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知名财经作者吴晓波新作,畅销十年、销量超过两百万册的《激荡三十年》续篇,至此完成改革开放四十年企业史完整记录。
作为时代记录者,吴晓波有意识地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伊始,记录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对我们影响至深的人物与事件,串成一部我们每个人的时代激荡史。而*新的这十年,无疑更壮观,也更扑朔迷离。
很多事情,在当时并未有很深很透的感受,回过头来再看,可能命运的轨迹就在那一刻无意中形成。这也是我们之所以应该回望历史的原因。
内容简介
容介绍
“对于过往的十年,如果用一个词汇来形容,您的答案是什么?”当我将这个问题抛给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周其仁教授时,这位善于用简洁的表述把深刻的真相披露出来的教授,回答说:“水大鱼大!”
的确是水大鱼大。
急速扩容的经济规模和不断升级的消费能力,如同一个恣意泛滥的大水,它在焦虑地寻找疆域的边界,而被猛烈冲击的部分,则同样焦虑地承受着衍变的压力和不适。它既体现在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与妥协,同时,也体现在中国与美国、日本、欧盟,以及周遭邻国之间的政治及经济关系。
大水之中,必有大鱼。
在这十年当中,中国公司的体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世界500强的名单中,中国公司的数量从35家增加到了115家,其中,有四家进入到前十大的行列中。在互联网及电子消费类公司中,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市值分别增加了15倍和70倍,闯进全球前十大市值公司之列,在智能手机领域,有四家中国公司进入前六强,而在传统的冰箱、空调和电视机市场上,中国公司的产能均为全球*。在排名前十大的全球房地产公司中,中国公司占到了7家。全球资产规模*大的前四大银行都是中国的。
中国的商业投资界发生了基础设施级别的巨变,以互联网为基础性平台的生态被视为新的世界,它以更高的效率和新的消费者互动关系,重构了商业的基本逻辑,在十年时间里,中国人的信息获取、社交、购物、日常服务以及金融支付等方式都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改变。
因此,这个十年,是中国水大鱼大的十年,风云激荡的十年。这十年的变化,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更甚于之前的三十年。在这本《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之中,我们将跟随作者的笔触,再次经历这改变了每个人的十年。
作者简介
知名财经作家,巴九灵新媒体、蓝狮子财经出版创始人,常年从事中国企业史和公司案例研究。著有《大败局I》和《大败局II》、《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等广具影响力的财经类经典畅销书,著作两次入选《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好书。
2014年在微信、爱奇艺等内容平台开设自媒体“吴晓波频道”,微信公众号订阅用户超过300万,是国内数一数二的个人财经类自媒体之一。
2016年在微信、喜马拉雅FM推出付费音频会员服务“每天听见吴晓波”,现已有超过40万付费用户。
目录
序言:除非经由记忆之路,人不能抵达纵深
2008:不确定的开始
【企业史人物】2008年 首善光标
2009:V型反弹的代价
【企业史人物】2009 哈儿建馆
2010年:日本
【企业史人物】2010 大炮开博
2011年:“中国要歇菜了吗?”
【企业史人物】2011 凡客陈年
2012:落幕上半场
【企业史人物】2012 赛道投手
2013年:金钱永不眠
【企业史人物】2013 锤子老罗
2014年:卷土重来的泡沫
【企业史人物】2014 褚健困境
2015年:极端的一年
【企业史人物】2015 女工邬霞
2016年:黑天鹅在飞翔
【企业史人物】2016 莆田医生
2017年:新中产时代到来
【企业史人物】2017 向死而生
2018:改革的“不惑之年”
【企业史人物】中国企业家谱系(1978—2018)
精彩书摘
“侠之大者,为国护盘”
——股市流行语
从开年的第1天起,2015年就充满了悲欣交集的气质。在很多国人的记忆中,这是极端的一年。疯狂、任性、踩踏、过山车、隔空撕斗,这些词汇如雨点一样落在这个国家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上。
1月1日凌晨,上海外滩发生重大恶性事件。刚刚封顶的“中国第1楼”----上海中心大厦发表首次跨年灯光秀,因人潮汹涌出现了悲惨的踩踏事件,死亡36人,大的36岁,小的12岁,都是大好的年纪。
2月18日晚,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全民抢红包”。腾讯送出5亿现金加30亿卡券,用户打开微信“摇一摇”即可参与互动、单个红包大金额将高达4999元。晚会期间,微信总“摇一摇”次数72亿次,峰值8.1亿次每分钟,送出微信红包1.2亿个。
4月14日,一封辞职信突然走红网络。河南省实验中学的一位女教师想要辞职了,她已经在这家学校教了十一年的书,突然对现在的生活失去兴趣,于是,她勇敢地递交了辞职信,一张白白的信纸上只有短短的两行字: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女教师的任性,如一根绣花针刺中了无数不安于现状的人们。
当然,任性、疯狂的还是股市。
进入2015年之后,深沪两市仍然像一头亢奋的疯牛,几乎每天都有百股、乃至千股涨停的奇观发生,5月22日,两市成交金额逼近2万亿元,在创出A股历史新高的同时,也刷新了全球股市“单日成交纪录”。创业板指数从1470点连续5个月飙涨,到6月5日创下了4037点的高点,涨幅接近3倍。举国上下,已经没有人安心的工作,就连家里的保姆,如果主人不推荐一两只股票的话,都不愿意好好的去洗碗了。
一家经营基本陷入停滞的多伦股份,将企业名称改为极其古怪的“匹凸匹”,宣告“要做中国互联网金融上市公司”,股价居然连续两个涨停板。一家除了持续地开新闻发布会而几乎没有任何实际业绩的互联网视频公司,仅仅靠着“生态链”的概念,市值已经扶摇直上地超过了全球大的房地产公司万科。至少有八家公司在宣布重组失败后,被市场认定“利空出尽”,而连续涨停。“新浪证券“报道了一则奇闻:一位入市仅一年的女股民,错把券商推荐的中文传媒听成了中文在线,用30多万元全仓买入5000股,短短两个月里居然赚进一倍利润。
被当作神话来传诵的,还有一家叫暴风影音的公司。3月24日,这家企业以“登陆中国资本市场的互联网平台”为号召,在创业板上市,迅速引发涨停狂飙。事实上,在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梯队中,无论是业绩还是成长性,暴风科技大概都只能排在200名以外,它的主营业务“网络播音器”产业近乎萎缩,可是,这一切都不足以阻挡它一路高歌的节奏。在后来的两个月里,暴风影音连续涨停39次,创下A股历史上长连续涨停记录,其市值超过了大的视频网站优酷,中国股民对它的“热爱”,根本无法用理论或模型来解释。当它的涨停板记录达到20个的时候,仍然在媒体上听得到种种商榷和质疑的声音,可是当第30个涨停板出现之后,所有的人突然变得非常的寂静了。这应该是集体心理的理性防线被击穿后,由极度亢奋而导致的窒息性思维停滞症状。
这是一个“每日天上撒钱,人人都是股神”的奇妙时刻,已经很少有人再关心财富的逻辑和经济的基本面。罗伯特?希勒在[金融与好的社会]一书中写到:“金融应该帮助我们减少生活的随机性,而不是添加随机性,为了使金融体系运转得更好,我们需要进一步发展其内在逻辑,以及金融在独立自由的人之间撮合交易的能力------这些交易能使大家生活得更好。”他的这段话在高昂的指数面前是如此的苍白。
理智——如果它还真的存在的话,已经在涨停板面前彻底晕厥倒地。这应该是近十年来大的一次资本泡沫运动。来自[中国证券报]的某篇报道引用了一位资深基金经理的话,他宣布自己已放弃用大脑思考,“我决定向市场投降。在资本市场,钱是聪明的,我们做的只是尊重市场,因此,就是“无脑买入”,也要硬着头皮买进!对于所有的投资人来说,非理性地拥抱泡沫,也许真的是眼下理性的经济行动。”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本与您提供的书名信息无关的详细图书简介。 --- 《光影拾遗:欧洲电影史的流变与精神探索》 卷首语:凝视时间的银幕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电影教科书,而是一场穿越时间、横跨国界的精神漫游。我们试图从欧洲电影史这片浩瀚而深邃的星空中,撷取那些最能触动人心的光点与回响。这不是对技术进步的简单罗列,也不是对商业得失的斤斤计较,而是对特定历史时期,欧洲知识分子与艺术家们如何通过影像语言,对人类存在的本质、社会的变迁以及个体命运进行深刻叩问的追溯与解析。 我们将聚焦于那些决定了电影艺术走向的关键转折点,那些在特定文化土壤中绽放出的独特美学风格,以及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试图以光影为武器,抵抗遗忘、重塑认知的先驱者们。 --- 第一编:沉默的黎明与先声(1895-1929) 主题:幻觉的诞生与形式的探索 欧洲电影的早期,是一个充满了魔术般的奇迹与原始冲动交织的时代。本篇将首先回顾卢米埃尔兄弟的纪录式捕捉,如何将现实世界的“在场”搬上银幕,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人类观看习惯的一次革命。 随后,我们将深入剖析法国的梅里爱对蒙太奇和特技的早期实验,揭示电影作为“魔术箱”的无限可能性。然而,真正的叙事革命发生于此阶段的后半叶。我们将详细探讨德国表现主义的崛起。这不仅仅是一种艺术风格——扭曲的布景、阴影的运用、对非理性世界的迷恋——更是对一战后德国社会心理创伤的视觉化投射。从《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到《诺斯费拉图》,我们将分析表现主义如何通过造型艺术,将内在的情绪景观外化为可见的银幕世界,预示着未来心理深度挖掘的可能。 同时,我们将目光投向苏联的蒙太奇学派。普多夫金、爱森斯坦、库里肖夫等人的理论,将电影从单纯的叙事工具提升为一种“认知工具”。他们如何通过“撞击式剪辑”和“知性蒙太奇”,试图在观众的意识中构建新的政治与社会认知?我们不会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深入挖掘这些理论背后的唯物辩证法与社会建构需求。 --- 第二编:危机与重塑——经典时代的张力(1930-1950) 主题:叙事的成熟与艺术的挣扎 进入有声时代,欧洲电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好莱坞的成熟叙事模式构成了强大的商业压力;另一方面,欧洲艺术家们拒绝被简单的娱乐化所吞噬。 法国前卫电影(Surrealism and Avant-Garde)的尝试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布努埃尔和达利的作品,是对资产阶级理性逻辑的有力颠覆,他们试图用梦境的逻辑、潜意识的碎片来解构现实的表象。我们将分析这些作品如何利用影像的跳跃性,挑战观众的固有思维框架。 与此同时,随着欧洲局势的恶化,电影开始承载更沉重的历史使命。我们考察意大利的“白色电话”电影,这种带有逃避现实色彩的精致作品,如何与后来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新现实主义,从街头巷尾的真实光影中汲取力量,它摒弃了棚内布景,以近乎纪录片的方式,展现战争废墟上小人物的尊严与挣扎。我们将深入探讨罗西里尼、德·西卡等人的创作哲学,理解他们如何将“美德”置于最平凡的苦难之中。 --- 第三编:战后与反叛的浪潮(1950-1970) 主题:作者论的崛起与打破既有规范 这是欧洲电影史上最激动人心的“爆炸期”。战后重建的文化土壤,催生了对“电影作者”(Auteur)概念的彻底肯定。 法国新浪潮(Nouvelle Vague)是本书的核心段落之一。以杜弗洛雷特(Cahiers du Cinéma)为基地崛起的戈达尔、特吕弗、夏布洛尔等人,不再满足于仅仅是导演,他们是电影的作家。我们细致梳理他们如何借鉴美国B级片、挪用爵士乐的即兴精神,打破经典的“三幕剧”结构,使用手持摄影、即兴对话和跳切(Jump Cut)来表达个体对僵化社会的反感和对自由的渴望。 与此相呼应的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深化与转向。安东尼奥尼的“疏离三部曲”,不再关注社会结构性问题,而是转向现代都市人精神上的“不适感”与“沟通障碍”。他的空镜头、长时间的固定机位,是对传统叙事节奏的温柔谋杀,旨在让观众沉浸于人物的内心迷宫。费里尼则以其魔幻的、半自传性质的影像,搭建了一个介于回忆、现实与神话之间的马戏团。 在更边缘的领域,我们将考察英国自由电影的冷峻现实主义,以及东欧的“黑色电影”,如捷克斯洛伐克新浪潮对政治寓言的巧妙运用,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对战后欧洲文化身份的全面拷问。 --- 第四编:现代性与后现代的回响(1970至今) 主题:边界的消解与身份的重构 进入后新浪潮时代,欧洲电影不再试图定义“欧洲性”,而是开始解构自身的文化遗产,并与全球化的思潮进行对话。 本篇聚焦于几条关键的支流: 1. 德国新电影的严苛自省:法斯宾德、赫尔佐格等人的作品,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冷静,重新审视了德国的历史创伤,特别是纳粹幽灵的阴影,以及现代社会中个体被异化的过程。 2. 当代欧洲的“混合性”: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推进,电影主题也日益多元化,涉及移民议题、身份政治、以及对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批判。我们考察当代大师如波兰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如何将哲学思辨与精巧的叙事结构相结合,探讨道德的模糊性与存在的偶然性。 3. 对影像本体的持续探问:从贝拉·塔尔缓慢得近乎静止的镜头,到当代艺术电影对数字媒体边界的试探,欧洲电影始终是全球影像美学实验的前沿阵地。 结语:未完待续的光影对话 《光影拾遗》并非要给出最终答案,而是提供一把钥匙,去开启理解欧洲电影艺术的多种路径。它邀请读者不仅要做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要做一个主动的解读者,在那些斑驳的胶片和闪烁的像素中,重新发现人类精神探索的永恒主题。欧洲电影史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的是我们自身对时间、记忆、爱与失落的复杂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