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山西鞭杆拳-驼骆鞭-配盘
定价:23.00元
作者:苗树林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37743488
字数:
页码:12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227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山西鞭杆拳:骆驼鞭》内容包括:驼骆鞭杆拳概述;鞭杆拳训练方法、动作术语及要求;驼骆鞭套路图解;驼骆鞭的训练程序和练法要求;动作名称;动作图解。《山西鞭杆拳:骆驼鞭》根据目前社会上鞭杆练习者众多,同时又是传统武术竞赛的内容之一,为了普及和提高的需要,收集整理的。
目录
章 驼骆鞭杆拳概述
第二章 鞭杆拳训练方法、动作术语及要求
第三章 驼骆鞭套路图解
节 驼骆鞭的训练程序和练法要求
第二节 动作名称
第三节 动作图解
……
作者介绍
苗树林,山西省太原市人,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原山西省四建集团工程师。苗先生16岁开始习拳,先后拜王子玉、蒋维桥、张安泰、李兰元、陈盛南、申子荣、杨吉生等武术名家为师,系统学习形意拳、太极攀、八卦掌稻养生气功等。在五十多年的学习和攀学实践中,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拳学造诣目深,同时,他在骨伤科治疗、点穴疗法和针灸等方面也特色。渊博的知识使他有了对拳学理论及内功训练体系进行研究的功底,并创编出一套简明实用的内功训练功法体系——“天人合一内功修”。从1987年担任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以来,积极参与并组织全省形意拳活动,并多次担任全省传统武术暨散手擂台赛的仲裁工作,为武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多年来,在其指导下,诸多习攀弟子无不德艺双收,如今年过八旬的苗先生依然为弘扬传统武术默默地奉献着。
文摘
第二节 动作图解
路
预备势:提鞭扎势贯丹田
身正直立,面向南方。右手提鞭,虎口向下,拇指在后,余四指在前,轻握鞭杆,使鞭把紧贴前臂外缘,鞭梢置于右脚尖之右侧,与脚尖对齐,鞭身直立于身体右侧;左手五指并拢,垂于身体左侧,两肘微上提。目向左侧平视(图3—1)。
要点
站立时要沉肩、平胸、实腹、挺膝,心静气沉。
1.直立左提掌
接上式,左掌拇指屈曲,其余四指并拢,左臂外旋屈肘,使左掌弧形上提至腹前,掌心向上,小臂成水平。上身随之微向右转,头略低转脸向前下方俯视(图3—2)。
2.直立左摆掌
接上式,左臂经身前直臂弧形外展至侧平举,掌心斜向前方,拇指一侧斜向上。上身同时略向左转,抬头转脸向左平视(图3—3)。
3.蹲身左扣掌
接上式,左臂内旋,经身前上方弧形绕环,左掌由头前上方向下按,扣于腹前,掌心向下,掌指朝右后方。同时,上身右转,两腿屈膝略蹲,重心右移,左脚跟微提起。右手顺势下滑握住鞭身中段。目视前下方(图3—4)。接着,左脚向前迈一步,两腿屈曲成三体势桩步。同时,左掌外缘着力向前下撑出,并向前下坐腕按下,与左脚上下相对。目向前平视(图3—5)。
要点
1至3动作稍有顿挫,但须连贯。三体势桩步单、双重步均可,但须挺拔,要顶平项直,沉肩平胸,直背塌腰,缩臀收腹,提膝扣趾,使周身完整紧密,静中蕴动。
一、挂鞭扣鞭迎面钻
1.接上式,右手执鞭使鞭梢向上方挑起,左手虎口朝前握鞭身,右手在前虎口朝后,两手虎口相对,两手相距约两把,协同用力,使鞭梢挂于左臂外侧,鞭梢端朝后,鞭把端在身前上崩。同时,左脚回收半步成左虚步,上体略向左拧转。目随鞭梢再转视鞭把(图3—6)。
2.右手臂外旋,使鞭把下挎勾回于右腋下,右手心翻转向上;同时,左臂屈肘下压,使鞭梢从后向上、向前劈下叩击,高与肩平,左手心向下。同时,左脚向前方迈进半步,左腿屈膝半蹲,右腿挺直成左弓步。目视前方(图3—7)。
3.紧接上动,重心后移,左脚回收半步成左虚步。同时,右臂内旋,使鞭把从右腋下翻出上提,左臂下落,使鞭梢经右膝外侧挎回。紧接左脚前迈,仍屈膝成左弓步。同时,右臂前伸,使鞭把向前上方猛戳,高与眉齐;左手臂外旋,手心向上,鞭梢收于右腋下(图3—8)。
……
序言
章 驼骆鞭杆拳概述
第二章 鞭杆拳训练方法、动作术语及要求
第三章 驼骆鞭套路图解
节 驼骆鞭的训练程序和练法要求
第二节 动作名称
第三节 动作图解
……
第四段: 我购买这本书时,主要是冲着它的学术价值去的。我个人在研究中国传统体育哲学与现代运动科学的结合点。这本书在理论构建上,显示出极强的跨学科视野。它不仅仅停留在描述招式和套路,而是巧妙地引入了人体生物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例如重心转移时对地面反作用力的利用效率分析。这些分析语言虽然专业,但被作者巧妙地融入到传统的“劲路”描述中,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内家心法,有了一套可以被现代科学语言所佐证的逻辑体系。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意念引导”的部分,作者引用了冥想和专注力的科学研究成果,来解释传统武术中强调的“心静自然凉”的内在机制,这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武术训练的认知边界。这本书为我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和创新的理论基础,它证明了古老的技艺,在今天依然拥有巨大的科学探索价值。
评分第一段: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一开始吸引我的并不是封面上的那些传统图案,而是那种独特的纸张质感,摸上去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仿佛轻轻一翻动,就能闻到一股陈年的墨香。我一直对那些流传已久的武术套路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尤其钟情于那些强调实战性和内功修炼的拳种。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讲究,字体选用古典而不失清晰,阅读起来毫不费力。每一页的留白恰到好处,给人的感觉是内容非常充实,但又不会让人感到拥挤和压迫。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一些基础桩功和发力技巧的图解,线条的勾勒极其精准,即便是初学者也能通过这些图示对身体的结构和动作的要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其中关于“沉肩坠肘”的文字描述,作者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比如将手臂比作垂下的柳条,将力量比作水流的冲击,这些都极大地帮助我突破了以往对“用力”的固有思维。这本书绝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武术理论书,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耐心细致地在你身边,手把手地为你剖析每一个细节。看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的身体状态都有了微妙的变化,那种久违的,对武学探索的激情又重新被点燃了。
评分第二段: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听说了这本书,当时正好在寻找一些关于中国传统兵器使用的深度资料。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资料的详实程度超乎想象,它不像很多市面上的武术书籍那样,只停留在动作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到了技击哲学的层面。比如,书中对“借力打力”的几种不同情境下的应用,作者不仅提供了详尽的步骤分解,还结合了古代兵书中的一些战略思想进行阐述,这让整本书的层次一下子提升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不同天气和场地对练功效果影响的探讨,这体现了作者极其细腻的观察力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书中的一些历史考据部分也做得非常扎实,引用了多处地方志和族谱的记载来佐证某些招式的起源和演变,这对于研究武术文化的人来说,简直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前辈武师们在练功场上挥汗如雨的场景。它不是教你“怎么做”,而是教你“为什么这么做”,这种思维深度的引导,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评分第三段: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动作细节有近乎偏执要求的人。很多武术书籍的图片总是拍得不够清晰,或者角度单一,导致关键的转折点看不明白。然而,这本书在图文结合上做得非常出色,几乎每一个关键动作都配备了不同侧面和不同深度的图像,有些甚至是采用了慢动作分解的示意图。我记得有一次练习一个非常刁钻的缠绕技巧,卡在了一个小小的手腕翻转上,看了好几遍其他资料都没搞懂。翻到这本书的对应章节时,作者用了一种特殊的透视画法,清晰地标示出了关节的受力和方向,我茅塞顿开,当即起身试练,果然一下子就找到了那个“窍门”。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深谙教学之道的行家,他知道读者会在哪里感到困惑,并在那些地方提前设下了“陷阱”和“提示”。而且,书中对收势和调息的重视程度也值得称赞,很多书只把收功当作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这本书却用了专门的一章来强调收功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巩固训练成果、避免内伤的关键步骤。
评分第五段: 从一个纯粹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可操作性”和“系统性”。市面上的武术资料很多是零散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不成体系。而这本书则像一张完整的地图,清晰地勾勒出了从入门到精通的完整路径。它先从基础的气沉丹田和基本步法讲起,然后逐步引入复杂的转折和配合,最后才展示完整的套路演练。这种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人感觉每一步都是可以达成的。更重要的是,书中反复强调的“慢练出功夫”的理念,让人在浮躁的当下能够沉下心来。我按照书中的建议,将一个看似简单的连贯动作分解练习了上百遍,体会到了那种“慢中求稳,稳中求快”的精妙之处。这本书不是快餐式的教学指南,它要求学习者投入时间、精力和敬畏心。读完合上书本时,我感受到的不是知识的满足,而是一种踏上漫漫长路的决心,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起点和清晰的方向指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