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之食:家常菜的小秘密

日日之食:家常菜的小秘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家常菜
  • 美食
  • 烹饪
  • 食谱
  • 日食
  • 厨房
  • 简单易学
  • 新手入门
  • 健康饮食
  • 家庭料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上海书城旗舰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62429
商品编码:18119597220

具体描述

 

目录

常识

002新手看不懂菜谱的秘密:“适量”调料到底是多少?

005听说锅要“养”,要怎么养?

011刀工不好的新手,要怎么切菜才对?

014选对砧板,切菜事半功倍

素菜:素的也有滋有味

019豆角炒茄子:炒出皱巴巴的豆角皮

023酸辣藕片:藕片先煎后炒,口感大不相同

029芹菜炒熏干:先腌一下豆腐干

035韭菜烧豆腐:煮出蜂窝巢的豆腐就吸足了味儿

039蚝油焖花菇:加一块鸡皮更香滑

045煎鸡蛋:掌握火候和油温,是煎出理想鸡蛋的*要素

053番茄炒蛋:把蛋白打出大泡,这炒蛋就无比嫩滑

059香椿蛋饼:加一点淀粉让蛋饼好成型

063蒸水蛋:让水蛋平滑细腻的数字秘诀

066隔水加热谓之“蒸”,那加热的火到底得多大呢?

069咸蛋黄焗苦瓜:换一个切法,让苦瓜不苦

073白灼芥蓝:让蔬菜保持青翠的“过冷河”

076焯水到底要用凉水还是热水?

079手撕包菜:巧用调料让素菜更鲜

荤菜: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快感

085酸菜炒红薯粉:让红薯粉入味又不粘锅

089麻婆豆腐:麻辣咸香酥烫嫩

095辣椒炒肉:碗底的油汤见真章

103粉蒸排骨:米粉香,排骨才香

111糖醋排骨:用两种醋,分两次放

117红烧肥肠:清洗内脏食材不可怕

125野山椒炒牛肉:牛肉要逆纹切、温油炒

133麻辣牛肉:慢慢炸出不干不硬的牛肉片

139番茄牛腩:牛腩先煎再红烧

145可乐鸡翅:先焯烫30秒再卤有惊喜

153香菇木耳蒸滑鸡:蒸出嫩滑鸡块的小技巧

156常见的干货如何泡发?

159栗子烧鸡:鸡肉够嫩,栗子软糯

165红烧刨盐鱼:用好多盐来腌鱼,就有“蒜瓣肉”了

173葱烧鱼:一斤鱼配四两葱,“?”出醇厚香气

179焗梭子蟹:不需要加水,就让原汁鲜掉眉毛

183麻辣小龙虾:自己炒出足料的喷香锅底

汤水:吃饱了还得喝足

191冬瓜丸子汤:揉一颗软嫩的肉丸子

197麻油猪血汤:先把猪血煎香

201排骨藕汤:选一枝好藕,绵软得不行

205萝卜炖牛腩:牛腩要整块炖才软烂多汁

211剁椒芋头牛肉羹:选对了好芋头,这碗羹就自然软糯

217鲫鱼豆腐汤:从油到水都够热,鱼汤会更白

主食:碳水带来的满足感是无法取代的

225一碗白米饭:要让米饭香糯又软甜,别忽视淘米

231酱油炒饭:来自生晒老抽和白胡椒粉的迷人香气

237青菜肉丝粥:加一勺油,让粥底够“绵”

243铜锅米线:煮出连汤底都够味儿的酸爽

249干炒牛河:牛肉够嫩、河粉够味,还有“镬气”!

255鸡丝凉面:料足才味美

259开洋葱油拌面:熬一罐香气逼人的葱油

264菜谱中简单的一句“沥干水”,可别小看它

267荷叶糯米鸡:拌匀糯米要趁热

【附】人气甜品

271杏仁豆腐:用三种杏仁,有超浓郁的杏仁味儿

 

 

内容简介

看似简单的家常菜为什么值得用一本书来写呢?因为家常菜里实在蕴含了太多你不知道的小秘密。从“大概会做”到“做得好吃”,里面隐藏着无数细节,而这些细节就是这本书想要告诉你的秘密所在。

作者田螺姑娘从如何“养锅”、如何“焯水”讲起,在40多道菜谱里阐述了无数让新手惊呼“原来如此”的做菜秘诀。为什么煮蘑菇的时候要加一块鸡皮?如何炖出软烂多汁的牛腩?焯烫了30秒的鸡翅有什么惊人之处?这些都是经过她50多万粉丝验证过的菜谱,微信、微博收到的大量“作业”充分证明了菜谱的实操性。

我们努力工作是为了吃得更好,而不是活得更累。简单易懂还能绝对保证美味的家常菜做法,完美你的“日日之食”。

 

◆     作者简介

 

陈宇慧,一线城市忙碌的上班族,认真的吃货一枚,工作之余挤出时间运营美食公众号“田螺姑娘”,分享自己的食谱。喜欢简单家常的风格,善于用一些小技巧让饭菜更美味。“接地气”的风格,更容易让大家感兴趣且愿意去学,所以尽管只是每周更新两篇,依旧吸引了50+粉丝,且活跃度极高。同时因为完全是个人经营以及自己的兴趣,注重与粉丝的交流、探讨,因而粉丝黏度很高,在美食爱好者已经树立起一定品牌形象。


《星辰的低语:宇宙深处的秘密与人类的未来》 简介 本书是一部宏大叙事的科普巨著,它带领读者穿越浩瀚的宇宙时空,探索那些既令人敬畏又充满未知的自然法则与天体现象。我们不再关注日常的柴米油盐,而是将目光投向远方,探究恒星的诞生与消亡,黑洞的奥秘,以及暗物质与暗能量这些构成了宇宙绝大部分质量的神秘存在。 第一部分:时空的涟漪——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宇宙观 本书的开篇,从我们对宇宙最古老的认知讲起,回顾了古代文明如何通过肉眼观测构建起他们心目中的天空秩序。随后,笔锋转向经典物理学的辉煌时代,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如何第一次将地球上的苹果与天上的月亮相联系起来,奠定了宏观物理学的基石。 然而,世界的图景在二十世纪初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如同两把锐利的钥匙,开启了对时间、空间和引律理解的全新维度。我们将深入浅出地解析这些理论的核心概念:时间膨胀、长度收缩,以及引力如何被描述为时空本身的弯曲。书中配有大量详尽的数学推导图示(非专业性,旨在展示逻辑结构),帮助读者理解,质量如何“告诉”时空如何弯曲,而时空又“告诉”物质如何运动。 我们特别探讨了引力波的发现——时空本身的“涟漪”。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不仅是对广义相对论的终极验证,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测宇宙的“听觉”窗口,超越了传统电磁波的限制。 第二部分:恒星的生与灭——宇宙的炼金术士 恒星,这些夜空中闪烁的光点,是宇宙中最活跃的工厂。它们不仅是光和热的来源,更是构成我们身体所需所有重元素(碳、氧、铁等)的熔炉。 本部分详细描绘了恒星的生命周期: 原恒星的孕育: 巨大的分子云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坍缩,温度与压力逐渐升高,直到核聚变被点燃,一颗新星诞生。书中细致比较了不同质量恒星的演化路径,从寿命漫长、温和燃烧的红矮星,到短促而壮丽的蓝巨星。 核聚变的奥秘: 详细阐述了质子-质子链反应和CNO循环,解释了太阳如何将氢转化为氦,持续释放出稳定能量的机制。 死亡的史诗: 恒星的终局是宇宙中最具戏剧性的场景。对于低质量恒星,它们最终膨胀成红巨星,抛洒出绚烂的行星状星云,核心退化为白矮星,并最终冷却成理论上的黑矮星。而对于大质量恒星,它们则以超新星爆发的形式谢幕——这是宇宙中比太阳系还要明亮的瞬间,是重元素被抛洒向星际空间的唯一途径。我们还将讨论不同类型的超新星(Ia型和II型)的触发机制及其在宇宙学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极端的疆界——黑洞、中子星与奇异物质 宇宙中存在着物质和能量被压缩到极限的区域,这些地方挑战着我们对物理学的直觉。 黑洞的视界: 我们将深入黑洞的奇点。不再将黑洞描绘为简单的“宇宙吸尘器”,而是探讨其边界——事件视界,一个有去无回的单向膜。书中详细讨论了史瓦西半径、史瓦西黑洞与克尔(旋转)黑洞的区别,以及霍金辐射理论,尽管极微弱,却是连接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关键桥梁。 中子星的密度之谜: 当大质量恒星核心坍缩,引力甚至强大到能够将电子和质子压合成中子时,中子星诞生了。我们将探索这些密度超越原子核的致密天体,它们的磁场强度如何达到天文数字,以及脉冲星作为宇宙中最精确的“时钟”如何被发现和利用。 引力坍缩的极限: 探讨宇宙中是否存在比黑洞更极端的对象,例如原初黑洞的假说,以及对“信息悖论”的最新研究进展。 第四部分:不可见之物——暗物质与暗能量 当代宇宙学最大的挑战,在于我们所能观测到的普通物质(原子、恒星、星系)只占宇宙总质能的不到5%。剩下的95%被两种神秘的“暗”实体占据。 暗物质的证据链: 我们审视了支持暗物质存在的无可辩驳的证据:星系的旋转曲线(星系边缘的恒星运动速度远超理论预测)、星系团的引力透镜效应,以及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微小波动。书中详细介绍了正在进行的寻找WIMP(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或轴子等候选粒子的地下和太空实验。 暗能量的加速膨胀: 更加令人费解的是暗能量。1998年对遥远超新星的观测显示,宇宙的膨胀不仅没有因引力而减速,反而在加速。我们探讨了暗能量的可能本质,最主流的模型——宇宙学常数(真空的能量),以及其他替代理论,如修正引力理论(如$f(R)$引力)。这些发现直接导向了对宇宙最终命运的推测——是永恒膨胀的“大冻结”,还是更极端的命运? 第五部分:宇宙学的边界与人类的未来 在本书的最后部分,我们将目光拉回到人类文明在宇宙中的位置。 系外行星与宜居带: 随着开普勒和TESS等任务的进展,我们对拥有行星的恒星系统数量有了新的认识。探讨了“宜居带”的概念,以及对地球生命的“生物特征信号”(Biosignatures)的搜寻,包括大气中的氧气和甲烷。 量子引力与多重宇宙: 展望物理学的最前沿——如何统一描述宏观(广义相对论)和微观(量子力学)世界的理论。我们将简要介绍弦理论和圈量子引力等尝试,并探讨“景观理论”中多重宇宙的概念,即我们的宇宙可能只是无数个“泡泡”中的一个,每个泡泡可能遵循不同的物理常数。 本书旨在提供一幅全面而深刻的宇宙图景,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关于我们存在意义的哲学思辨。它邀请每一位读者,站在地球的边缘,仰望星空,去理解那些驱动着我们周遭一切的,宏伟而又冰冷的自然法则。我们将看到,人类的求知欲,正是宇宙自我审视的一种方式。

用户评价

评分

市面上关于美食的书籍琳琅满目,但真正能打动我、并且让我觉得实用、接地气的,却并不多。很多书要么过于高深,要么过于花哨,脱离了我们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实际。然而,《日日之食:家常菜的小秘密》这个书名,却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传达出一种亲切感,仿佛这本书就是为我们这些每天都要为“吃什么”而烦恼的普通家庭准备的。我猜想,这本书里不会有那些令人望而却步的食材,也不会有那些需要特殊工具才能完成的步骤。它更多的是关于我们身边最常见的蔬菜、肉类,以及我们家里最常用的调味料,如何通过一些巧妙的“小秘密”,让这些平凡的食材变得不平凡。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带来一些新的灵感,一些关于如何将一道菜做得更美味、更健康、更省时省力的“独门秘籍”。也许,它会教我如何让蔬菜的营养更好地保留,如何让肉类更加鲜嫩多汁,如何用最简单的调料调出最丰富的口感。总之,这本书给我一种安心的感觉,让我相信,即使厨艺不高,也能做出让人称赞的家常美味。

评分

我一直认为,烹饪是一门关于“感觉”的艺术,尤其是对于家常菜而言。它不像那些精致的法餐,需要精确到克的计量和繁复的步骤,家常菜更多的是一种随性,一种对食材特性的理解,以及对火候、调味的精准把握。这本书的题目——《日日之食:家常菜的小秘密》,让我觉得它可能就触及到了这个核心。我曾经尝试过很多菜谱,但很多时候,即使严格按照步骤来,做出来的味道总是差那么一点意思,少了那种“锅气”,少了那种家里的味道。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告诉我们,究竟是什么让一道简单的家常菜变得如此令人难以忘怀。是某种调料的独特用法?还是某种食材处理的细微之处?亦或是关于火候的掌握,那看似简单的“大火快炒”或“小火慢炖”,背后其实蕴含着大学问。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找到那些隐藏在日常烹饪中的“小秘密”,让我的厨艺更上一层楼,做出真正能够打动家人味蕾的美味佳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期待,一种想要深入了解食材本身,并通过自己的双手赋予它们生命力的渴望。

评分

刚拿到这本《日日之食:家常菜的小秘密》,还没来得及细细翻阅,光是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那种温润的米白色调,搭配上几个手绘风格的蔬菜插画,仿佛一下子就将人带入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厨房。我一直觉得,家常菜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承载着家人的情感和回忆。每次想到妈妈在厨房忙碌的身影,闻到那熟悉的饭菜香,心里总会涌起一股暖流。这本书的名字也恰恰抓住了我心底的那份渴望——“日日之食”,说明了它是关于我们日常餐桌上的那些朴实无华的食物;而“家常菜的小秘密”,则充满了诱惑力,让人忍不住想知道,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味道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窍门和智慧。我期待着它能带我走进更多家庭的厨房,去发现那些关于一日三餐的温暖故事,去学习那些让普通食材焕发光彩的烹饪技巧。也许,这本书里会有我童年时期最爱的味道的秘诀,或者能启发我为家人做出更美味、更健康的日常餐点。总之,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平淡的生活中投入了一颗闪闪发光的小石子,激起了我内心深处对美食和生活的热爱。

评分

我一直觉得,家常菜的魅力在于它的“日常”和“温暖”。它不像宴席上的菜肴那样追求极致的精美和繁复,而是更注重食材的原味,以及烹饪过程中传递出的那份对家人的关爱。而《日日之食:家常菜的小秘密》这个名字,似乎正好触及到了家常菜的本质。我很好奇,那些“小秘密”究竟是什么?是关于食材的选择和处理的小技巧?是关于调味的黄金比例?还是关于火候的精妙控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告诉我,如何让普通的食材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如何让每天的餐桌都充满惊喜。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些家常菜,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吃起来却格外美味,那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窍门。这本书的出现,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这些“秘密”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去一探究竟。我期待它能教会我一些实用的烹饪技巧,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为家人准备出充满爱意的美味佳肴,让每一天的“日日之食”都成为一种享受。

评分

作为一个对美食充满好奇的普通人,我总觉得,真正的美食并不在于它有多么昂贵或多么名贵,而在于它能否触动人心,能否在日常生活中带来一份温暖和满足。《日日之食:家常菜的小秘密》这个书名,恰恰点出了我心中的那种对于“日常”和“家常”的向往。我坚信,每一道成功的家常菜背后,都藏着一些简单却又至关重要的“小秘密”。这些秘密可能体现在对食材细致的挑选上,可能体现在对火候精准的把握上,也可能体现在对调味的巧妙运用上。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究竟会揭示哪些关于这些“秘密”的答案。我期待它能为我带来一些全新的烹饪思路,让我不再拘泥于固定的菜谱,而是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创造出属于自己和家人的独特味道。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菜谱,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烹饪者,在与我分享她多年来在厨房里积累的宝贵财富,让我能够在平凡的日常饮食中,发掘出不平凡的美味与乐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