痿
早泄
遗精
不育症
第八章
四季艾灸各不同
春季艾灸:防风固关,祛旧疾防新病
夏季艾灸:健脾除湿,预防慢性病的好时机
秋季艾灸:阳虚体质,补充阳气正当时
冬季艾灸:温阳祛寒,南方北方各有不同
南方多湿,宜温阳化湿
北方多寒,宜温阳滋阴
三伏灸、三九灸,灸出一年好身体
三伏灸扫除体内阴寒,让你一整年不感冒、不咳嗽
三伏灸最有效的四大穴位
三九灸为身体添阳气,不让旧病复发
三九灸最有效的四大穴位
附录
本书所使用的穴位灸法速查
精彩书摘
让艾灸事半功倍的4个方法
要想让艾灸发挥应有的效果,除了掌握艾灸的基本方法,还应当了解一些前人艾灸的经验,这样才能让艾灸事半功倍。
◆多灸背,少灸胸古人艾灸一般多选择背部穴位,而避免灸胸部。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明朝医家李梃在其著作《医学入门》就提到,肌肉偏薄之处、骨骼之上,以及大血管和活动关节、皮肤皱纹等部位,应避免采用直接灸。一般来说头部、面部、胸膈以上的部位不宜多灸,而背部、
下肢等肉厚部位则多灸无妨,尤其是背部腧穴多灸常灸无妨。背部上有许多重要的腧穴,如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气海俞穴、关元俞穴、三焦俞穴等。这些穴位与五脏六腑一一对应,所以多灸背部可祛病缓疾、延年益寿。
◆文火补,武火泻古人根据灸疗的温度和方法,将艾灸之火分为文火和武火两种。文火指的是火力小而缓,一般来说,温灸盒、麦粒灸等都被视为文火;武火即火力大而猛的火,大艾炷即为武火。文火和武火的艾灸作用是不同的。古人认为“文火为补,武火为泻”。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说:“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
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意思是说,凡火力由小到大,不需要吹灭而使其慢慢燃尽者为补法,能起到温阳补虚作用;如果将火吹旺使病人有烫的感觉,则为泻法,能起到驱寒散结的作用。所以在艾灸时,我们不应一味追求武火,追求刺激,而应当根据病情或目的来选择合适的温度
◆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是灸疗操作的常规。《千金方》中就指出:“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临床操作一般先灸上部、背部,后灸下部、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阳后阴”的目的是达到阴平阳秘,而无亢胜的弊端。“先上后下”就是先灸头面躯干部,后灸四肢部,或先灸头面与胸部,后灸腹部和下肢部。因半身以上同天之阳,半身以下同地之阴,这样艾灸可以达到阴升阳降,水升火下,水火既济。“先少后多”就是初灸者刺激量宜先小后大,以便患者逐渐适应。
◆选好时段效果好古人将一天分为12个时辰,分别对应十二经络,每一个时辰有一条经络主要工作,所以要想通过艾灸解决某条经络上的问题,好能与经络工作时间相对应,效果更好。当然,有些经络当令时间在夜间,可不必拘于时段。
……
前言/序言
《艾灸祛寒湿:自然疗法的力量》 序言: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身体常常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座驾”。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精神上的压力,都可能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健康,其中,“寒湿”便是诸多健康问题的根源之一。它如同暗藏的敌人,潜伏在体内,导致身体僵硬、疼痛、疲惫,乃至更深层次的健康困扰。传统中医历经千年探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智慧,而艾灸,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独特的温通、散寒、除湿之效,帮助无数人摆脱了寒湿的纠缠,重获健康与活力。本书将带您深入探索艾灸祛寒湿的奥秘,揭示这一古老疗法的现代价值,助您掌握呵护身体、驱散寒湿的有效方法。 第一章:认识寒湿——身体发出的警报 “寒湿”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身体发出的真实信号。本章将深入浅出地解析寒湿的成因、表现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具体影响。 寒湿的来源: 外感寒湿: 季节变化带来的寒冷潮湿,如淋雨、吹冷风、居住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 内生寒湿: 饮食不当(如过量食用生冷、寒凉食物,饮酒)、脾胃功能虚弱、思虑过度、久坐不动等。 体质因素: 某些人群天生体质偏寒、阳气不足,更容易感受外来寒湿,或体内湿气难以化解。 寒湿的症状表现: 全身症状: 肢体困重、沉重感、关节僵硬、活动不利、畏寒肢冷、肌肉酸痛、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 局部症状: 头部: 困重、头痛、头晕、鼻塞、流涕。 颈肩部: 肩颈僵硬、疼痛、活动受限,易患颈椎病。 腰腹部: 腰膝酸软、畏寒、小腹冷痛、月经不调(女性)、痛经、白带异常。 四肢: 肢体麻木、肿胀、关节疼痛(尤其在阴雨天气加重)。 皮肤: 皮肤瘙痒、起疹、色斑、痘痘(多与内湿相关)。 舌象与脉象: 舌苔白腻或黄腻,舌体胖大有齿痕;脉象濡滑或沉迟。 寒湿对身体的长期危害: 影响气血运行: 寒主收引,湿主阻滞,二者结合容易导致气血凝滞,加速身体机能的衰退。 损耗阳气: 寒湿侵袭会耗损身体的阳气,阳气不足则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 引发多种疾病: 长期寒湿可能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支气管炎、心血管疾病、妇科疾病等。 影响情绪与精神: 身体的沉重与不适感,也会影响情绪,导致低落、烦躁、易怒。 第二章:艾灸祛寒湿——古老智慧的现代实践 艾灸,作为一种古老的自然疗法,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温热能量,激发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达到祛除寒湿、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本章将详细介绍艾灸的原理、艾草的选择以及施灸的基本方法。 艾灸的科学原理: 温热效应: 艾灸产生的热量能够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将体内滞留的寒邪和湿邪排出。 药物渗透: 艾草本身具有温通、散寒、燥湿、止痛、理气血等功效,通过温热作用,其有效成分能够渗透至皮下,直达病灶。 经络穴位刺激: 艾灸特定的穴位,能够激发经络之气,疏通经络,使气血运行顺畅,从而改善脏腑功能,调节身体平衡。 阳气激发: 艾灸能够温补人体阳气,阳气足则身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增强,寒湿自然难以侵入。 艾草的选择与准备: 艾绒的品质: 优质的艾绒应色泽金黄、干燥、无杂质、绒毛细腻,燃烧时气味纯正、烟少、热力温和持久。建议选择陈年艾绒,其药性更强,燃烧更充分。 艾制品的多样性: 除了艾绒,市面上还有艾柱、艾条、艾灸盒、艾灸贴等多种形式,可根据个人需求和施灸部位选择。 储存与保管: 艾绒应置于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以保持其药效。 施灸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选穴: 针对寒湿的病因和症状,选择相应的穴位。常用的祛寒湿穴位包括: 关元穴: 位于腹部中线,肚脐下三寸,是足三阴经和任脉的交会穴,有益气固脱、温阳补肾、调理冲任的功效。 中脘穴: 位于腹部中线,肚脐上四寸,是胃的募穴,能健脾胃、助消化、祛湿。 神阙穴(肚脐): 具有温阳散寒、健脾和胃、调理肠道的作用。 命门穴: 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是督脉的要穴,有温肾壮阳、祛寒暖宫的功效。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三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能健脾益气、祛湿化浊。 三阴交穴: 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三寸,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有健脾、利湿、调经、安神的作用。 丰隆穴: 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是化痰湿的要穴。 涌泉穴: 位于足底,足前部凹陷处,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有引火归元、滋阴降火、舒筋活络的功效。 施灸方法: 温和灸: 将艾条点燃后,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进行回旋或雀啄式移动施灸。 艾灸盒/艾灸仪: 将艾绒或艾柱放入艾灸盒/艾灸仪中,固定在选定的穴位上进行温灸。 艾灸贴: 直接将艾灸贴粘贴在穴位上。 施灸时间与频率: 一般每次施灸20-30分钟,根据身体反应可适当增减。每周可施灸2-3次,或根据病情调整。 注意事项: 孕妇、高热、大出血、皮肤溃烂者禁用。 施灸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避免直接吹风。 施灸过程中注意温度,避免烫伤。 饭后、酒后、过度疲劳时暂缓施灸。 施灸后多喝温水,促进寒湿排出。 出现不适及时停止施灸并咨询专业人士。 第三章:寒湿体质的调理——艾灸与生活方式的结合 艾灸并非孤立的疗法,它需要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祛寒湿效果。本章将为您提供一套全面的寒湿体质调理方案。 饮食调理: 宜食: 温热性食物(如生姜、红糖、大枣、牛肉、羊肉)、健脾祛湿食物(如薏米、赤小豆、山药、莲子)、辛温散寒食物(如葱、蒜、韭菜)。 忌食: 生冷寒凉食物(如冰镇饮料、雪糕、生鱼片、生菜沙拉)、油腻厚味食物、加工食品、甜腻食物(易生湿)。 烹饪方法: 多采用蒸、煮、炖等温和的烹饪方式。 饮水: 适量饮用温水,避免大量饮用冷饮。可适当饮用姜茶、红糖水。 起居调理: 保暖: 避免受凉,尤其注意腰腹部、颈肩、足部的保暖。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以养护阳气。 避免潮湿环境: 尽量保持居住环境的干燥通风,潮湿季节可使用除湿器。 适度运动: 规律适度的运动能够促进气血循环,帮助身体排出寒湿。推荐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的运动方式。避免在潮湿天气进行剧烈运动。 情志调理: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思虑、忧愁,以防“内湿”。 艾灸的辅助疗法: 拔罐: 配合艾灸进行拔罐,可以加强祛湿散寒的效果,尤其适用于关节疼痛、肌肉僵硬的症状。 刮痧: 刮痧同样能促进气血流通,帮助排出体内的寒湿。 足浴: 在艾灸后进行生姜、艾叶泡脚,能进一步温通经络,驱散寒气。 针对不同寒湿症状的艾灸方案: 宫寒痛经: 重点灸关元、子宫、八髎穴、三阴交。 风湿关节痛: 重点灸阿是穴(痛点)、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 脾胃虚寒,消化不良: 重点灸中脘、神阙、足三里、天枢。 体寒怕冷,精神不振: 重点灸命门、肾俞、关元、足三里。 湿疹瘙痒(内湿引起): 重点灸曲池、血海、足三里、隐白,配合局部艾灸。 第四章:寒湿自测与常见问题解答 了解自己的体质,并解答在艾灸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惑,是确保疗效的关键。本章将提供简单的寒湿体质自测方法,并解答关于艾灸的常见问题。 寒湿体质自测: 问卷式评估: 通过一系列关于身体感受、饮食习惯、睡眠状况、排泄情况等问题的回答,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寒湿体质。 观察舌象: 舌苔是否白腻、厚重,舌体是否胖大、有齿痕。 观察面色与肤色: 面色是否晦暗、偏白,皮肤是否粗糙、有色斑。 感受身体: 是否常感身体沉重、疲惫,关节是否僵硬、怕冷。 艾灸常见问题解答: 艾灸后起水泡怎么办? 通常是艾灸力度过大或时间过长所致,轻微水泡可自行愈合,或涂抹药膏。若水泡较大或有感染迹象,需就医。 艾灸后身体出现哪些反应是正常的? 如轻微口干、尿频、排气增多、局部皮肤发红、偶有疲劳感等,多为气血疏通、寒湿外排的表现。 艾灸时烟味太大怎么办? 可选择烟熏较少的艾制品,或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施灸。 艾灸多久能见效? 效果因人而异,与个体体质、寒湿程度、施灸方法、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坚持规律施灸,通常数周或数月后可见明显改善。 艾灸与西医治疗是否冲突? 艾灸是中医辅助疗法,可与西医治疗结合,但应告知医生正在接受艾灸治疗。 结语: 寒湿的侵袭并非不可战胜。通过了解寒湿的本质,掌握艾灸这一古老而有效的疗法,并将其融入健康的生活习惯中,我们便能主动掌握自己的健康。本书旨在为您提供一份全面而实用的艾灸祛寒湿指南,愿它能成为您驱散身体寒气、重拾健康活力的忠实伙伴。记住,健康是一场持久的旅程,而艾灸,正是这场旅程中一份温和而坚定的力量。 (注意:本简介为模拟生成,不包含任何具体书籍的特定内容,旨在展示如何构建一本关于“艾灸祛寒湿”的详细图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