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567543638 季羡林谈国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季羡林

9787567543638 季羡林谈国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季羡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季羡林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季羡林
  • 文化
  • 历史
  • 哲学
  • 文学
  • 中国传统文化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名家名著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43638
商品编码:2952638935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季羡林谈国学

定价:32.00元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675436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国学大师季羡林谈国学
国学是什么 传统文化的价值何在
国学大师季羡林指引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内容提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特别是国学的价值逐渐为人所认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是早倡导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弘扬国学,保护自然环境的大师。本书对国学的范畴及价值做了发掘,是季羡林先生百年学问人生的精华与积淀,是不可多得的国学读本,很值得一读。

目录


国学漫谈
对国学研究的几点看法
21世纪国学研究瞻望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中国文化的内涵
“天人合一”新解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国外中国学研究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从太学到北大
论书院
柳暗花明又一村——纪念中国文化书院创建十周年
关于神韵
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传统
寻根漫谈
尊师重道
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楹联
东方风俗文化
雅文化与俗文化
精华与糟粕
漫话历史题材
漫谈皇帝
漫谈古书今译
漫谈竹枝词
漫谈文学作品的阶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文学批评无用论
历史研究断想
中国古史应当重写
建议重写《中国通史》
含英咀华,古为今用——就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答记者问
成语和典故
《儒林外史》取材的来源
《论语》与《孙子兵法》
在欧洲
饶宗颐先生的为人与为学
推荐《吴宓与陈寅恪》
专而又通的榜样
研究中国文化应该把宗教考虑进来
佛教的传入中国——两种文化的撞击和吸收
作诗与参禅
《西游记》与《罗摩衍那》——读书札记
唐初统治者对宗教的态度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
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
关于中国弥勒信仰的几点感想

作者介绍


季羡林(1911—2009):山东聊城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在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上有极高的造诣,是该领域的。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1935年留学德国,1946年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著作有《牛棚杂忆》、《留德十年》、《季羡林谈人生》等,有深远的影响。

文摘


序言



《国学之光:古今智识的交响》 一、 引言:寻根溯源,文明的传承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先贤智慧的结晶,汇聚成璀璨的国学星河。国学,并非一成不变的古老遗迹,而是活生生的思想基因,不断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也为世界文明贡献着独特的东方智慧。本书《国学之光:古今智识的交响》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深入探索国学的丰富内涵,感受古人思想的魅力,并思考其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我们并非从某一特定学者的著作出发,而是致力于勾勒国学的整体面貌,展现其多元性和包容性,唤醒沉睡在每一位读者心中的文化自觉。 二、 国学的内涵:多元的视角,丰富的体系 国学,顾名思义,是中国的传统学术。然而,其内涵远不止于此。它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知识体系,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到历史地理、天文历法,无所不包。 1. 哲学思想的深度: 儒、释、道三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三座高峰。 儒家思想: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着重于人伦道德、社会秩序和政治治理。其核心在于“仁”与“礼”,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论语》的语录体智慧,到《孟子》的性善论辩,再到《大学》《中庸》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儒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伦理体系,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书中将探讨儒家思想的起源、发展,分析其核心概念,并追溯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揭示其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持久生命力。 道家思想: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崇尚自然无为,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超越。《道德经》的玄奥哲理,《庄子》的汪洋恣肆,都展现了对生命本体、宇宙规律的深刻洞察。道家思想倡导“道法自然”,提倡顺应规律,不强求,不妄为,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理解世界和应对生活的方式。本书将深入解读道家的核心概念,如“道”“无为”“自然”,并探讨其在养生、艺术、乃至现代社会中的启示意义。 佛教思想: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从禅宗的顿悟,到净土宗的信愿,佛教的智慧为中国人提供了精神解脱的途径和对生死轮回的深刻思考。其“空”“缘起”“慈悲”等概念,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将梳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分析其哲学本体论和修行方法,并探讨其与儒、道思想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诸子百家: 除了儒、释、道,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的百花齐放。墨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严刑峻法,名家的逻辑思辨,阴阳家的宇宙模型,都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中国思想的宝库。本书将选取代表性的学派,分析其核心主张及其历史贡献,展现中国古代思想的活跃与多元。 2. 文学艺术的瑰宝: 从诗经的质朴,楚辞的浪漫,到唐诗的盛世华章,宋词的婉约豪放,元曲的通俗生动,明清小说的波澜壮阔,中国古典文学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想象。 诗歌的韵律与情感: 《诗经》的现实主义,《楚辞》的浪漫主义,汉乐府的民歌风情,唐诗的群星璀璨,宋词的雅俗共赏,元曲的跌宕起伏,以及明清诗歌的余韵,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精神气质。本书将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赏析,展现诗歌如何承载情感、表达思想、反映时代。 散文的哲思与叙事: 从诸子百家的雄辩,到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再到明清小说的叙事艺术,中国散文以其丰富的形式和深刻的内容,展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本书将探讨不同时期散文的特点,分析其艺术技巧和思想内涵。 小说的世界: 明清小说的四大名著,以及其他众多精彩作品,构建了一个个宏大而生动的故事世界,展现了人性的复杂、社会的百态、历史的变迁。本书将探究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展现其作为中国社会百科全书的价值。 艺术的东方神韵: 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构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风景。从甲骨文的古朴,到行草的灵动;从水墨丹青的意境,到丝竹管弦的悠扬;从京剧的唱念做打,到昆曲的温婉细腻,中国传统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表现手法,展现了东方文化的魅力。本书将从文化和艺术史的角度,品味这些艺术形式的精髓,感受其中蕴含的东方哲学和审美情趣。 3. 历史地理的脉络: 历史是民族的根,地理是民族的魂。 历史的镜鉴: 中国历史悠久而复杂,王朝兴衰,人物辈出,事件纷繁。从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到秦汉的统一帝国,再到唐宋的盛世繁华,明清的江河日下,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本书将从宏观视角梳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关注关键的历史节点和重要人物,探讨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历史对当代的启示。 地理的印记: 中国广袤的土地塑造了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从黄河文明的起源,长江文明的繁荣,到边疆民族的特色,山川湖海的地理特征,都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文化习俗。本书将探讨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展现地理对中华文明形成的独特作用。 4. 科技天文的智慧: 古代中国在科技和天文领域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天文历法的精确: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如二十四节气,都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至今仍指导着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本书将介绍中国古代在天文观测、历法计算方面的成就,展现古人的智慧与勤劳。 科技发明的创新: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更是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在数学、医学、建筑等领域,中国古代也有着诸多重要的贡献。本书将选取一些代表性的科技成就,介绍其发明过程、原理及其历史意义。 三、 国学与当下:古为今用,创造未来 国学并非只是陈列在博物馆中的古老物件,而是具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的活态知识。在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我们更需要回望传统,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人生,解决我们面临的挑战。 1. 精神滋养与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文化主体性至关重要。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深入了解国学,能够增强我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构建坚实的文化自信。本书将探讨国学如何成为我们精神上的“压舱石”和“定海神针”。 2. 思维方式的启迪: 东方智慧,如中国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整体思维,中国艺术中的留白意境,都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西方逻辑分析的思维模式。这些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问题,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本书将分析国学中蕴含的独特思维方式,并探讨其在解决现代问题中的应用。 3. 人生智慧的启示: 无论是儒家的“仁者爱人”,道家的“知足常乐”,还是佛家的“慈悲为怀”,国学中蕴含的人生智慧,都能帮助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平衡好工作与生活,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充实。本书将从多个角度解读国学的人生智慧,为读者提供心灵的慰藉和行动的指南。 4. 创新发展的源泉: 传统并非创新的对立面,而是创新的重要土壤。许多现代科技、艺术、商业模式,都能在传统文化中找到灵感。例如,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念支持;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为现代绿色建筑提供了借鉴。本书将探讨国学如何为当代创新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思想启迪。 四、 结语:传承与创新,面向未来 《国学之光:古今智识的交响》并非要将国学束之高阁,而是要让它重新焕发生机。我们相信,通过对国学精髓的深入解读和深刻反思,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在这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古人的智慧,熔铸今人的创新,共同谱写中华文明新的辉煌篇章。本书愿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现在,引领读者在国学的海洋中,航行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所营造出的一种探讨的氛围。它不像某些权威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而是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这场思想的探险中来。作者在提出观点时,常常会展现出一种开放和谦逊的态度,即便是在论述自己独到的见解时,也留有余地,鼓励后续的思考与辩驳。这种平等对话的姿态,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让我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每读完一个小节,我都会习惯性地停下来,在脑海中与作者的观点进行一番“交锋”,这种良性的互动,让阅读成了一种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心智活动,是真正的思想的盛宴。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流畅自然,读起来毫无晦涩感,简直像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娓娓道来,亲切又充满智慧。作者的叙述方式,常常能将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或复杂的历史背景,用非常生活化、贴近人心的例子阐释出来,一下子就拉近了读者与文本的距离。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很少需要频繁地查阅其他资料来辅助理解,这得益于作者高超的表达技巧——他仿佛能精准地捕捉到读者可能产生的困惑点,并提前给出巧妙的解答。这种如沐春风般的阅读体验,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探讨,变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将“学识”与“文采”完美融合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很舒服,那种略带粗粝的触感,让人感觉非常踏实。封面设计走的是一种沉稳的大气路线,字体排版考究,色调搭配也相当和谐,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出版物,绝非那种随随便便应付的流水线产品。内页的印刷清晰度更是没得挑,字里行间透着一种对知识的尊重。我特别留意了目录和章节的划分,逻辑性很强,结构安排得井井有条,即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人,也能很容易地把握住阅读的脉络。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去探寻那深藏在文字背后的宝藏。对于我这种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一本好的书,从触感到视觉,都是一场精心准备的仪式。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一个最深刻的感受是其广阔的视野和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作者在论述某个具体议题时,总能将其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仿佛能透过眼前的文字,看到一条条交织错综的历史长河。这种跳出具体事件,进行高屋建瓴分析的能力,着实令人叹服。它教会我的不只是知识本身,更是一种观察世界、理解事物的底层思维框架。读完之后,我对很多曾经模棱两可的概念,都有了更为清晰和立体的认识,这种认知层面的提升,远比记住几个生僻的知识点来得重要和持久。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

从这本书的整体篇幅和信息密度来看,它无疑是一部内容极其扎实的著作,绝非泛泛而谈的入门读物,而是下了真功夫的深度探讨。其中所引用的史料和文献,考证得非常严谨细致,体现出作者在相关领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长期的积累。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感觉就像是在参与一场精妙的思维漫步,每走一步都有坚实的基础支撑着。对于我这种希望能在某个领域有所深掘的读者来说,这种高密度的知识灌输,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不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背后的逻辑和历史的必然性,这种智力上的挑战和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