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熊孩子出没怎么破?无厘头哭闹怎么解?教你判断儿童性格类型,读懂怪小孩的行为模式。
正确解读儿童行为密码,建立亲子间的亲密沟通,让孩子不做受气包、小皇帝、熊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刘颖,心理家教图书作者,提倡“走心”的教育,给诸多教育机构提供了有效的教育理念,帮助无数家长走出教育难题。曾供职北京知名心理研究所,有近10年的心理学研究经验,还就职于《中国早教网》《现代教育》等杂志社。
本书剖析了孩子常见的行为习惯,反复扔东西、不爱说实话、频频撒娇、越来越不爱学习、睡觉必须开着灯……遇到这些问题时,你是否心里感到生气和不解?
其实,这些行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爸爸妈妈只有读懂他们行为背后的“小秘密”,才能真正读懂孩子,帮助他们化解内心的不满情绪,培养正确的心态和世界观。
刘颖,心理家教图书作者,提倡“走心”的教育,给诸多教育机构提供了有效的教育理念,帮助无数家长走出教育难题。曾供职北京知名心理研究所,有近10年的心理学研究经验,还就职于《中国早教网》《现代教育》等杂志社。
已出版的作品有《0~3岁宝宝完美早教方案》《80后新爸妈育儿经(0~7岁)》《与爸爸一起成长》《三代同堂育儿经》《好人格决定孩子的一生》《正能量的孩子——找准心理时机教育孩子》《我的青春怎么了——男孩心理解读》《我的青春怎么了——女孩心理解读》等十余部畅销图书。
第一章
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求知学习的兴趣
第1节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兴趣心理” / 002
第2节 怎样挖掘孩子的求知能力——“求知欲望” / 007
第3节 如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理——“潘多拉效应” / 011
第4节 怎么增强孩子学习的快感——“兴趣效应” / 016
第5节 怎样诱导孩子进取的兴致——“门槛效应” / 020
第6节 怎样才能让孩子不断地进步——“表扬效应” / 024
第7节 如何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动机心理” / 029
第二章
孩子遇到学习“停滞期”不可怕,关键是应对的态度与方法
第1节 怎样面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态度效应” / 035
第2节 孩子成绩后退时怎么办——“激励效应” / 038
第3节 怎样让孩子尝到进步的甜头——“攀山效应” / 043
第4节 如何有效地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成就效应” / 047
第5节 有没有必要让孩子争当第一名—— “第十名效应” / 051
第6节 怎样才能帮孩子提升学习记忆力——“遗忘曲线” / 056
第7节 孩子越来越不想学习是怎么回事——“厌学症” / 061
第三章
良好品格是人的根本,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观念
第1节 孩子遇事总是悲观绝望怎么办——“斯万高利效应” / 068
第2节 为什么孩子总不说实话——“说谎心理” / 072
第3节 孩子的自卑心理很重怎么办——“杜根定律” / 077
第4节 怎样让孩子的好习惯持续下去——“强化定律” / 081
第5节 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棘轮效应” / 086
第6节 务必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皮尔斯定理” / 093
第7节 让孩子在认识错误的过程获得新知——“犯错误效应” / 098
第8节 指出孩子的错误时不应该简单粗暴——“瀑布心理效应” / 103
第9节 怎么让孩子认识错误带来的后果——“自然惩罚法则” / 107
第四章
当孩子行动古怪时,一定要了解他的情绪心理
第1节 孩子频频撒娇为哪般——“安全感效应” / 112
第2节 为什么孩子总是难以安静下来——“多动障碍症” / 117
第3节 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爱说话了——“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 121
第4节 孩子为什么非常喜欢小抱枕——“恋物症” / 125
第5节 为什么孩子睡觉时总是开着灯——“怕黑恐惧症” / 129
第6节 孩子的情绪为什么会越来越烦躁——“超限效应” / 133
第7节 当孩子大发脾气时该怎么办——“避雷针效应” / 138
第8节 孩子为什么总是爱哭泣——“哭泣效应” / 142
第9节 孩子小小年纪为什么总说自己很累——“心理性疲劳” / 147
第10节 宽容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南风效应” / 152
第五章
多带孩子外出交往,教孩子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第1节 教孩子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角色效应” / 157
第2节 孩子为什么总是从外表看人——“以貌取人心理” / 162
第3节 怎样让孩子把握交往中的分寸——“阿伦森效应” / 166
第4节 交往中孩子总是人云亦云怎么办——“从众心理” / 170
第5节 如何让孩子在交往中获得他人的喜欢——“亲和效应” / 175
第6节 如何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互助互利——“互惠原理” / 180
第六章
培养适应心理,让孩子学会适应各种新环境
第1节 孩子到了新环境怎么办——“自适应效应” / 186
第2节 如何培养孩子应对变化的能力——“迂回效应” / 191
第3节 怎样激励孩子面对新挑战——“鲶鱼效应” / 196
第4节 开学时,孩子过于紧张怎么办——“开学恐惧症” / 201
第5节 请将自由还给你的孩子——“鱼缸法则” / 205
第6节 对孩子的要求应适可而止——“倒U形假说” / 211
第7节 请为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目标效应” / 217
第8节 请帮孩子调整好休息与学习的时间——“生物钟现象” / 222
这本书的封面上那个“正面管教”的字眼,说实话,一开始吸引我的是它的字面意思,以为会是一本教我如何“好好”管教孩子,让孩子乖乖听话的秘籍。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管教”的认知。它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你应该这样做”,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比如,书中反复强调的“尊重”,我之前以为就是不打不骂,但深入理解后才发现,尊重不仅仅是行为上的克制,更是情感上的连接和理解。当孩子因为某件事情而哭闹不止时,我不再急于去制止,而是尝试去理解他哭闹的原因,是委屈?是害怕?还是对某件事情的不满?这种转变,让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也让我自己不再那么焦虑。我开始意识到,原来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行为”只是他们在表达自己某种需求,而我的回应方式,往往决定了他们是继续沉浸在负面情绪里,还是能找到积极的解决办法。这本书真的让我从一个“管理者”变成了一个“引导者”,这种角色的转变,带来的不仅仅是孩子行为上的改善,更是我自己心境上的成长。我开始学会倾听,学会同理,学会用一种更平和、更有力量的方式去面对孩子成长中的种种挑战。
评分在接触《正面管教儿童行为心理学》之前,我对于如何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尤其是那些爆发式的哭闹和愤怒,感到非常头疼。我总觉得,一旦孩子开始哭闹,就意味着我“失败”了,我必须立刻想办法让他们停止,哪怕是用一些我并不太情愿的方式。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全新的思路,它让我意识到,孩子的情绪,无论好坏,都是他们真实感受的表达,我们不应该去压制,而是要去理解和引导。书中提到的一些具体的沟通技巧,比如“倾听和回应”,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开始尝试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放下手中的事情,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用平和的语气说:“我看到你现在很伤心/很生气,你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这种看似简单的改变,却让孩子感受到了被理解和被支持,很多时候,他的情绪也就慢慢平复了。我不再把孩子的哭闹看作是一种“麻烦”,而是看作是他们学习如何处理情绪的机会。这本书教会我,作为父母,我们的角色不是一个“纠错者”,而是一个“情绪的陪伴者”和“解决问题的教练”。这种观念的转变,让我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和谐,也让我自己学会了如何更平和地面对孩子成长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触动,在于它打破了我固有的“权威式”教育观念。我一直认为,父母是孩子的主导,必须树立绝对的权威,孩子才能听话。然而,《正面管教儿童行为心理学》却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一种建立在平等、尊重和信任基础上的亲子关系。它教会我,与其去压制孩子的“坏习惯”,不如去理解这些习惯背后隐藏的信号。举个例子,孩子不愿意收拾玩具,我过去总是强硬地命令,结果往往是孩子的抵触和我的愤怒。但读了这本书后,我尝试去和孩子讨论,了解他不收拾的原因,是觉得太麻烦?还是因为玩具太多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然后,我们一起制定一个小的、可行的计划,比如“五分钟玩具回家时间”,或者把收拾玩具变成一个游戏。这样的改变,让孩子感觉被看见、被尊重,他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也就更有动力。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所谓的“管教”,其实是在和孩子一起学习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单方面地强迫。这种学习的过程,让孩子获得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我看到了他身上闪耀的智慧和潜力。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改变,它不是在教你如何“驯服”孩子,而是在帮你和孩子建立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连接。
评分坦白说,在读《正面管教儿童行为心理学》之前,我总觉得孩子们的行为就像是失控的野马,需要用缰绳狠狠地拉住。我常常为他们的固执、他们的哭闹、他们的不听话而感到头疼,也一度陷入自我怀疑,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好。这本书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了我之前混沌不明的教育之路。它没有给我现成的“万能药”,而是教会了我一套思维方式,一套观察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书中关于“惩罚”的讨论,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我以前认为,不惩罚就等于放任,孩子就会无法无天。但这本书告诉我,真正的“正面管教”是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是通过引导和连接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压制。它让我明白,每一次的“不听话”,背后可能都是孩子在试图表达某种需求,而我作为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去“纠正”他的行为,而是去“理解”他的需求。这种理解,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和孩子之间沟通的闸门。我开始尝试用“我看到了你很生气,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这样的句式,而不是直接呵斥。这种微小的改变,带来的却是巨大的不同。孩子似乎更能平静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我也因此看到了他内心深处更柔软的部分。
评分我一直认为,教育孩子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情,尤其是在孩子进入叛逆期之后。那些突如其来的情绪爆发,那些令人费解的行为,常常让我感到无所适从。《正面管教儿童行为心理学》这本书,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我迷茫的时候,为我指明了方向。它并没有给我一套僵化的规则,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书中关于“合作”的理念,让我深有体会。我以前总觉得,孩子就应该听父母的,合作是单方面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合作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的。比如,在制定家庭规则的时候,我会尝试让孩子参与进来,听听他的想法,即使他的想法不完全成熟,但这种参与感本身就能激发他的责任感。这种改变,让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发号施令”和“被动执行”,而是变成了“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我看到孩子因为被重视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家庭事务中,也看到了他身上逐渐显现出的责任感和独立性。这本书,真正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乐趣,也让我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