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密特钢琴五指练习曲》是一本在钢琴教学中 极为重要的手指练习教材。对于训练手指的独立性来 说,它比《哈农钢琴练指法》的难度稍大,可以配合 《哈农》使用。
这本手指练习,分不带保持音和带保持音的五指 练习,适合于学生在初、中级阶段使用。全书包括五 指练习213条,其中有大小三和弦、属七和弦、减七 和弦的原位琶音和转位琶音同向以及反向练习等。在 五指练习中,从第34条到169条,加入了保持音的练 习(从保持一个音到保持四个音),这也是本教材的 一个重要特点。
作者什密特对练习的要求是:每条练习至少弹10 至15次(省去*后1小节的四分音符,直到*后一次 才弹出来);先分手练习,然后再两手合起来。弹奏 时要平稳而安静,先慢速直至手指弹得灵活有力时再 逐渐加快。另外,每条练习还要求用同样的指法进行 移调弹奏。
《什密特钢琴五指练习曲(作品16)》的训练价 值即在于使学生的手指*独立、*有力且发音*集中 。作为与《哈农》同等重要的手指基本训练教材,《 什密特钢琴五指练习曲》对弹奏程度*深的练习曲和 各类中外乐曲,尤其是带保持音的复调钢琴作品,将 打下**扎实的技术基础。
使手指独立不倚和动作均衡的练习
拇指从他指下移过,弹奏音阶和琶音的预备练习
附录
一、音阶练习
1.大调音阶
2.和声小调音阶
3.旋律小调音阶
二、琶音练习
1.大三和弦
2.小三和弦
3.属七和弦
4.三和弦与属七和弦的综合练习
三、半音阶练习
四、和弦进行
五、双三度音阶练习
六、双三度半音阶练习
七、双六度半音阶练习
八、双六度音阶练习
这本《什密特钢琴五指练习曲(作品16)》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指尖上的“觉醒”。我一直觉得自己的手指僵硬得像两条木棍,尤其是在需要快速、精准地跨越音程或者做一些细微的触键变化时,总是力不从心。购买这本书时,我对它期望不高,觉得无非就是那些千篇一律的音阶和琶音组合,但我错了。作者的编排思路非常巧妙,他没有一开始就追求速度和力度,而是极其注重“清晰度”。书中很多练习曲的节奏型看似简单,但要求你用不同的触键方式去感受同一个音符群组。比如,有一组练习要求用“断奏”来演奏,但又要求音量保持在一个非常稳定的中强音,这对我来说是个挑战,因为它迫使我必须控制手指的下键深度,而不是依赖琴槌的反弹力。练习到后面,我发现自己对手指的独立控制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以前那些模糊不清的十六分音符组,现在听起来层次分明,就像是清晨的露珠,颗颗晶莹。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对培养手腕的放松感有奇效。很多练习都暗含了对腕部支撑力的要求,如果手腕一紧,手指立马就会“打结”。这本书不是让你“练”技巧,而是让你“理解”技巧是如何通过身体的放松来实现的,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远比死记硬背指法要有效得多。我已经能感受到,我在演奏其他更复杂的曲目时,那种莫名的阻滞感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流畅的、自然的流动感。
评分对于那些希望摆脱“机械式”演奏习惯的钢琴学习者来说,我强烈推荐这本书,因为它极大地培养了手指的“主动性”。很多时候,我们的手指只是被动地跟随乐谱,手指的动作是滞后的。这本书的一个核心理念似乎是教会你“预判”和“准备”。在许多连续的五指跑动中,它设计的指法转换点非常微妙,如果你没有提前做好手指的“抬起”和“定位”,下一个音符就会慢半拍,或者力度不对。通过反复练习这些“陷阱”般的指法组合,我的手指肌肉形成了更有效的记忆通路,手指不再需要等大脑发出明确指令才行动,它们开始学会“提前部署”。这对于处理那些快速的、需要流畅过渡的乐段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奏鸣曲快板乐章中经常卡壳的人,这本书就像是一剂“强心针”。我个人的体会是,我的手指现在对“等待”更有耐心,也更懂得如何在运动中保持平衡。它不仅仅是在训练五指的灵活度,更是在重塑我对手指运动的整体控制观念,让演奏变成一种更具预见性的、和谐的身体活动,而不是临场反应。
评分说实话,我当初买这本练习曲,主要是因为我的钢琴老师在课上提到它对基础乐句处理的重要性。我一直对乐句的“呼吸感”感到困惑,我的演奏听起来总是像一串被机械拉着走的音符,缺乏生命力,像是在朗读一份枯燥的说明书。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对“连贯性”的极致追求。它的大部分练习曲都围绕着五指范围内的和弦进行和旋律线条展开,但它要求你用一种几乎无法察觉的渐强渐弱来处理这些线条。我记得有一个练习,要求在连续的八分音符中,完成一个微小的、几乎是潜意识的重音转移。起初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弹出来不是重了就是轻了,完全没有“光泽”。后来我尝试用耳朵去“听”出那个应该被强调的音符,而不是用手指去“砸”它。随着练习的深入,我开始体会到,音乐的表情并不是靠突然的力度变化来体现的,而是依靠这些细微的、绵密的音量起伏构筑起来的。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人性化,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一上来就给你下马威,而是循序渐进,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适应了高标准的音乐要求。现在,当我再弹奏巴赫的一些对位练习时,那种线条之间的交织感和独立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感觉手指终于能“听懂”乐谱上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记号背后的真正含义了。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历史悠久,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德式严谨学风,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你耳边低语,而不是一份冷冰冰的练习清单。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在“节奏的细微变化”上所做的文章。我们都知道,练习节奏的稳定很重要,但这本练习曲更进一步,它探讨的是“如何让稳定的节奏听起来不无聊”。书中设计的很多小节,其实是在一个恒定的拍速下,要求你对特定的音符进行“重心的上提”或“重心的下沉”。举个例子,有一个练习是反复的两个音一组,要求你用不同的触键角度来模拟“询问”与“回答”的语气。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巧练习,上升到了音乐表达的范畴。它强迫我思考,同样是一个“C”音,在不同的乐句情境下,它的“质地”应该是怎样的。这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触键”的理解——触键不再只是按下去,而是包含了对音色、重量和释放的整个过程。通过这段时间的练习,我发现自己对音乐的“聆听”能力也提高了,我能更清晰地分辨出自己弹奏中那些微小的瑕疵,并且知道该如何用最直接的方式去修正它,而不是盲目地重复上百遍。
评分我对古典音乐的学习一直抱持着一种“务实”的态度,追求的是那些能立刻见效的“硬核”训练。因此,对于这种专注于“五指”范围的练习曲,我一开始是抱持怀疑态度的,毕竟我们都需要练习更宽广的音域和更复杂的和弦。然而,事实证明,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个“地基”打得越扎实,上层建筑才能盖得越高。这本书最让我感到“痛并快乐着”的是它对“等值音符”的苛刻要求。在很多练习中,你需要在相同的时间长度内,打出完全相等强弱的音符,这听起来简单,但要做到音色和力度上丝毫没有偏差,简直是对手指耐力、稳定性和触键一致性的终极考验。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仅仅在练习其中一个四小节的段落上,就为了消除其中某个音符多出来的“颤动感”。这种极致的精确训练,让我的手指对琴键的反应变得异常灵敏和可靠。更重要的是,它训练了我的“专注力”。当你需要保持如此高的细节控制时,你的思维无法分心去想别的事情,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高效的冥想。现在,我发现自己在演奏任何需要稳定性的段落时,比如需要保持连贯的持续音,或者在伴奏声部中保持平稳时,那种不自信的“抖动”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钢铁般的沉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