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读《 次品乌龙茶就上手(图解版)》犹如在春天的暖阳下品饮香茗,你能感受到茶的那份本真、自然的滋养,此书更解答了我对白茶的所有疑问。
茶,一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一种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一种是生之根本,一种是心之所往。《第壹次品乌龙茶就上手(图解版)》主要内容包括乌龙茶的前世今生和它的出生地,乌龙茶的传统工艺及创新制茶工艺,乌龙茶的功效、冲泡方法及存储方法,分辨乌龙茶等级辨识乌龙茶。
名人推荐
由武夷学院李远华教授主编的本书,内容涉及福建安溪、福建武夷山、广东潮州以及台湾四地乌龙茶的品种、栽培、制茶技术、鉴赏、品饮、储藏、贸易和茶俗茶事等,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实用性强、通俗易懂,是一本介绍乌龙茶基础知识的好书。
——叶乃兴,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教授
李远华教授从事茶行业研究三十多年,由他主编的乌龙茶书,内容全面,专业性强,语言深入浅出,有很多新的知识点,对读者来说是一本可读性强、实用价值高的好书。
——郑乃辉,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农艺师
乌龙茶的悠久历史和文化是喜欢茶叶的人必须要了解的,本书将带你走进乌龙茶的家园,让你对乌龙茶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古道白云 王伟欣,北京茶友会发起人
乌龙茶是变化丰富的茶,无论是品种的多样性还是制作工艺的差异性,都带给爱茶者无尽的惊喜。李老师精编此书,站在茶学研究者的高度对多样化的乌龙茶进行清晰梳理,点面结合,有深度更有广度,从而让人更加全面而深入地认知乌龙茶。
——杨小琴,贵州七茶茶业有限公司
导论
第一篇 探源:乌龙茶之源
一、武夷茶之说
二、安溪产茶历程
三、潮州乌龙茶史
(一)潮州乌龙茶产生
(二)潮州乌龙茶发源地
(三)潮州乌龙茶发展过程
四、台湾乌龙茶始末
(一)台湾乌龙茶起源于福建
(二)台湾茶叶的制作始于清
(三)台湾开始经营制造包种茶
(四)台湾开始使用机械制造茶叶
(五)张乃妙茶师将铁观音引入台湾
(六)成立台湾省茶业改良场
(七)台湾茶由外销为主转变为内外销并重
第二篇 访地:乌龙茶之地
一、乌龙茶产区分布
(一)安溪
(二)武夷山
(三)潮州
(四)台湾
二、乌龙茶产区主要特点
(一)安溪
(二)武夷山
(三)潮州
(四)台湾
第三篇 精植:乌龙茶之栽
一、乌龙茶生长环境
(一)安溪
(二)武夷山
(三)潮州
(四)台湾
二、乌龙茶栽培
(一)安溪乌龙茶栽培
(二)武夷岩茶栽培
(三)潮州凤凰单丛栽培
(四)台湾茶园
三、乌龙茶种植品种
(一)安溪
(二)武夷山
(三)潮州
(四)台湾
第四篇 细制:乌龙茶之制
一、乌龙茶采摘
(一)采摘标准
(二)采摘季节
二、乌龙茶手工制作
三、乌龙茶机械制作
(一)机制铁观音
(二)机制岩茶
(三)机制凤凰单丛
(四)机制台湾乌龙茶
第五篇 心赏:乌龙茶之赏
一、闽南乌龙茶鉴赏
(一)铁观音
(二)本山
(三)黄旦(黄金桂)
(四)毛蟹
(五)大叶乌龙
(六)梅占
(七)杏仁茶
(八)凤园春
(九)佛手
(十)水仙
(十一)奇兰
(十二)乌旦
(十三)桃仁(乌桃仁)
(十四)白茶
(十五)肉桂
(十六)雪梨
二、武夷岩茶鉴赏
(一)大红袍
(二)水仙
(三)肉桂
(四)四大名丛
三、潮州乌龙茶鉴赏
(一)宋茶
(二)宋种2号
(三)棕蓑挟单丛
(四)八仙单丛
(五)鸡笼刊单丛
(六)岭头白叶单丛
四、台湾乌龙茶鉴赏
(一)文山包种茶
(二)冻顶乌龙茶、高山乌龙茶
(三)木栅铁观音
(四)东方美人茶
……
第六篇 工夫:乌龙茶之冲泡
第七篇 得味:乌龙茶之品饮
第八篇 甄选:乌龙茶之选与藏
第九篇 颐养:乌龙茶之用
第十篇 问茶:乌龙茶之茶缘
第十一篇 流芳:乌龙茶之传播
附录一 安溪乌龙茶主要种植品种
附录二 武夷岩茶种植品种
附录三 凤凰单丛茶种植品种
附录四 台湾乌龙茶树品种特征表
参考文献
1.正岩产地与特点
正岩产区以著名的“三坑两涧”——慧苑坑、大坑口、牛栏坑、流香涧、悟源涧为代表,还有慧苑岩、天心岩、马头岩、竹窠、九龙窠、三仰峰、水帘洞等地。
慧苑坑:位于玉柱峰北麓,是武夷山岩茶产区中的核心地带,在三坑两涧中区域面积最大。慧苑坑土质优良,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天然的区域小气候,出产的茶叶品质独特而优良。史料记载的很多名丛出自这里,目前仍有铁罗汉、白鸡冠、白牡丹、醉海棠、白瑞香、正太阴、正太阳、不见天等珍稀名丛留存。当地人又称慧苑坑为“慧宛坑”。传说有个名叫慧远的和尚来到天心庙附近坐禅,建立慧苑寺,而位于慧苑寺边上鸟语花香的幽谷便被命名为慧苑坑,由于个别秀才读字读半边,将慧苑寺误读为“慧宛寺”,该名称在民间便被沿用至今。慧苑坑出产的水仙最为有名,备受茶人推崇。
牛栏坑:位于章堂涧与九龙窠之间,为武夷山风景区三条重要沟谷之一。牛栏坑涧谷土质肥沃、日照时间较短,为茶树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涧谷南侧为杜辖岩北壁,有“虎”“寿”等摩崖石刻,另有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第二次入闽时题刻的“红军经过此山”等。牛栏坑出产的肉桂(俗称“牛肉”)最为有名。
大坑口:大坑口为通往天心岩的一条深长峡谷,横贯东西,连接天心岩和崇阳溪的水系,水量丰富。坑涧两边茶园广布,茶园东西朝向,光照充足,适合种植水仙和肉桂。溪流从上游带来肥沃的土壤,所产的茶品……。
流香涧:原名倒水坑,位于天心岩北麓。武夷山风景区内的溪泉涧水,均由西往东流,汇于崇阳溪。唯独流香涧,自三仰峰北谷中发源,流势趋向西北,倒流回山,故得名“倒水坑”。倒水坑两旁苍石丹崖壁立,青藤垂蔓,野草丛生,而其间却又夹杂着一丛丛石蒲、兰花。一路走去,流水淙淙,一缕缕淡淡的幽香扑鼻而来。明朝诗人徐渤游历此地之时,将此涧改名为流香涧。
……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懂得喝茶的人,直到我翻开《第一次品乌龙茶就上手(图解版)》。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的认知,让我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品鉴”有多么粗浅。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泡茶,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品”茶的精髓。我被书中对于茶叶香气的描述深深吸引,那些“兰花香”、“蜜香”、“焙火香”等等,以前我只能模糊地感受到,但通过书中详细的图文解释,我开始能够更精确地捕捉和辨别这些细微的气味。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喉韵”的重要性,这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我过去只在意茶汤入口的滋味,却忽略了茶汤滑过喉咙后留下的那种绵长、甘甜的回味。书里通过几个简单的对比实验,让我亲身体验到不同乌龙茶所带来的不同喉韵,这种“亲身实践”式的教学方式,比任何理论讲解都来得深刻。我还惊叹于书中对冲泡器具的选择和水温的控制的细致讲解,原来一个小小的茶壶,一把合适的盖碗,甚至是一滴一滴的水温变化,都能对茶汤的风味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这本书让我觉得,品茶不再是一种被动的享受,而是一种主动的探索,一种充满乐趣的感官之旅。
评分这本《第一次品乌龙茶就上手(图解版)》对我而言,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前,我总是在匆忙的生活节奏中,将喝茶视为一种解渴的工具,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引导我放慢脚步,去感受茶汤的温度,去品味它细微的风味变化,去体会那种宁静致远的意境。书中关于“茶与生活”的章节,让我看到了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种可能性,不仅仅是独自品饮,还可以与家人朋友一同分享,甚至可以融入到日常的饮食和养生之中。我开始尝试用书中的方法,为家人冲泡一杯香醇的乌龙茶,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品鉴乌龙茶的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提升生活品质、如何发现生活中美好细节的启发书。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上手”,不仅仅是学会一项技能,更是通过这项技能,去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那份从容与优雅。
评分拿到这本《第一次品乌龙茶就上手(图解版)》,我本来是带着一点半信半疑的心态,毕竟“第一次”这三个字总是自带一种“你真的行吗”的既视感。但打开之后,那份丁寧和详尽立刻打消了我的疑虑。书中的插图简直是点睛之笔,那些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叶形态,冲泡时水温的细微差别,甚至连茶汤在杯中荡漾的色泽,都被画得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我一直觉得品茶是一件很玄乎的事情,好像要有什么“内功心法”才能领会。但这本书用最直观的方式,把复杂的概念分解开来,从茶叶的起源、种类,到不同品种的特点,再到如何辨别好茶、劣茶,每一个环节都如同手把手教学,让我这个厨房小白也能看得懂、学得会。尤其是关于乌龙茶的“半发酵”这个概念,书中通过图示和生动的比喻,将它与绿茶和红茶的加工过程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让我瞬间豁然开朗。以前总觉得乌龙茶就是乌龙茶,现在才知道原来它里面还有那么多门道,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工艺,造就了截然不同的风味。这本书就像一个万能钥匙,打开了通往乌龙茶世界的大门,让我不再是那个只会“喝茶”的门外汉,而是开始对每一泡茶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期待。
评分我一直觉得,学习新东西最怕的就是枯燥乏味,《第一次品乌龙茶就上手(图解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采用那种死板的说教方式,而是以一种非常轻松、幽默的笔调,将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例如,书中在讲解“茶汤的清澈度”时,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将浑浊的茶汤比作“浑水摸鱼”,而清澈的茶汤则是“一目了然”。这种富有画面感的描述,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重点。而且,书中对于泡茶过程中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都给出了非常贴心的提示和“避雷指南”,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茶友在耳边提醒你一样。我之前泡茶总是容易“泡过头”,导致茶汤发苦,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是水温和冲泡时间控制不当。书中的图解也帮助我清晰地辨别了不同阶段的茶汤状态,让我能够及时调整。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和一个有趣的朋友聊天,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许多实用的知识和技巧。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上手”。《第一次品乌龙茶就上手(图解版)》更像是一本沉浸式的茶文化体验指南。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产区乌龙茶的介绍,从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到台湾高山茶的“清爽甘甜”,再到安溪铁观音的“兰花之韵”,书中用生动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片,勾勒出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茶农的匠心独运。我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穿越了重重山峦,置身于云雾缭绕的茶园之中,感受着阳光、雨露滋养下的茶叶,以及茶农们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乌龙茶历史文化的介绍,让我对这项传承千年的技艺有了更深的敬意。读完之后,我不再仅仅是购买茶叶,而是开始尝试去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去感受它背后蕴含的故事和情感。这种从“喝”到“懂”,再到“爱”的转变,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它让我明白,品茶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对自然、对传统、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