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新书--生物心理学(原书第9版) [美] 约翰·比奈尔、杨莉 机械工业出版社

正版新书--生物心理学(原书第9版) [美] 约翰·比奈尔、杨莉 机械工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约翰·比奈尔,杨莉 著
图书标签:
  • 生物心理学
  • 心理学
  • 神经科学
  • 行为神经科学
  • 认知神经科学
  • 生理心理学
  • 约翰·比奈尔
  • 杨莉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麦点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9030
商品编码:2948929356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生物心理学(原书第9版)

定价:150.00元

作者: 约翰·比奈尔、杨莉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111559030

字数:

页码:

版次:9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神经生理学家周绍慈导读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莉领衔翻译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普渡大学等近300所高校使用教材
国际生物心理学领域*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教材之一

内容提要


本书清晰且引人入胜地介绍了当前生物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强调学生与临床案例研究、社会事件、个人启示、有意义的暗喻和令人难忘的奇闻逸事进行直接的思想碰撞。


本书主要特色
涵盖领域的发展动态,本书以严谨认真的态度,新增了750多处对文章或书籍的引用。
有效利用个案学习,这些个案可以激发兴趣,加深印象。
精美的插图,每一张图都精心地设计以表达概念并阐明和巩固正文。
首本关注表观遗传学的《生物心理学》,本书介绍了表观遗传学这个新领域,概述了前沿知识。


创造性思维是这个版本的一个核心主题。大众通常认为科学和创造性是对立的,但是根据作者的经验,很多生物心理科学中的重大进展都得益于创造性思维。那些认识到要转变用文化和训练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方法去思考生物心理学问题的生物心理学家促成了这些重大发展。作者对创造性思维和生物心理科学相互作用中的两件事情特别感兴趣:传统方法显然不适用,识别和摆脱它们比较困难;当运用新的视角时,长期存在的问题通常会得到解决。这个版本聚焦于创造性思维,就是为了使你的生物心理学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并鼓励你成为更富创造性的思考者。
本书不仅是收纳了学科*进展的教科书,还可作为补充读物,给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专业的学生以及脑科学爱好者以新的启发和思考。

目录


目录导读
译者序
前言
致学生
章 作为神经科学的生物心理学 1
——归根到底,什么是生物心理学
什么是生物心理学 3
生物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其他学科有什么关系 3
哪类研究展现了生物心理学方法的特征 4
生物心理学有哪些分支 7
聚敛性操作:生物心理学家如何合作 10
科学推理:生物心理学家如何研究脑内无法观测的活动 11
批判性地思考生物心理学的主张 12
主题回顾 15
思考题 15
第2章 进化、遗传和经验 16
——行为的生物学思考
思考行为的生物学:从二分法到相互作用 17
人类进化 20
基本的遗传学 29
行为发育的表观遗传学:遗传因子和经验的相互作用 36
人类心理差异的遗传学 39
主题回顾 41
思考题 41
第3章 神经系统的结构 42
——神经系统及其结构和细胞
神经系统的整体布局 43
神经系统的细胞 46
神经解剖学技术及方位描述 50
脊髓 52
脑的五个主要分区 53
脑的主要结构 53
主题回顾 60
思考题 60
第4章 神经传导和突触传递 61
——神经元是如何发送和接收信号的
静息电位 62
突触后电位的产生和传导 64
突触后电位的整合与动作电位的产生 64
动作电位的传导 66
突触传递:神经元之间化学信号的传递 69
神经递质 74
突触传递的药理学机制和行为 77
主题回顾 80
思考题 80
第5章 生物心理学研究方法 81
——了解生物心理学家做什么
观察和刺激人脑的方法 82
记录人类心理生理活动 86
侵入性生理学研究方法 89
药理学研究方法 92
基因工程 94
神经心理学测试 96
认知神经科学的行为方法 99
动物行为的生物心理学范式 101
主题回顾 104
思考题 104
第6章 视觉系统 105
——我们如何看到世界
光线进入眼睛,到达视网膜 107
视网膜及光信号到神经信号的转化 109
从视网膜到初级视觉皮层 114
边缘识别 116
颜色识别 121
视觉皮层的工作机制和意识自觉 124
主题回顾 130
思考题 131
第7章 感觉机理: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和注意力 132
——人如何认识世界
感觉系统组成的原理 133
听觉系统 135
躯体感觉系统:触觉和痛觉 141
化学感觉:嗅觉和味觉 148
选择性注意 152
主题回顾 154
思考题 155
第8章 感觉运动系统 156
——我们如何运动
感觉运动功能的三大原则 157
感觉运动联合皮层 159
次级运动皮层 161
初级运动皮层 163
小脑与基底神经节 164
下行运动通路 166
感觉运动的脊髓环路 168
中央感觉运动程序与运动学习 173
主题回顾 176
思考题 176
第9章 神经系统发育 177
——从受精卵到你
神经发育阶段 178
人类婴儿出生后的脑发育 185
经验对出生后神经环路发育的作用 186
成人的神经可塑性 188
神经发育疾病:自闭症和威廉姆斯综合征 190
主题回顾 193
思考题 193
0章 脑损伤和神经可塑性 194
——脑损伤能否恢复
脑损伤的病因 195
神经系统疾病 200
人类神经系统疾病的动物模型 205
神经系统损伤的应答:变性、再生、重组和功能恢复 207
神经可塑性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 211
主题回顾 215
思考题 215
1章 学习、记忆和遗忘 216
——你的大脑是怎样储存信息的
双侧内颞叶切除的失忆效应 217
科萨科夫综合征引起的失忆 223
阿尔兹海默症引起的失忆 224
脑震荡后的失忆:记忆巩固的证据 224
从进化的视角看海马在记忆中的作用 227
内侧颞叶中的神经元与记忆 231
记忆在哪里储存 233
学习与记忆的突触机制 236
结论:记忆的生物心理学和你 239
主题回顾 241
思考题 241
2章 饥饿、饮食和健康 242
——为什么一些人进食过多
消化、储能和能量的利用 243
饥饿和饮食的理论:设定点理论与正向激励理论 246
决定我们吃什么,何时吃,吃多少的因素 248
关于饥饿和饱足感的生理研究 250
控制体重:设定点和调整点 255
人类肥胖:原因、机制和治疗方法 258
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 262
主题回顾 264
思考题 264
3章 激素和性 265
——“男人是男人,女人是女人”有什么问题
神经内分泌系统 266
激素和身体的性发育 271
激素和脑与行为的性发育 273
人类性发育异常的三个案例 276
激素对成人的影响 279
的脑机制 282
性取向和性别认同 284
主题回顾 287
思考题 287
4章 睡眠、梦和昼夜节律 288
——你需要多少睡眠
睡眠阶段 289
我们为什么需要睡眠,为何我们在该睡觉的时候入睡 292
睡眠剥夺的影响 293
睡眠的昼夜节律性周期 298
参与睡眠的四个脑区 301
影响睡眠的药物 304
睡眠障碍 305
长期睡眠减少的影响 308
主题回顾 311
思考题 311
5章 药物成瘾和脑奖赏回路 312
——令人快乐但有害的化学物质
药物作用的基本原则 313
学习在药物耐受中的作用 315
五种常见的滥用药物 318
关于成瘾的早期生理心理学理论 326
成瘾机制的现代研究方法 329
值得注意的成瘾案例 332
主题回顾 333
思考题 333
6章 偏侧化、语言和裂脑 334
——左脑与右脑
功能脑偏侧化的介绍 335
裂脑 337
左右半球之间的差异 343
脑偏侧化与语言的进化学观点 346
语言的皮层定位:威尔尼克-格施温德模型 349
威尔尼克-格施温德模型:相关证据 351
关于语言的认知神经科学 354
关于失读症的认知神经科学 356
主题回顾 358
思考题 358
7章 情绪、应激和健康中的生物心理学 359
——恐惧,情绪中阴暗的一面
绪论:从生物心理学角度看情绪 360
恐惧、防御、攻击 365
条件恐惧的神经机制 367
人类情绪的脑机制 369
应激与健康 372
主题回顾 377
思考题 377
8章 精神疾病的生物心理学 378
——神经错乱的脑
精神分裂症 379
情感障碍:抑郁和躁狂 384
焦虑症 389
妥瑞症 392
临床试验:新的心理治疗药物的研制 394
主题回顾 398
思考题 398
结语 399
附录A 自主神经系统 400
附录B 交感神经元与副交感神经元的部分功能 401
附录C 脑神经 402
附录D 脑神经的功能 403
附录E 丘脑核团 404
附录F 下丘脑核团 405
术语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约翰·比奈尔
(John P. J. Pinel)
《生物心理学》的作者,在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麻省理工学院短期工作后取得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员职位,目前他是该学校的荣誉退休教授。比奈尔教授是一名备受赞誉的教师,也是200多篇科学论文的作者。然而,他觉得《生物心理学》才是他与职业生涯相关的主要成就:“它将与我职业有关的所有挚爱:学生、教学、写作和研究都联系在一起。”
比奈尔把他的许多成就归功于他的妻子——玛吉(Maggie)。她在不同的时期分别是专业的艺术家、设计师和私人教练。多年来,他们在很多项目上都有合作,《生物心理学》中高质量的插图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的专业和努力。


译者简介
杨莉
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及脑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导。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分会委员,广东省脑发育与脑疾病防治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神经科学学会理事。早年师从华东师范大学周绍慈教授,于1991年、1995年分别获得神经生物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98~2013年先后在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医学院和贝勒医学院从事神经退变性疾病,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目前研究兴趣包括探讨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理及治疗靶点、社会行为及情绪的神经基础等。

文摘


序言



《生命之痕:探寻意识、行为与神经的交织》 这是一本关于生命奥秘的探索之旅,它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生命体,特别是人类,是如何通过生物机制产生思想、情感与行为的。本书并非直接介绍某一本具体的教材,而是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勾勒出生物心理学这一迷人领域的轮廓,揭示其核心问题、研究方法及其在理解生命本质中的重要作用。 生命,是宇宙间最令人着迷的现象。从微观的细胞活动到宏观的社会互动,无不展现着其复杂而精妙的规律。而生物心理学,正是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生物学的客观事实与心理学的个体体验,揭示生命体与其生存环境互动的深层机制。它是一门跨学科的领域,融合了神经科学、心理学、生理学、遗传学、解剖学、生理化学乃至进化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旨在回答那些最基本却又最令人好奇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会思考?情感从何而来?学习和记忆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我们会产生特定的行为?意识的本质又是什么? 核心探索:生命机制与心理活动的互动 生物心理学并非仅仅关注大脑的结构或功能的孤立研究。相反,它强调的是“生物”与“心理”之间的动态互动。这意味着,本书的探讨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展开: 神经系统的宏观与微观图景: 从整体上看,我们将审视大脑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各个区域承担着怎样的基本功能。例如,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如何协同工作,处理视觉、听觉、语言、运动等信息。同时,我们也会深入到微观层面,探索神经元的工作原理,突触的传递过程,以及各种神经递质和激素在调节情绪、认知和行为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理解,每一次思想的闪现,每一次情感的涌动,都离不开神经细胞之间复杂的电化学信号传递。 遗传因素与环境影响的交织: 生命的蓝图由基因绘制,但生命的展现却并非一成不变。本书将深入探讨遗传在塑造我们心理特质、行为倾向以及对特定刺激的反应方式中的作用。然而,我们并非基因的奴隶。环境因素,包括童年经历、社会文化、生活压力等,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将探究基因与环境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个体的发展轨迹,解释为什么具有相似基因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 感知、认知与行为的生物基础: 我们如何感知世界?从眼睛捕捉光线到大脑解读图像,这其中涉及怎样的神经网络活动?我们如何思考、学习、记忆和解决问题?这些复杂的认知过程,又与哪些大脑结构和功能紧密相关?本书将揭示,我们看似简单的感知和认知行为,背后是多么庞大而精密的生物学运算。同时,我们将探讨各类行为,从基本的生存反射到复杂的社会互动,其背后的神经和激素调控机制。 情感、动机与心理健康: 情绪是人类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喜悦到悲伤,从愤怒到恐惧,它们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本书将追溯情感产生的神经生理基础,探讨大脑如何处理和调节情绪,以及情绪失调可能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我们将审视动机的生物学根源,例如饥饿、口渴、性欲等基本生理需求,以及这些需求如何驱动我们的行为。 意识的奥秘与未解之谜: 意识,或许是人类最深刻也最难以捉摸的谜团。我们如何拥有自我意识?“我”的概念是如何产生的?本书将呈现当前生物心理学界对意识的各种理论和研究进展,虽然答案仍未完全揭晓,但我们对意识与大脑活动之间关系的理解正在不断深化。 研究方法:科学探究的严谨与创新 为了揭示生命机制与心理活动的奥秘,生物心理学采用了多种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本书将穿插介绍这些方法,让读者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进行探索的: 脑成像技术: 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这些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大脑在进行特定活动时的血流变化或电活动,帮助我们定位特定认知功能对应的大脑区域。 动物模型研究: 通过对实验动物进行神经损伤、基因改造或药物干预等,研究其行为和生理变化,从而推断相应机制在人类中的作用。 神经电生理学: 记录单个神经元或神经群体的电活动,直接研究神经信号的传递和处理。 临床研究: 通过研究患有特定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疾病的患者,了解疾病对大脑功能和心理状态的影响,反过来推断正常大脑的功能。 比较心理学: 通过研究不同物种的行为和认知能力,寻找共同的生物学基础,并探讨进化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意义与启示:理解生命,关照自我 《生命之痕:探寻意识、行为与神经的交织》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所揭示的科学知识,更在于它所带来的深刻启示。 更深刻地理解人类自身: 认识到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精密的生物学基础之上,这有助于我们更客观、更全面地认识人类自身。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个体的差异性,消除不必要的偏见,并以更包容的态度对待他人。 应对心理健康挑战: 随着对大脑功能和心理疾病生物学机制的深入了解,生物心理学为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它有助于我们理解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等心理健康问题,并为预防和干预提供新的思路。 优化学习与教育: 了解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可以帮助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例如,理解不同年龄段大脑发育的特点,有助于制定更适合的教育策略。 促进科技创新: 生物心理学领域的进步,也为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这是一场关于生命本源的探险,一场关于我们如何成为“我们”的深刻追问。本书将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丰富的研究案例和清晰的逻辑,引导读者一同踏上这段令人着迷的旅程,去发现生命之痕在神经、行为与意识交织中留下的深邃印记。它邀请所有对生命充满好奇的人们,一同感受科学探索的魅力,一同探寻生命最深层的秘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入手这本《生物心理学(原书第9版)》纯粹是因为最近对大脑的工作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从更科学的角度去理解人类的行为模式。之前也零零散散看过一些科普文章,但总觉得不够系统,而生物心理学这门学科恰恰能提供一个扎实的理论框架。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简洁,我喜欢这种不花哨但很有质感的风格,也算是对内容的一次预告吧。拿到手沉甸甸的,感觉内容肯定很充实。包装也挺到位,确保了书本在运输过程中没有磕碰。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章,里面的排版设计很清晰,图文并茂,即使是初学者也能相对容易地理解。我比较关注的还是其中关于学习、记忆以及情绪的章节,希望能从中找到更深入的解释,不仅仅是“是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毕竟,了解自己,认识世界,很多时候都离不开对大脑运作机制的探索。

评分

这次买《生物心理学(原书第9版)》,主要是想系统地学习一下关于大脑的运作机制,我一直觉得,很多心理问题,归根结底都与大脑的功能有关。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从分子生物学到认知心理学的各个层面。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关于情绪和动机的部分,想弄明白为什么我们会产生某些情绪,以及是什么驱动着我们的行为。书中的一些章节,比如关于大脑发育和可塑性的讨论,让我印象深刻,它揭示了大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随着经验和学习而发生改变。这种观点让我觉得非常鼓舞人心。虽然阅读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生词和复杂的理论,但我认为这恰恰是深入学习的必经之路。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能够将那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

读了几天,感觉这本《生物心理学(原书第9版)》是一本非常扎实的学术著作,里面引用了很多最新的研究成果,读起来需要一定的耐心和专注度。我个人尤其对神经科学这部分的内容感到着迷,里面对于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大脑不同区域的功能划分,都有着极其详尽的描述。虽然有些地方的专业术语确实比较晦涩,但我还是努力地去理解,并时不时地查阅一些资料进行补充。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将复杂的生物学原理与心理学现象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我们能够从生理层面去解释各种心理活动,比如压力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睡眠不足又会带来哪些认知上的障碍。我特别想深入研究一下其中关于脑损伤和康复的部分,看看人类的大脑在遭受破坏后,有哪些机制能够帮助其恢复功能,这对于理解和帮助那些有神经系统疾病的人群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评分

说实话,购买这本《生物心理学(原书第9版)》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好奇心驱使”的冲动。最近在看一些美剧,里面经常涉及到心理分析和行为预测,于是就想着深入了解一下背后的科学依据。翻开这本书,发现内容比我想象的要严谨得多,它不是那种轻松易懂的科普读物,而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教材。里面的插图非常专业,对于理解抽象的概念很有帮助,比如脑电图的绘制和解读,以及一些实验设计的流程。我一直对“意识”这个概念很好奇,在这本书里,它似乎也给了我一些初步的线索,虽然我承认我还没有完全理解。作者在解释一些生物学现象时,会引用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统计分析,这让我感觉这本书的可靠性很高。虽然阅读过程有些挑战,但我相信,如果我能坚持下去,一定能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有更深刻的认知。

评分

入手这本《生物心理学(原书第9版)》完全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库,我一直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感到着迷,总想知道是什么让每个人如此与众不同,又是什么让大家在某些方面又如此相似。这本书的篇幅很长,内容非常翔实,我觉得我可以从中找到很多答案。我尤其期待阅读关于人格形成和异常心理的章节,想了解生物学因素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书中对一些经典实验的介绍,让我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对过去的一些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虽然有些内容可能需要反复琢磨,但我觉得这种钻研的过程本身就很有价值。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是什么”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为什么”的书,它引导我去思考更深层次的科学原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