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山西鞭杆拳-駝駱鞭-配盤
定價:23.00元
作者:苗樹林
齣版社:山西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37743488
字數:
頁碼:12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227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山西鞭杆拳:駱駝鞭》內容包括:駝駱鞭杆拳概述;鞭杆拳訓練方法、動作術語及要求;駝駱鞭套路圖解;駝駱鞭的訓練程序和練法要求;動作名稱;動作圖解。《山西鞭杆拳:駱駝鞭》根據目前社會上鞭杆練習者眾多,同時又是傳統武術競賽的內容之一,為瞭普及和提高的需要,收集整理的。
目錄
章 駝駱鞭杆拳概述
第二章 鞭杆拳訓練方法、動作術語及要求
第三章 駝駱鞭套路圖解
節 駝駱鞭的訓練程序和練法要求
第二節 動作名稱
第三節 動作圖解
……
作者介紹
苗樹林,山西省太原市人,山西省形意拳協會副主席,原山西省四建集團工程師。苗先生16歲開始習拳,先後拜王子玉、蔣維橋、張安泰、李蘭元、陳盛南、申子榮、楊吉生等武術名傢為師,係統學習形意拳、太極攀、八卦掌稻養生氣功等。在五十多年的學習和攀學實踐中,他博采眾長,融會貫通,拳學造詣目深,同時,他在骨傷科治療、點穴療法和針灸等方麵也特色。淵博的知識使他有瞭對拳學理論及內功訓練體係進行研究的功底,並創編齣一套簡明實用的內功訓練功法體係——“天人閤一內功修”。從1987年擔任山西省形意拳協會副主席以來,積極參與並組織全省形意拳活動,並多次擔任全省傳統武術暨散手擂颱賽的仲裁工作,為武術事業的發展作齣瞭貢獻。多年來,在其指導下,諸多習攀弟子無不德藝雙收,如今年過八旬的苗先生依然為弘揚傳統武術默默地奉獻著。
文摘
第二節 動作圖解
路
預備勢:提鞭紮勢貫丹田
身正直立,麵嚮南方。右手提鞭,虎口嚮下,拇指在後,餘四指在前,輕握鞭杆,使鞭把緊貼前臂外緣,鞭梢置於右腳尖之右側,與腳尖對齊,鞭身直立於身體右側;左手五指並攏,垂於身體左側,兩肘微上提。目嚮左側平視(圖3—1)。
要點
站立時要沉肩、平胸、實腹、挺膝,心靜氣沉。
1.直立左提掌
接上式,左掌拇指屈麯,其餘四指並攏,左臂外鏇屈肘,使左掌弧形上提至腹前,掌心嚮上,小臂成水平。上身隨之微嚮右轉,頭略低轉臉嚮前下方俯視(圖3—2)。
2.直立左擺掌
接上式,左臂經身前直臂弧形外展至側平舉,掌心斜嚮前方,拇指一側斜嚮上。上身同時略嚮左轉,抬頭轉臉嚮左平視(圖3—3)。
3.蹲身左扣掌
接上式,左臂內鏇,經身前上方弧形繞環,左掌由頭前上方嚮下按,扣於腹前,掌心嚮下,掌指朝右後方。同時,上身右轉,兩腿屈膝略蹲,重心右移,左腳跟微提起。右手順勢下滑握住鞭身中段。目視前下方(圖3—4)。接著,左腳嚮前邁一步,兩腿屈麯成三體勢樁步。同時,左掌外緣著力嚮前下撐齣,並嚮前下坐腕按下,與左腳上下相對。目嚮前平視(圖3—5)。
要點
1至3動作稍有頓挫,但須連貫。三體勢樁步單、雙重步均可,但須挺拔,要頂平項直,沉肩平胸,直背塌腰,縮臀收腹,提膝扣趾,使周身完整緊密,靜中蘊動。
一、掛鞭扣鞭迎麵鑽
1.接上式,右手執鞭使鞭梢嚮上方挑起,左手虎口朝前握鞭身,右手在前虎口朝後,兩手虎口相對,兩手相距約兩把,協同用力,使鞭梢掛於左臂外側,鞭梢端朝後,鞭把端在身前上崩。同時,左腳迴收半步成左虛步,上體略嚮左擰轉。目隨鞭梢再轉視鞭把(圖3—6)。
2.右手臂外鏇,使鞭把下挎勾迴於右腋下,右手心翻轉嚮上;同時,左臂屈肘下壓,使鞭梢從後嚮上、嚮前劈下叩擊,高與肩平,左手心嚮下。同時,左腳嚮前方邁進半步,左腿屈膝半蹲,右腿挺直成左弓步。目視前方(圖3—7)。
3.緊接上動,重心後移,左腳迴收半步成左虛步。同時,右臂內鏇,使鞭把從右腋下翻齣上提,左臂下落,使鞭梢經右膝外側挎迴。緊接左腳前邁,仍屈膝成左弓步。同時,右臂前伸,使鞭把嚮前上方猛戳,高與眉齊;左手臂外鏇,手心嚮上,鞭梢收於右腋下(圖3—8)。
……
序言
章 駝駱鞭杆拳概述
第二章 鞭杆拳訓練方法、動作術語及要求
第三章 駝駱鞭套路圖解
節 駝駱鞭的訓練程序和練法要求
第二節 動作名稱
第三節 動作圖解
……
第五段: 從一個純粹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於它的“可操作性”和“係統性”。市麵上的武術資料很多是零散的,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不成體係。而這本書則像一張完整的地圖,清晰地勾勒齣瞭從入門到精通的完整路徑。它先從基礎的氣沉丹田和基本步法講起,然後逐步引入復雜的轉摺和配閤,最後纔展示完整的套路演練。這種循序漸進的編排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學習的門檻,讓人感覺每一步都是可以達成的。更重要的是,書中反復強調的“慢練齣功夫”的理念,讓人在浮躁的當下能夠沉下心來。我按照書中的建議,將一個看似簡單的連貫動作分解練習瞭上百遍,體會到瞭那種“慢中求穩,穩中求快”的精妙之處。這本書不是快餐式的教學指南,它要求學習者投入時間、精力和敬畏心。讀完閤上書本時,我感受到的不是知識的滿足,而是一種踏上漫漫長路的決心,它提供瞭一個堅實的起點和清晰的方嚮指引。
評分第二段: 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聽說瞭這本書,當時正好在尋找一些關於中國傳統兵器使用的深度資料。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資料的詳實程度超乎想象,它不像很多市麵上的武術書籍那樣,隻停留在動作錶麵的描述,而是深入到瞭技擊哲學的層麵。比如,書中對“藉力打力”的幾種不同情境下的應用,作者不僅提供瞭詳盡的步驟分解,還結閤瞭古代兵書中的一些戰略思想進行闡述,這讓整本書的層次一下子提升瞭。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不同天氣和場地對練功效果影響的探討,這體現瞭作者極其細膩的觀察力和豐富的實戰經驗。書中的一些曆史考據部分也做得非常紮實,引用瞭多處地方誌和族譜的記載來佐證某些招式的起源和演變,這對於研究武術文化的人來說,簡直是一份寶貴的參考資料。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前輩武師們在練功場上揮汗如雨的場景。它不是教你“怎麼做”,而是教你“為什麼這麼做”,這種思維深度的引導,纔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評分第三段: 說實話,我是一個對動作細節有近乎偏執要求的人。很多武術書籍的圖片總是拍得不夠清晰,或者角度單一,導緻關鍵的轉摺點看不明白。然而,這本書在圖文結閤上做得非常齣色,幾乎每一個關鍵動作都配備瞭不同側麵和不同深度的圖像,有些甚至是采用瞭慢動作分解的示意圖。我記得有一次練習一個非常刁鑽的纏繞技巧,卡在瞭一個小小的手腕翻轉上,看瞭好幾遍其他資料都沒搞懂。翻到這本書的對應章節時,作者用瞭一種特殊的透視畫法,清晰地標示齣瞭關節的受力和方嚮,我茅塞頓開,當即起身試練,果然一下子就找到瞭那個“竅門”。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是深諳教學之道的行傢,他知道讀者會在哪裏感到睏惑,並在那些地方提前設下瞭“陷阱”和“提示”。而且,書中對收勢和調息的重視程度也值得稱贊,很多書隻把收功當作一個可有可無的環節,這本書卻用瞭專門的一章來強調收功的重要性,認為這是鞏固訓練成果、避免內傷的關鍵步驟。
評分第一段: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說實話,一開始吸引我的並不是封麵上的那些傳統圖案,而是那種獨特的紙張質感,摸上去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仿佛輕輕一翻動,就能聞到一股陳年的墨香。我一直對那些流傳已久的武術套路抱有極大的好奇心,尤其鍾情於那些強調實戰性和內功修煉的拳種。這本書的排版布局非常講究,字體選用古典而不失清晰,閱讀起來毫不費力。每一頁的留白恰到好處,給人的感覺是內容非常充實,但又不會讓人感到擁擠和壓迫。我尤其欣賞其中對一些基礎樁功和發力技巧的圖解,綫條的勾勒極其精準,即便是初學者也能通過這些圖示對身體的結構和動作的要領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我花瞭很長時間去研究其中關於“沉肩墜肘”的文字描述,作者用瞭很多形象的比喻,比如將手臂比作垂下的柳條,將力量比作水流的衝擊,這些都極大地幫助我突破瞭以往對“用力”的固有思維。這本書絕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武術理論書,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師傅,耐心細緻地在你身邊,手把手地為你剖析每一個細節。看完前幾章,我感覺自己的身體狀態都有瞭微妙的變化,那種久違的,對武學探索的激情又重新被點燃瞭。
評分第四段: 我購買這本書時,主要是衝著它的學術價值去的。我個人在研究中國傳統體育哲學與現代運動科學的結閤點。這本書在理論構建上,顯示齣極強的跨學科視野。它不僅僅停留在描述招式和套路,而是巧妙地引入瞭人體生物力學的一些基本原理,例如重心轉移時對地麵反作用力的利用效率分析。這些分析語言雖然專業,但被作者巧妙地融入到傳統的“勁路”描述中,使得原本晦澀難懂的內傢心法,有瞭一套可以被現代科學語言所佐證的邏輯體係。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意念引導”的部分,作者引用瞭冥想和專注力的科學研究成果,來解釋傳統武術中強調的“心靜自然涼”的內在機製,這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武術訓練的認知邊界。這本書為我後續的研究提供瞭一個非常堅實和創新的理論基礎,它證明瞭古老的技藝,在今天依然擁有巨大的科學探索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