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尤其是中国的民族音乐,更是享誉海内外。二胡作为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代表性乐器,其风靡之势尤盛,热爱者、学习者数以百万计。音乐是陶冶心灵、抒发情感的好平台,所以绝大部分的二胡学习者都不会以演奏作为自己的专业,而更重要的是获得快乐!在学法上,专业训练和业余爱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笔者决心为广大热爱二胡的朋友们编著一套“学二胡必备”系列丛书,将作为爱好者学习二胡必须掌握的知识、技巧和乐曲,做一个系统的介绍。只要掌握了本丛书的全部内容,你就具备了用二胡自娱自乐的能力,也完全可以在一些演出、比赛等活动中“露一手”,将给你带来无穷的欢乐。
赵寒阳,男,汉族,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1954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深造,师从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王国潼教授。1979年在该院举办的音乐比赛中获两项一等奖,并被选派随中央音乐学院民乐团出访英国、爱尔兰、伊拉克等国举办音乐会。以后曾多次出访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讲学、演出。1982年本科毕业后即留校任教,现任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中国二胡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曾获文化部“区永熙优秀教育奖”和香港“SGI杰出贡献奖”。出版二胡著作五十六部,发表论文近百篇;作品十余首;录制、出版了大量演奏及教学的音像制品,为中国二胡音乐界著述丰、广、深的音乐家;并经常出任国际国内音乐大赛评委。1994年还出版个人二胡专辑CD唱片:“中国传统器乐名家名曲系列”之《月夜》和《汉宫秋月》两张。1991年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撰稿并主讲了我国第一部民族器乐电视教学片《儿童学二胡》,播放后得到音乐界及社会的高度评价,并在全国电视优秀教学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近年来已拍摄出版了各种教学录像带《儿童学二胡》《全国二胡考级辅导》等十几套近五十小时;2006年又完成北京市精品教材项目及院“211工程”教材建设项目三项,为二胡的教学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艺术传略被选入《中国音乐家名录》《世界名人录》
《跨世纪人才丛书》以及英国剑桥大学《世界名人录》等典籍。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人,那种素雅的写意风格,一眼就能让人感受到二胡那悠扬婉转的旋律。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厚实而又不失柔韧,翻阅起来触感舒适。虽然我还在初学阶段,对很多专业的术语还不太熟悉,但这本书的排版清晰,每一个章节的划分都很明了,能让我大致了解学习的脉络。书中配有大量的插图,对于一些手型、指法、弓法的演示,通过图片的形式表现出来,直观易懂,省去了不少摸索的时间。尤其是那些讲解基础入门的篇章,对零基础的朋友来说,简直就是福音。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坐姿和持琴的讲解,以前总觉得这些细节不重要,现在才发现,正确的姿势不仅能减轻身体的疲劳,还能为后续的技巧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作者在讲解一些难点时,会用一些很形象的比喻,比如把运弓比作“流水”,把揉弦比作“按摩”,一下子就化抽象为具体,让人豁然开朗。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但仅从这些基础的引导,我就已经对学习二胡充满了信心。它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循序渐进地引领我走向音乐的世界。
评分作为一名已经学习二胡多年,但总感觉瓶颈期难以突破的老玩家,我拿到这本书时,内心其实是带着一丝忐忑的。毕竟,很多“必须掌握”的技巧,对我来说可能已经接触过,我更关心的是如何能将其“精进”和“升华”。这本书确实没有让我失望。它在高级技巧的讲解上,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性和深度。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揉弦”的处理,书中不仅分析了不同揉弦方式(如指颤音、弓颤音)的细微差别,还强调了揉弦的速度、幅度与音准、音色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之前一直觉得自己的揉弦不够“揉”,不够“有感情”,但看了书上的讲解,我才发现,很多时候是揉弦的“力度”和“节奏”没有掌握好,导致声音显得呆板。另外,书中关于“颤音”的讲解也令我受益匪浅。以前我总是简单地将颤音视为快速的音高变化,现在才明白,真正的颤音需要与乐句的呼吸和情感完美结合,才能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似基础的技巧,深入挖掘起来,也能发现很多以前从未留意过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是决定演奏水平的关键。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表面的技巧讲解。我一直以为二胡的学习就是埋头苦练指法和弓法,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音乐的感知和情感的表达同样重要。它在其中一些章节,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探讨了如何理解乐曲的意境,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演奏中。我记得有一段写到关于“气息”的运用,虽然二胡演奏中没有真正的“气息”声,但作者却将其比作是演奏的灵魂,通过对弓子的控制,模拟出气息的起伏和律动,从而赋予旋律生命力。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之前只是机械地练习,很少去思考如何“唱”出音乐。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开始尝试着去体会乐曲的情感,去思考每一个音符背后的意义。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二胡演奏史和名家介绍的内容,这些拓展性的知识,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对二胡这件乐器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理解。我常常在练习之余,翻阅这些章节,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门技术,更是在走进一个悠久而深厚的艺术殿堂。
评分说实话,当初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标题里“必须掌握”这几个字,让我觉得很有份量,好像里面藏着什么独门秘籍一样。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发现它真的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教材。书里的内容,即使是我这样已经摸索了一段时间的琴友,也能从中发现不少值得琢磨的地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一些复杂技巧时,那种抽丝剥茧的细致。比如,对于一个看似简单的“滑音”,书中会把它拆解成几个不同的类型,并分别讲解发力点、速度控制以及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我之前一直有个误区,以为滑音就是随意地在弦上滑动,看完这本书才明白,原来这里面有这么多讲究,需要精密的控制才能弹出那种如泣如诉的效果。而且,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到位,选取了许多经典的二胡曲目片段,详细剖析了其中难点技巧的处理方式,让我能够对照着自己的练习,找出不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点,不枯燥,带点个人感悟,读起来不像是在读一本冰冷的工具书,更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琴师在促膝长谈,分享他的心得体会。
评分我是一名音乐教育的从业者,平时会接触不少音乐相关的书籍,但真正能让我眼前一亮的,并不多。这本书,无疑是其中之一。我把它当作一本教学参考书来对待,发现它的逻辑结构非常严谨,知识体系也构建得相当完善。从基本功的扎实训练,到乐曲的赏析与实践,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教学方法上的独到之处。书中不止是告诉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比如,在讲解如何训练学生的“音准”时,它会详细分析导致音准不佳的各种原因,并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反复练习。此外,书中对乐曲的分析也十分透彻,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还会涉及到乐曲的创作背景、情感内涵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和艺术修养非常有帮助。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训练方法融入到我的教学中,发现效果显著,学生的进步也比以前更快。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提升二胡教学的整体水平,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