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围棋卷-中国棋王
定价:20.00元
作者:冯建林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559046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方寸之间有天地,小小王国瞬息云起,瞬息风平。看棋王故事,品跌宕人生。
◎既有文学可读性,又具备史料价值,更具励志教育意义。
内容提要
本书是目前一部专门记叙中国历代zui为杰出的棋王故事的专著,以历史为依据,生动地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象棋王的生平经历及传奇故事,文字典雅生动,考据资料翔实,历史地再现了那些绝代棋王们的精彩人生。既有文学可读性,又具备史料价值,更具励志教育意义,适宜凡喜欢棋类运动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各阶层人士阅读。围棋卷包括:“绝代棋王”王积薪、“镇神圣手”顾师言、“宋代棋圣”刘仲甫、“明代棋神”方新、“倚盖宗师”过百龄、“清代棋圣”范西屏等。
目录
前言1
绝代棋王——王积薪
镇神圣手——顾师言
宋代棋圣——刘仲甫
明代棋神——方新
倚盖宗师——过百龄
天才棋王——周懒予
飞仙剑侠——黄龙士
不战屈人——徐星友
清代棋圣——范西屏
棋中杜甫——施襄夏
附录一《围棋十诀》
附录二《棋经十三篇》
附录三《棋诀》
附录四《凡遇要处总诀》
附录五《弈旨》
作者介绍
冯建林,学者、河北知名青年作家,1970年出生,赞皇人。广读中国历史、传统文学,文章典雅凝重,清新俊逸,曾被香港文学大师金庸先生赞为“文字精警,当世不多”。著有《李德裕评传》《战神韩信》《战神岳飞》等作品,作品曾获第九届、第十一届、第十三届石家庄市文艺繁荣奖。
文摘
绝代棋王——王积薪
八世纪早中期(公元712—756年的四十余年间,也就是唐朝玄宗皇帝执政的先天、开元、天宝年间),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围棋大宗师,这便是称雄唐代棋坛的围棋天下高手——被后人誉为“绝代棋王”的王积薪。未及弱冠飞声腾实
关于王积薪的生卒年月与籍贯,均未记载于传世的史籍之中,在今天都已经无从确考了。
相传,王积薪年幼时父母早亡,家境贫寒,但他从小就特立独行,自强不息,而且性格刚毅,不愿寄人篱下,于是便以柴为生。
少年王积薪乐观上进,勤劳节俭,特别能吃苦,从不畏惧艰难困苦。他下的柴草经常堆积如山,所以稍稍长大一点后,就以“积薪”作为自己的名字。
其时,唐朝社会繁荣稳定,国力富强,日趋鼎盛。围棋作为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门国粹,盛行了起来。纵观整个唐王朝,上自帝王宰相、王侯公卿,下至儒学名流、僧道百姓、贩夫走卒,都十分喜欢下围棋,其中还不乏一些通晓围棋弈术的高手。
在那个围棋盛行的社会里,王积薪从小就对围棋耳濡目染,本就禀赋超常的他深深地喜欢上了围棋,这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少年王积薪如痴如醉地潜心于围棋博弈,不久就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天分,再加上他刻苦努力,勤奋好学,专心致志,不耻下问,更让人们吃惊的是资质聪颖的他对一些古代的棋谱典籍略加研习,便融会贯通,因此,王积薪的棋艺突飞猛进,几年之中,当地的许多围棋名手全都败在了他的手下。正所谓:未及弱冠,辄飞声腾实,光前裕后。正如宋代欧阳修的一句名言:“夫力莫如好,好莫如一。”
一时间,十里八乡全无敌手,垂髫少年成了名震一方的少年天才棋手,“王积薪”的大名不胫而走。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大唐王朝国力富强,社会开放,被世界各国所推崇与仰重;那时的大唐帝国傲视天下,国人也意气风发,似乎都有一种不羁、奋发昂扬、睥睨天下的名士精神。正是基于这种社会基调和文化氛围与名士,唐代的一些有志之士、奇才豪俊,在青少年时期大都喜欢漫游天下,以便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怀,同时结交天下豪俊名流,以激扬身价,成为一代名士。那时的许多诗人、书法家、散文家、画家、围棋高手都曾恃技云游天下,寻师访友,交流技艺,潇洒人生。诸如,笑傲天下、醉态疏狂的诗仙李白,沉郁高雅、独领的诗圣杜甫,飞电激空、汪洋恣肆的草圣张旭,超凡入圣、笔法雄奇的画圣吴道子,“一舞剑器动四方”的公孙大娘,等等,不一而足。
当时,唐朝的法律规定严禁,违者要各杖一百大板,赌注特别大的还要以盗窃罪论处。但同时又规定,只有两种不予惩办:比试弓箭武艺的和赌物用于酒食的。因此,那些恃技漫游天下的高手尽可与人博技赢取酒食。①那就是说,只要你拥有一技之长,就可以走遍天下,温饱无忧。这个社会环境应当说是相当的开放、相当的自由。
好男儿志在四方,王积薪更非池中之物。
这时的少年王积薪棋艺日精,已然跻身围棋高手的行列。但他也深知围棋博大精深,艺无止境,须得更加勤奋求学,方能精进。
于是,在一个明媚的春日,渴求上进的王积薪毅然离家,只携带了一套围棋短具,画纸为局,连同棋子一起盛放在一个竹筒之中,系在车辕或马鞍之旁,轻装简从,孤身开始了漫游天下的求学之旅。旅店盲棋卧虎藏龙
一路上,王积薪以棋为伴,寻师访友,遍投名家。道途上遇寻常百姓、僧道商贩,只要棋艺不凡的,全都逐一切磋较量,输了就向人家诚恳求教,不耻下问,取长补短,勤勉就学;对局取胜的就博取一顿酒食,如此这般,衣食无忧,日子过得倒也潇洒自如,悠然自得。②
就这样,王积薪游历各地,遍会高手,博采众长。他热心求学,谦恭待人,在无数次的围棋实战中磨炼了自己的意志,迅速提高了自己的棋艺水平。
如此数年之间,王积薪棋艺有成,日益精湛,打败了各地无数围棋高手和名家。因为棋艺超凡,他也受到一些名流豪俊的推重和礼遇。一时间的不断取胜,技压群雄,使少年王积薪雄心勃发,他自感棋艺已经进入天下高手的境界,可以与名重当世的围棋国手们一决雌雄了。
当时的围棋举国盛行,而那些围棋高手,乃至国手、名家大都云集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一带,交游于权宦公卿之间。于是,王积薪打点行装,动身前往长安,希望自己能够战胜一些驰名天下的高手,进而挑战国手,以称雄棋坛,扬名天下。
一路上晓行夜宿,风尘仆仆。
这一天,王积薪来到了邻近长安的一处地界,举目瞧去,巍峨壮观的长安城已然遥遥在望了,不觉心中一宽,眼见天色已晚,他便住进了一家旅店。
晚上,王积薪熄灭了蜡烛,正待上床安睡,突然听到旅店的老板娘对隔壁的儿媳说道:“儿媳,夜来无事,再战一局如何?”
接下来,又听店主人的儿媳应声道:“好呀,起西五南八放一子。”老板娘跟着也口传下子位置,那儿媳也接口应着,战况似乎很是激烈。
王积薪蓦地一惊:这是在下围棋啊!
……
序言
读完第一部分,我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如同黑白棋子般交织,时而激昂,时而沉静。这本书对围棋历史的梳理,简直是梳到了我的心坎里。我一直对围棋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充满了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介绍,而是通过生动的叙述,将那些模糊的历史碎片串联起来,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亲眼见证围棋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如今的模样。特别是关于早期棋手们的记载,虽然篇幅可能不长,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围棋的痴迷,对棋艺的精益求精,以及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他们如何通过不断的切磋和琢磨来提升技艺,都让我深感敬佩。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位棋王的光环背后,都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和付出。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写棋局时的笔触,虽然我不是专业棋手,但也能感受到那种棋盘上的厮杀,那种博弈的智慧,那种妙手频出的惊叹。这种叙述方式,让围棋不再是枯燥的数字和符号,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艺术。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围棋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触动。我一直对那些为了梦想而坚持不懈的人充满敬意,而这本书中的中国棋王们,正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可能出身平凡,但凭借着对围棋的执着和热爱,一步步攀登上了世界围棋的巅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他们成长历程的刻画,那些艰辛的训练,那些不为人知的挫折,那些关键时刻的自我怀疑与挣扎,都被细腻地展现出来。这些故事让我明白,成功从来不是偶然,而是无数次跌倒后又爬起来的坚持。我曾经也因为遇到瓶颈而感到沮丧,但读了这本书,我仿佛又找回了当初的热情和动力。书中传递出的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我想,这不仅仅是对围棋这项运动的热爱,更是对生活本身的一种态度。这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是我从这些棋王身上学到的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在我眼中,《围棋卷-中国棋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围棋的史书,更是一部关于智慧、关于传承、关于民族精神的史诗。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现代围棋发展的那部分内容,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围棋在国际舞台上崛起的过程,看到了无数棋手们为了国家荣誉而拼搏的身影。那些激动人心的比赛,那些荡气回肠的对局,都被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让我热血沸腾。我从这些故事中,看到了中国围棋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的潜力。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围棋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我想,这不仅仅是对围棋的热爱,更是对国家强盛的一种自豪感。这本书,我一定会珍藏,并时不时地拿出来翻阅,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评分我一直对围棋中蕴含的东方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围棋卷-中国棋王》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更深的门。书中不仅仅是记录了棋手的胜败,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围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比如阴阳五行、辩证法等思想是如何体现在围棋的棋理中的。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棋局时,引用一些古代的围棋典故和哲学理念,这让我在理解棋局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对一些棋手的棋风解读,也常常会与他们的性格、人生经历联系起来,这种“棋如其人”的说法,在我看来,非常贴切。我通过阅读这些故事,看到了棋手们如何在棋盘上展现他们的智慧、冷静、勇气,甚至还有一丝幽默。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围棋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智慧的百科全书。它让我看到了围棋的广阔天地,也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
评分我一直认为,阅读一本好书,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一种与作者的灵魂对话。而《围棋卷-中国棋王》,给我的感觉正是如此。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情,仿佛一位资深棋迷,怀着无比的热情,向我们娓娓道来中国围棋的辉煌篇章。我喜欢书中对不同时代棋手的刻画,既有对他们棋艺的精辟分析,也有对他们人生经历的温情回溯。特别是那些早期棋手的故事,虽然史料可能不那么详尽,但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和推测,将他们的形象塑造得鲜活立体,让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当年在棋盘上的神采。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围棋美学的探讨,那些“妙手”、“大局观”、“官子”等概念,都被解释得清晰易懂,并且充满了意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围棋不仅仅是竞技,更是一种充满东方韵味的艺术。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讲述“谁是棋王”,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为什么是棋王”的内在逻辑。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棋手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发挥的分析。在高手对决中,棋盘上的厮杀固然重要,但棋手内心的强大,对压力的承受能力,以及在关键时刻能否做出最冷静、最理智的判断,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书中通过描绘一些棋手在重大比赛中的表现,让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保持镇定,如何克服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这些描写,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非常有启发性。我明白了,在提升棋艺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这种“心棋合一”的境界,是成为真正高手的必经之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围棋背后更深层次的学问。
评分我一直认为,围棋的魅力在于它的无穷变化和深邃哲学,而《围棋卷-中国棋王》这本书,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几位中国围棋领军人物的深入剖析,不仅仅是他们的战绩,更是他们对围棋的理解,对棋道的追求。有的棋手以稳健著称,每一步都如行云流水,滴水不漏;有的则以凌厉的攻击闻名,棋风奔放,出招刁钻,总能让人措手不及。书中对这些棋手的棋风特点,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风格中达到极致的描写,让我受益匪浅。我试图从中学习他们的思考方式,他们的布局策略,以及他们在关键时刻的决断能力。有时候,我甚至会尝试着去复盘书中所提及的一些经典对局,虽然我的水平有限,但通过这样的过程,我仿佛能与那些伟大的棋手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不仅是关于围棋技术的探讨,更是关于人生智慧的启迪。在围棋的世界里,我看到了策略、耐心、冷静、勇气,这些品质同样适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评分每次翻开这本书,都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我尤其沉迷于那些关于古代棋士的故事,那些在书斋中、在庭院里,手谈对弈的场景,仿佛都能闻到一股淡淡的书香和茶香。这本书对古代围棋文化的描绘,既写实又充满诗意,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人雅士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下棋,不仅仅是为了输赢,更是一种修身养性、交流思想的方式。书中所提及的一些古代棋局,虽然记录不一定完整,但通过作者的解读,依然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意境。我从这些故事中,看到了围棋如何从一项贵族游戏,逐渐走向民间,并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历史的厚重感,是其他任何书籍都难以比拟的。它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围棋的生命力,在于它与时代、与文化的紧密结合。
评分这本书我真的盼了太久了,终于拿到了!作为围棋爱好者,尤其对中国围棋发展史特别感兴趣,看到《围棋卷-中国棋王》这个名字,心都快跳出来了。我一直觉得,围棋不仅仅是简单的黑白棋子游戏,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战略智慧,更是无数棋士用毕生心血浇灌的艺术。而中国,作为围棋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无数令人惊叹的棋王,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棋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是我渴望了解和学习的。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质感,沉稳中透着一丝古朴,仿佛能闻到纸张和墨水的香气。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想看到那些熟悉或陌生的名字,想走进那些波澜壮阔的棋局,想触摸那些棋王们指尖划过的岁月。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古代棋士们的雅致生活,去见证近代棋王们的辉煌时刻,更想了解现代围棋蓬勃发展的背后,那些默默付出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本关于围棋的书,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对民族荣耀的追溯。我准备花很长时间来品读它,细细体会每一段文字,从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棋力,更重要的是,去感受那份对围棋的热爱和传承。
评分对于我这种对围棋历史有着强烈求知欲的人来说,《围棋卷-中国棋王》简直是一场饕餮盛宴。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地梳理中国围棋发展脉络,并且深入介绍历代棋王的著作,而这本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时代围棋风格的对比和分析,从古代的朴实严谨,到近代的创新进取,再到现代的融合发展,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书中对每一位棋王的介绍,都不仅仅是列举荣誉,而是深入剖析他们的棋风特点,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对围棋发展的贡献。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对中国围棋的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我常常会在阅读的时候,一边思考,一边对照着棋盘,试图去理解那些棋局的精妙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