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传承与:武术在登封
定价:38.00元
作者:王龙飞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64922818
字数:
页码:2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对登封武术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剖析了问题和不足的症结所在,并对武术在登封的发展以及我国武术的存在与发展提出了学术思考,对于中国武术的保护、传承及壮大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目录
章 武术在登封的自然历史文化背景
节 登封概况
一、背依嵩山、地处中原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三教合一、开放融合的厚重历史文化传统
三、工业为主、旅游为辅的经济环境
第二节 武术在登封的起源
一、需要——少林武术起源的直接动力
二、个人及事件——少林武术起源的间接原因
三、实践——少林武术起源的本质原因
第三节 武术在登封的历史演进
一、军事武术
二、社会武术
三、学校武术
第二章 武术在登封的现状
节 社会武术
一、武术节庆活动
二、民间武术
三、城市社区武术
四、武术表演
五、武术旅游
六、武术用品
七、武术场地设施服务
第二节 学校武术
一、普通学校的武术
二、民办武术学校的武术
第三节 竞技武术
一、武术竞赛活动蓬勃
二、武术竞赛成绩斐然
第四节 少林寺的武术
一、发展规模
二、开展形式
第五节 国际交流与传播中的武术
一、国际武术表演
二、国际武术教育
三、其他国际文化交流
第六节 当代武术在登封的发展特征
一、形态多样
二、发展多层次性
三、力量多元
四、中原传统文化特色浓厚
五、重视教育
六、注重“少林”品牌的弘扬
第七节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登封民间武术的发展有下降趋势
二、登封城市社区武术需要进一步普及
三、登封武术馆校的管理仍需规范
四、登封武术高等教育在困难中挺进
五、“少林”品牌建设有待统一规划
六、登封的武术联赛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第三章 武术在登封的精神特质
节 朴实严谨:登封文化的实学精神在武术中的显现
一、朴实、严谨是少林武术重要的技术风格
二、朴实、实干是登封民办武校的办学理念
三、严谨的传承标准是登封民间武术得以世代传习的保障
第二节开放融合:登封文化的包容精神在武术中的彰显
一、从少林武术的技术形成看兼容并蓄、开放融合
二、武术形态在登封的现代转型体现了兼容并蓄、开放融合的精神
三、《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运营是兼容并蓄文化精神的现实体现
第三节 敏于适应:登封文化的自神在武术中的展现
一、登封民办武校的发展体现了敏于适应的文化精神
二、少林武术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敏于适应的文化特点
三、从少林拳进入登封中小学看敏于适应、勇于创新
第四章 当代武术在登封的功能
节 武术:登封居民休闲娱乐的挚爱
一、人们对武术的娱乐需求日益强烈
二、满足登封居民武术运动的娱乐需求
三、满足登封居民武术的审美需求
第二节 武术馆校:登封教育的重要补充
一、满足人们学习武术技能的需求
二、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文化水平
三、弘扬民族精神
第三节 武术:登封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一、武术在登封已经形成产业化发展
二、登封武术产业形成的标志
三、登封武术主体产业的构成
四、登封武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四节 武术的发展:促进了登封的整合
一、促进登封整合
二、提升登封城市形象
三、改善登封社会环境
四、为登封创造就业机会
第五章 当代武术在登封得以繁荣、壮大的动因
节 登封厚重的文化传统: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精神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
二、精神文化是武术在登封发展得以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三、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当代登封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节 登封优越的地理位置:武术发展的先天优势
一、登封境内的中岳嵩山、少林寺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登封便利的交通促进了武术文化的传播
三、登封濒临省会郑州使其更易吸引政策支持
第三节 登封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武术发展难得的机遇
一、市场经济的改革为武术在登封的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
二、电影《少林寺》的上映是武术在登封发展的重要机遇
三、大众媒介的发展加速了武术文化的传播
四、为武术在登封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第四节 丰富的社会资本:登封武术发展的良好基础
一、登封武术经济组织拥有广泛的关系网络
二、互惠原则是登封的地方文化传统
三、武术在登封的发展拥有较强的信任与认同
第五节 个人与组织的发展需求:武术在登封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个人发展武术的需求
二、发展武术的目的
三、民间组织发展武术的需求
四、个人与组织的需求终实践于各利益群体的博弈
第六章 武术在登封的发展
节 发展:对登封武术好的保护
一、发展是对登封武术好的保护
二、认同是保护登封武术的前提
三、登封武术的创新应注重精神文化的传承
第二节 多样化:武术在登封的发展趋势
一、重视登封民间武术的发展
二、促进登封城市社区武术的普及
三、登封武术馆校应向标准化发展
四、市场化是武术在登封发展的重要趋向
第三节 “少林”品牌:登封城市发展的名片
一、完善品牌的基础建设
二、以少林武术节庆活动为支点
三、加强少林武术品牌资产的运营
四、打造少林武术品牌,带动登封城市发展
第四节 国家与社会利益的兼顾:登封武术发展的根本
一、应逐渐淡出武术的经济领域,行使协调引导的功能
二、大力发展登封民间组织,促进武术发展
三、在登封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对个人利益的维护
四、建立政策制定的协调机制
第五节 拓展传承路径:登封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关键
一、学校——登封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主要路径
二、家庭——传统的传承场域
三、大众传媒——日益重要的传承途径
四、同辈群体——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传承方式
第七章 登封武术对我国武术存在与发展的启示
节 多元功能开发:武术发展的基础
一、武术的娱乐功能在当代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大力发展武术经济
三、促进武术教育功能的开发
第二节 精神文化:武术发展的核心动力
一、完善自身体系是武术发展的基础
二、文化整合是武术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文化适应是武术发展的核心
第三节 多样化:武术发展的趋势
一、武术应积极创新文化体系,适应社会发展
二、多样化是武术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市场化是武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第四节 保护与传承:传统武术文化现代发展的保障
一、传统武术文化面临的危机
二、加强对武术文化的保护
三、拓展武术文化的传承途径
结论
附录
调研日记15则
深度访谈录音稿15则
武校学生习武目的的调查问卷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封面设计得挺朴实的,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旧照片和褪色的文字,让人感觉它更像是一份历史档案,而不是一本流行的读物。我本来是想找点轻松的武侠小说解解闷,没想到这本《传承与:武术在登封》竟然给我带来了完全不同的体验。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飞檐走壁的绝世高手,它像是一条缓缓流淌的长河,记录着嵩山脚下,那片土地上,武术精神是如何一点一滴渗透进当地人的骨血里的。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把它看完,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陷入沉思。书里详细描绘了那些老拳师们口传心授的场景,那种不疾不徐,却又字字珠玑的教导方式,真的让人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慢工出细活”。尤其是一些关于基本功训练的描述,细致到令人发指,比如一个马步需要扎多深,眼神需要望向何方,手臂的肌肉群需要如何发力,这些看似枯燥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力量感和对传统的敬畏。它让我明白,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华丽的套路背后,是多么坚实而朴素的根基在支撑着。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代人对“速成”的盲目追求,同时也提醒我们,真正的“道”,是需要时间去打磨和沉淀的。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打架的书,它是一本教你如何“做人”的书,只不过载体是武术。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有些“硬核”的,它不适合那些期待在里面找到“武林秘籍”的读者。如果你想看的是武术招式的图解或者详细的分解教学,那你会失望的。但如果你对文化人类学、地方志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感兴趣,这本书简直就是一份宝藏。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从宏观的历史演变,到微观的家族传承,再到具体的某一门派的技艺特点,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得像一张精密的地图。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传承”这个词的解读。他指出,武术的传承并不仅仅是动作的复制,更重要的是“意”的传递,是价值观和生活哲学的延续。书中有好几处描述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些年轻一代对武术的疏离感,以及老一辈试图用各种方式挽留这份精神遗产的努力。这种张力,非常真实,也让人心生感慨。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传统”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尸,而是一个活着的、需要不断适应和呼吸的有机体。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保护传统,需要的不仅仅是政府的支持,更是社区内部的认同和一代代人的主动参与。
评分我通常不太喜欢看非虚构类读物,总觉得少了点想象的空间,但《传承与:武术在登封》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故作高深,它只是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梳理和呈现那些散落在民间的、不为人知的武术故事。作者对于历史文献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能将一段晦涩难懂的清代地方志,与一位老拳师的口述记忆无缝衔接起来,从而构建出一个完整且可信的历史脉络。书中对于不同流派之间技术差异的对比分析,非常专业,看得出作者是下了苦功去钻研了武术本体的。比如,他详细对比了两种不同风格的“通背拳”,从发力点到步法的细微区别,都分析得头头是道。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任何一个领域,只要你深入进去,去挖掘它最底层的逻辑和精神内核,它都会展现出远超你想象的复杂性和美感。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原来,在那些看似古老、陈旧的表象之下,涌动着的是如此鲜活的生命力和持续的智慧。这是一部值得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敬意的人细细品读的佳作。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第一个感觉是,作者的资料搜集工作做得太扎实了。这不像是一个业余爱好者能写出来的东西,背后必然有长期的田野调查和无数次的拜访。书中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的冷静和克制,但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对登封武术文化那种深沉的热爱。它没有采用那种煽情的笔调去歌颂武德,而是用一种近乎人类学研究的方式,去剖析武术社群的内部结构、权力关系,以及它如何应对现代化的冲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武术与宗教融合”的章节。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去探讨少林寺的僧侣们是如何在保持宗教信仰的同时,将武术技艺传承下去的,这中间的微妙平衡,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的取舍,都写得非常精妙。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引用口述史料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尊重感,他不仅仅是记录了老人们说了什么,更记录了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以及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这使得整本书的立体感极强。读到那些关于老一辈武师因为观念不同而产生的争论时,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个场景,那不是简单的对错之分,那是两种对“真”的理解在碰撞。这本书真正做到的,是把一个地方的武术,放到了一个更宏大的文化和地理背景下去审视,而不是将其孤立地看作一套动作。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说实话,有些像散文,又有些像严谨的学术论文,这两种风格的融合,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韵律。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去勾勒出登封这片土地上武术生态的真实面貌。比如,书中描述了每年冬天的“小院练功”,那种清晨的寒冷、热气在空气中凝结的画面,以及伴随而来的,是学员们均匀的呼吸声和木桩击打的闷响,那种氛围感简直要穿透书页扑面而来。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作者对于商业化现象的描写也相当客观。他没有一味地批判那些开设“武术学校”的机构,而是分析了它们在满足市场需求和传承核心精神之间的矛盾与挣扎。这种中立而深入的剖析,使得整本书的立场非常可靠,让人愿意相信它所呈现的事实。它不偏袒任何一方,只是冷静地记录下,在时代的大潮中,这些古老的技艺是如何努力保持自己的核心价值,同时又不得不做出某些妥协的。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武术的书,更是一部关于“适应性生存”的微观社会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