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让父母健康长寿的31件事
定价:22.00元
作者:(日)米山公启,肖放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3011875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更多饮食安全、白领健康,新书、热书、畅销书,点击进入: 从翻译开始,到完整的制作过程,一直浸泡着泪水,也伴随着深重的鼓舞。译者告诉我,她一边翻译一遍流泪,不断联想起早去的家人,悔恨自己尚未完成的心意;本书编辑在编辑过程中,立刻上街给父母买了血压仪;我提前把部分内容发给了我的朋友,一个月之后她告诉我,谢谢你,这本书改变了我和母亲的相处模式,甚至改变了我和别人的相处模式,我知道人需要表达,以及怎么表达,它确实起到了令我极其意外的效果;我们的经销商在推介图书的会上潸然泪下,他说,我以前一直没想到,原来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已经这么有限,我必须要做点什么,今天就做…… 《让父母健康长寿的31件事》和《父母离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是一套姐妹书,后者给与我们提醒,也给了重要的启示,前者则是日本医学专家米山公启先生提供给读者的专业建议。我们经常讲要尽孝心,**的孝心莫过于想办法不让父母得病,在母亲节、父亲节送父母礼物,是表达爱的重要形式,但无法让他们远离疾病。老人得病,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精神和经济上的重大负担,除了老人自己可以做的事之外,子女可以做的有很多,作为上班族,确实很难挤出时间去照顾父母,这本书就是给大家介绍一些能否让父母健康又不太费事的方法。 赠品: 价值50元现金抵用券一张,在中粮集团我买网购买价值136元的滋采美萃杂粮礼盒(500g*8)抵用50元(86元全国配送且免邮费)。活动:新浪微博#写给父母三句话微情书,赢探亲往返机票#;关注@北大社博雅光华。
内容提要
《让父母健康长寿的31件事》父母健康长寿是为人子女者的*心愿。衰老病痛除了带给父母痛苦,也会给子女的生活带来各种问题。随着父母年龄的不断增加,患病的风险越来越大。这本小书里,日本知名老年医学专家介绍了31种让父母健康而又不太费事儿的方法,对于很难挤出时间照顾父母的忙碌上班族尤其适用。
父母在世的时候,好好地爱他们,让他们健康快乐;不要等到他们永远地走了,才开始无尽的悔恨与思念。尽我们的能力,让父母活得更好些,更健康些,对子女来说,不就是快乐的事么?
目录
作者介绍
米山公启,医学博士、作家,1952年生于日本山梨县。医学专家,因出演《伦理之镜》而引起日本各界广泛关注。一直致力于老年医疗和老年症问题,现就职于东京都阿伎留市米山医院,一边从医一边执笔写作。著有:《让大脑重返青春的30种方法》、《预防健忘的28种方法》等。
文摘
序言
这本《让父母健康长寿的31件事》读起来,我首先注意到的是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那种细腻和人情味。他似乎没有采取那种居高临下的“专家指导”口吻,而是像一位走过很多弯路、最终找到一些真谛的朋友在娓娓道来。开篇几章关于“日常关怀中的微小洞察”的部分,真是让我这个常年在外工作、总觉得对父母亏欠的人醍醐灌顶。比如,书中提到观察父母的睡眠模式变化,而非仅仅询问“睡得好不好”,这个细微的差别,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很多时候,身体发出的无声信号比口头的抱怨要重要得多。我记得有一次我妈说她只是有点累,但那位作者的叙述方式让我意识到,那种“有点累”可能累积了数周的疲劳,而我们常常因为忙碌而忽略了这种积累。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不是那种堆砌理论的百科全书,而是充满了生活场景的代入感,让我感觉手边的不是一本说教的书,而是一份贴心的行动指南。它真正教会我的不是去买什么昂贵的保健品,而是如何用一种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观察、去倾听,去重新建立一种更深入的亲子连接。
评分坦白讲,我是一个对数据和系统性规划比较偏爱的人,原以为这类主题的书会过于感性,但这本书在结构上的严谨性却出乎意料地好。作者将31条建议分成了几个逻辑清晰的大板块,比如“环境安全优化”、“营养摄入的精细化管理”和“情绪健康储备”等,使得阅读的逻辑链条非常顺畅。特别是在谈到家庭环境改造时,书里提供的清单式建议非常实用,涵盖了从浴室防滑垫的选择到灯光色温的调整等一系列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但这些细节恰恰是导致老年人意外伤害的主要隐患。这种将宏观的健康目标分解为可执行的、微小的、可量化的步骤的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践经验。它不是空泛地呼吁“多陪陪父母”,而是告诉我们具体可以做哪些结构性的改变,让“陪伴”变得更有效率和针对性。读完这个部分,我立刻回家丈量了父母家的客厅,准备着手进行一些微调。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选择也值得称赞。它没有使用那种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即便是涉及生理机制的讲解,也都被转化为生动的比喻和日常的场景。这确保了即便是对健康知识了解不多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核心信息。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全书中贯穿了一种乐观而坚韧的态度,这对于面对父母健康问题时容易产生焦虑的子女来说,是极大的心理支持。它不是一味地贩卖恐惧,而是提供了一种积极的、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视角。读完之后,我感到的不是沉重的责任感压在心头,而是一种被赋能的感觉——我拥有了工具和方法,去积极地参与并改善我所爱之人的晚年生活质量。这本书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我们放下焦虑,带着智慧和爱,去实践那些简单而有力的行动。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对于“长寿”的定义进行了颠覆性的重塑。它并没有执着于那些冰冷的生命数字,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如何让父母“有质量地活”以及“活得有尊严”。其中关于“精神世界的拓展与维持”那一节内容,着实让我眼前一亮,这往往是许多健康书籍会忽略的角落。作者详细阐述了保持好奇心和社交连结的重要性,尤其针对退休后的长者,如何有效对抗孤独感和认知能力的衰退。我记得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关于如何鼓励年迈的父亲重新拾起年轻时对某种手工艺的兴趣,而不是强迫他们去学习他们完全不感兴趣的智能手机操作。这种尊重个体生命轨迹,挖掘内在驱动力的写作手法,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父母的“为他们好”的干预,是否真的符合他们的内心需求。与其说是健康指南,不如说它是一本关于如何体面地老去、如何保持生命热度的哲学小册子,其深度远超一般市面上的养生读物。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一点,是它毫不避讳地触及了家庭成员之间沟通的“雷区”与“禁区”。很多关于父母健康的讨论,往往一不小心就会演变成家庭矛盾的导火索,因为子女的“关心”很容易被父母解读为“控制”或“不信任”。作者在这方面提供的措辞和策略简直是一本外交辞令手册。例如,如何以“我最近读到”或者“我们一起试试看”的方式,将强制性的建议转化为共同探索的行为。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尊重自主权”的章节,它强调了父母在健康决策中的最终发言权,即使他们的选择在我们看来不够“科学”。这种细腻地平衡了“关爱”与“界限”的叙事方式,让这本书成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而不是一道加深代沟的壁垒。它教会我,爱不是压制,而是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让爱得以被双方都舒适地接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