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传播与劝服-关于态度转变的心理学研究
定价:45.00元
作者: 卡尔·霍夫兰,欧文·贾尼斯 等,张建中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300202587
字数:
页码:2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卡尔·霍夫兰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是将实验心理学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的人,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劝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的形成与转变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应聘担任美国陆军总部心理实验室主任,率领专家小组指导和研究美军的思想训练计划,研究军内教育电影对提高士气所起的作用。1946年到1961年间,霍夫兰回到耶鲁大学,主持“传播与态度改变计划”,完成了超过50项实验,出版了一批关于态度问题的耶鲁丛书。1953年出版的《传播与劝服》一书,描述了这些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结果。
霍夫兰对传播学突出的贡献,一是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二是通过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对否定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起到了很大作用。霍夫兰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概念,如可信度、对宣传的免疫力、恐惧诉求、休眠效果等等,都是引导后来研究的起点。《传播学史》一书的作者罗杰斯认为,霍夫兰的研究直接影响了传播研究对传播社会效果的重视。霍夫兰的追随者、当代劝服研究的代表人物麦奎尔曾说,后续有大量有关劝服研究的出版物,从中仍时常看到霍夫兰的影子。总之,霍夫兰等人的研究项目既是现代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又是大众传播理论若干重大贡献的渊源。
目录
前言
章导论
第二章传播者的可信度
第三章恐惧诉求
第四章说服性观点的组织
第五章成员身份及抗拒影响
第六章个性和说服敏感度
第七章通过积极参与获得信念
第八章意见改变的记忆
第九章总结与新问题
索引
译后记
作者介绍
卡尔·霍夫兰(1912—1961),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也是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二战期间和战后,霍夫兰和一批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实验,对态度与劝服进行了细致研究,提出了众多影响颇大的理论,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逐渐形成了传播学的“耶鲁学派”。
欧文·贾尼斯(1918-1990),美国心理学家,致力于政策制定的心理学分析、危机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贾尼斯于1967年获美国科学促进联合会颁发的社会心理学奖,198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并获美国实验心理学协会1991年度杰出科学家奖。贾尼斯因其提出的团体迷思理论而闻名。
哈罗德·凯利(1921—2003),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都有很大影响,主要贡献集中于群体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人际关系等方面。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文摘
从行为反应到主体介入(代译序)
陈卫星
行为主义思潮曾经是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科学领域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源头之一。在实验心理学领域,此前的学术方法是用内省的方式来研究意识,在方法论上的特征,或强调自我控制,如W.冯特;或追溯心理过程,如E.B.铁钦纳;或主张冥思苦想,如W.詹姆斯。直到法国实证主义运动创始人A.孔德重新把知识的社会性定义为可以客观观察的知识,这才使得行为主义心理学问世并且把本能、情绪和思维作为可以进行客观研究的对象。
美国学者霍夫兰在传播学学术史上的主要贡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持了美国军方牵头的一个庞大的说服实验项目,从而在心理学层面上为信息传播的效果研究提供了学理基础,并在战后延续的耶鲁大学“传播与态度变化耶鲁项目”中把这项研究持续下去,积累为传播学的一份重要学术遗产。
作为传播学领域心理学研究方向的重要创始人,霍夫兰曾师从的行为主义人类学家C.L.赫尔,但这不排除他在后来的研究中充分汲取精神分析学和群体心理学的概念,从而把人在接受信息之后的态度和意见方面的变化作为主要研究的问题。他通过设计的实验去验证概念化的假说,终提炼出说服过程中导致态度变化的因变量。
霍夫兰的劝服研究始于耶鲁大学的人类关系研究所。这个学术机构主要从事有关青少年犯罪、交通事故、失业、精神健康、居住流动和司法管理等社会问题的跨学科研究。社会问题似乎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而美国学者较早从非单一的视角来考察和验证问题,当然是试图寻觅更有效的解决思路,因为跨学科的方法论可以提供一个更宽泛的谱系。霍夫兰的研究特色就在于始终关注理论问题和基础研究,同时借鉴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成果,并重视用控制实验的方法来检验命题。
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在谈到霍夫兰的说服实验时指出:“它是有意图的传播,是由某种信源所作出的单向尝试,以便在接受者方面造成效果。但是由于说服通常是通过人际传播渠道而进行的,有些来回往返的相互作用便往往发生在说服过程之中。”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378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如何从信息传播的源头和归宿来寻求信息的自变量所产生的因变量,即便在信息变幻的今天也仍然是分析各种传播议题的基础。
信息自变量的考证疑是霍夫兰及其研究团队的学术贡献。如果说说服的原因来自于作为自变量的信息生成,那么说服的意图是可以从传播者的身份属性、情境位置和事态的重要性当中去体会和领会;信源的吸引力则来自内容本身的号召力,包括其趣味性的喜闻乐见、再现性的个性光晕或逻辑性的懈可击;至于信源和信宿的相似性是要缩短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产生互动的潜在空间;信源的力量则完全是社会氛围的产物或时代精神的体现;信源的可信度要归结于传播者的声誉、公信力和性以及信息源的公平性和可信赖度等等。
从美国传播学史的发展阶段来看,霍夫兰的劝服研究其实处在“有限效果论”的阶段。大众传播社会中的受众事实上是数以匿名方式存在的个体,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知觉要受到个体差异和社会环境的暗示,不能完全表现自身的理性和思维活动,从而限制了媒介改度的力量。那么,是否可以通过对信息的直接接触来获取一种认知中的选择性?这就意味着什么形式或什么程序的信息传播可能产生或打破认知不协调的困境,从而为后来的信息制作者和传播者提供一套可进行心理学解码的配方。
据说,霍夫兰及其研究团队的实验对象中,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受到单一接触一个说服性信息的影响。所以,学术界有人批评霍夫兰以及他的研究团队是通过人工环境来控制外部变量和操纵独立变量。也有人指出,作为一种实验形态的研究,一种适于某特定媒介内容、在数量较小的或者同质化的人群中的即时效果,不能推导出数量巨大、异质化的人群使用所有媒介所累积的影响。但霍夫兰及其研究团队对信息变量的定位研究还是为今天留下可以验证的概念。
正是因为劝服研究是一个系列过程,可接受性成为过程的终和目标。比如说,可理解性是定位受众的基本前提,也是划分大众传播和非大众传播的信息有效性的指标;论证信息态势的数量指标及其抽样标准还是产生说服力的基本框架;各种同质或同类信息之间的内部补偿成为从不同角度阐释信息的媒介化素材;产生恐惧的信息向来被认为是具有社会安全预警性质,但这类信息的风险在于其自身的量变可以直接突破社会安全阀而难以收场;对于一个事件或一种观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说法有助于培育社会理性的开放和宽容,但只提供一种说法更容易满足传播者的权力意志或自以为是,赌注在于如何测定受众的理解能力及其创作性质的表达;至于信息出现的秩序、信息难易程度的递增,当然是体现将意外带回规范的信息把控节奏,类似于今天的危机公关或舆论引导。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信息的冗余度和重复频率其实从来都在传播者的预算当中。
值得我们尊重的是,霍夫兰及其研究团队在那个年代就对信息改度和意见的心理学效果进行盘根问底地研究并设计了研究量表。从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后续进程来看,源于分析有限情境所发生的效果模型的建构,总是要力图这种情境来延续科学探索的逻辑。问题在于,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人们的信息近用(access)在不断发生变化。比如说媒体的界面从大众到分众的扩散逻辑,媒介渠道的分化挑战信息认同的同化效果;同时作为受众和传播者的个体与媒体的关系距离的嬗变,诱导出受众在自我评估和身份(性别)建构中的激发机制。传播者往往难以预测的是,如果信息对受众产生不适应,其结果究竟是受众在态度上更加顺应信息的说服逻辑还是通过自我强化对此予以消解或抵制。
霍夫兰及其研究团队的理论成果告诉我们,信源的可信度和内容的接受度一旦不再保持正向比例关系时,有可能在受众当中产生三种变化:或改变对传播的态度,或改变对传播者的态度,或改变对传播者的角色认知。这些变化的实质在于信源和内容在接受过程中的分离。如果从信息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的演变现状来重新思考霍夫兰的这个研究成果,那就是由不同的媒介在塑造不同的意识和观念。今天的信息有更多的自由连接方式、更丰富的体验过程差异和更聚合的非中心化结构。和一个含而不露的做法相比,一个明确的信息立论会同时面对横向的视角差异和纵向的逻辑同一的挑战。但是,如果我们还是坚持把信息传播的使命还原到人与人的主体关系的建构,霍夫兰及其研究团队的假设依然有效,“即那些想要维持自己群体身份的人,能抵御违反群体标准的传播”。也许,正是因为人们的身份认同的差异,传播的游戏会永远持续下去。
是为序。
序言
这绝对是一本能让你在思考的海洋里畅游的书。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扇通往深度理解的大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观点,有时甚至会因为某个新颖的角度而恍然大悟。 书中的论证方式非常严谨,逻辑链条清晰得如同抽丝剥茧,让你能够一步步跟着作者的思路走,体验推理的乐趣。即使是复杂的概念,经过作者的阐释,也变得生动有趣,不再是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 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呈现观点时,并非一味地灌输,而是留有相当大的空间让读者去思考和质疑。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激发了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其内容本身,更在于它能培养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阅读完毕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很多事情的角度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变得更加审慎和深入。 它就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用最精炼的语言,引导你探索事物的本质,让你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灯塔。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传递出一种非常人文关怀的气息。在翻阅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些段落的措辞,显得非常细腻和富有同情心,仿佛作者在用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声音与读者对话。 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或许会涉及很多关于人际互动和情感连接的探讨。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察,让我觉得作者对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 它的语言风格,我预估会比较抒情和感性,但同时又不失理性分析。这种将感性与理性完美融合的写作方式,往往能够触及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对人类的情感世界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或许还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如何建立更和谐关系的方法。 它不一定像学术论文那样严谨,但却可能更有温度,更有力量,因为它关注的是我们作为个体,在社会中的感受和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吸引人,那种柔和的色彩搭配,还有封面那精心设计的抽象图案,一看就知道是那种用心制作的读物。翻开扉页,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微微的厚度,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感觉,这对于我这种喜欢捧着书阅读的人来说,简直是太舒服了。 拿到书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仔细地研究了目录,虽然我还不确定书中的具体内容,但光看目录的编排,就能感受到作者在知识梳理上的功力。那些章节的标题,有的像是谜语,有的又直指核心,引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每一个章节背后到底蕴藏着怎样的思想和研究。 包装的严实程度也让我非常满意,收到快递时,里三层外三层的保护,完全不用担心书在运输过程中会受到任何损伤。拆开包装的那一刻,那种期待感就像是打开一份珍贵的礼物,看到完好无损的图书,心情简直不要太好。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每页的留白也很有艺术感,让整个阅读体验变得更加轻松和愉悦。 这本书的封面配色以及整体风格,让我觉得它非常有收藏价值。无论是我把它摆放在书架上,还是随身携带,都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精心设计的细节,无疑提升了这本书的整体品质。
评分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的信息密度一定很高。我尝试着快速翻阅了一下,发现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专业名词和概念,虽然我还不完全理解,但已经能感受到它在学术上的深度了。 它的内容组织方式,我猜想一定是经过了精心的策划和研究,才能将如此繁杂的知识体系化地呈现出来。我非常期待能够花时间,逐字逐句地去消化这些信息,相信一定会收获颇丰。 这本书的外观设计,虽然简约,但却透着一种沉静和专业的气质,这让我觉得它是一本非常值得认真对待的读物。 它不是那种轻松的消遣读物,而是需要你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钻研的学术性书籍。这恰恰是我所追求的,我喜欢挑战自己,喜欢通过阅读来拓展认知边界。 我设想,这本书的读者群体应该是那些对某个领域有着浓厚兴趣,并且愿意深入探究其奥秘的人。
评分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那种“大而全”的知识宝库。我随便翻开其中一页,就能看到很多引经据典的痕迹,各种理论、学派、甚至是历史事件的影子都若隐若现。 这让我觉得,作者在编写这本书的时候,一定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搜集和梳理工作,力求将某个领域的知识尽可能全面地呈现出来。 它的结构,我猜想应该是那种非常宏大和系统的,可能涵盖了从基础概念到前沿研究的方方面面。阅读这样一本书,就像是进行一次全面的知识扫描,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让我对某个领域有一个非常深入和系统的认识。 它可能不是一本能让你在短时间内读完的书,但绝对是一本值得你反复研读,并且从中汲取养分的“工具书”。 它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坚实的知识起点,帮助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走得更远,更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