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神秘与科学:武当武术的文化探源与展望
定价:35.00元
售价:25.6元,便宜9.4元,折扣73
作者:龙行年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64421946
字数:
页码:19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武当武术,作为与少林武术齐名的一大名宗,对中华传统武术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传统拳术实现由“外”向“内”转型的关节点。因此,武当武术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发展中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关系反映和体现更加充分和明显。
《神秘与科学:武当武术的文化探源与展望/中国武术文化丛书》在目前武当武术挖掘与整理研究基础上,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研究方法,进行武当武术文化研究,系统考察武当武术文化生态,勾勒武当武术文化形成与发展轨迹,梳理武当武术文化的主要内容,提炼武当武术文化的基本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概况武当武术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武当武术文化,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
目录
绪论
章 武当武术文化生态
节 武当武术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二节 武当武术文化的文化背景
第三节 武当武术文化的社会背景
第四节 武当武术文化的技击背景
第二章 武当武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节 武当武术文化形成的文化渊源
第二节 武当武术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
第三节 武当武术文化的形成发展轨迹
第三章 武当武术文化的主要内容与文化精神
节 武当武术文化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武当武术文化的文化精神
第四章 武当武术文化的嬗变、特点及其影响
节 武当武术文化的嬗变
第二节 武当武术文化的特点
第三节 武当武术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龙行年,男,1962年生,湖北武汉人。历史学搏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同年特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雷达学院任教,授予大校军衔。荣立三等功1次,荣获全军院校教书育人育才奖银奖,空军高层次人才。2006年任教于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历史与文化研究。先后在{体育文化导刊)《湖北社会科学》《中国军事教育}《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编教材6部。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全军、空军以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研究课题和教学课题3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获奖。
文摘
《神秘与科学:武当武术的文化探源与展望/中国武术文化丛书》:
一、汉魏以降佛遒之争与道教丹道理论及内丹术的成熟
佛教自东汉哀帝元寿元年传人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并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而在这个融合过程中也伴有文化冲突和文化论争,突出地表现在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之间发生了文化冲突,而佛道之间的论争自汉魏时期开始日趋激烈,至南北朝时期与隋唐时期出现两次高潮,其论争主题涉及到两派宗教在社会上的政治经济地位的争夺,比如佛道二教关于“化胡”“夷夏”问题的争论,而这一方面两派争论与封建统治者的意志相关,与封建皇权之政治经济利益相联系;而另一方面的争论主题则涉及到佛道二教的教义教理,佛道二教在教义教理层面的历次争论,而促使了二教相互吸收、相互借鉴,使它们在义理层面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结合本文研究主题,上述后一方面的论争应是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因为,正是通过历次佛道义理层面的论争,在佛教刺激和影响之下道教内丹术逐步从各类养生方术、道教外丹烧炼术中脱颖而出并发展成熟。据此,本小结将结合汉魏以来佛道论争之历史逻辑与发展轨迹,从佛教对道教刺激与影响的角度,探讨武当武术文化形成与道教丹道理论与道教内丹术之间的关系,探讨武当武术文化形成所需要的这一方面的历史条件。
汉魏时期,在佛教刺激和影响之下,道教整理编纂的早期道教经典《周易参同契》为道教日后的外丹术与内丹术的发展成熟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成为日后道教内外丹道所共同推崇的“万古丹经王”,标志道教丹道理论的发展成熟。佛教在传人初期,其为了在中土立足尤为注重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致性,而随着中国化佛教诸派的逐渐形成,系统化、理论化佛教教义的出现,佛教对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产生了巨大冲击与刺激。因此,道教教徒便纷纷着手编纂了大量道书,系统整理自己的教理教义,这个时期编订的道教经典主要有《太平经》《周易参同契》《想尔注》等,这其中对道教内丹术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周易参同契》。因为,《周易参同契》为日后道教内外丹道的发展建立起一个共同的“理论模型”,虽然目前学者们对于《周易参同契》的理论性质,即它究竟是外丹书还是内丹书这个问题还存在争议,但从该书的主要内容来看,学者们几乎都认可其为道教内外丹道奠定了共通的理论基础,标志中国道教丹道理论的成熟。比如,卢国龙在其《道教哲学》一书中针对《周易参同契》所谈的炼丹“火候”问题指出:“所谓火候,也不仅仅是关于丹药之化学反应的量化说明,而是按照天地自然的造化对其化学反应作出理论性的阐释。天地自然造化有其节序,炼丹火候也因此有进退。”这就是说,炼丹家们认为宇宙中的天地演化可以出现天然神丹大药,而炼丹不过是主动模拟宇宙中的天地演化过程,很明显这些思想被日后道教内外丹道所吸收,《周易参同契》标志中国道教丹道理论的成熟。
而另一方面,汉魏时期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徒们也开始发现道家与道教之间存在的差异,并开始对道教的各类方术产生反感,比如《牟子理惑论》云,“虽读神仙不死之书,抑而不信,以为虚诞”“道有九十六种,至于尊大,莫尚佛道也。神仙之书,听之则洋洋盈耳;求其效,犹握风而捕影。是以大道之所不取,无为之所不贵,焉得同哉?”因此,佛教人士纷纷抓住道教理论上的漏洞,对道教神仙方术、长生不死之说进行批判,而佛教对道教教义层面的攻击,也开启了佛道二教在教义教理层面的论争。
两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二教都有了很大发展,道教编纂了大量道经,而佛经也开始被大量翻译,佛教与道教的教义教理渐趋完备,两派为争夺势力范围,其论争大幕慢慢开启,而由于这种论争又与当时的社会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遂在这一时期很快达到高潮。从教义教理层面看,“道教的宗旨,概括的说就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3),因此,在佛教的攻击下,道教教徒并不是放弃道教原有宗旨,而是系统整合各类神仙方术与养生方术,形成了以道教外丹术为主内丹修炼为辅的基本修炼格局,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外丹烧炼理论《抱朴子》以回应佛教之攻击。
……
序言
阅读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在构建论述逻辑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他似乎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被深入挖掘的文化侧面,无论是从哲学思想的源流追溯,还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环境的细致描摹,都做到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这种写作手法并非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迷宫探险,每当你以为要触及核心时,作者又会巧妙地引导你进入一个全新的、先前未曾设想的参照系。这种不断拓展和深化认知的过程,无疑是对读者智力的一种挑战,也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最终的理解更具成就感。它要求读者不仅要关注“是什么”,更要深究“为什么会是这样”,将武术现象置于宏大的历史坐标系中进行审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这一点非常有趣。有时候,作者会使用极其典雅、近乎仿古的笔法,仿佛直接从旧时的文人笔记中截取出来一般,充满了画面感和历史的厚重感。但转瞬间,他又会切换到极其清晰、现代的学术分析模式,运用精确的术语和无可辩驳的数据来支撑观点,这种强烈的反差非但没有造成阅读上的断裂,反而凸显了主题的复杂性——它既是历史的遗存,也是当代的课题。这种游刃有余的文风转换,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考据部分,也变得引人入胜,仿佛在听一位老者讲述尘封的往事,既有说书人的韵味,又不失学者的精确。
评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文化”这一概念的界定和延展。它超越了单纯的套路招式记录或技击原理分析,而是将武术视为一种活态的文化载体,是特定地域民众精神面貌的外化体现。书中对地域差异、师承脉络中蕴含的民间信仰、伦理规范的剖析,达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程度。这种宏观视角,使得武术不再是孤立的武功秘籍,而是社会结构、地方认同乃至信仰体系交织的产物。它让我们明白了,每一次出拳、每一次扎马,背后都承载着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生活智慧与处世哲学,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探源”。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抓人眼球,封面那沉静的墨绿色调,配上遒劲有力的书法字体,初看之下便透着一股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一拿到手,就忍不住反复摩挲那略带纹理的纸张触感,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讲究,字里行间留白得当,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即便是面对那些可能略显晦涩的理论阐述,也能保持一种心境上的平和。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在进入主题之前,就已经被这本“书”本身所散发出的气质所吸引和折服。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连接了传统美学与当代出版工艺,使得一本探讨古老武学的书籍,焕发出符合现代审美的光彩。
评分对于一个对传统文化抱有好奇心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的知识密度是相当高的,但幸运的是,作者在铺陈深奥理论的同时,也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生动的故事性叙述,这些“小插曲”如同夜空中的繁星,为整体的黑暗背景增添了光亮和指引。它们可能是某个传说人物的只言片语,或是某个不为人知的历史片段侧写,这些细节极大地缓解了纯理论带来的疲惫感。它们不仅佐证了主要论点,更重要的是,它们唤醒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力,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能回味起那些关于江湖、关于隐士、关于坚守的浪漫想象,让人对中华传统精神的生命力油然而生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