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体能训练设计指南 | 作者 | Jay R.Hoffman,钟秉枢,周志雄,殷泽农 |
| 定价 | 50.00元 | 出版社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4420215 | 出版日期 | 2016-02-01 |
| 字数 | 页码 | 277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体能训练设计指南》一书由美国体能协会多位知名专家编写。该书共分为12章。*一章和第二章分析了运动员的竞技需要和有效训练计划的评价,为制订合理专项体能训练计划奠定基础;第三章介绍了各种运动项目的准备活动以便提高运动能力和预防损伤;第四章至第十章,详细分析了各种运动素质的训练计划设计,包括发展运动员力量、爆发力、无氧能力、耐力、灵敏性、速度和平衡能力。阐述了体能训练建议的科学依据,并提供了一些训练方法和练习手段。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重点解释如何利用《体能训练设计指南》中介绍的方法让专业人士设计完整和有效的训练计划。第十一章还深入讨论了训练分期理论和实践。第十二章分析了训练计划的实施、实践案例和大量训练案例。《体能训练设计指南》不仅可作为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参考用书,也可为从事群众体育及其他体能训练的人员设计科学有效的训练计划提供保证。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运动员需要的分析 1运动项目能量代谢特征 2运动项目的生物力学需求 3运动项目中损伤风险 4需求分析整体应用 第二章 运动员测试和训练计划评估 1影响测试成绩的因素 2测试方法的选择 3测试管理中实际问题 4有关需要诊断和训练计划评价的测试 第三章 动态热身运动 1静力性拉伸与竞技表现关系 2动态热身运动与竞技表现关系 3制订动态热身方案 4动态热身练习 第四章 抗阻训练 1抗阻训练的适应 2抗阻训练计划的制订 3抗阻训练计划中的要素 第五章 爆发力训练 1影响爆发力的因素 2爆发力训练 3发展爆发力的训练方法 4爆发力训练的负荷和速度选择 第六章 无氧训练 1无氧训练计划的生理适应 2无氧训练计划的制订——以时间安排为例 3无氧训练的练习方法 第七章 耐力训练 1影响有氧能力的因素 2影响有氧耐力训练的要素 3有氧耐力训练的策略 4有氧耐力训练的周期安排 第八章 灵敏素质训练 1影响灵敏素质的因素 2灵敏素质的测试 3灵敏素质的训练 4灵敏素质训练计划设计 第九章 速度训练 1影响速度素质的因素 2短跑的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技术 3速度训练计划设计 第十章 平衡与稳定性训练 1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分期 2平衡能力练习的安全进度 3关节系统的稳定性训练 第十一章 训练整合与分期 1训练分期的一般原则 2训练周期 3训练过程的排序与整合 4实践指南 第十二章 训练计划实施 1训练课 2非赛季训练 3比赛期 4耐力项目运动员的注意事项 5训练计划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主编介绍 编委介绍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哇,刚读完这本《运动生理学精要》,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之前一直以为体能训练就是跟着感觉跑,随便做点俯卧撑、仰卧起坐就算完事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把复杂的生理机制讲解得深入浅出,比如最大摄氧量(VO2max)是怎么回事,心血管系统在不同强度训练下的反应,肌肉纤维的类型差异如何影响专项表现等等,分析得非常透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超量恢复”的理论阐述,作者不仅仅是告诉你“要休息”,而是用科学的语言解释了为什么需要休息,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周期化安排,让身体在恢复的同时得到更强的刺激。我以前经常训练过度导致受伤,现在对照书里的内容调整了我的训练计划,感觉身体恢复得更快了,训练效果也肉眼可见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图表制作也非常精良,很多概念通过清晰的插图和曲线图展示出来,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抓住重点,绝对是体能提升道路上的必备宝典。
评分我是一个对训练细节有强迫症的人,总想知道“为什么”。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心。《运动生理学精要》最棒的一点在于它对训练变量的拆解和重构能力。它不仅讲解了“频率、强度、时间、类型”这几个基本要素,还深入探讨了“训练负荷的量化管理”。比如,如何科学地计算训练负荷(TRIMP或RPE),如何在新陈代谢压力和恢复能力之间找到平衡点。它甚至涉及到了激素反应对体能的影响,这在一般的训练书中是很难看到的深度。读完之后,我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感觉累了就停”,而是能用更精确的数据来指导自己的每一次训练课。这种从“感觉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变,让我的训练思维完全升级了,对于理解身体如何适应环境变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知识覆盖面广得惊人,简直可以看作是一本浓缩的运动科学百科全书。它从宏观的心肺功能,讲到微观的肌原纤维重塑;从基础的有氧耐力,拓展到高级的力量爆发力和柔韧性训练。我特别喜欢它在“特殊人群训练”这一章的论述,比如老年人的抗阻训练原则、青少年生长发育期的负荷控制等。这些内容往往是市面上大众读物会忽略的。这使得这本书不仅适用于普通健身爱好者,也为想从事体能指导工作的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引用的文献和数据都非常权威,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总而言之,这不是一本快速翻阅就能掌握的书,它需要你静下心来学习和思考,但投入的时间绝对是值得的,它提供的知识体系是长期有效的,能够陪伴你的训练生涯很久很久。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质量实在让人没话说,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是用心制作的。但最让我欣赏的还是它在“风险管理”和“个体化”方面下的功夫。很多训练书籍只告诉你“怎么做”,却很少提醒“不能怎么做”。这本书非常强调训练的安全性。它详细列举了常见训练动作的力学误区,以及如何通过激活核心肌群来保护关节。更重要的是,作者反复强调“没有一模一样的身体”,训练方案必须根据年龄、性别、既往伤病史以及当前体能水平进行调整。书里提供了一个非常棒的评估工具清单,帮助读者自我检测身体的薄弱环节。这让原本可能很僵硬的训练变得灵活起来。我根据书里的指导,调整了过去几年一直困扰我的膝盖问题,效果立竿见影,这比任何追求极限的训练都来得实在和宝贵。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它会不会太学术化,读起来枯燥乏味。毕竟我是个业余爱好者,不是专业的运动科学学生。但惊喜的是,作者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采用了非常贴近实际操作的叙述方式。它不是空谈理论,而是把理论和实战紧密结合。比如,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运动项目(长跑、举重、球类运动)对能量系统的不同侧重需求,并给出了针对性的训练方法,这一点对我帮助太大了。我之前练球类,总是盲目地进行长距离慢跑,效果不佳。读了之后才知道,球类运动更依赖无氧和糖酵解系统,需要更多间歇冲刺和爆发力训练。书中对乳酸阈值的讲解也非常实用,它告诉我们如何通过控制心率区间来提高耐力,而不是一味地“跑得更久”。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方方面面,感觉就像请了一位全天候待命的顶级体能教练在身边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