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自身教学经验讲述如何在家庭开展华德福教育,让孩子身心得以良好成长,从而建立一个有规律、温暖、安全且充满爱的家庭。书中通过丰富的实例分析,详细解答了父母如何真正滋养孩子,如何通过自我教育完成对孩子的教育,孩子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如何创造简单的生活,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自由的界限在哪里等诸多现实问题。
黄晓星,中国学习、实践华德福教育的先行者。1995年在英国接受两年的华德福教师培训,之后在美国纽约春之谷的华德福和人智学社区研究华德福教育并获得硕士学位。2004年回国,在成都创办了中国大陆华德福学校和教师培训中心。2010年移居加拿大,在温哥华岛的华德福学校担任校董。目前,指导创办中国多所华德福学校及教师培训中心,并担任顾问。著有《华德福教育之旅》《人智学和华德福教育》等。
孩子在环境中教育他自己,身为成人,我们只是孩子环境中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尽可能让自己成为好的环境,因此孩子可以教育他自己,协调他自己的命运。
——鲁道夫?施泰纳
父母都不是完美的,只要父母在成长,孩子自然会看到并开始模仿。华德福家庭教育是父母的自我成长。父母需要不断反省、觉知,给孩子提供尽量真实而有序的环境,明确的界限和有节奏的生活。
——张俐
中国华德福幼儿教育论坛主席
序言 孩子选择了父母 / 1
第一部分 孩子需要哪些教育 / 1
1.家庭给孩子把握了生活的方向 / 3
2.社区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土壤 / 6
3.成都华德福学校的社区生活 / 11
4.缺乏家庭教育的孩子会怎样 / 17
5.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家庭教育 / 20
6.为什么要家庭教育 / 23
7.认识你的孩子 / 29
8.为孩子的未来做好准备 / 39
第二部分 华德福教育中的早教 / 43
1.清晰认识早教问题 / 45
2.早期教育在家庭生活中进行 / 52
3.建立华德福家庭生活的节奏 / 56
4.节日庆典对孩子生活的意义 / 64
5.跨过彩虹桥而来的访客 / 69
6.童话故事是孩子的精神食粮 / 73
7.玩耍是最好的早教 / 80
8.给孩子天然的玩具 / 86
9.儿童玩具的意义 / 90
第三部分 从华德福学校到华德福家庭 / 95
1.家长对学校的认识 / 97
2.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 101
3.电子毒品如何毒害孩子 / 106
4.华德福教育和精神信仰 / 112
5.对爱和自由的误解 / 118
6.关于儿童学习外语这些事 / 123
清晰认识早教问题
儿童早期的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让孩子建构一个健壮身体,以便未来迎接精神个体,进而完成这个精神个体在物质世界的使命。早教的目标是让孩子在童年时期完全健康地体验自己的发展步伐,接触适当的、具有挑战性的事情,以加强他的内在力量,达到身体的塑造成型,从而完成第一成长阶段。然后,孩子才能以同样的喜悦、力量和学习动机走向小学,并承受小学阶段的各种考验。
幼儿从出生之后到六七岁阶段中,他的任务是充分发展身体,让各个器官的功能完成细微的区分。这个阶段,孩子对周围环境的一切,包括人们讲话的语调、行为举止,都不加以判断便接受了,但是,他们会检验家长和小朋友们的态度和价值观,直到学龄前才完成一个完整的器官形成过程,使他们的物质身体成为一个值得利用的“工具”以支持未来生命的成长。也就是说,幼儿可以借由这个健康的身体,势不可挡地向外发展心灵与精神的独特性。
现代主流的教育都认为孩子越早进行智力开发越好,把各种名目的幼儿教育施加给孩子,孩子的负担越减越重,超负荷儿童的年龄越来越低,甚至,连一个肉团团都不放过,躲在妈妈胎盘里的婴儿也要进行胎教。不管胎教理论和实践是否有建树,胎教的提倡倒是给商人带来了不少商机,社会上五花八门的胎教课程、教材、录音带和电子设备应有尽有。有商业利益,自然就有不断的媒体和书籍甚至权威人士来鼓吹胎教的好处,并教导消费者如何使用这些商品。
如果存在着胎教的话,那应该是妈妈在怀孕期间谨慎选择食物。所谓谨慎选择并非仅仅是关心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含量是否丰富,而是应注意到食物的品质、能量、生机和活力。怀孕中的妈妈应该寻找自然活力农耕方式种植的食品(实际上,所有的人也应如此),如果办不到,也应该选择有机种植的绿色食品。
一份高品质的食谱,并非仅仅是大鱼大肉和山珍海味,而是尽可能不含任何化学添加剂与其他不洁食品。现代农业为了食物的美观与方便保存,使用了大量化学杀虫剂、人工肥料和食品添加剂,很容易因此而破坏了这些食物的生命力,并使有毒物质残留在植物和动物中。
孕妇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如在怀孕期间应避免电子辐射,电视、电脑和复印机等电子设备在运行时都会发出很强的电子辐射或静电,这些对胎儿的成长非常不利。另外,怀孕中的妈妈要坚持每天散步,这对孩子来说有着不可估量的好处。散步可以增强胎儿的呼吸能力,户外活动可以增加阳光和氧气的吸收量,而且有利于自然分娩。事实已经证明,劳动多的农村妇女比劳动少的城市妇女平均分娩时间要短很多。最后,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是每个医生和过来人的忠告。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分娩本来是一件很自然的事,现代人却找出种种借口把本来很自然和简单的产妇分娩,搞得复杂化起来。在物质主义和市场导向的推动下,剖腹生产甚至形成了一个很大规模的产业。人们由于对这方面知识的缺乏,百分之百地向医生和媒体宣传投降。产妇知识的缺乏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在普及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对怀孕、分娩知识闻所未闻
(二)现在的产前教育已经变成了产品介绍和推广会
(三)相关的教育咨询和资讯贫乏
(四)很多将要做妈妈的人,其实还是一个孩子,哪怕是三十有余的大龄产妇,也不见得有做妈妈的心理准备在西方发达国家,流行选择让医生来家里帮助产妇分娩。
由于是在自己的家里,需要什么、喝什么、吃什么等一切都很自由和方便。我们亲身体会了在家里分娩的好处:既不要轮流守候和送饭,也没有作息时间的限制和遵守医院那些没人性的规定;既没有其他病人的呻吟和孩子的哭闹,也没有缺乏经验的护士在一旁手忙脚乱,更没有医生在一边恐吓:“不剖腹就有生命危险。”
现代人迷信了现代医学之后,顺其自然的生殖传统已不被人们重视,对自然不屑一顾,甚至大逆其道。孩子经过母亲的生命通道,对孩子和母亲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生经历,点点滴滴的人生体验都有着深奥的意义。人们不在意这些微妙的经历,并在讲究多快好省的思想支配下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在一个不讲究生活意义的社会中生活,教育也就无从着手。
在儿童早期阶段,不该有任何学知识的要求,因为学到的知识终究要被忘记或者过时,很多科学知识和技能也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简单地累加起来,而且,科学知识和生活技能对儿童来说,绝大部分应是在玩耍和娱乐中学到的。但是人文知识需要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才能深入到孩子的内在心灵,早期的儿童教育应是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孩子早期的内心需求不是科学知识和生活技能,而是精神食粮和价值观念,孩子的价值和道德观念是在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中形成。
虽然孩子可以开发的潜力无限,但是也要分阶段平衡地开发。孩子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过程,在什么年龄阶段需要什么,几乎是每个人成长都要经过的途径。很多家长由于工作忙碌,什么东西都可以给孩子,就是无法陪孩子一起玩,跟孩子一起生活。其实,孩子最需要的是跟父母在一起,接近最能给予他们温暖的人。这样父母在精神上才有机会和他们交流。同时孩子还需要与其他伙伴一起玩耍,并在跟朋友的交往和冲突中学会与人相处。
接触自然是幼儿教育和成长的重要部分,在接触大自然中健康地成长。自然的成长能发展他们的身体,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免疫机能。医药、热敷、淋浴、饮食及各种疗法都是为了增强他们的身体组织以对抗儿童期的麻疹、腮腺炎、水痘等疾病。虽然许多父母仍然会让小孩接种小儿麻痹、白喉、破伤风等疫苗,但是儿童期一些较轻微的疾病是良好且必要的,如感冒、出痘等。
只有培养儿童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才能抵抗未来世界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的各种病原菌及滤过性病毒。很多孩子就是在早期不断的教育中失去了健康,如视力下降、身体发育不良、心理障碍、厌世等等。过于依赖医学技术,滥用药物和抗生素,令许多病原菌已经无法用抗生素消灭了。所以除非真正需要,否则尽量不要让小孩使用抗生素。像阿司匹林之类的止痛或感冒药,仅仅掩盖病象,并非真正能治病,更是要尽量避免,因为它们只会令身体的抗病能力减弱而已。
近年来,儿童及少年患气喘、过敏、糖尿病的病例大增,这些体质虚弱者易患的病,可以说和近年来过度使用预防针,以及滥用抗生素和掩盖病象的药物有着不可分的关系。在美国纽约我生活的地区,反对滥用免疫的人们通过一个叫作“病人有权利”的民间组织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坚决抵制政府强行给孩子种一些不必要的疫苗,他们发动当地居民给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等要员和卫生部、教育部等主要部门写信,表达他们的关注和抗议的理由,一直闹到国会。
最后,华德福学校和一些私立学校争取到了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疫苗的权利,有些家长只为这个原因而把孩子送到华德福学校就读(美国的公立学校都需要持有免疫证明才能上学)。人本身就具有自己的免疫系统,如果不让这个免疫系统发挥其职能,免疫能力就会消退。人的智能也一样,可以自我完善。人出生之后,相当于父母为孩子画了半个圆,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责任,而且都有能力去画圆的另一半。信任孩子就是尊重孩子,也是承认了孩子内在的素质。孩子内在的素质就是孩子天生具有的素质。从小就给孩子提供机会参与生活,可以增强孩子对生活的信心。
……
我一直都在寻找一种能够真正滋养孩子心灵的教育方式,市面上很多教育理念都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而我总觉得,孩子内心的成长和情感的健康,才是更重要的基础。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渴望。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培养”一个天才,而是在引导你如何“陪伴”一个正在成长的生命。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但又非常柔和,她没有对家长进行任何的指责,而是以一种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带领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教育中可能遇到的困惑和挑战。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关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部分。作者没有将它们视为可有可无的“软实力”,而是将其提升到了教育的核心地位。她鼓励家长们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环境,鼓励孩子通过游戏、通过艺术去表达自己,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我读到书中关于“故事”的章节时,深有感触。我一直都知道故事的力量,但这本书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故事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传递价值观、激发情感、连接心灵的绝佳方式。我开始尝试用更生动、更有趣的方式为孩子讲故事,我发现,孩子眼中闪烁的光芒,是我作为家长最欣慰的时刻。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我被这本书的标题吸引,是因为“华德福”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神秘感,而“带回家”又似乎预示着它与我们普通家庭息息相关。然而,读进去之后,我才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和实在。这本书并不是那种让你看了之后立刻就能“照搬照做”的指导手册,相反,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日常教育中可能存在的盲点和误区。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她没有使用大量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和、充满情感的语言,将华德福教育的精髓一点点地传递给我。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节奏”和“季节”的章节,它们让我意识到,教育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与自然、与孩子自身的生命周期紧密相连。书中描述了如何在不同的季节,与孩子一同体验自然的变化,例如,春天播种,夏天收获,秋天感恩,冬天沉思。这种与自然的连接,不仅仅是让孩子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生命力的流动,一种与宇宙和谐共处的方式。我发现,当我开始尝试将书中的一些理念融入到生活中时,我与孩子的关系似乎也变得更加融洽,孩子不再是那个总是与我“对抗”的小个体,而是我生命中一个更加鲜活、更加值得去理解和支持的存在。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萦绕着一种深刻的平静感,以及一种前所未有的启发。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之后,觉得“啊,我学到了XX个方法”的书,而是让你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原来是这样”的顿悟。作者的文笔非常优美,她没有用那些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用一种充满诗意、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更加美好、更加有生命力的教育图景。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游戏”的章节,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游戏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我以前可能觉得游戏只是孩子“玩玩而已”,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游戏是孩子探索世界、发展能力、构建人格的天然途径。作者鼓励家长们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甚至以一种“游戏者”的心态去体验,去感受。这种陪伴式的游戏,不仅仅是拉近了亲子关系,更是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书中还有很多关于“感官体验”的描述,例如,触摸自然的质地,品尝食物的味道,聆听自然的声音。这些细节,虽然看似微小,却构成了孩子对世界最初的认知和体验,也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感受力。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在育儿的道路上摸索,时常感到迷茫和无助,总是在寻找那个“正确的”教育方法。然而,这本书却告诉我,也许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方法,教育更像是一场充满爱的探索,一个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旅程。作者以一种非常真诚、非常坦率的姿态,分享了她自己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让我觉得非常亲切,仿佛在与一位有经验的朋友交流。书中关于“界限”和“自由”的讨论,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纠结于如何平衡对孩子的管教和对他们自由发展的支持,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智慧的解答。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严厉”或者“要放任”,而是引导你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去建立一种基于尊重和爱的界限,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会自我管理和负责任。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作者强调要“看见”孩子,真正地看见他们内在的渴望和需求,而不是只看到他们的行为表象。这种“看见”,需要耐心,需要细心,更需要一颗柔软的心。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作为父母的初心,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完整、幸福的人。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最独特的一本,它的篇幅不算长,但每一页都像是在和一位充满智慧的朋友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我一直以来都对教育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市面上的很多育儿书都过于强调“技巧”和“方法”,似乎孩子是可以被“操纵”或“设计”出来的。然而,这本书却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它没有给我一套僵化的步骤,而是引导我去思考教育的本质,去感受孩子内心深处的节奏。作者的文字非常细腻,常常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场景,不动声色地揭示出教育的奥秘。例如,我印象很深的一个段落,作者描述了如何在清晨阳光洒进房间的瞬间,与孩子一起感受新一天的到来,那种宁静而充满希望的氛围,瞬间就让我联想到了我自己的童年,以及我希望为我的孩子创造的那种纯粹的快乐。书中没有关于“如何逼迫孩子学习”的字眼,也没有关于“如何量化孩子的进步”的讨论,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力的尊重,一种对孩子内在成长的信任。它教会我放慢脚步,观察孩子的眼神,倾听他们的呼吸,在平凡的日常中发现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美好。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自我疗愈和觉醒,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不再是那个焦虑的“控制者”,而是成为一个愿意陪伴、乐于学习的“同行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