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品乌龙茶就上手(图解版)

第一次品乌龙茶就上手(图解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远华 著
图书标签:
  • 乌龙茶
  • 茶叶
  • 品茶
  • 茶文化
  • 入门
  • 图解
  • 饮茶
  • 茶艺
  • 生活方式
  • 休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旅游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637339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818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读《 次品乌龙茶就上手(图解版)》犹如在春天的暖阳下品饮香茗,你能感受到茶的那份本真、自然的滋养,此书更解答了我对白茶的所有疑问。

内容简介

  茶,一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一种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一种是生之根本,一种是心之所往。《第壹次品乌龙茶就上手(图解版)》主要内容包括乌龙茶的前世今生和它的出生地,乌龙茶的传统工艺及创新制茶工艺,乌龙茶的功效、冲泡方法及存储方法,分辨乌龙茶等级辨识乌龙茶。

精彩书评

  名人推荐

  由武夷学院李远华教授主编的本书,内容涉及福建安溪、福建武夷山、广东潮州以及台湾四地乌龙茶的品种、栽培、制茶技术、鉴赏、品饮、储藏、贸易和茶俗茶事等,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实用性强、通俗易懂,是一本介绍乌龙茶基础知识的好书。

  ——叶乃兴,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教授

  李远华教授从事茶行业研究三十多年,由他主编的乌龙茶书,内容全面,专业性强,语言深入浅出,有很多新的知识点,对读者来说是一本可读性强、实用价值高的好书。

  ——郑乃辉,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农艺师

  乌龙茶的悠久历史和文化是喜欢茶叶的人必须要了解的,本书将带你走进乌龙茶的家园,让你对乌龙茶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古道白云 王伟欣,北京茶友会发起人

  乌龙茶是变化丰富的茶,无论是品种的多样性还是制作工艺的差异性,都带给爱茶者无尽的惊喜。李老师精编此书,站在茶学研究者的高度对多样化的乌龙茶进行清晰梳理,点面结合,有深度更有广度,从而让人更加全面而深入地认知乌龙茶。

  ——杨小琴,贵州七茶茶业有限公司

目录

导论
第一篇 探源:乌龙茶之源
一、武夷茶之说
二、安溪产茶历程
三、潮州乌龙茶史
(一)潮州乌龙茶产生
(二)潮州乌龙茶发源地
(三)潮州乌龙茶发展过程
四、台湾乌龙茶始末
(一)台湾乌龙茶起源于福建
(二)台湾茶叶的制作始于清
(三)台湾开始经营制造包种茶
(四)台湾开始使用机械制造茶叶
(五)张乃妙茶师将铁观音引入台湾
(六)成立台湾省茶业改良场
(七)台湾茶由外销为主转变为内外销并重
第二篇 访地:乌龙茶之地
一、乌龙茶产区分布
(一)安溪
(二)武夷山
(三)潮州
(四)台湾
二、乌龙茶产区主要特点
(一)安溪
(二)武夷山
(三)潮州
(四)台湾
第三篇 精植:乌龙茶之栽
一、乌龙茶生长环境
(一)安溪
(二)武夷山
(三)潮州
(四)台湾
二、乌龙茶栽培
(一)安溪乌龙茶栽培
(二)武夷岩茶栽培
(三)潮州凤凰单丛栽培
(四)台湾茶园
三、乌龙茶种植品种
(一)安溪
(二)武夷山
(三)潮州
(四)台湾
第四篇 细制:乌龙茶之制
一、乌龙茶采摘
(一)采摘标准
(二)采摘季节
二、乌龙茶手工制作
三、乌龙茶机械制作
(一)机制铁观音
(二)机制岩茶
(三)机制凤凰单丛
(四)机制台湾乌龙茶
第五篇 心赏:乌龙茶之赏
一、闽南乌龙茶鉴赏
(一)铁观音
(二)本山
(三)黄旦(黄金桂)
(四)毛蟹
(五)大叶乌龙
(六)梅占
(七)杏仁茶
(八)凤园春
(九)佛手
(十)水仙
(十一)奇兰
(十二)乌旦
(十三)桃仁(乌桃仁)
(十四)白茶
(十五)肉桂
(十六)雪梨
二、武夷岩茶鉴赏
(一)大红袍
(二)水仙
(三)肉桂
(四)四大名丛
三、潮州乌龙茶鉴赏
(一)宋茶
(二)宋种2号
(三)棕蓑挟单丛
(四)八仙单丛
(五)鸡笼刊单丛
(六)岭头白叶单丛
四、台湾乌龙茶鉴赏
(一)文山包种茶
(二)冻顶乌龙茶、高山乌龙茶
(三)木栅铁观音
(四)东方美人茶
……
第六篇 工夫:乌龙茶之冲泡
第七篇 得味:乌龙茶之品饮
第八篇 甄选:乌龙茶之选与藏
第九篇 颐养:乌龙茶之用
第十篇 问茶:乌龙茶之茶缘
第十一篇 流芳:乌龙茶之传播
附录一 安溪乌龙茶主要种植品种
附录二 武夷岩茶种植品种
附录三 凤凰单丛茶种植品种
附录四 台湾乌龙茶树品种特征表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1.正岩产地与特点

  正岩产区以著名的“三坑两涧”——慧苑坑、大坑口、牛栏坑、流香涧、悟源涧为代表,还有慧苑岩、天心岩、马头岩、竹窠、九龙窠、三仰峰、水帘洞等地。

  慧苑坑:位于玉柱峰北麓,是武夷山岩茶产区中的核心地带,在三坑两涧中区域面积最大。慧苑坑土质优良,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天然的区域小气候,出产的茶叶品质独特而优良。史料记载的很多名丛出自这里,目前仍有铁罗汉、白鸡冠、白牡丹、醉海棠、白瑞香、正太阴、正太阳、不见天等珍稀名丛留存。当地人又称慧苑坑为“慧宛坑”。传说有个名叫慧远的和尚来到天心庙附近坐禅,建立慧苑寺,而位于慧苑寺边上鸟语花香的幽谷便被命名为慧苑坑,由于个别秀才读字读半边,将慧苑寺误读为“慧宛寺”,该名称在民间便被沿用至今。慧苑坑出产的水仙最为有名,备受茶人推崇。

  牛栏坑:位于章堂涧与九龙窠之间,为武夷山风景区三条重要沟谷之一。牛栏坑涧谷土质肥沃、日照时间较短,为茶树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涧谷南侧为杜辖岩北壁,有“虎”“寿”等摩崖石刻,另有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第二次入闽时题刻的“红军经过此山”等。牛栏坑出产的肉桂(俗称“牛肉”)最为有名。

  大坑口:大坑口为通往天心岩的一条深长峡谷,横贯东西,连接天心岩和崇阳溪的水系,水量丰富。坑涧两边茶园广布,茶园东西朝向,光照充足,适合种植水仙和肉桂。溪流从上游带来肥沃的土壤,所产的茶品……。

  流香涧:原名倒水坑,位于天心岩北麓。武夷山风景区内的溪泉涧水,均由西往东流,汇于崇阳溪。唯独流香涧,自三仰峰北谷中发源,流势趋向西北,倒流回山,故得名“倒水坑”。倒水坑两旁苍石丹崖壁立,青藤垂蔓,野草丛生,而其间却又夹杂着一丛丛石蒲、兰花。一路走去,流水淙淙,一缕缕淡淡的幽香扑鼻而来。明朝诗人徐渤游历此地之时,将此涧改名为流香涧。

  ……


茶之境:探索茶文化的深邃与广袤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为所有对茶怀有好奇心与探索欲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领略茶——这一古老饮品的丰富内涵、文化底蕴及其对现代生活的独特意义。我们不聚焦于单一的茶类,而是构建一个广阔的茶文化全景图,带领读者从茶叶的起源、种植、制作工艺的精微差别,到不同茶系的文化象征、品饮礼仪的演变,乃至茶与艺术、哲学、健康之间的交织。全书以严谨的考据和生动的叙述相结合,力求揭示“茶”这一小小叶片背后所蕴含的巨大宇宙。 --- 第一章:溯源:从神农之尝到文明之饮 本章深入追溯茶的历史足迹,探寻茶树最早的地理起源地及其在古代中国的演化历程。我们将详细剖析传说中神农氏“尝百草”与茶的初次邂逅,以及茶如何从药用转变为日常饮品。重点讨论汉魏六朝时期茶的初步普及,以及唐代陆羽《茶经》问世对中国乃至世界饮茶文化产生的划时代影响。 细则阐述: 1. 地理起源与物种分化: 考察茶树的两个主要亚种——茶树种(Camellia sinensis var. sinensis)和大叶种(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的生物学差异及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适应性。探讨云南大叶种作为世界茶树原产地的核心地位。 2. 早期饮用方式的变迁: 详述从先秦时期的“茹茶”(咀嚼生叶)到魏晋时期的“煮茶”(与姜、盐等同煮)的转变过程。分析这一转变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阶层对饮品接受度的变化。 3. 《茶经》的文化地位: 不仅仅是制茶指南,更是早期生态学与人文哲学的结合。解析陆羽如何通过对水、火、器皿的细致描述,奠定了“茶道”的初步框架,强调“精行俭德”的精神内涵。 第二章:工艺的精妙:解构六大茶类的制程秘密 本章将系统地梳理和对比世界茶叶分类体系中的主要流派,特别是聚焦于中国传统的“六大茶类”——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以外的其它品种)、红茶和黑茶的独特加工路径。我们将拆解每种茶类在“杀青”、“揉捻”、“发酵/氧化”、“干燥”这四大核心步骤中的微妙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决定了最终的口感、香气和汤色。 细则阐述: 1. 不发酵的艺术(绿茶与白茶): 重点对比绿茶杀青的温度与时间控制,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叶绿素和茶多酚的活性。同时,深入解析白茶的“萎凋”过程,这种看似被动的处理,实则是时间与自然作用下的复杂酶促反应,强调其“自然陈化”的价值。 2. 半发酵的平衡艺术(青茶领域): 详细解析摇青(做青)这一决定青茶风味的关键工序,探讨不同产区(如闽北、闽南、广东、台湾)在摇青力度、次数上的差异如何形成其独特的地域风格,而非简单归类。 3. 全发酵与后发酵的深层转化(红茶与黑茶): 阐述红茶完全氧化过程中茶黄素、茶红素的形成机制,分析正山小种的松烟香与祁门红茶的“祁门香”的化学成因。对于黑茶,则着重探讨渥堆(湿热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作用,及其对茶汤醇厚度和陈化潜力的影响。 第三章:茶器:物质载体与精神空间 茶饮的体验离不开承载它的器物。本章将超越单纯的实用性,探讨不同材质、形态的茶具如何影响茶汤的口感、香气的聚集,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 细则阐述: 1. 陶瓷的哲学: 深入比较瓷器(如白瓷、青花瓷)与紫砂陶器在泡茶中的特性。瓷器因其釉面光滑、透气性低,更适合展现茶汤的“纯净”与“本色”,是冲泡轻发酵茶的理想选择。紫砂壶则因其特有的双气孔结构,具有“吸香聚味”的能力,特别适合反复冲泡特定种类的茶。 2. 玻璃与金属的现代对话: 分析玻璃壶和盖碗在现代“工夫泡法”中的优势,即其对冲泡过程的完全透明化展示,以及金属茶具在特定文化仪式中的功能性与象征意义。 3. 水与火的序曲: 探讨“水质”对茶汤风味的影响,分析软水与硬水对茶多酚溶解度的差异。同时,论述烧水工具(如传统釜、现代电热水壶)在温度控制精度上对茶汤品质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章:茶与身心:健康维度与养生哲学 本章从现代科学和传统中医的角度,审视饮茶对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我们将聚焦于茶叶中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以及茶文化中蕴含的平衡与节制的生活哲学。 细则阐述: 1. 活性成分解析: 详细介绍茶多酚(及其衍生物如儿茶素)、茶氨酸、咖啡碱等主要成分的功能。解释为什么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在这些成分的含量和转化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提神、抗氧化等功效的影响。 2. 中医与茶疗: 结合传统中医药理论,分析不同茶性(寒、温)如何对应人体体质的调理。例如,绿茶的清热解暑作用,红茶的温中驱寒功效,以及黑茶的健脾消食应用。 3. “和”的精神: 探讨饮茶如何作为一种慢节奏的活动,帮助现代人缓解压力。茶的“静”与“动”的结合——既有身体的摄入,又有精神的内观——是其养生哲学的核心体现。 第五章:全球视野:茶的传播与在地化演变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世界,审视茶叶是如何离开东方,融入西方和其它地域文化,并形成其独特的饮用传统。 细则阐述: 1. 丝绸之路与海上传奇: 梳理茶叶经由不同路径传播至中亚、欧洲的过程,包括贸易路线、政治影响(如鸦片战争对茶叶贸易的颠覆性影响)。 2. 英式下午茶的构建: 深入剖析英国如何将中国的红茶(特别是大叶种)与本土的乳制品、糖分结合,创造出具有高度仪式感的“下午茶文化”。分析其对茶具、时间点的固定化要求。 3. 新世界的探索: 考察日本抹茶道的兴盛与其对禅宗美学的深刻结合,以及在南亚次大陆(印度、斯里兰卡)的殖民地种植模式如何催生了世界主要的红茶生产基地,并形成了如“拉茶”(Chai)等强烈的本土饮品风格。 结语: 茶,是连结历史、工艺、健康与哲学的媒介。本书期望引导读者超越单纯的“解渴”需求,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感知领域,去体验每一杯茶汤中蕴含的地域风土、匠人智慧与时间沉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懂得喝茶的人,直到我翻开《第一次品乌龙茶就上手(图解版)》。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的认知,让我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品鉴”有多么粗浅。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泡茶,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品”茶的精髓。我被书中对于茶叶香气的描述深深吸引,那些“兰花香”、“蜜香”、“焙火香”等等,以前我只能模糊地感受到,但通过书中详细的图文解释,我开始能够更精确地捕捉和辨别这些细微的气味。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喉韵”的重要性,这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我过去只在意茶汤入口的滋味,却忽略了茶汤滑过喉咙后留下的那种绵长、甘甜的回味。书里通过几个简单的对比实验,让我亲身体验到不同乌龙茶所带来的不同喉韵,这种“亲身实践”式的教学方式,比任何理论讲解都来得深刻。我还惊叹于书中对冲泡器具的选择和水温的控制的细致讲解,原来一个小小的茶壶,一把合适的盖碗,甚至是一滴一滴的水温变化,都能对茶汤的风味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这本书让我觉得,品茶不再是一种被动的享受,而是一种主动的探索,一种充满乐趣的感官之旅。

评分

这本《第一次品乌龙茶就上手(图解版)》对我而言,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前,我总是在匆忙的生活节奏中,将喝茶视为一种解渴的工具,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引导我放慢脚步,去感受茶汤的温度,去品味它细微的风味变化,去体会那种宁静致远的意境。书中关于“茶与生活”的章节,让我看到了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种可能性,不仅仅是独自品饮,还可以与家人朋友一同分享,甚至可以融入到日常的饮食和养生之中。我开始尝试用书中的方法,为家人冲泡一杯香醇的乌龙茶,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品鉴乌龙茶的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提升生活品质、如何发现生活中美好细节的启发书。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上手”,不仅仅是学会一项技能,更是通过这项技能,去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那份从容与优雅。

评分

拿到这本《第一次品乌龙茶就上手(图解版)》,我本来是带着一点半信半疑的心态,毕竟“第一次”这三个字总是自带一种“你真的行吗”的既视感。但打开之后,那份丁寧和详尽立刻打消了我的疑虑。书中的插图简直是点睛之笔,那些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叶形态,冲泡时水温的细微差别,甚至连茶汤在杯中荡漾的色泽,都被画得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我一直觉得品茶是一件很玄乎的事情,好像要有什么“内功心法”才能领会。但这本书用最直观的方式,把复杂的概念分解开来,从茶叶的起源、种类,到不同品种的特点,再到如何辨别好茶、劣茶,每一个环节都如同手把手教学,让我这个厨房小白也能看得懂、学得会。尤其是关于乌龙茶的“半发酵”这个概念,书中通过图示和生动的比喻,将它与绿茶和红茶的加工过程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让我瞬间豁然开朗。以前总觉得乌龙茶就是乌龙茶,现在才知道原来它里面还有那么多门道,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工艺,造就了截然不同的风味。这本书就像一个万能钥匙,打开了通往乌龙茶世界的大门,让我不再是那个只会“喝茶”的门外汉,而是开始对每一泡茶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期待。

评分

我一直觉得,学习新东西最怕的就是枯燥乏味,《第一次品乌龙茶就上手(图解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采用那种死板的说教方式,而是以一种非常轻松、幽默的笔调,将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例如,书中在讲解“茶汤的清澈度”时,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将浑浊的茶汤比作“浑水摸鱼”,而清澈的茶汤则是“一目了然”。这种富有画面感的描述,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重点。而且,书中对于泡茶过程中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都给出了非常贴心的提示和“避雷指南”,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茶友在耳边提醒你一样。我之前泡茶总是容易“泡过头”,导致茶汤发苦,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是水温和冲泡时间控制不当。书中的图解也帮助我清晰地辨别了不同阶段的茶汤状态,让我能够及时调整。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和一个有趣的朋友聊天,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许多实用的知识和技巧。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上手”。《第一次品乌龙茶就上手(图解版)》更像是一本沉浸式的茶文化体验指南。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产区乌龙茶的介绍,从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到台湾高山茶的“清爽甘甜”,再到安溪铁观音的“兰花之韵”,书中用生动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片,勾勒出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茶农的匠心独运。我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穿越了重重山峦,置身于云雾缭绕的茶园之中,感受着阳光、雨露滋养下的茶叶,以及茶农们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乌龙茶历史文化的介绍,让我对这项传承千年的技艺有了更深的敬意。读完之后,我不再仅仅是购买茶叶,而是开始尝试去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去感受它背后蕴含的故事和情感。这种从“喝”到“懂”,再到“爱”的转变,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它让我明白,品茶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对自然、对传统、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