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抽烟喝酒防癌书 |
| 作者 | 柳垂亮, 李万瑶 |
| 定价 | 29.90元 |
| 出版社 | 广东科技出版社 |
| ISBN | 9787535960030 |
| 出版日期 | 2014-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5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28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抽烟喝酒防癌书:及早发现并战胜不良习惯引发的大病征兆》,本书教您*科学的防癌查癌方法,送您长寿,助您长命百岁。 声音嘶哑、胸痛、干咳、胸闷、气喘、咳嗽……每个抽烟、喝酒的人都可能遇到过这些问题。遇到这些问题时,大多数人都不会特别在意,只是去药店配点药了事。 其实,这种做法是对健康的极度不负责。要知道,癌症危机往往就隐藏在这些漫不经心的生活习惯背后。据研究,长期抽烟者的肺癌发病率比不抽烟者高10~12倍,喉癌高6~8倍,食管癌高4~6倍……另外,喝酒、熬夜、缺乏运动、暴饮暴食等也是重要的致癌因素。 本书作者医学博士柳垂亮、教授李万瑶,在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遇到了无数由忽视不良习惯而引发癌症的病例。在本书中,他们从多年临床经验中提炼出71个典型病例,为您讲述*科学、*、*有效的防癌、查癌方法。 翻开本书,及早发现并战胜不良习惯引发的大病征兆,不给癌症可乘之机。 |
| 作者简介 | |
| 医学博士 柳垂亮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编号:110440604000973)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从医多年,先后在广州中山医科大学、中山大学、美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接受系统医疗教育,曾获“广东省中医院‘拔尖人才’”“广东省高校‘千百十’校级人才”等多个荣誉称号。曾主持及承担各级别立项课题10余项,在多家医学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编译专著1部。现就职于广东医学院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 医学教授 李万瑶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编号:141440000300623) 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中医学、中药学治疗,擅长治疗各种痛证、骨关节病、瘫痪等,对许多针灸特色疗法,如蜂针疗法有所研究,治疗手段独到,多年来在临床上积累了大量治疗经验,对重大疾病的预防颇有心得。曾主持研究两期*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目前为中国针灸学会针灸临床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中医蜂疗研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编出版《万用民俗疗法大全》《蜂针疗法》《中医食疗保健》等多部专著。现就职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医学博士柳垂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编号:110440604000973)和医学教授李万瑶(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编号:141440000300623)认证! ◆数十年临床经验的总结,结合71个典型病例,为您带来*科学、*有效的防癌查癌方法! ◆翻开本书,及早发现并战胜不良习惯引发的大病征兆,不给癌症可乘之机!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是一个对细节非常敏感的读者,尤其在阅读涉及健康和生活习惯的书籍时,我会特别留意作者在论述事实和提出建议时的逻辑链条是否严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不是那种简单地告诉你“这个不好,那个好”的二元对立式写作。作者似乎非常理解读者的认知障碍,他会先用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作为基础,然后逐步引入新的、可能颠覆旧认知的科学证据。比如,在谈到某些“健康误区”时,他会先引用一个流行的说法,然后通过列举多项研究的交叉验证结果来 মৃদু地指出其局限性。这种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因为它尊重了读者的既有知识体系,避免了读者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着一个非常耐心的老师做实验,每一步都有理有据,让人心服口服。而且,作者在引用数据时,常常会配上图表,这些图表不是那种密密麻麻让人头大的数据堆砌,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可视化工具,能让人一眼看出趋势和关键差异。这种对信息呈现方式的重视,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和理解深度。
评分从内容组织和逻辑推进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经典。它没有采取那种传统的“疾病X的危害、症状、治疗方法”的线性结构,而是构建了一个“认知→机制→实践→反思”的闭环系统。开篇铺垫了生活现状的困境(认知),随后深入剖析了生理层面的复杂交互作用(机制),接着提供了大量可操作性的、分阶段的干预策略(实践),最后又回过头来鼓励读者建立长期的自我监测和调整能力(反思)。这种结构设计的好处在于,它不是在给你一个即时的“速效药方”,而是在帮助读者建立一个看待和管理自身健康的全新认知框架。读完一个部分,我总能感觉自己对“为什么”的理解比“是什么”更深刻。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习惯重塑”的部分,它没有采用那种简单粗暴的“立即停止”的命令式口吻,而是提供了一套循序渐进的“替代策略”,比如如何用更健康的行为模式去逐步占据原来不良习惯留下的时间窗口。这种细致入微的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应用,让整本书的指导性意见显得既科学又具有极强的可执行性,真正做到了将深奥的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一绝,那种带着一点点复古味道的深蓝色背景,配上醒目的白色和亮黄色字体,一下子就把我的注意力抓住了。我拿到手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触感就很舒服,不是那种光滑到反光的纸,而是带着一点点粗粝感的,让人感觉很踏实。我本来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的,毕竟现在市面上健康类的书籍太多了,大部分都是故作高深或者过度渲染恐惧。然而,这本书的引言部分就让我眼前一亮。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接地气,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拗口的医学名词,而是从一个很日常的场景切入,让我感觉像是听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聊天。比如,他描述了那种应酬之后,第二天早晨的口干舌燥和身体的沉重感,那种描述的细节精准到让我忍不住点头称是。接着,他没有直接批判,而是开始探讨为什么人们会陷入这种生活习惯的怪圈,从社会压力到心理依赖,分析得鞭辟入里。这种循循善诱的开篇,真的让我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感觉这不是一本说教的书,而是一本真正想和你一起探讨生活方式的书籍。整体的排版也很讲究,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这点对于一本篇幅不小的专业书籍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细节处理上,体现出出版方对品质的追求。书脊的装订非常牢固,我习惯性地将书完全摊平在桌上看那些大跨页的图示和表格,很多书在被这样对待后很快就会出现松动甚至掉页,但这本却表现出了极佳的韧性。内页的纸张似乎是略微偏黄的米白色,而不是刺眼的纯白,这对长时间阅读非常友好,眼睛不容易干涩疲劳。我通常是晚上在台灯下阅读,那种柔和的光线下,文字的清晰度依然保持得很好,没有反光造成的阅读障碍。此外,书本的索引和术语表做得异常详尽。我发现自己经常会跳跃式地阅读,从一个章节跳到另一个章节去交叉对比信息,而每次需要快速定位某个专有名词的解释时,都能在书末的附录中迅速找到,而且解释得非常简洁到位。这种完善的工具性设计,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可以快速通读的读物,更是一本可以长期在案头作为工具书随时查阅的宝典。这对我这种喜欢深度钻研、反复对比资料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
评分这本书的文风和作者的个人气质简直是融为一体了,散发着一种既专业又带着点江湖气息的混合魅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表达复杂概念时,那种信手拈来的比喻和类比。比如,解释某种代谢通路时,他用了类似“城市交通系统”的比喻,把那些复杂的生化反应想象成车流、红绿灯和岔路口,一下子就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这种叙事技巧,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对生物化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能大致把握住核心原理。更让我觉得有趣的是,作者偶尔会在严肃的论述中间,穿插一些他早年行医或者生活中的小故事,这些插曲往往与当前讨论的主题有着微妙的关联。这些故事不是为了凑字数,而是像调味剂一样,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张弛有度,不会因为内容过于沉重而让人产生倦怠感。每次读到这些小故事,我都会会心一笑,然后更有动力继续深入阅读后面的科学论证。这种“寓教于乐”的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读者的深切关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