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货志:写给吃货的美食百科

食货志:写给吃货的美食百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士玮 著
图书标签:
  • 美食
  • 菜谱
  • 烹饪
  • 食材
  • 饮食文化
  • 美食游记
  • 家常菜
  • 烘焙
  • 健康饮食
  • 吃货必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764956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828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堡为何叫作汉堡?咖哩是不存在于印度的料理?牛排为何是业余厨师容易胜过专业厨师的菜色?中东烤肉沙威玛和突厥人的神秘关系?正宗日式拉面并不存在在世界上?连大厨也不懂的鲜味的科学?本土大米如何做比日本吃到的白饭还好吃?作者以诙谐幽默的笔法,向我们介绍数十种熟悉却不知道来由的经典食物,让我们用阅读故事的眼光来看待餐桌上的食物。了解食物的前世今生,了解每道食物背后的历史和地理背景、生产流程、烹调技术等,能让我们改变生活的质感,燃起对“过日子”的热爱。

作者简介

  邓士玮,台湾美食网站食货志的创始人。大学时主修历史,很喜欢把一个东西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当作跟人家聊天的素材。喜欢自己动手做饭吃,喜欢研究食物背后的故事与理论。2014年开始撰写美食心得,并创建了食货志网站,拥有一众忠实的阅读者。

目录

  One 欧洲美食寻故之旅

  汉堡为什么叫作汉堡002

  蒙古骑士屁股下的那块牛肉004

  汉萨同盟005

  11美分的汉堡排007

  绞肉机的发明012

  汉堡包到底是谁发明的013

  完美汉堡运动015

  在家制作米其林星级“完美汉堡”015


  老上海记忆中的法国菜:蜗牛与烙蛤蜊020

  海派西餐023

  红房子与烙蛤蜊026

  在家做出法式焗蜗牛与烙蛤蜊028


  轻松胜过专业厨师的料理:牛排032

  如何选牛排035

  湿式熟成与干式熟成039

  牛排的烹调041

  在家做出惊人的专业级牛排043


  西班牙地中海风情食物:美乃滋047

  战争与美乃滋048

  超爱美乃滋的西班牙人053

  自己在家也可以做美乃滋054


  赌场的待客之道:总汇三明治058

  价格最贵的三明治059

  “总汇”三明治原来是“总会”三明治060

  在家做经典总汇三明治067


  罗马帝国与罗勒青酱070

  伟大的古罗马071

  热那亚人喜爱的印度神草072

  热那亚青酱075

  在家做出美味的热那亚罗勒青酱075


  画家笔下的那抹红:意式生肉冷盘080

  唐朝时期的刺身081

  其他地方的生肉料理082

  向画家致敬的生肉冷盘083

  在家制作西西里金枪鱼卡巴乔087


  顶级的法式美味:勃艮第红酒炖牛肉089

  悲惨的法国农民090

  法国高级餐厅里的农家饭092

  现代法国料理之父——埃斯科菲耶094

  人类最好吃的牛肉料理095

  高级料理的姿态097

  在家做出勃艮第红酒炖牛肉099



  Two 亚洲美食寻故之旅

  世界上并没有正宗的日本拉面104

  引发排队狂潮的日式拉面105

  日式拉面竟然是中华料理106

  不计其数的日式拉面107

  泡面是台湾人发明的109

  日式拉面的新奇之旅111

  在家煮美味的日式拉面112


  是“饼”,也是“馄饨”:乌龙面119

  关于乌龙的几个含义120

  饂饨专门店不是卖馄饨面的122

  古代的面条叫作“饼”123

  唐朝传入日本的馄饨可能是面条125

  赞岐乌龙面126

  在家做日本乌龙面129


  让印度人莫名其妙的料理:咖喱134

  印度的香料历史135

  英国人发明了“咖喱”137

  印度的葛拉姆马萨拉138

  其他地方的美味咖喱140

  解密咖喱香料的配方143

  咖喱好吃的关键147

  在家做出超美味的咖喱148


  卤味的精髓:卤水十三香与香料154

  复合香料157

  卤水十三香158

  用异域香料来创造自己的十三香160

  “药性”问题161

  除了卤水,十三香还能做什么162

  卤味美味的秘密162

  食材的卤泡时间对照表165

  火力与调味变化167

  在家做出美味的十三香卤味168


  人与火的战斗之歌:烤肉172

  如何选择木炭与生火174

  火力与技巧174

  如何判断肉熟了没175

  多姿多彩的香料是烤肉的好朋友176

  腌制与另类搭配177

  完美的烤肉派对菜单178


  世间真有扬州鹤:扬州狮子头188

  狮子头的起源:京杭大运河188

  钱多事少离家近的美差190

  关于狮子头的各种传说191

  在家做扬州狮子头193


  回味妈妈的味道:王宣一家传牛肉197

  令人怀念的美食家198

  赤油浓露的红烧牛肉199

  在家做出家传红烧牛肉202

  Three 柴米油盐里的生活智慧

  鲜味的科学206

  鲜味的美妙化学作用208

  糖无法取代味精210

  含有鲜味物质的食材211

  如何提鲜味213


  食材购买指南214

  香料214

  油、盐、酱、醋、酒214

  奶油与奶酪228

  米、面、杂粮229


  料理之魂:高汤234

  食材的选择与预处理236

  火力大小与清汤、白汤241

  适当补充蒸发掉的水分242


  人间至味不过一碗白饭245

  日本料理的煮饭方法247

  在家用电饭煲煮出日式白米饭248


精彩书摘

  ONE

  欧洲美食寻故之旅

  汉堡为什么叫作汉堡

  应该不会有人没吃过汉堡包吧,这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西式食物:圆面包剖开,夹上一块碎牛肉煎成的肉饼,再加上生菜和酱料。就算没有开车去过“得来速”窗口,也有在上班、上学前经过早餐店买份汉堡,到教室或是办公室座位上享用的经历。

  年轻一点儿的朋友们有可能在幼童时期,就已经在快餐店疑似沾满大量不知名微生物的塑胶球池里,边爬边在池边咬一口儿童餐的小汉堡包了;中学时期可能也有跟异性朋友相约在快餐店,名为读书、实为约会的“汉堡之恋”回忆;进入社会工作了,手头阔绰一点儿,更会去美式餐厅吃个豪华版的汉堡。

  无论汉堡包是大是小,是薄是厚,价低价高,这款美式食物代表作跟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比你想象的还密切。汉堡包早就已经融入你我的日常饮食,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应该很少人想过汉堡也有它的身世故事吧,你知道汉堡为什么叫作汉堡吗?要怎样才能做出一个欧美餐厅正热卖的美味汉堡包呢?首先,我们得先来“名词定义”一下,因为中文的“汉堡”其实有多重意思,如果不先讲清楚,接下来你可能会听不懂。

  1.汉堡市(港)

  德国的第二大都市,地位等同联邦州,全名“汉堡汉萨自由市”(FreieandHansestadtHamburg),位置几乎是整个欧洲的中心(也是欧盟第七大都市),自古就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全世界除纽约之外拥有最多外国领事馆的城市。

  2.汉堡排

  碎牛肉组成的一块大肉饼,用牛排的料理方式煎烤烹调,加上配菜与酱汁,日本人非常爱吃。

  3.汉堡包

  圆面包夹煎烤过的汉堡排肉饼与生菜、酱汁。

  好了,让我们一起探究汉堡包的身世背景,搞清楚为什么汉堡叫作汉堡吧!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汉堡包中间夹的肉饼原料是绞碎的牛肉,那么,碎肉料理到底是不是一种平价的料理?现在肉馅是很便宜的食材,一般我们会买一块肉,请肉贩帮我们放进绞肉机里面绞一绞,还不用加钱。在超市买现成的牛肉馅,你会发现牛肉馅的价格比整块牛肉还便宜。

  但是绞肉机发明之前,要做一道碎肉料理是非常不容易的。你需要花不少时间用刀将肉细细地切碎,然后才可以开始做料理,所以最早的碎肉料理并不是平民化的食物,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醢”(音同“海”)就是一种肉酱,而周天子吃的八珍中的第一珍就叫作“淳熬”,其实就只是把肉细切成酱,熬煮后浇在饭上(这不就是卤肉饭吗),这算是东方国家比较早的关于碎肉料理的文字记载。

  蒙古骑士屁股下的那块牛肉

  那么西方国家是如何开始吃碎肉料理的呢?这要从成吉思汗开始讲起。13世纪时,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之后开始挥军西征,在欧亚大陆建立起蒙古诸汗国。

  在征战的旅程中,蒙古骑士发明了一种奇特的牛肉或马肉料理方式:先切一块肉放在皮革制成的袋子里,然后压在马鞍下,骑士坐着马鞍骑着马继续往目的地前进,经过几小时的颠簸后,一是放在袋中的牛肉一来被压扁碎裂,二是马鞍与马背中间的热度经过皮革袋的保温无法散去,最后大概能到55℃。长时间处在这个温度下,细菌会停止繁殖甚至死亡,类似现在流行的低温烹调(只差真空袋)。

  总之,肉虽然看起来还是生的,但实际上真的可以吃。英勇的蒙古骑士就这样屁股下面压着袋装生肉一路奔驰,用餐的时候把袋子里压碎的肉拿出来,拌上香料与调味料后就是一餐。

  蒙古西征获得成功,建立了蒙古诸汗国后,统治基辅罗斯诸国(包括现在的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的金帐汗国(钦察汗国)特别流行这种料理方式。但总是装一块生肉压在屁股下面骑几个小时实在太累了,蒙古统治阶级将这个过程精致化,改成用刀细细地切碎生肉,加上香料与盐来调味,上面再放一颗敲碎的生鸡蛋,这就是所谓的鞑靼牛肉。

  鞑靼牛肉软嫩鲜美,不仅蒙古王公贵族们爱吃,而且位于封建制度次级的俄罗斯贵族与有钱的贸易商人也爱吃。这道鞑靼牛肉在整个金帐汗国统治期间成为基辅与俄罗斯地区的名菜。流传到现在,这种料理方式在欧洲高档餐厅的菜单上还能看见,叫作鞑靼牛排(SteakTartare)。

  汉萨同盟

  据说欧洲所有的碎肉料理都来自于鞑靼牛肉,但这道碎生肉美食是如何从俄罗斯往南传遍欧洲的呢?正当金帐汗国的蒙古贵族统治俄罗斯时,德意志北部地区还是一个个小型或中型的城邦小国,其中靠波罗的海的港口城市很自然地开始经营贸易货运,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各位请看这张地图。

  汉萨同盟的船只将俄罗斯的鞑靼牛肉推广到全欧洲

  地图上画圈的位置就是德国的北部,包括很多港口都市。只要出海沿着近岸往东,就能与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俄罗斯等国建立贸易关系。

  可是往北一瞧,心就凉了半截。北边是丹麦、挪威、芬兰、瑞典啊!各位听过北海小英雄吧?这些国家现在都是发达国家,不过在14世纪时还是相对落后的,虽然说那时已经过了维京时期,但是波罗的海还是有不少强悍的海盗集团。

  为了维护航海贸易的安全,这些港口城市在1367年以科隆、吕贝克、不来梅、汉堡港为主,联合其他中小型港口城市组成了一个商业军事同盟,这个同盟叫作汉萨同盟(Hansa或Hanze,公会或是会所的意思)。从德国北部开始往外逐渐邀请各地的港口城市加入,全盛时期北海与波罗的海周围加入的城市多达160个,垄断了波罗的海与北海沿岸的商业贸易。

  汉萨同盟的船只穿梭于波罗的海做生意,进一步把俄罗斯的鞑靼牛排带进了德国北部城市,慢慢推广到全欧洲。当然,大家也不是一看到生牛肉就敢吃下肚的,加上当时的肉品只能在冬季保存,所以欧洲也逐渐有了碎肉肉丸这类食物。

  后来,海上贸易的利益被后起新兴的帝国觊觎,汉萨同盟被多次削弱势力之后终于瓦解。但汉萨同盟中最具实力的汉堡港在欧洲的地位依然屹立不倒,直到现在依然是欧洲的海运中心。

前言/序言

  吃货写给吃货看的故事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在偶然的机缘下,我参与过一家大型餐厅的营运。有一次,某家报纸希望在周末版推出一些时尚餐厅的特色菜品,我便走进厨房问主厨可以介绍什么。主厨想了想,为我示范了几道意大利面食与鞑靼鲑鱼(SalmonTartare,将生鲑鱼与鞑靼鲑鱼切成小方块,与香草调味料拌匀后,用鞑靼生牛肉的装盘方式呈现,非常美味)。我在工作台边拍照、做文字记录,边听主厨说明这几道菜的烹调技巧、重点与步骤,然后把成稿寄给了约稿的报社记者。

  后来闲暇时,我也试着在家里做这几道菜,意外地发现即使是当年根本不会用菜刀的我,只要注意几个关键技巧,也能把这几道菜重现,而且效果相当不错,从此我对烹饪产生了兴趣。因为在餐饮企业上班,所以与同事或是同行闲聊时,我常常听到烹饪小秘诀或是菜品的做法,有空就会自己做做看。菜品有时好吃,有时不能吃,我也不那么在意,就只是把做菜当作一种消遣而已。

  走进婚姻的人总是对家里的厨房与餐桌有一些期待。结婚之后,我与太太开始自己做饭吃。我希望能端上一些比较新奇的菜,于是我花了很多时间找食谱,看电视上的烹饪节目,自己试着做调整。我总是努力搞懂这些食物背后的故事与道理,然后把心得记录下来。

  我们在家里做过很多很夸张的食物,比如,因为看到了网络上老外分享制作西班牙腊肠的视频,就真的自己灌香肠拿到阴凉的环境里晾干,然后生吃;也曾经用食物料理机将肉搅成肉泥,然后调味、压形制作出三明治用的哈姆火腿;或是用金华火腿、干贝、老母鸡炖高汤,然后做扬州狮子头;自己买各种香料来尝试调配咖喱粉;还自己做肉松、牛肉干、港式烧腊等,简直玩得不亦乐乎。家里的“家私”也越来越多,各种烤箱、食物料理机、均质机、切肉机、数字温度计、定温器……

  后来,我自己架设了“食货志”这个网站,请认识的书法家好友郭允中帮忙题字,然后开始写内容。我把所知道的料理故事写下来,加上烹饪的原理,并附上拍得很烂的实作照片,然后在网页里附加分析码,靠一些简单的网站优化与社群营销工具,看看有没有人会来看这些记录食物的文章。

  我的网站“食货志”是把“食”直接当作“吃”,这样一来食货就变成“吃货”了。吃货这个词虽然来自网友,不过还蛮贴切可爱的,本人确实是个吃货,吃货写出来的文字给吃货们看,这就是“食货志”。

  为了不让自己成为一个被网友唾弃、半途而废的烂作者,我只好继续写下去,就这样写了两年多,直到现在。未来,我也会继续写下去。

  “食货志”网站上的文章大多依循一种不入流的怪体例,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大杂烩”。我并没有刻意规划要这样写,只是单纯觉得聊食物的故事不能只讲背景或是滋味如何,食物的故事应该包含食物的各方面,而且必须要包括烹调的技术与艺术,说菜一定要会做菜。就这样,文章的风格变成“食物历史”+“背景故事”+“烹调道理”+“实战”的长篇怪文,而且断句或截段的笔法很网络化,用词粗鄙、不修边幅,不能登大雅之堂。

  没想到这些粗文不但有人爱看,还有人愿意邀约出书,总之我很感谢我的编辑,其实我拖稿拖了一年多,真是不好意思。另外要感谢我的太太Cora(科拉),这年头可以容忍老公不务正业、整天在家里做食物实验的女人并不多。她也喜欢在厨房里找乐趣,不过她的兴趣专长是烘焙,未来可能会在“食货志”里开辟出一个专栏,偶尔请她讲一下甜点与面包的故事。

  最后要感谢的是这些年来在各种网络平台上鼓励我的各位网友,我们一起讨论食物,一起嬉笑怒骂,还一起团购刀子、锅、食材。如果没有大家的支持,“食货志”早就结束了。这些食物的故事也许引发了一些人的兴趣,但我更希望的是借由其中对食物历史、文化、烹煮技巧的描述,能够让大家勇敢地走进厨房开始做菜。现在,就请大家跟我一起走进食货的世界吧!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一本名为《食货志:写给吃货的美食百科》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本身,字数在1500字左右。 --- 《星河彼岸的旅人:失落文明的密码》 书籍简介 这是一部横跨星系、追溯时间洪流的史诗级科幻巨著,它聚焦于人类文明在宇宙中的终极命运,以及一个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古老、更具智慧的“先行者”文明遗留下的宏大谜团。 第一部分:寂静的呼唤 故事始于遥远的未来,地球已成为一个被精心维护的“历史保护区”,人类的主体文明迁徙至环绕猎户座旋臂建立的“新伊甸”星系联盟。和平与繁荣持续了数千年,直到一艘来自未知深空的探测器——“信使号”——携带着一段无法破译的加密信号返回。这段信号并非任何已知的语言或数学公式,它是一种基于高维几何结构和量子纠缠状态的复杂信息流,其来源指向了一个被星图学家标记为“虚空之墙”的危险区域。 主角,伊莱亚斯·文森特,一位饱受争议的宇宙语言学家兼密码破译专家,被征召进入一个由精英科学家、军事战略家和异星文化专家组成的秘密小组——“观测者”。他们的任务是解开这段信息,揭示“信使号”在黑暗中究竟遭遇了什么。 随着破译工作的深入,他们发现这段信息并非警告,而是一份邀请函,指向一个被称作“阿卡迪亚”的失落文明的遗址。这个文明的科技水平远远超越了人类的理解范畴,他们似乎掌握了控制时空、甚至逆转熵增的秘密。 第二部分:时空湍流中的航行 为了抵达阿卡迪亚的坐标,观测者团队必须启用一艘被封存的实验性飞船——“破晓者”。这艘飞船依赖于一种不稳定的“曲率折叠驱动”,理论上可以瞬间跨越数千光年的距离,但风险极高。 船员们,除了伊莱亚斯,还包括:冷静沉着的舰长安娜·科尔宾,她必须在绝对的科学理性与未知的恐惧之间做出抉择;首席工程师兼人工智能专家,沉默寡言的机械师里奥,他与飞船的中央AI“弥诺斯”有着近乎心灵感应的联系;以及神秘的生物学家,泽维尔博士,他对宇宙中生命形态演化的理解,常常令人不安。 “破晓者”在跃迁过程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时空畸变。他们被迫降落在一个名为“琉璃星云”的中转站——这是一个由阿卡迪亚文明留下的自动维护系统所构建的星际驿站。琉璃星云内部的世界令人目眩神迷,它是一个漂浮在零点能场中的巨大生态系统,时间流速在这里似乎可以被生物意志所影响。 在这里,他们开始接触到阿卡迪亚文明留下的“前兆记录”。这些记录并非文字,而是以全息影像和感官数据包的形式呈现,讲述了一个关于“伟大撤离”的故事。阿卡迪亚人并非灭亡,他们预见到了宇宙终极热寂的必然性,并选择了一种超脱于物质存在的升华方式。 第三部分:熵增的悖论与选择 观测者团队的深入探索揭示了一个令人心寒的真相:阿卡迪亚的“升华”并非完全和平。他们为了实现永恒的存在,曾试图利用一种被称为“时间回溯引擎”的技术,以牺牲其他新兴文明的演化速度为代价,来稳定宇宙局部区域的能量平衡。 伊莱亚斯通过破解核心日志,意识到“信使号”带回的信号,其实是阿卡迪亚文明在撤离前留下的一个“纠错程序”,目的是阻止任何后来者重蹈覆辙,或更糟——被卷入他们维持自身永恒所设置的陷阱中。 安娜舰长面临着道德困境:是按照既定路线继续深入,试图理解并利用阿卡迪亚的力量,以确保人类的绝对安全;还是相信伊莱亚斯的解读,立刻启动自毁程序,防止“破晓者”成为激活古代“时间引擎”的钥匙? 在琉璃星云的核心,他们遇到了阿卡迪亚文明的最后一位遗留者——一个并非肉体,而是一个纯粹意识形态的实体,它自称为“守护者”。守护者向他们展示了宇宙的终极景象:无数文明的兴衰,不过是宇宙呼吸的一次浅薄起伏。 第四部分:超越星图的遗产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破晓者”飞船即将被守护者的能量场捕获之际。里奥和弥诺斯AI合作,利用阿卡迪亚留下的非线性物理学知识,创造了一个局部的“因果逆转场”。这不是时间旅行,而是一种对信息流的重定向。 伊莱亚斯最终没有选择摧毁或利用阿卡迪亚的技术。他意识到,真正的遗产并非是无尽的能量或永恒的生命,而是对“限制”的理解和对“演化”的尊重。 他向守护者发送了一段简短的信息——一段关于人类文明如何从混沌中诞生,如何经历痛苦与爱,如何拒绝简单解脱的复杂情感数据流。这段信息震撼了守护者,因为它代表了阿卡迪亚文明在追求超脱过程中所遗失的、最宝贵的东西:存在的意义在于过程而非终点。 守护者解除了对“破晓者”的束缚,并将阿卡迪亚文明的核心知识——不是技术,而是关于“共生宇宙观”的哲学——以一种安全的方式植入了“弥诺斯”AI的核心代码中。 “破晓者”在伤痕累累中返回新伊甸联盟。伊莱亚斯和他的团队没有带回任何可用于军事或能源开发的“超级武器”,他们带回的是一个沉重的警告和一份关于宇宙尺度伦理学的全新蓝图。人类文明必须学会与宇宙中的限制共舞,而不是试图超越它们。 本书的结尾,伊莱亚斯凝视着窗外一片尚未被探索的星域。他明白,探险的终极目的不是征服或理解一切,而是带着谦卑和智慧,继续前行在无垠的黑暗中,迎接每一个新的黎明。 主题探讨: 本书深入探讨了技术进步的伦理边界、个体意识与集体命运的关系、熵增定律在哲学层面的意义,以及文明在面对终极虚无时的选择。它挑战了读者对“进步”的传统定义,并描绘了一幅宏大而内省的未来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特别敏感的人,也正是因为如此,《食货志:写给吃货的美食百科》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做得相当出色,让我爱不释手。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会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比如说,在讲解某种烹饪技巧时,它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操作步骤,而是会深入到科学原理层面,解释为什么这种做法能让食材保持鲜嫩,或者为什么会产生那种特殊的香气。它甚至会提及一些关于食材化学成分的书籍,用非常易懂的方式来解释这些复杂的科学知识,让我 solche,原来做菜也是一门科学。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一些传统烹饪方法时,那种对工艺的尊重和对传承的强调。它会讲到很多濒临失传的老技艺,以及这些技艺背后蕴含的智慧。它还会通过采访一些老一辈的厨师,记录下他们的经验和心得,让我感受到一种浓浓的人情味和对美食的热忱。这种对细节的挖掘和对工艺的尊重,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关于美食的“匠心史”。我发现自己开始更加注重烹饪的每一个环节,从食材的选择到火候的控制,再到最后的调味,都力求做到最好。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美食,是需要时间、耐心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才能成就的。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喜欢动手实践的人来说,《食货志:写给吃货的美食百科》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宝藏。它在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也提供了非常多的实践指导。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各种食材的挑选、处理和保存方法时,那种细致入微的讲解。它会告诉你,什么样的外观特征表明某种食材最新鲜,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口感有什么影响,以及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延长食材的保鲜期。我曾经因为不了解某种食材的处理方法,而让它失去了应有的风味,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在这方面有了质的提升。而且,它还提供了很多不同风味搭配的建议,让我知道如何将不同的食材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令人惊喜的美味。它不仅仅是教会我“怎么做”,更是启发我“可以怎么做”。我喜欢它在介绍一道菜时,会提供几种不同的变奏版本,或者给一些替换食材的建议,这样我就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手头的材料,灵活地进行调整。这本书就像一个全能的厨房助手,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操作,让我能够自信地在厨房里进行各种尝试。它不仅提升了我的烹饪技能,更激发了我对创造性烹饪的热情,让我乐在其中,不断探索新的可能。

评分

《食货志:写给吃货的美食百科》这本书,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住了。作为一个标准的“吃货”,我对美食的定义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抓住了我的心,它不像那种枯燥的食谱,也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接地气的口吻,仿佛一位老朋友在跟你聊家常,又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美食家在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食材时,那种挖掘食材背后故事的写法。比如,当讲到某种不知名的山野菜时,它会告诉你它为什么会生长在那片土地上,当地人是如何利用它来烹饪出美味的,甚至还会穿插一些关于这种食材的民间传说。这种叙事方式,让我觉得吃东西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行为,而是与土地、与文化、与历史产生了一种深刻的连接。我平时虽然也喜欢尝试各种美食,但很多时候都是“知其然,不知其 so”,这本书就像一位启蒙者,一点一点地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它让我明白,一道菜之所以好吃,不仅仅是因为厨师的手艺,更离不开食材本身的品质,以及烹饪过程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我开始更加关注食材的产地、季节,甚至开始琢磨不同烹饪方式对食材风味的影响。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吃”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它教会我如何去品味,去欣赏,去发现隐藏在每一口食物中的惊喜。

评分

第一次捧读《食货志:写给吃货的美食百科》这本书,就被它那种诗意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了。它不是那种硬邦邦的技术指南,而更像是一篇篇充满情感的美食散文。作者用非常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了各种食材在舌尖上的舞蹈,以及它们在不同烹饪方式下的华丽变身。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在形容一种食材的味道时,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味道具象化,让我仿佛能够通过文字就感受到那种独特的风味。比如,形容某种菌菇的鲜美,它会说“如同山林间的一缕清泉,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阳光的温暖,在齿间轻轻绽放”,这种表达方式,瞬间就把我带入了那个场景。它还常常在介绍美食时,融入一些文学典故或者诗歌意境,让美食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的升华。读这本书,让我觉得吃东西不再是一件平凡的事情,而是一种充满仪式感和艺术感的体验。我开始更加留意食物的色泽、香气,以及在口中层次分明的味道变化。它教会我如何用诗意的眼光去审视美食,去发现隐藏在平凡食材中的不凡之美。这本书让我觉得,每一个热爱美食的人,内心都应该住着一位诗人,能够用文字和想象去赞美和记录那些令人难忘的味蕾体验。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打破了我以往对美食书籍的固有印象。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个大杂烩,把各种美食一股脑儿地塞进来,然后随便讲讲。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它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旅行地图,引导着我去探索一个我从未触及过的美食世界。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不同菜系时,那种深入骨髓的地域性分析。它不会只是简单地列举菜品,而是会从当地的气候、土壤、历史文化、甚至民族风俗等多个角度,去剖析一道菜系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独特的风味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比如,讲到川菜时,它不会只强调麻辣,还会细致地分析辣椒、花椒等香料的运用,以及不同调料之间的化学反应,最终如何形成层次丰富的味觉体验。它甚至会聊到当地人对于“味道”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如何渗透到他们的日常饮食中。这种分析,真的让我感觉自己在跟着作者进行一场身临其境的美食之旅。我开始意识到,一道菜不仅仅是食材的堆砌,更是地域文化的一种凝练和表达。读这本书,就像是翻开了一本本厚重的风土人情志,每一页都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气息。我发现自己不再仅仅是被食物的色香味所吸引,而是开始对食物背后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就像打开了我美食探索的新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