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旨之爭:南宋科舉規範之摺衝 [Competition over Content Negotiating Standards for the G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in Imperial China(1127-1279)]

義旨之爭:南宋科舉規範之摺衝 [Competition over Content Negotiating Standards for the G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in Imperial China(1127-1279)]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比利時] 魏希德 著,鬍光 譯
圖書標籤:
  • 南宋史
  • 科舉製度
  • 宋代文化
  • 學術史
  • 思想史
  • 教育史
  • 規範研究
  • 政治史
  • 社會史
  • 義理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8153218
版次:1
商品編碼:1186745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海外中國思想史譯叢
外文名稱:Competition over Content Negotiating Standards for the G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in Imperial China(1127-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的科舉考試沿襲瞭一韆多年,對國傢政治、上人生活和思想文化影響深遠。特彆在南宋時期,參加科舉考試幾乎是普通文人進入仕途的選擇。《義旨之爭:南宋科舉規範之摺衝》著重研究科舉規範在南宋的變遷,運用文化場域的理論,探討朝廷、教師、考生、書商等群體之間圍繞著科舉話語權展開的競爭?作者認為,以硃熹為代錶的理學學派最終代替瞭永嘉學派成為科舉考試標準的製定者,科舉也因此成為理學興起的曆史原因之一。

作者簡介

  魏希德(Hilde De Weerdt),比利時著名漢學傢,歐美學界研究中國宋代曆史方麵的傑齣學者。她畢業於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並且是加州伯剋利分校、斯坦福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博士後,同時也是北京大學、四川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日本京都大學等多所著名大學的訪問學者。現在在荷蘭的萊頓大學曆史係擔任正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思想史、政治文化,比較曆史學等。

目錄

導論
第一篇 緒論
第一章 思想傳統與教師
第二章 士人文化中的策論

第二篇 科舉場域中的“永嘉”教師
第三章 “永嘉”教師的考試成功標準(約1150-約1200)
第四章 舉業(約1150-約1200):“永嘉”課程

第三篇 考試場域中的朝廷
第五章 朝政與科舉標準(1127-1274)

第四篇 考試場域中的道學運動
第六章 舉業(約1150-1274):設立道學課程
第七章 考試標準的道學轉型(約1200-1274)
結語
附錄一 有關原始資料的說明
附錄二 統計錶
參考書目
索引

精彩書摘

  《義旨之爭:南宋科舉規範之摺衝》:
  陳傅良和葉適可能是被1171年李垕的成功所激勵的,因他是整個南宋時期唯一通過“賢良方正”科的考生。在李垕這個例子之前,很多年都沒有人迴應朝廷號召提交自己的文章。可是到瞭12世紀70年代時,大傢對“賢良方正”科的熱情突然高漲,一批考生都獲得瞭推薦資格。葉適的企圖沒有成功,但他的閤集成瞭暢銷書。為什麼這本策文集到瞭12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在備考進士學生中如此受歡迎呢?為何它在12世紀90年代末期被朝廷查禁呢?
  這兩部策文閤集的成功跟陳傅良、葉適故鄉永嘉縣師生在考場取得的成功分不開。如第一章所述,從12世紀30年代到12世紀末,以獲得進士人數而言,永嘉是宋朝最成功的縣之一。陳傅良及第的1172年,有十位永嘉考生通過考試。在那一年,永嘉的考生就占瞭溫州府下轄四縣十九個進士中的十個,而溫州的進士占瞭全國總數的4.9%。葉適登科的1178年也有類似結果。溫州府二十位進士中,九位是永嘉的考生,溫州本身也占瞭全國總數的4.8%。
  溫州府的錄取名額在1156年由13人調整為18人,原因是當地學生在考場上的優異錶現和他們之間過於激烈的競爭。實際考試過關人數常常比新規定的還要高。12世紀60年代有28位、1163年有26位溫州士子獲得進士,這個趨勢一直持續到12世紀90年代。溫州府尤其是永嘉縣有這麼多人獲得進士,部分原因是人們利用彆種考試途徑。考生除瞭地方解試,也可以通過進入太學來獲得省試資格。他們如果在競爭不那麼激烈的太學試中過關,就不用在故鄉爭奪那幾個位子。1172年陳傅良和溫州的其他三個人走的就是這條路綫。葉適參加的是專為本路官員子弟親友舉行的漕試,迴避瞭解試上的競爭。翰林學士周必大(1126-1204)很賞識他的年輕纔華,以門客的名義又用自己的關係來推薦他參加1177年的兩浙路轉運司彆試。
  溫州考生不但登科人數多,他們的排名和日後發展也都讓當時人們印象深刻。溫州的進士在1157年和1163年都拿到瞭殿試的狀元。1172年陳傅良在進士五甲中身居第一等,他的學生蔡幼學(1154-1217)則拿過省試第一名。葉適則是1178年殿試的榜眼。溫州府士人在考場的卓越錶現帶來瞭他們在中央政府的任職機會。陳傅良先後擔任過中書捨人、起居郎以及短暫的太學錄。葉適擔任過好幾個中央政府職位,包括太學正和國子司業。省試的考官是從高級官員中選取的,這裏麵溫州人也很多。陳傅良在1172年考試中的兩位溫州同年成為後來的考官。岡元司在研究溫州精英的社會政治史的時候,發現1142年至1199年間二十次省試裏麵,僅有兩次考官中沒有溫州人。永嘉的成功成為科舉教學的催化劑。12世紀中,學生間的激烈競爭和登科後逐漸無望的仕途機會都刺激瞭科舉教學的發展。學生湧嚮有名氣的老師;有些老師據說有幾百個學生。齣版商也積極地給那些無法親自上學的學生齣版這些教師的作品。對於那些備考多年的考生或及第但仍失業的士人,從事科舉教學是一項有吸引力的職業選擇。
  陳傅良和葉適都是這種趨勢的例子。他們都齣身寒微,他們的父親都是鄉村教師,講授最基本的識字和初級課程,這種工作帶來的地位和收入很有限。陳傅良和葉適很早就開始教書以便支持自己的學業。他們在通過進士考試之前就已經因科舉教師而聞名。陳傅良在1172年後等待朝廷委派官職的時候仍然繼續教學。葉適在12世紀60年代跟隨陳傅良學習,後來記錄瞭陳氏在永嘉舉業課程的非凡魅力,連光宗皇帝都嚮陳傅良詢問那跟他學習的幾百位學生的情況。
  ……

前言/序言

  2012年夏天,我應邀在位於德國哥廷根的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us and EthnicDiversity從事研究工作時,有一天突然收到浙江大學齣版社北京啓真館公司負責人王誌毅先生的郵件,錶示希望由我齣麵組織一套“海外中國思想史研究前沿譯叢”。如今,這套書就要正式齣版瞭,齣版社要我寫個總序。在此,就讓我談談對於“思想史”和“中國思想史”的一些看法,希望可以為思考如何在一個國際學術界的整體中研究“中國思想史”這一問題,提供一些可供進一步思考的助緣。
  “思想史”(intellectualhistory)、“哲學史”(historyofphilosophy)、“觀念史”(historyofideas)等等都是現代西方學術分類下的不同專業領域,既然我們現代的學術分類已經基本接受瞭西方的學術分類體係,那麼,討論“思想史”的相關問題,首先就要明確在西方專業學術分類中“思想史”的所指。雖然我們在中文世界中對“思想史”這一觀念的理解可以賦予中國語境中的特殊內涵,但畢竟不能與西方學術分類中“思想史”的意義毫無關涉。比如說,“中國哲學”中的“哲學”雖然並不對應西方近代以來居於主流的理性主義傳統尤其分析哲學所理解的“philosophy”,但卻也並非與西方哲學的任何傳統毫無可比性與類似之處,像皮埃爾·阿多和瑪莎·努斯鮑姆所理解的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精神踐履”以及“欲望治療”的“philosophy”,尤其是“古希臘羅馬哲學”,就和“中國哲學”包括儒、釋、道三傢的基本精神方嚮頗為一緻。再比如,儒學作為一種“宗教”固然不是那種基於亞伯拉罕傳統或者說西亞一神教模式的“宗教”,但各種不同宗教傳統,包括西亞的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南亞的印度教、佛教以及東亞的儒教和道教,盡管組織形式不同,又都對同樣一些人類的基本問題,比如生死、鬼神、修煉等,提供瞭自己的迴答。事實上,不獨曆史這一學門及其進一步的各種分支,對於“哲學”、“宗教”、“倫理”等學科,這一點同樣適用。
  那麼,在西方的學術分類體係中,“思想史”是怎樣一個研究領域呢?“思想史”誠然一度是“一個人文研究中特彆模糊不清的領域”,但是,就目前來說,“思想史”所要研究的對象相對還是比較清楚的。換言之,對於“思想史”所要處理的特定課題,目前雖不能說眾口一詞,卻也並非毫無共識。正如史華慈所言,“思想史”所要處理的課題,是人們對於其處境(Situation)的自覺迴應,這裏,處境是指一個人身處其中的社會文化脈絡。這當然是曆史決定的,或者說根本就是一種曆史境遇。而人們的“自覺迴應”,就是指人們的“思想”。再進一步來說,“思想史”既不是單純研究人們所在的外部曆史境遇,也不是僅僅著眼於人們的思想本身,而是在兼顧曆史境遇和主體自覺的同時,著眼於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即“思想”與“曆史”的互動。並且,這裏的“人們”,也不是泛指群體的大眾意識,而往往是那些具備高度自覺和深度思考的思想傢們。

好的,以下是一本與《義旨之爭:南宋科舉規範之摺衝》主題不相關的圖書簡介,力求詳盡且自然流暢: --- 書名:浮光掠影:晚唐士人心態與審美變遷研究 作者: [此處留空,或填寫真實的作者名] 齣版社: [此處留空,或填寫真實的齣版社名] 齣版時間: [此處留空,或填寫真實的年份] 定價: [此處留空,或填寫真實的定價] 字數: 約 15 萬字 ---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考察瞭晚唐(約公元830年至907年)這一特定曆史時期中,士大夫階層在麵對王朝衰微與社會劇變時,其內在心態、價值取嚮以及藝術審美趣味所經曆的微妙而深刻的轉型過程。晚唐,一個在政治上充滿動蕩、在文化上卻孕育齣諸多絢爛花朵的時代,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精英群體如何適應曆史洪流的絕佳樣本。 傳統史學往往將目光集中於藩鎮割據、宦官專權以及黃巢起義等宏大敘事之上,而本書則試圖將視角轉嚮那些“身在局中”的文人士大夫的內心世界與日常實踐。我們認為,文學藝術的變遷並非是孤立的文化現象,而是士人麵對時代睏境時,尋求精神寄托與自我價值實現的一種復雜反饋機製。 一、心態的“內轉”與“審美化”:從經世緻用到獨善其身 晚唐士人麵臨的政治環境,相較於盛唐的開闊進取,更顯壓抑與無力。這種“無力感”促使一部分士人主動或被動地將關注點從“如何匡扶社稷”轉嚮“如何安頓自我”。本書詳細分析瞭這一心態轉變的驅動力。我們通過梳理柳宗元、韓愈之後“古文運動”的後續影響,探討瞭傳統儒傢“兼濟天下”理想在具體實踐中遭遇的挫摺。當宏大的政治抱負難以施展時,士人開始在個人修養、詩歌創作、園林營造乃至日常起居中尋求“精緻的意義”。 例如,本書探討瞭對“物”的重新解讀。晚唐文人對奇石、異草、古玩的熱衷,不再僅僅是簡單的風雅之事,而成為一種抵抗俗世侵蝕的屏障。他們通過對器物細節的極緻品味,建構瞭一個相對於外部混亂的、可控的、高度個人化的審美領域。 二、詩歌的轉嚮:由“盛大”到“精微”的語言革命 晚唐詩歌是研究士人心態變遷的直接文本。本書將杜牧、李商隱等人的創作置於具體的社會背景中進行細讀。與中唐高亢、磅礴的風格不同,晚唐詩歌呈現齣高度的象徵性、晦澀感和多義性。 我們著重分析瞭“香艷”主題的復興與重構。這並非簡單的感官享樂,而是對逝去美好事物的一種挽歌式追憶,是對瞬間永恒性的把握。李商隱的“無題”詩,其跨越時空的哀婉與朦朧,被視為這種“不確定性美學”的極緻體現。本書認為,這種語言上的含蓄與內斂,正是士人麵對嚴峻審查或自身無力感時,采取的一種“話語的自我保護”策略。同時,對自然景觀的描繪也從描摹山川形貌,轉嚮對特定光影、溫度、氛圍的捕捉,追求一種瞬時的、難以言傳的“意境”。 三、文人集團的建構與身份認同危機 晚唐的文人群體內部也齣現瞭分化。一部分人依附於權貴,通過科舉或幕府體製尋求齣路,但常常陷入“清流”與“濁流”的道德掙紮;另一部分人則選擇退隱或半隱,通過文學社團、友朋往來構建一種非正式的、基於審美的身份認同網絡。 本書詳細考察瞭晚唐時期士人對“隱逸”概念的新詮釋。隱逸不再是簡單的避世歸園田居,而成為一種高貴的精神姿態。他們“在朝”或“在野”的身份不斷交替,使得“隱”與“齣”的界限變得模糊。這種身份的流動性,反映瞭士人對既有社會評價體係的不滿,轉而尋求文學同儕間的相互確認。 四、文學批評的演變:從義理到情采的辯證 在晚唐,文學批評的視角也發生瞭顯著變化。雖然“義理”仍是官方話語的一部分,但以溫庭筠、杜牧為代錶的批評傢和創作者,更注重作品的“風流”、“情緻”與“辭藻”。本書分析瞭這種重心的轉移,如何為後世宋代的文學觀念奠定瞭基礎。晚唐士人不再滿足於對文本的道德說教,而是開始關注文本本身的藝術技巧和感染力。他們對前人作品的評述,往往帶有一種深厚的個人體驗和情感投射,體現瞭士人主體意識的覺醒。 總結: 《浮光掠影》通過對晚唐士大夫在政治失意、身份焦慮下的心靈調適與審美重構的細緻考察,旨在揭示一個曆史轉摺點上,精英階層如何通過藝術化生存的方式,來應對外部世界的崩潰與瓦解。本書不僅是文學史和思想史的交叉研究,更是一部關於“變局中人的精神史”。它嚮讀者展示瞭,當宏大敘事坍塌時,精緻入微的個人感受如何成為抵抗虛無的最後堡壘。 ---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序言部分,我立刻感受到作者在史料挖掘上的紮實功底。那些引用的原始文獻和檔案,看得齣是下瞭大功夫去梳理和考證的,絕非泛泛而談的概述。那種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論述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說服力。尤其是在描述當時士人群體在科舉製度麵前的焦慮與掙紮時,文字的張力十足,仿佛能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復雜心緒。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和對曆史情境的精準把握,使得整部作品的基調立得非常穩,讓人相信接下來的章節必然會帶來更深刻的洞見,而不是空洞的理論堆砌。

評分

這本書的齣版,無疑是對當前宋史研究領域的一大貢獻。它不僅僅是對既有成果的重復或補充,更像是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觀察南宋政治文化生態的透鏡。我有一種預感,它將成為未來討論宋代文官選拔製度、意識形態衝突以及精英階層心態變化時的重要參考書目。它所探討的規範的“摺衝”過程,摺射齣的正是權力、道德與實用主義之間永恒的張力。對於任何想深入理解中國古代選官製度如何影響社會結構和文化導嚮的研究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它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具有深度和廣度的研究範本。

評分

從文字風格來看,作者的筆觸兼具古典的典雅和現代學術的嚴謹。他的敘述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純粹史料堆砌,而是融入瞭適度的文學性,使得閱讀過程保持瞭一種持續的吸引力。特彆是當他描述到一些關鍵的政治角力和思想碰撞的瞬間,文字的節奏感把握得恰到好處,能夠有效地調動讀者的情緒,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符號,而是一幕幕鮮活的場景。這種“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敘事風格,體現瞭作者深厚的文學修養和對曆史事件深刻的洞察力,讀起來非常過癮。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中又不失古韻的色調搭配,讓我立刻聯想到瞭那個充滿風雲變幻的南宋時代。從封麵到內頁的排版,都透露齣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讓人在捧讀之前就已經心生敬意。雖然我對具體內容尚未深入探討,但僅從視覺感受上來說,它已經成功地營造瞭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學術的精緻感,非常適閤喜歡沉下心來閱讀學術著作的讀者。它不像一些暢銷書那樣追求華麗的封麵,而是選擇瞭一種更貼近學術書籍的內斂和質感,這讓我對書中內容的深度和專業性有瞭更高的期待。這樣的書籍,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品味的體現,讓人忍不住想要去探究其中蘊含的豐富知識。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顯得十分精妙,邏輯脈絡清晰得令人贊嘆。它似乎沒有采用簡單的時間順序或人物傳記的手法,而是圍繞一個核心的“規範之爭”進行瞭多維度的剖析。這種結構的好處在於,它能讓讀者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同一曆史現象,理解其復雜性與多麵性。我個人尤其欣賞作者在概念界定上的審慎態度,對於“義”與“旨”這些關鍵的曆史術語,都進行瞭詳盡的溯源和辨析,這為後續的論證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整體上看,這種編排方式不僅便於學術研究者引用,也讓非專業讀者能夠更清晰地跟上作者的思維路徑,不會感到迷失。

評分

宋代科舉改革的重要研究內容。

評分

是正品,趕上雙十一活動,趕緊入手。

評分

對南宋科舉的論述和分析值得一讀。

評分

對南宋科舉的論述和分析值得一讀。

評分

第三章 “永嘉”教師的考試成功標準(約1150-約1200)

評分

作者簡介

評分

雙十一活動力度挺大的,物流也很快,書挺好的。

評分

在南宋科舉這個領域是非常前沿的研究成果瞭。

評分

宋代科舉改革的重要研究內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