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李昌镐实战心得--布局策略 |
| 作者 | 李昌镐; 陈启等 ; |
| 定价 | 29.00元 |
| 出版社 | 成都时代出版社 |
| ISBN | 9787546415079 |
| 出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对实战中经常出现的布局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归纳,并针对每一类型的布局,精选了*级职业棋手的实战战例,以期加深大家对实战布局的感觉。布局是围棋中*具美学和科学观赏性的重要环节,一个的布局犹如一幅精美的山水画,让人心旷神怡。 |
| 作者简介 | |
| 李昌镐,男,40岁,出生于1975年,韩国人。小学五年级时,即1986年成为职业棋手,14岁时在韩国KBS围棋王战中首获冠军,成为世界上年轻的围棋冠军,1996年经韩国棋院特别批准升为九段。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从文字的风格来看,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沉稳内敛,没有丝毫浮夸的辞藻,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棋子,落子精准而有力。这种行文的克制感,反过来更加凸显了内容本身的重量。它更像是一位久经沙场的棋手,在棋局结束后,平静地复盘并记录下那些在电光火石间做出的艰难抉择背后的思考逻辑,而非事后的诸葛亮。书中对一些关键的“判断失误”的剖析,也处理得非常坦诚,没有回避胜利者光环下的那些惊险瞬间,这让读者在学习高水平棋手思路的同时,也能更接地气地理解“人”的局限性。这种真诚的交流态度,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高山的巍峨,又不失小溪的灵动,让人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人与棋道的对话。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最大的困惑往往在于如何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平移到实战的混乱之中,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桥梁。它的一些章节设计,聚焦于“如何在劣势局面下寻求转机”或者“如何利用对手的急躁心理进行反击”,这些都是在真实对局中经常碰到的心理陷阱和技术难点。作者对“时机”的把握,即何时该放弃局部利益转而寻求全局的平衡,讲解得尤为到位,不再是单纯的计算深度问题,而更像是一种对局势的“直觉”和“判断力”的培养。阅读过程中,我尝试着在自己的训练棋局中模拟书中提及的几个“局部的平衡点”,发现原本总是陷入僵局的对局,突然间找到了可以呼吸的空间。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实战效能提升,是我阅读大量围棋书籍中感受最为深刻的体会之一,它真正体现了“实战心得”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的精细程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没有采取那种流水账式的、仅仅罗列历史对局的枯燥手法,而是非常巧妙地将不同的棋局阶段进行切片和解构,每一次的转换都像是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我尤其欣赏它对于“变化点”的处理方式,作者似乎不仅仅满足于指出“黑棋应该走A点”,而是会深入剖析“为什么走A点优于B点和C点”,甚至会涉及到不同AI对这些复杂变化点的最新理解,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棋手的思考深度。对于一些关键的定式,书中还配有大量的图例,这些图例的绘制精细到每一个交叉点的力度和走向都清晰可辨,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反复揣摩局部得失的棋手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种深入骨髓的细节打磨,让我感觉作者不是在写一本棋谱,而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可供反复锤炼的实战思维模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选用似乎也颇为考究,即便是长期翻阅,想来也不会轻易出现磨损的痕迹。封面上的字体排布和色彩搭配,透露出一种低调而又深沉的专业气息,让人立刻联想到棋盘上那些运筹帷幄的瞬间。初翻阅时,我注意到它在目录编排上的匠心独具,结构清晰,逻辑流畅,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大致把握其内在的脉络。作者在引言部分对棋局的整体思考角度,展现出一种超越一般棋谱记录的宏观视野,仿佛在引导我们进入一个更加深邃的围棋哲学层面,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招法记忆的层面。整体来看,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的体验,已经为接下来的阅读建立了非常积极的心理预期,它散发出的那种对围棋艺术的尊重与敬畏感,确实能够迅速抓住一个真正热爱围棋的人的注意力。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版式设计和印刷质量上所体现出的出版方的专业素养。内页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长时间阅读眼睛不易疲劳,这对于需要反复对照棋谱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专业术语的解释,虽然没有单独的词汇表,但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暗示,使得不熟悉某些概念的读者也能迅速理解其内涵。此外,书中所使用的字体大小和行距的组合,仿佛经过了人体工程学的精密计算,极大地优化了阅读体验。整体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围棋技巧的书籍,它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围棋文化的尊重和对读者体验的极致追求,让人愿意将其长期保留在书架上,随时翻阅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