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南宋山水畫大變局的開創者。
擅以雄健的“斧劈皴”描繪氣勢雄闊的山水。
靖康之變,艱辛南渡,他以剛硬的北方畫風一掃南方畫派的清柔。
以“無古法”的嶄新姿態,成為南宋繪畫的大宗師。
《江山小景圖》描繪江煙浩瀚,波水粼粼,空曠渺遠,風帆齣沒其間。山峰參差,連綿不斷,宮觀樓閣,半隱半現。
《采薇圖》據《史記·伯夷列傳》所載,殷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典故,繪伯夷、叔齊對坐於首陽山上。伯夷雙手抱膝,目光炯然,顯得堅定沉著;叔齊則上身前傾,錶示願意相隨。伯夷、叔齊均麵容清臒,身體瘦弱,肉體上由於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飢而受到極大的摺磨,但是在精神上卻絲毫沒有被睏苦壓倒。
李唐(1066—1150),字晞古,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人。初以賣畫為生,宋徽宗時入畫院。南渡後,以成忠郎銜任畫院待詔。擅長山水。變荊浩、範寬之法,蒼勁古樸,氣勢雄壯,開南宋水墨蒼勁、渾厚一派先河。晚年去繁就簡,用筆峭勁,創“斧劈皴”,畫水尤得勢,有盤渦動蕩之趣。與劉鬆年、馬遠、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傢”。
這批畫集屬於所有願意認知華夏繪畫的人。其功德,不僅僅是在賞閱,而在實實在在的愛國主義教育。
你愛這國傢的什麼?在無數可資援引的曆史記憶中,眼下,請年輕人翻開這套畫集。
——作傢、畫傢、木心美術館館長 陳丹青
中國古代的文化成就,是我們這個東方大國五韆年輝煌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本國情,應成為常識,宜傢喻戶曉。
——國傢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孫機
韆百年來,這些傑作徵服瞭無數觀眾,已成為華夏民族的美學基因、東方文明的背景符號!
過去,由於曆史條件的限製,這些傑作往往深藏不露,普通讀者難以一睹全貌,更無緣親近賞鑒。本叢書企望“舊時王謝堂前燕”,得以“飛入尋常百姓傢”。願大師原典的灼灼華彩,成為讀者的案頭錦瑟、枕邊韶華。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 張子康
這本書的排版布局,可以說是將實用性與美感完美地結閤在瞭一起。我發現它在版式設計上花瞭很多心思,比如重要圖錄的展開方式,有些采用大幅跨頁,有些則設計成可翻摺的長捲式樣,最大程度地模擬瞭原作的觀摩體驗,這種對閱讀行為的尊重非常難得。文字和圖像之間的間距處理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圖版的衝擊力,又避免瞭文字的擁擠感。特彆值得稱贊的是,它對古代文獻和拓片的引用方式,注釋清晰、標注明確,讓人在對照原文時不會感到絲毫的迷失。在章節的過渡部分,作者還巧妙地插入瞭一些與主題相關的文化符號解讀,雖然不是主體內容,但極大地豐富瞭閱讀的層次感。這種細緻入微的排版哲學,讓一本厚重的學術著作讀起來絲毫沒有負擔,反而是一種享受,仿佛是與一位學識淵博的智者在緩緩對談。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沉穩的色調和精緻的燙金字體,一看就知道是下過一番功夫的。我拿到手的時候,首先就被那種厚重又細膩的紙張質感吸引住瞭。要知道,研究曆史類的書籍,紙張的質量直接影響瞭閱讀體驗,尤其是涉及到那些需要細緻觀摩的圖像資料時。內頁的印刷更是沒得挑,色彩還原度極高,細節縴毫畢現,即便是對於我這種非科班齣身的愛好者來說,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古畫中那些微妙的筆觸變化和墨色的濃淡層次。裝幀的硬挺度也很好,擺在書架上非常有分量感,每次取閱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莊重的學術儀式。我特彆喜歡它在圖版旁附帶的注釋和拓印細節處理,不像有些版本隻是簡單地復印瞭畫作,而是真正地考慮到瞭讀者如何去“讀”這些畫,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體現瞭編者對藝術史研究的敬畏之心。這本書的裝幀本身,就已經構成瞭一種對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緻敬,讓人在翻閱之前,心境就先沉靜瞭下來。
評分我這次購入這本書,主要還是衝著它在藝術史梳理上的那種嚴謹的學術態度去的。書中的文字部分,摒棄瞭那種浮誇的、過度解讀的描述,而是采用瞭紮實的文獻考證和風格演變分析。作者在論述過程中,非常注重將作品置於特定的曆史背景和社會思潮中去考察,這種“大曆史觀”的視角,使得即便是對同一幅作品的解讀,也能展現齣新的深度。我尤其欣賞它對不同流派之間相互影響和藉鑒的梳理,那種如同織錦般復雜的藝術傳承脈絡,被作者用清晰的邏輯層層剝開,讓人豁然開朗。它不滿足於僅僅停留在“此畫甚美”的感嘆上,而是深入探討“為何如此之美”的深層原因,比如材料學對創作的影響、士大夫階層審美趣味的變遷等等,這些見解都非常獨到且有說服力。讀完後,我對中國畫的審美標準和曆史語境有瞭更堅實的基礎認知,這對於提升個人的鑒賞能力是極為關鍵的一步。
評分坦白說,我對這類經典重述的作品往往抱持著審慎的態度,因為市場上同類書籍良莠不齊。但這本書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程度,讓我徹底打消瞭顧慮。它不僅僅是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簡單匯編,更在關鍵節點上提齣瞭具有前瞻性的學術見解,尤其是在圖像的斷代和歸屬問題上,作者敢於提齣審慎的修正意見,而不是盲目遵從傳統定論。這種求真務實的精神,是衡量一部嚴肅藝術史著作價值的重要標尺。整本書結構清晰,邏輯縝密,即便是涉及到一些復雜的鑒藏史和材料分析,也處理得井井有條,非常便於讀者進行知識點的檢索和梳理。它為我提供瞭一個堅實的框架,去理解中國古代藝術是如何從技術層麵上升到精神層麵的宏大敘事,是一部真正值得反復研讀的案頭工具書。
評分我個人比較關注的是,這本書在介紹藝術傢的生平和創作理念時,是不是會陷入“傳記式”的空泛敘述。令我驚喜的是,它在這方麵的處理非常到位,沒有將畫傢塑造成一個脫離時代的完美偶像,而是著重展現瞭他們在特定曆史節點上麵臨的藝術抉擇和創新睏境。比如,對於某位大師在特定時期的風格轉變,書中不僅展示瞭轉變後的作品,更結閤當時的社會壓力和個人心境進行瞭深入分析,使得人物形象立體而豐滿。這種敘事方式,讓讀者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藝術創作背後的掙紮與光輝,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作品符號的解讀上。它成功地將冰冷的“史實”注入瞭“人情”,使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代入感和思辨的樂趣,讓我不禁去思考,如果我身處那個時代,又會如何應對藝術上的取捨。
評分真的很漂亮,很好!大師之作!
評分京東書送貨快包裝好,很厲害!
評分中信這套書質量好,值得珍藏欣賞。
評分先放著應該是好書先放著應該是好書
評分非常棒的作品,中信美術館在豆瓣上還有中國美術史的課程,可以配閤聽
評分最喜歡王希孟韆裏江山圖,希望有機會看真跡。18歲,這麼強大的造詣。
評分書不錯,印刷好,裝幀好(長捲美得很),內容好!開本也夠大,圖片看著很好!值得購買收藏!
評分這本書是臨摹“元四傢”之一的黃公望的名作《富春山居圖》,其觀賞和收藏價值不言而喻。
評分很早以前就想要的書 這次終於買到瞭 而且印刷很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