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家庭用药宜忌随身查(家庭用药宜忌随身查,常见疾病自己搞定!)
定价:25.00元
作者:张宇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2-01
ISBN:97871221294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64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章 日常药物应用简述
中药材应用指南
分清中药材的四性五味
四性
五味
中药材的归经和升降沉浮
归经
升降沉浮
服用中药材的饮食禁忌
日常饮食禁忌
单一中药材与某些食物的禁忌
中药材的配伍禁忌
中药的“十八反”歌诀
中药的“十九畏”歌诀
中成药应用指南
了解中成药组方
中成药的组方原则
中成药组方的灵活性
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内服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外用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中成药的用法、用量
中成药的服药原则
中成药的服药时间
中成药的服药方法
中成药的配伍原则及禁忌
中成药的配伍原则
中成药的配伍禁忌
西药应用指南
西药的选择及用药注意事项
西药的选择
西药服用的注意事项
西药的相关禁忌
西药的配伍禁忌
西药的服用禁忌
第二章 常用中药材的速查
解表药
白芷
柴胡
生姜
防风
葛根
荆芥
羌活
菊花
苍耳子
牛蒡子
紫苏叶
薄荷
桑叶
细辛
清热药
黄芩
黄连
生地黄
板蓝根
知母
玄参
淡竹叶
栀子
夏枯草
蒲公英
黄柏
牡丹皮
地骨皮
金银花
青蒿
泻
巴豆
大黄
郁李仁
甘遂
番泻叶
火麻仁
消食药
麦芽
山楂
莱菔子
神曲
鸡内金
化痰止咳平喘药
川贝母
半夏
桔梗
桑白皮
百部
枇杷叶
瓜蒌
紫苏子
白果
天南星
苦杏仁
理气药
沉香
枳实
枳壳
檀香
陈皮
香附
理血活血祛瘀药
丹参
牛膝
三七
王不留行
白及
延胡索
川芎
莪术
艾叶
乳香
郁金
没药
姜黄
益母草
桃仁
红花
祛风湿药
独活
威灵仙
木瓜
防己
桑寄生
利尿渗湿药
泽泻
车前子
茯苓
赤小豆
通草
薏苡仁
温里药
附子
川乌
吴茱萸
肉桂
丁香
干姜
芳香化湿药
砂仁
藿香
佩兰
苍术
厚朴
豆蔻
补益药
黄芪
桑椹
当归
人参
杜仲
甘草
白术
冬虫夏草
淫羊藿
益智仁
麦冬
何首乌
核桃
阿胶
西洋参
天冬
熟地黄
枸杞子
百合
白芍
固涩药
五倍子
莲子
山茱萸
乌梅
安神药
朱砂
酸枣仁
龙骨
磁石
牡蛎
远志
合欢皮
柏子仁
第二章 常用中成药的速查
解表药
银翘解毒颗粒
感冒清热颗粒
正柴胡饮颗粒
桑菊感冒颗粒
维C银翘片
小柴胡颗粒
通宣理肺丸
午时茶颗粒
九味羌活丸
小青龙颗粒
防风通圣丸
葛根芩连片
清热药
双黄连颗粒
牛黄解毒丸
清热解毒口服液
癃清片
藿香正气液
泻
麻仁润肠丸
温里药
参桂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
祛风湿利关节药
祖师麻片
国公酒
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
天麻丸
祛风利湿药
三金片
排石颗粒
复方苦参注
消导药
香砂养胃丸
人参健脾丸
保和丸
化痰止咳平喘药
二陈丸
复方川贝精片
镇咳宁糖浆
止咳宝片
牛黄蛇胆川贝液
急支糖浆
羚羊清肺丸
清肺消炎丸
养阴清肺膏
蛤蚧定喘胶囊
百合固金丸
桂龙咳喘宁胶囊
理气药
气滞胃痛颗粒
舒肝丸
复方羊角片
松龄血脉康胶囊
逍遥丸
加味逍遥丸
安中片
槟榔四消丸
六味安消胶囊
香砂六君丸
第四章 常用西药速查
抗感染药
青霉素
氨苄西林
氯霉素
红霉素
四环素
克林霉素
链霉素
庆大霉素
环丙沙星
头孢菌素
甲硝唑
磺胺药
异烟肼
利福平
呋喃唑酮
解热镇痛药
保泰松
阿司匹林
秋水仙碱
丙磺舒
吲哚美辛
对乙酰氨基酚
别嘌醇
镇静催眠药
卡马西平
扑米酮
丙戊酸钠
抗抑郁药
阿米替林
多塞平
抗心律失常药
美西律
普罗帕酮
地高辛
利尿药
螺内酯
氢
布美他尼
代谢调节类药
维生素
维生素A
维生素Bl
维生素B2
维生素B6
维生素C
维生素D
维生素E
附录A男性常见病用
药及饮食宜忌表2q4
附录B女性常见病用
药及饮食宜忌表302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作者张宇的叙事风格,说实话,挺有个人魅力的。我很少在一本健康科普读物中读到如此坦诚和亲切的语气。感觉不像是在听一个专家在上面说教,更像是邻居家那个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大姐在跟你分享她的“独门秘笈”。我尤其喜欢书中穿插的一些“特别提醒”的小栏目。这些栏目往往会打破一些流传已久的、但其实并不科学的“民间偏方”,用简单的数据和逻辑来解释为什么不应该那样做。比如,关于感冒时要不要多喝热水,它就给出了一个更科学的解释,而不是一味地推崇“多喝水”的口号。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究精神,让我对书中的每一个建议都更加信服。阅读过程非常流畅,几乎没有“为了凑字数”而堆砌的无用信息。每一条建议都直奔主题,清晰明了。我甚至发现,很多我以为是“小常识”的用药误区,其实都是大问题。这本书就像一个过滤器,帮我过滤掉了那些在网络上或者老一辈口口相传中那些不准确的信息,提供了一个基于现代医学常识的、可靠的参考标准。它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审视自己家里常备药箱里的每一个药盒,很多过期或不适用的药,我已经果断处理掉了。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的。毕竟现在市面上的健康类书籍太多了,很多都是故作高深或者内容陈旧,真正实用的没几本。拿到手的时候,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的名字——《家庭用药宜忌随身查》,这个“随身查”听起来就很贴心。我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在突发情况下一目了然的工具书,而不是那种需要你从头读到尾的教科书。翻开后,确实感到了一丝惊喜。它不像某些专业书籍那样充斥着拗口的医学术语,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很多解释都用了生活中的例子来打比方,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太友好了。比如,讲到某种常见过敏药的副作用时,作者没有直接罗列一堆化学名词,而是描述了“吃了可能让你下午开会打瞌睡”这种直观的后果。我特别欣赏它对于“宜”和“忌”的区分处理,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而是深入到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该忍一忍,甚至什么时候该立即去看医生。这种循序渐进的指导,让我感觉自己真的拥有了一个家庭药箱旁的“智能助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最重要的是,它的版式设计也很用心,重点信息都有加粗或者用不同颜色标注,紧急情况下的处理流程,我都用荧光笔重点标出来了,这样在慌乱中也能快速定位,这比那些密密麻麻排版的书强太多了。
评分我得承认,我以前处理家庭小毛病的方式,基本上就是“哪个药瓶子上次有效就再拿哪个出来试试”。这种“经验主义”害得我走了不少弯路,有时候小病拖成了大病,有时候小药吃多了反而伤了身体。这本书真正改变我的是它在“常见疾病自己搞定”这个宣传点上的落实。它不是让你去诊断疑难杂症,而是聚焦于那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小感冒、消化不良、轻微外伤、儿童常见发热等等。作者似乎很清楚普通家庭主妇或者不常去医院的人在面对这些小状况时的焦虑点。比如,它会详细分析不同退烧药的适用年龄和剂量范围,并且特别提醒了哪些成分在特定情况下是禁忌的,这对于家里有老人和小孩的来说,简直是救命的知识。我特地翻阅了关于“肠胃不适”那一章,它并没有简单地说吃什么止泻药,而是先分析了腹泻的类型(是受凉了,还是吃坏了肚子),然后才对应不同的处理方式。这种“先辨因,后治果”的逻辑,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盲目用药,而是有了一套清晰的思考框架。这套框架的好处在于,它不仅教会了我用药,更教会了我何时“不用药”或者“该去医院”。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会你如何成为医生,而在于让你成为一个更明智、更负责任的家庭健康管理者。
评分让我谈谈这本书带给我的长期影响吧。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对“药店”和“医生”的态度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前去药店,我更像是去“买东西”,听店员推荐什么就买什么,缺乏主见。现在,我出门前至少能对自己的症状有个初步的判断,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药的主要成分,能更有效地与药剂师沟通,甚至能对一些不必要的推销说“不”。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一种“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书中花了不少篇幅来强调如何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来减少生病的频率,比如如何通过饮食搭配来增强免疫力,如何在季节交替时提前做好身体的准备。这些内容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以“最佳用药时机”来反向引导我们的生活方式。我开始更认真地对待家人的健康报告,对体检单上的小指标也会多留一个心眼,因为我知道,早期的干预比后期的抢救要有效得多。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用药指南,它更像是一本家庭健康管理的“入门心法”,教会我们如何以更积极、更科学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健康挑战。它带来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本身的书本价格。
评分从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来看,这本书的设计者显然是花了很多心思在“实用性”上的。很多人买科普书,图的就是方便查阅,但很多书籍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差。这本书的页码设计和索引制作得非常精良。我发现,它不是按照病症的名称来排的,而是按照“症状”来排,比如“头痛”、“发热”、“腹泻”、“皮肤瘙痒”,这非常符合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的思维路径——我们通常知道自己哪里不舒服,但不一定知道这对应的医学病名是什么。当你头痛时,你不需要去翻阅“偏头痛”或“紧张性头痛”的章节,直接翻到“头痛”那一块,它会根据疼痛的性质,引导你找到最合适的用药建议。而且,它的尺寸设计也恰到好处,既不像那种巨大的精装书那样笨重,也不像那种袖珍手册那样小到看不清字。放在床头柜或者书架的固定位置,非常方便随时取用。我甚至考虑过要不要用一个防水袋把它装起来,放在浴室或者厨房附近,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处理小伤口和油烟不适的高发区。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完美地支撑了它“随身查”的承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