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09-2014-不可错过的100款高葡萄酒-金樽奖:见证中国口味
定价:88.00元
作者:《葡萄酒》杂志社
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54808283
字数:
页码:26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通过撰写别具一格的品酒词,令读者直观领略葡萄酒的颜色、气味、味道、口中触觉,并划分了新旧两个世界的区域,详细准确地介绍了各酒款的产区风土文化、食物搭配、年份及价格等。
目录
金樽奖介绍
金樽奖:为“中国口味”代言
评选流程
品评体系
葡萄酒评选,评的到底是什么
葡萄酒评选的性质与要素
奖项设置
历届金樽奖数据分析
见证中国市场变化趋势
金樽奖评委团成员介绍
金樽奖获奖佳酿介绍(2009—2014)
阿根廷
澳大利亚
德国
法国
美国
南非
西班牙
希腊
新西兰
意大利
智利
中国
附录
一、《葡萄酒》杂志简介
二、2009—2014年金樽奖获奖酒款总表
三、酒标解读
四、酒商目录
作者介绍
《葡萄酒》杂志,于2009年创刊。自创刊之日起,《葡萄酒》杂志立足成为中国专业的葡萄酒传播媒体,葡萄酒工具书、畅销书、编译著作及多媒体的出版机构。《葡萄酒》杂志的目标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的葡萄酒品评体系,终掌握葡萄酒在中国的话语权。
文摘
金樽奖:为“中国口味”代言!
在金樽奖“横空出世”的那一年,2009年,中国的葡萄酒市场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彼时的名庄酒(尤其法国波尔多列级庄)的价格在中国买家的欢呼声中一路走高,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惊为天人”的价格。然而,狂欢终究只是是市场的,是表面的,并不属于葡萄酒广泛的受众群体——普通消费者,反而给他们灌输了错误的观念,认为葡萄酒就应该是贵的,是的。
在2009年,《Decanter》杂志为英国的读者们挑选出50款低于15欧元的法国葡萄酒,《Wine and Spirits》贴心地为美国民众推荐了一百多款值得购买的葡萄酒,这些葡萄酒杂志,每到年底都会用尽心力做出年度葡萄酒导购大榜,而中国当时在这方面很不充分。葡萄酒评品似乎成了葡萄酒杂志的责职,想想也是,若是一本专业的葡萄酒杂志不为大家做品评,还有什么机构组织更适合做品评呢?于是,在2009年创刊的《葡萄酒》杂志,决定担起这一重任。
从《葡萄酒》杂志创刊开始,杂志的全体同仁就一直致力于建立中国的葡萄酒品评体系,推动葡萄酒在中国的健康发展,毕竟评选如同选美,外国人选出来的美人和中国人喜欢的美女肯定有差距,习惯了喝凉水、吃芝士、啃硬面包的欧洲人,和喜欢热食、讲究烹煮的中国人,对食物的审美存在差异。为了帮助消费者在繁杂多样的葡萄酒中作出明智的选择,同时为了帮助酒商突破销售瓶颈,打造品牌,占领市场制高点,实现持续性发展,《葡萄酒》杂志决定举办金樽奖评选活动。我们希望借此树立优质葡萄酒的品牌美誉度,培养消费者对优质葡萄酒的品牌忠诚度,全面提升葡萄酒在社会各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力。
不知不觉,金樽奖也已经举办了6届,即将在2015年迎来第7届了。每年的立秋过后,中秋之前,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葡萄酒爱好者们,只要碰到了杂志的员工就会招呼道:“又在忙金樽奖了吧?”从初出茅庐时的懵懂,到如今逐步从市场走向国际,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届的金樽奖都受到了越来越多酒商的认可与支持,同时也是中国葡萄酒市场上令人期待的大型葡萄酒评选。在2015年,金樽奖还会移师法国,开设金樽奖评选法国分赛区,邀请法国的专家评委、葡萄酒记者与媒体参与进来。
金樽奖是一场为中国人“私人定制”的葡萄酒大赛,开办6年以来,我们遇到过不少的困难:难以取得生产商和酒商对年轻比赛的信任,找不到宽敞明亮、温度合适且无异味的评选场地,有专业的侍酒团队……这些困难我们都已一一克服了,但其中,大的困难,还要数“坚持”,尤其是对“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坚持。
首先是公平,所有参赛酒款均由评委蒙瓶盲品,无一例外,评委对所品酒款的品牌一无所知,仅获知有助技术判断的有限信息,例如年份(有助于判断年轻酒早熟)、酒款风格属于干型或甜型(有助于判断甜度是否合理)等;公正,体现在评审团的组成,六年以来,金樽奖的评审团均由来自北、上、广、深、港、台具有扎实专业背景的评委组成,不仅都有丰富的评审经验,还代表着华北、华东、华南的口味差异,尤其是近两年举办的比赛,还增设了评委讨论的环节,大大提高了评审客观性,比如有的评委偏爱于细腻的风格,有的评委则喜好婚后的风格,讨论环节能更好地均衡各方意见,倘若出现分数差异较大的酒款,评委们会重试并再度讨论。可以看出,评委团的设置是全面、合理且公正的,是为了选出“中国口味”而量身定制的评审团队;至于公开,就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特邀观察员以及各大新闻媒体的见证。
比赛的规格以及流程也相当国际化。所有参赛酒款均采取恒温、恒湿的酒柜保存,严格控制同一组别酒款的开瓶时间,筹备过程认真而严谨,评审过程严格按照国际比赛的标准执行。而金樽奖与其他国际比赛大的区别,是采用了由《葡萄酒》杂志确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葡萄酒品评体系,加入的市场零售因素,保证了获得提名的酒款是参选酒款中适合中国消费者口味以及高的产品。
金樽奖成长至今,已经成为中国具规模和影响力的葡萄酒赛事。选择具有公信力的葡萄酒比赛,对于生产商,有助于提升品牌美誉度,让品牌在芸芸众酒中脱颖而出,有助于有效的市场营销和公关,吸引消费者与代理商的关注,在业界赢得更多的尊重;对于代理商,有助于挑选与采购市场新品,提高现有品牌的形象好市场潜力,增加终端消费者的;对于消费者,有助于他们在鱼龙混杂的葡萄酒市场中甄选出适合自己的酒款。更重要的是,金樽奖通过媒体的力量,推动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在国际葡萄酒界发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声音。
……
序言
★我曾担任过至少100场国际葡萄酒比赛的评委,每场比赛都有自己的特色与风格,金樽奖也不例外。在金樽奖的评选中,重要的两个要素。我对金樽奖有信心,也相信经由国际评委们选出来的酒款,都会是各位一生中不容错过的酒款,请要细细去品尝与体会。
——葡萄酒大师黛布拉·麦格(Debra Meiburg MW)
★很多朋友问我,葡萄酒是感性和个性的,如何做到评选的公平?金樽奖科学、严谨的评选体系确保了这一点,评委们虽有分歧,但在讨论后都能取得一致意见。而由多位专家评委评选、鉴定出来的优佳酒款,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
——杨敏
★喝葡萄酒,不必纠结于是中国口味还是外国口味,只有自己觉得好喝的,才是适合自己的口味。我相信《葡萄酒》杂志金樽奖评选出来的,都会是大家觉得好喝的口味!
——百尝
这本书简直就是我打开葡萄酒世界的一扇窗!一直以来,我对葡萄酒的印象都是“贵”、“复杂”,总觉得离我有点远。但当我翻开这本书,惊喜就接踵而至。它不像那些枯燥的专业手册,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接地气的方式,把“不可错过的100款高品质葡萄酒”呈现在我面前。更难得的是,书中并没有一味地推崇那些遥不可及的顶级名庄,而是融入了“见证中国口味”的视角,这让我这个普通消费者感到非常受用。它不只是罗列酒款,而是通过“金樽奖”这个权威的平台,引导我理解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和口味的变迁。我了解到,原来中国也有这么多值得骄傲的好酒,而且它们正以一种更加符合我们东方味蕾的方式悄然崛起。书中对每一款酒的介绍都非常详尽,从葡萄品种、产区风土,到品鉴笔记和最佳饮用建议,都力求做到精准而易懂。我尤其喜欢它在描述酒款时,不只停留在香气和口感的抽象描述,而是常常能联系到一些生活场景,比如“这款酒适合搭配家常川菜”、“这款酒是家庭聚会的绝佳选择”。这种“用得起,喝得懂”的编辑理念,真的让我在品鉴葡萄酒的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也让我对尝试新酒款充满了信心。它让我明白,原来葡萄酒并非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提升生活品质的点缀。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我看到“2009-2014”这个时间跨度,有点担心内容会有些过时,毕竟葡萄酒的世界瞬息万变。但读完之后,我发现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所精选的“100款高品质葡萄酒”,与其说是一份酒单,不如说是一段中国葡萄酒发展的浓缩史。作者通过“金樽奖”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奖项,巧妙地串联起近五年中国葡萄酒产业的辉煌瞬间。这不仅仅是关于酒,更是关于中国人在葡萄酒领域的探索、进步和自信的建立。我惊叹于书中所呈现的,中国酒庄在各个产区,从酿造工艺到品质控制上所取得的巨大飞跃。那些曾经被认为是“新世界”代表的酒款,在本书的论述中,已经和传统“旧世界”的优秀作品平起平坐,甚至在“中国口味”的加持下,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书中对每一款获奖酒的背后故事、酒庄的经营理念以及其在中国市场的反响都有深入的挖掘,这让我对“中国口味”的形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明白了,所谓的“中国口味”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中国消费者在长期品鉴过程中,对酸度、单宁、果香、陈年潜力等要素形成的独特偏好,而“金樽奖”正是捕捉和引领了这种趋势。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蓬勃生命力,也让我对未来中国葡萄酒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对于一个对葡萄酒有着浓厚兴趣,但又常常感到信息碎片化、真假难辨的消费者来说,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作者并没有采用那种一本正经、高高在上的专家姿态,而是以一种分享者、引路人的身份,将“2009-2014年不可错过的100款高品质葡萄酒”娓娓道来。“金樽奖”的评选过程本身就极具参考价值,而本书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解读和延展。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每一款酒的“画像”描述,它不仅仅是列出参数,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勾勒出酒的性格,比如“这款酒如同初夏的微风,带着清新的果香和一丝矿物感”、“那款酒则饱满厚重,宛如一位沉稳的长者,回味悠长”。这些描述让我能够立刻在脑海中构建出酒的形象,也更容易在实际品鉴时找到与之对应的感觉。更重要的是,本书在强调“中国口味”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回避中国葡萄酒在国际舞台上的挑战,而是鼓励读者去发现本土的优秀产品,去理解本土消费者对酒的真实喜好。我了解到,原来在中国,人们对于具有一定复杂度、但又不失易饮性的葡萄酒有着普遍的喜爱,而“金樽奖”恰恰选出了这些能够兼顾品质与接受度的佳酿。这本书让我觉得,品鉴葡萄酒不再是一项高冷的技能,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可以与朋友分享、与家人共乐的美妙体验。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我的专属葡萄酒向导,带我穿越了2009-2014这五年中国葡萄酒的黄金时代。“100款不可错过的葡萄酒”并非简单的列表,而是作者精心挑选的、具有代表性和指示意义的酒款,它们共同勾勒出了一个时代的风味图景。“金樽奖”的引入,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重要的权威性和历史维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酒款时,所展现出的深厚的品鉴功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他能够用极富画面感和感染力的语言,将酒的香气、口感、结构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故事娓娓道来。书中对于“中国口味”的探讨,让我对本土葡萄酒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并非是简单地罗列国产品牌,而是深入分析了中国消费者在品鉴葡萄酒过程中的偏好演变,以及“金樽奖”是如何捕捉并引领这一趋势的。这让我意识到,原来中国的葡萄酒市场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充满着惊喜和可能性。这本书让我不再盲目追逐国际名牌,而是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那些真正符合自己口味、同时又具有高性价比的优质葡萄酒。它让我在品鉴葡萄酒这件事上,找到了方向,也收获了乐趣,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评分我一直觉得,评判一本葡萄酒书籍的好坏,关键在于它能否真正帮助读者“喝好酒”。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突出。它巧妙地将“2009-2014年不可错过的100款高品质葡萄酒”和“金樽奖”这两个概念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极具权威性和实用性的指南。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酒款分类,而是根据酒的风格、适饮期以及与不同菜肴的搭配潜力,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这对于像我这样,在面对琳琅满目的酒架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的人来说,简直是救星。书中对“中国口味”的解读,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它打破了“国外的月亮比较圆”的思维定势,引导我关注中国本土葡萄酒的进步。我了解到,中国消费者对葡萄酒的喜好正在从最初的甜型、果味浓郁,逐渐向更复杂的干型、具有陈年潜力的酒款转变,而“金樽奖”正是这一趋势的有力见证。本书对每一款酒的品鉴建议,都非常具体,甚至会提到具体的温度建议和醒酒时间,这让我感觉非常贴心。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害怕尝试那些我之前觉得“高不可攀”的酒款,而是充满了自信,知道自己可以从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美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