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三支柱”的概念源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财务共享服务的实践。1997密歇根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戴维•尤里奇在《人力资源转型》一书中提出四角色模型,经IBM的实践探索形成今天广为传播的“三支柱”。如果人力资源按照COE(人力资源策略)、BP(战略性人力资源)、SSC(人力资源组织)的方式分工协作,就能化解人力资源与商业需求结合不紧密的问题,重塑人力资源价值。本书从三支柱的理论出发,介绍三支柱的由来及其核心观点。每个观点再用实践展开,引入腾讯、华为、阿里、海尔等国内三支柱理论先行者的实践案例,从而让更多管理者、HR从业者既了解为什么实施三支柱,也了解如何推动和设计三支柱。
马海刚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平台部总经理、广东省人力资源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人才开发与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人力资源管理师联合会会长。2008 年加入腾讯,曾任职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兼平台研发系统及运营平台系统HRD。加入腾讯前,曾在华为公司工作6年,分别担任过管理代表、中东北非地区干部部部长助理等职,后加入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担任人力资源总经理职务3年。精通人力资源各模块运作,尤其擅长推进战略变革、组织诊断、跨文化团队建设及干部培养与管理,长期致力于研究数据化信息流和技术性、系统性HR管理解决方案与产品及在企业的落地实践。出版《人才服务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著作,发表《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HR的新生态》等论文多篇。
彭剑锋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会长兼企业人才分会会长,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咨询业委员会副主任。长期深入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先后被华为公司、美的集团、山东六和集团、新奥集团等企业聘为高级管理顾问、专家组组长,被海尔股份、歌尔声学股份等企业聘为专家董事。曾获第二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大奖“十佳人物”,被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咨询委员会评为“十大值得尊敬的管理咨询专家”。他所领导的专家团队为数十家著名企业提供咨询,《华为基本法》《华侨城宪章》《美的营销第三条道路》《新奥企业纲领》等均出自其所领导的管理咨询团队。
吴春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华为公司高级管理顾问
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企业HR三支柱的实践探索过程。华为的HR三支柱是基于客户和业务需求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构成体系,它对全球人力资源战略实施起到了有效支撑。本书从人力资源战略发展阶段、HR三支柱的成长导向等方面展开,对中国企业的HR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杨伟国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劳动人事学院院长
本书通过对企业的近距离观察,深刻分析了中国企业的HR三支柱模式及其设计理念。对阿里巴巴的政委制度、腾讯的产品化人力资源管理、百度的大数据人力资源管理等独特实践进行剖析,揭示了支撑BAT高速发展的人力资本战略。
奚丹腾讯公司HR与管理线高级副总裁
时代变换使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正朝着人才队伍专业化、技术手段跨界升级,以及HR组织模式转型等方向演进,如何建立既符合时代特征、又能真正为公司战略实现及业务发展创造价值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是很多企业家以及HR负责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相信本书能够对企业家以及HR从业者带来触动及思考,同时也希望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不断涌现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实践。
张建国人瑞集团CEO,原华为公司人力资源副总裁
本书从华为、腾讯等中国*秀企业的工作实践出发,总结与提炼了HR三支柱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无疑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引领。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与长治久安,**核心的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与文化理念。20年以前华为已经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实实在在地付诸实践,使得华为持续发展了20多年。今天的中国企业能否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上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样决定着其命运与前途。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界的躁动与不安
真的要和人力资源部说再见了吗?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
HR三支柱重新定义人力资源部
第二章HR三支柱模式的西方求索
HR三支柱的历史溯源
先导:IBM的HR三支柱
第三章HR三支柱在中国能否走得通?
中国企业实践HR三支柱的状况
中国企业管理的“云雨沟”
互联网时代迎来HR三支柱实践创新的良机?
第四章寻觅中国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阿里巴巴的HR三支柱:人是资本而不是成本
腾讯的HR三支柱:专业、服务、伙伴
华为的HR三支柱:以需求为牵引
第五章中国企业犎犚三支柱模式及设计理念
谁最应该为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负责?
HR三支柱间的冲突:健康大混序
HR三支柱:HR“协同问题”的救世主
中国企业HR三支柱模式
第六章战略价值的选择:犆犗犈的设计与实践
第七章业务策略的选择:犎犚犅犘的设计与实践
第八章体系架构的选择:犛犇犆的设计与实践
第九章中国企业推行犎犚三支柱变革的挑战
第十章HR三支柱与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
评价五: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HR工作者量身定制的“转型升级手册”。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参加了一场高强度的HR实战训练营,书中蕴含的智慧和方法论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三支柱”模型,而是深入剖析了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如何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深度融合,实现真正的价值创造。书中对HRBP的角色进行了非常生动的刻画,让我看到了HR如何从幕后走向台前,与业务部门并肩作战,共同解决 business problem。它详细讲解了如何构建专业化的COE,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打造高效的SSC,以及如何实现这三者之间的无缝协同。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变革管理和文化塑造的内容印象深刻,它认识到任何的转型都需要强大的组织支持和文化土壤。书中提供的许多工具和模板,比如能力模型设计、人才地图绘制、绩效反馈机制优化等,都具有极强的实操性,我已经在思考如何在我的工作中应用其中的一些方法。总的来说,这本书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转型蓝图,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们实现这一蓝图的具体路径和方法。这是一本能够激发思考、指导行动的优秀著作,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在人力资源领域实现突破的专业人士。
评分评价四: 我一直关注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新发展趋势,而这本书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星。它提出的“HR+三支柱”理念,彻底打破了我对传统HR部门的刻板印象。书中详实地阐述了如何通过重塑HR组织架构,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进行专业化和精细化划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目标。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HRBP的角色定位,它不再仅仅是员工的“娘家人”,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业务战略伙伴,能够深刻理解业务需求,并提供定制化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书中还详细介绍了COE(专家中心)在知识沉淀、最佳实践输出以及创新推动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SSC(共享服务中心)在提升运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方面的价值。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到位,真实反映了企业在实践“三支柱”模式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功,这让我对如何克服潜在困难有了心理准备,也增强了我推行变革的信心。此外,书中关于如何衡量HR工作价值,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来优化人力资源决策的内容,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梳理,更是对未来HR工作模式的一次深刻探索和实践指南,对于渴望提升HR部门价值的同行者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读物。
评分评价三: 这是一本给我带来巨大思想冲击的书籍。在阅读之前,我一直对如何让HR部门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驱动力感到困惑。这本书通过“HR+三支柱”的框架,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解决方案。它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HR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书中对“三支柱”各自的角色和职责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绘,让我清晰地理解了HRBP如何成为连接业务与HR的桥梁,COE如何成为专业知识的源泉,SSC如何成为高效运营的引擎。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实践创新”的强调,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构建,更是对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落地这些创新的指导。书中分享了大量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工具,比如如何设计股权激励方案,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如何进行人才盘点和继任者计划等等,这些内容都非常具有启发性。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如何利用技术赋能HR,如何构建数据驱动的HR体系等前沿话题,这让我对HR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集理论、实践、创新于一体的宝藏,它将帮助我重新审视和构建我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为我的职业发展指明新的方向。
评分评价二: 刚拿到这本书,就被它充满活力的封面设计吸引了,阅读之后更是觉得内容与封面一样,充满了创新与活力。我一直觉得,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已经很难跟上企业的快速发展步伐,尤其是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企业需要的是更敏捷、更具战略性的HR支持。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它详细阐述了“三支柱”模式如何重塑HR部门的职能,通过对COE(专业共享服务中心)、SSC(共享服务中心)和HRBP(业务伙伴)这三个角色的清晰界定和有效协同,实现了HR工作的专业化、高效化和个性化。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COE如何成为知识和最佳实践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以及SSC如何通过标准化流程和技术手段来提升运营效率。最让我激动的是HRBP的部分,它详细介绍了HRBP如何深入业务一线,理解业务需求,并将其转化为人力资源策略,最终驱动业务增长。书中还分享了许多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中推行“HR+三支柱”模式的成功经验和挑战,这些真实的案例让理论变得更加落地,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如何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数据驱动来衡量HR工作成效的内容,这对我目前的工作非常有帮助。
评分评价一: 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认知。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的时代,而这本书就是指引方向的灯塔。它不仅仅是在讲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生动地展现了“HR+三支柱”这一模式如何一步步地将人力资源部门从一个事务性支持部门,蜕变成战略性的业务伙伴。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业务伙伴”这一角色的深入剖析,它详细阐述了HRBP如何在企业战略制定、人才发展、组织能力建设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提供的实践方法论,比如如何设计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如何构建高绩效团队、如何进行变革管理等等,都非常具有操作性。我还在书中看到了许多关于数字化转型在HR领域的应用,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来优化招聘流程、预测员工流失风险、个性化员工发展等,这些内容让我对未来的HR工作充满了期待。而且,书中在强调战略性和技术性的同时,并没有忽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和效益的同时,也要关注员工的体验和发展,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值得所有HR从业者,甚至是企业管理者认真阅读的佳作,它不仅提供了先进的理念,更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个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
评分书看起来不错,快看完了,应该可以派上用场。
评分很好的书,不错,值得一看
评分包装很完整,内容很不错
评分质量很好,包装不错,书也挺有用
评分书还没看,质量不错,京东的服务和速度一如既往的多快好省,点赞!
评分今天刚开始看,很好,学习中。
评分物流快,服务好,书正在拜读。
评分一下买了好多书,还没来得及看这本,但冲彭教授应该也不会差
评分还没看,但是质量看着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